人民向來很聰明很勤勞,隻要你給他安定的條件,給他塊地,他就會好好幹活積極向上。


    這就是漢初的治國方略“無為而治”——休養生息、與民休息、務在寬厚、約法省刑。


    無為而治所需的這套人性化法律由蕭何編撰。


    蕭何在“約法三章”的基礎上,參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當時社會情況的內容,製定了律法共九章。這是漢朝製作律令的開端。蕭何製定的漢律九章,刪除了秦法的苛繁、嚴酷,使法令更為簡明。


    無為而治、蕭規曹隨


    劉邦死後,太子劉盈即位,是為惠帝。蕭何繼任丞相。不過這時,蕭何年事已高。由於常年為漢室操勞,終於臥病不起。


    病危之際,漢惠帝親自前往探望,並趁機詢問:丞相百年之後,誰可代之?


    接著惠帝又問:曹參如何?


    蕭何聽了,竟掙紮起病體,向惠帝叩頭,道:陛下能得到曹參為相,我蕭何即使死了,也沒有什麽遺恨了!


    惠帝親自來問蕭何老丞相,其實是知道蕭何和曹參向來有宿怨,這兩個人不對盤。惠帝敬重老丞相,這才親自來問。當他得到蕭何竟然舉薦曹參後真是感動非常。


    舉賢不避仇,說的就是這個吧。


    蕭何死後,曹參繼任丞相,一切公務都按蕭何在世時製定的模式處理,國家被治理的很好。


    曹丞相每天喝酒作樂日子十分的悠閑,時間一長,丞相過於懶散悠閑就引起了大臣們的非議。


    漸漸地開始有人給皇帝打小報告了,惠帝開始聽了一笑置之,可天天聽天天聽,他也有點受不了,有一天就跑去曹參家實地考察。進入一看,曹參果然正在榻上喝酒,這下惠帝有點不高興了,就問他:丞相為什麽每天不辦公,反而日日這麽懶散?


    曹參這才放下杯盞,他笑著反問惠帝:請問陛下,您自己覺得和高祖比,誰賢明?


    惠帝被問得漲紅了臉,說:我年紀輕,閱歷淺,比不上高祖。


    曹參又問:那陛下看,臣的能力比得上蕭丞相嗎?


    惠帝安慰:似乎也比不上。


    這時候曹參才語重心長地勸慰道:


    陛下說的正是!既然你我為君為臣,才能都比不上前人,而國家因為高祖和蕭丞相的治理已經百業復甦,國力正在增強。那麽我們所要做的隻要能夠奉公守法,遵照舊章,能繼舊業,就非常好了。


    如果自作聰明,推翻成法,必致上下紊亂,到時候再要求現在這樣的太平盛世就難了啊。


    到此惠帝才恍然大悟。


    這就是成語“蕭規曹隨”的來歷。


    就這樣,曹參位相三年,極力主張清靜無為不擾民,遵照蕭何製定好的法規治理國家,使西漢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最終才有日後的文景之治,大漢國力強極一時。


    叔孫通


    叔孫通,薛縣人。秦朝時因文筆好會寫文章,被徵召入宮。


    此人第一次登上歷史舞台是在陳勝、吳廣剛造反那會兒。


    那時候謁者向胡亥報告說山東有人造反。


    胡亥聞訊就找博士們來商量:楚人占領陳縣,對這件事各位是怎麽個看法?


    眾博士、儒生共三十多人異口同聲建議:他們是在造反,請陛下趕快發兵攻打他們。


    胡亥聽到當即發火,臉色立刻就變了。


    這時候叔孫通走上前對胡亥說道:各位儒生的話都不對。他們不是造反,隻不過是群小毛賊,占山為寇,陛下隻要派當地治安部門進行管理就行了。


    這話真是動聽啊,甚合上意。


    胡亥現在隻想聽這個。他稱讚了叔孫通,又挨個詢問眾儒生博士。這下有人聰明了,說是強盜不是造反,有人還轉不過彎來依舊說是造反。


    胡亥沒有再和他們爭辯到底是強盜還是造反,他直接讓官員記錄下每個人的答案。凡是說造反的全部治罪,凡是說盜賊的全部免職。


    唯獨賞賜叔孫通二十匹帛,一套新服裝,並授給他博士職位。


    謝恩叩賞後,叔孫通迴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趕快收拾包袱閃人。


    之後此人先投項梁,再跟項羽,最終到了劉邦旗下。


    前麵說劉敬。提到劉敬初見劉邦,穿了套又破又髒的羊皮襖,卻堅決不肯更換。這裏叔孫通也有件關於衣服的小事。這位總是穿一身儒服,而劉邦最討厭的就是酸儒。


    叔孫通見劉邦每次見他都露出厭惡之色就去打聽,打聽的結果原來是漢王(當時還是)最厭儒生,於是這位立刻脫下儒服,穿上短襖。該短襖還是按劉邦的家鄉款式定製的。


    這下劉邦終於高興了,叔孫通也放心了。


    兩件小事就將叔孫先生的秉性暴露無餘,這是個阿諛的人,慣常見風使舵。然而事實證明,越是這樣的人越吃得開,沒辦法。如果此人僅僅是個卑鄙小人,那麽我們到此可以鄙視他了,無奈此人雖然人格問題,卻有真本事。


    前202年,劉邦稱帝後,命叔孫通負責擬定儀式禮節。


    當時的情況,劉邦將秦朝嚴苛的儀禮法規全部取消,自己擬定了一些簡單易行的規矩來替代。


    這就體現了文化素質的差異,劉邦製定的代用規矩實在是太簡陋了,很多地方疏漏、很多地方不清楚。當時群臣在朝廷飲酒作樂爭論功勞,喝高了之後,有的狂唿亂叫,有的拔出劍來到處亂砍,劉邦這才恨當初怎麽不好好讀書,為此事大感頭疼。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秦時明月漢時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任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任願並收藏秦時明月漢時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