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終於有了自己的土房子


    在大店裏到底住了多長時間,已經沒印象了,反正時間不長,也就一兩年的光景吧。還有點非常淺淡的印象,就是在這時候我們在蓋新房子了。


    新房子的地址就在大店後麵,是爺爺留下的老宅子,原來一直是大伯在管著。後來,爸爸和媽媽迴老家定居後,就是因為一直沒有自己的宅基和房子,才暫時借居在馬車店裏。但借居終究不是長久的辦法,爸媽就和大隊裏商量著要塊地方蓋房子。經過生產隊和大隊幹部做工作,大伯才把那塊地方交給了我們。


    那塊宅子分上下兩塊,地方還挺大。上麵一塊比下麵稍小一點,但地勢比下麵那塊要高接近一米,爸媽就在下麵那塊宅基上蓋了房子。蓋房子的事已經記憶不多了,隻記得爸爸沒事了就自己拉土來脫土坯。那個年代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土坯房。


    當時,很多人家還居住著那種外牆很厚、用小板打起來的土房子。雖然費時費力,但畢竟花錢很少,還能冬暖夏涼。很多人的一生,就是在那種土房子裏度過的。


    那時候,爸媽借來地排車,從村外的荒地裏拉來很多黃土堆在院子裏。爸爸把土堆弄成圓形,挖出一個窩窩來放水。新宅子附近就有一口水井,爸媽就去井邊挑水,倒在土堆窩窩裏。等水滲透了,就把土和成泥。爸爸找來一個土坯模子,是長方形的四塊木板釘起來的,兩邊拴著繩子。


    媽媽用鐵鍁端來泥巴倒進坯模子裏,爸爸用“泥板”左右壓平了,再用一個小鐵棍貼著坯模子劃幾下,讓泥巴和坯模子分開。再慢慢把坯模子提起來,剩下的方形泥巴塊,就是土坯的原型了。這些土坯等到半幹的時候,還要移動一下,將其側立起來,鏟去後麵粘的多餘的土。幾塊土坯靠成工字形,晾曬上幾天後,就可以搬到一起碼放。


    那時候,農村建房大部分都是用土坯,省錢、方便,而且蓋成的房子也能冬暖夏涼,隻是沒有“小板打”的土房子效果好。


    等院子裏土坯都碼放好、晾曬幹透後,就可以開始建房了。


    那時候,我還背著糞籃子(糞筐)去街上揀過碎磚塊,用來填在地基上麵的空心。因為土坯砌房不耐潮,所以下麵怎麽著都要砌幾層磚來隔離潮氣和阻擋雨水。那時候,一般的人家也買不起多少磚,都是將磚砌得比土坯寬一點,中間是空心的。為了牢靠,就找些碎磚頭來填在中間的空心裏,俗稱“填餡”。


    那時候個子還很小,背不動多少,一次就能背10多塊小磚頭。但是,還是非常欣喜地看著房子在長高。後來,記得建蓋這四間土房子,村裏的施工隊忙活了好多天,最後才隻要了60多元工錢。


    這個數字,在若幹年後,當我和自己的兒子說起時,兒子的眼睛睜得銅鈴大小,楞了半天才說:“蓋一座房子才要60元的工錢,不可能吧,也就一包好點的煙錢,誰幹啊!?”我屈指“乒——”地在他頭上爆彈了一下,說:“那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也拿來和現在比!”


    兒子捂著頭,問:“那是個啥年代,錢是啥概念?”我說:“那是個二分錢買一包火柴、幾分錢買一斤煙,三毛錢可以買一斤柴油的年代。”兒子嘟囔著:“都是秦始皇那年代的事情了,還拿來說!”我一跺腳,那孩子見勢不妙,撒腿就跑了。


    當時,建房的木料,還是從原來我爺爺建的老房子上拆卸下來的,基本上是原址重建。因為老房子比較小,所以木料也都不長,基本上也就七長八短地都湊合著用上了。尤其是房梁的長度,根本跟不上當時的房子寬度,所以建房時是在門後裏砌了兩個磚柱子,房梁就搭在柱子上,這樣延伸了點房梁的長度,屋裏也多少顯得寬敞一些。而地基上用的一些青磚,也是拆老房子時拆下來的,基本沒錢買新磚。


    不久,我們就搬到了新房子裏。這一拉溜的四間土坯房子,也讓我們有了家的感覺。


    搬到新家後,就算是徹底離開了那個車馬店。


    那時候,爸爸媽媽很高興,迴來漂泊了幾年,總算是有自己的一個小窩。坐北朝南的房子,對著一個空蕩蕩的大院子。最東邊一間是廚房;緊靠著的三間是連在一起的,中間算是正屋,右邊一間休息。最西邊一間立了個大櫥子算是隔開了,放點雜物等東西。


    在這幾間土坯房子裏,我度過了自己的少年和青年時代。那棟土坯房子,也給我們庇護和遮擋了多年的風雨。直到20年後,還是我長大要結婚時,才自己拆掉那座土坯房,重新建成了磚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脊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暮秋時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暮秋時分並收藏中國脊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