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彈棉花的手藝人
搬到新房子不久,家裏就發生了一件大事情。
上段宅基因為比下段宅基高,建房時爸爸也在這裏取過土,脫了一些坯,也就慢慢挖出了一個齊腰深的坑。一場暴雨過後,坑裏積滿了雨水。一天晴天後,我在坑沿上看螞蟻搬家,妹妹蹲在坑邊上撩撥著水玩,媽媽在不遠處忙活著。
妹妹玩著玩著,突然腳下一滑,一頭鑽進了水坑裏。我嚇壞了,扯著嗓子喊媽媽過來。媽媽衝過來,帶著衣服就撲進水坑裏,一把將小妹從水裏提溜出來。從有記憶起,我就從來沒有看見媽媽那麽慌張和利索過。
將小妹提溜上來後,小妹已經喝了幾口水,沒有唿吸了,我被嚇哭了。媽媽則一把將小妹放在坑邊上,雙手按在她胸前,使勁壓了幾下。“哇——”地一聲,一口水從小妹嘴角噴出來。媽媽繼續按了幾下,小妹連續噴出幾口水,才算是緩過神來。
自從那次受到驚嚇後,媽媽再不敢讓我們到坑邊去玩。等爸爸迴來,就喊著爸爸去田野裏拉了一些土,將那個坑填補平整了。
在新建的土坯房子裏,正對門口的兩間屋子,是用一個很大的貨架子隔開的,這樣就隔成了一個“客廳”的樣式。那個貨架子的背後,貼滿了當時爸爸從學校裏拿來的舊《人民日報》。
沒事的時候,我就躺在裏屋的土炕上,隔著掛起的裏間屋的布簾子,一遍遍地看著這些報紙上的認識的、不認識的字和很少的幾張黑白圖片。
那時候,爸爸在很遠的鄰縣教書,媽媽去生產隊上幹活。平時,剩下我和妹妹在家的時候,就喜歡圍著那個大貨架子轉悠。
據說,那個大貨架子是爺爺當年做生意時擺在店鋪裏的。後來,不知什麽原因就擺在了我們家裏。轉到背後,貨架子是一大格、一大格隔開的,放著爸爸的醫書和家裏的一些雜物。
沒事的時候,幾歲的我就喜歡拿著貨架當梯子爬,一會兒就爬到了最上一格。貨架的最高一層上滿是塵土,頂著低矮的房梁。我還常常縮在其中的一格裏,外麵擋點東西讓小妹找。小妹不敢爬上來,還不知我躲在哪裏,差點就嚇哭了。我這才推開外麵的東西,哈哈笑著鑽出來,得意地帶她到院子裏玩。
因為我老是喜歡爬貨架子,很挨過爸媽幾次說。他們怕我摔下來,或者扳倒了貨架砸到我。但說歸說,他們不在的時候,我還是照爬不誤。
但有一次,我還是惹了次禍。
有次,生產隊在秋收後,每家都分了點棉花,媽媽把這些棉花彈好了,準備冬天做棉被。那些棉花,都包在一個紗布包袱裏。
有天,天快黑了,媽媽還沒有迴來,我端著小油燈爬上貨架找東西。看到那個包袱時,就好奇地一手抱著貨架的格子,一手舉著油燈湊到包袱上看。突然間,“刺啦”一聲,整個包袱裏的棉花一下燃起來,把我嚇壞了。但還沒等我出溜下來,一包棉花已經燃成灰燼。
而這把火,也是我童年時代唯一一次目睹的、發生在我眼前的“火災”。而我,就是肇事者。
看著瞬間就消失了的一包棉花,我半天說不出話來,小妹也嚇壞了,不知道該怎麽辦才好。那點棉花,是一年到頭在生產隊裏勞動能分到的、唯一能塞在棉布裏過冬的東西。聽媽媽說,她還準備留下一點郵寄給東北的四姨。但現在,都被我付之一炬了。
以前的傍晚,都是和小妹到大門口巴巴地盼著媽媽早點迴來。但那天,我卻希望天別黑下來,媽媽也晚點迴來。那時候,雖然還不知道“大禍臨頭”這個成語,但忐忑的心情卻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深有體會。
但是,等媽媽迴來,我還是說了這件事。本來要預備著挨一頓暴揍的,但媽媽聽說沒燒到我,也沒燒到其他東西,就罵了幾句完事了。
那一刻,感到真是如逢大赦。
但有時,心裏還是會犯嘀咕,就怕爸爸迴來臭罵一頓。
但幾天後,爸爸周末迴來時,居然沒說什麽,心裏懸著的一塊石頭這才落了地。
那年頭,在生產隊裏幹活,一年到頭能分到幾斤新棉花做被子,是件很難的事。生產隊裏有時幾年都不分一次棉花,所以每家的被子裏都是又厚又重的舊套子。蓋在身上感覺不到溫暖,隻感覺重得很,為此還經常被沉重的被子壓得做惡夢。
那個年代,農村每到冬春季節,都盼著彈棉花的能來。
那些彈棉花的,基本上都是江浙一帶的手藝人,每到冬天都會從南方一路彈著棉花過來,有時在一個村子就能彈不少天。一個村子的棉被彈完了,才移到下一個村子。而且,那些手藝人很能吃苦,平時就在街角或被風的巷子裏,隨便搭一個遮風擋雨的小棚子住著。
白天,這些手藝人就坐在棚子外彈棉花,身上、頭發和眉毛上,掛滿了灰蒙蒙的短棉絮。渴了、餓了就找村民要點水,或去水井上打點水,自己找磚頭架起一口黑黢黢的小鍋來,隨便做點吃的。晚上,就落下棚子的布簾,隨便湊合一晚上。
那時候,村裏的老人經常教育一些不上進的孩子:“看人家這些手藝人,多能吃苦啊,這一圈轉下來,就能掙不少錢!”
當時,農村裏很少能彈到新棉花,多半是將家裏的舊被子拆開,將舊被套拿出來,送到彈棉花的那裏,讓手藝人重新彈一下,等於是翻新吧。盡管是翻新,但彈過的被套還是會蓬鬆很多,蓋上會溫暖一些。
能分到一點棉花的年份,大家就邀請左鄰右舍的婦女來幫著做被子。
在院子或者堂屋裏鋪上東西,幾個婦女在舊被套的上下都添加一層薄薄的新棉花,這就是很慶幸的時候了。有時候家裏人多的,隻能在貼身的一麵添加一層薄薄的新棉花,按農村的話說,這叫“糊弄窮”,也叫“窮糊弄”。
甚至有些人家嫁閨女,也陪嫁不起全新棉花的被子,隻能在舊被套的上下添加兩層新棉花,算是打發閨女的嫁妝。
直到現在,還能清晰記得起農村婦女做被子的場麵:將被套三麵都縫好了,隻留著側麵一邊不縫。之後,將被子裏外反過來,將棉絮和棉花一點點鋪平、壓好了,幾個婦女慢慢從一側開始卷被子。等將被子卷成圓圓的一個長條時,才從沒縫合的那邊伸進手去,抓著被裏、被麵和棉花慢慢抽出來。等抽完了,剩下的就是縫上被子“張嘴”的一側,整床被子還要豎著縫合好幾趟針線,這床被子才算是做好了。
在農村,做被子、做嫁妝,都算是很大的喜事。盡管那時的日子都很貧困,但到了這個時候,大家還是很開心。
彈棉花的手藝人
搬到新房子不久,家裏就發生了一件大事情。
上段宅基因為比下段宅基高,建房時爸爸也在這裏取過土,脫了一些坯,也就慢慢挖出了一個齊腰深的坑。一場暴雨過後,坑裏積滿了雨水。一天晴天後,我在坑沿上看螞蟻搬家,妹妹蹲在坑邊上撩撥著水玩,媽媽在不遠處忙活著。
妹妹玩著玩著,突然腳下一滑,一頭鑽進了水坑裏。我嚇壞了,扯著嗓子喊媽媽過來。媽媽衝過來,帶著衣服就撲進水坑裏,一把將小妹從水裏提溜出來。從有記憶起,我就從來沒有看見媽媽那麽慌張和利索過。
將小妹提溜上來後,小妹已經喝了幾口水,沒有唿吸了,我被嚇哭了。媽媽則一把將小妹放在坑邊上,雙手按在她胸前,使勁壓了幾下。“哇——”地一聲,一口水從小妹嘴角噴出來。媽媽繼續按了幾下,小妹連續噴出幾口水,才算是緩過神來。
自從那次受到驚嚇後,媽媽再不敢讓我們到坑邊去玩。等爸爸迴來,就喊著爸爸去田野裏拉了一些土,將那個坑填補平整了。
在新建的土坯房子裏,正對門口的兩間屋子,是用一個很大的貨架子隔開的,這樣就隔成了一個“客廳”的樣式。那個貨架子的背後,貼滿了當時爸爸從學校裏拿來的舊《人民日報》。
沒事的時候,我就躺在裏屋的土炕上,隔著掛起的裏間屋的布簾子,一遍遍地看著這些報紙上的認識的、不認識的字和很少的幾張黑白圖片。
那時候,爸爸在很遠的鄰縣教書,媽媽去生產隊上幹活。平時,剩下我和妹妹在家的時候,就喜歡圍著那個大貨架子轉悠。
據說,那個大貨架子是爺爺當年做生意時擺在店鋪裏的。後來,不知什麽原因就擺在了我們家裏。轉到背後,貨架子是一大格、一大格隔開的,放著爸爸的醫書和家裏的一些雜物。
沒事的時候,幾歲的我就喜歡拿著貨架當梯子爬,一會兒就爬到了最上一格。貨架的最高一層上滿是塵土,頂著低矮的房梁。我還常常縮在其中的一格裏,外麵擋點東西讓小妹找。小妹不敢爬上來,還不知我躲在哪裏,差點就嚇哭了。我這才推開外麵的東西,哈哈笑著鑽出來,得意地帶她到院子裏玩。
因為我老是喜歡爬貨架子,很挨過爸媽幾次說。他們怕我摔下來,或者扳倒了貨架砸到我。但說歸說,他們不在的時候,我還是照爬不誤。
但有一次,我還是惹了次禍。
有次,生產隊在秋收後,每家都分了點棉花,媽媽把這些棉花彈好了,準備冬天做棉被。那些棉花,都包在一個紗布包袱裏。
有天,天快黑了,媽媽還沒有迴來,我端著小油燈爬上貨架找東西。看到那個包袱時,就好奇地一手抱著貨架的格子,一手舉著油燈湊到包袱上看。突然間,“刺啦”一聲,整個包袱裏的棉花一下燃起來,把我嚇壞了。但還沒等我出溜下來,一包棉花已經燃成灰燼。
而這把火,也是我童年時代唯一一次目睹的、發生在我眼前的“火災”。而我,就是肇事者。
看著瞬間就消失了的一包棉花,我半天說不出話來,小妹也嚇壞了,不知道該怎麽辦才好。那點棉花,是一年到頭在生產隊裏勞動能分到的、唯一能塞在棉布裏過冬的東西。聽媽媽說,她還準備留下一點郵寄給東北的四姨。但現在,都被我付之一炬了。
以前的傍晚,都是和小妹到大門口巴巴地盼著媽媽早點迴來。但那天,我卻希望天別黑下來,媽媽也晚點迴來。那時候,雖然還不知道“大禍臨頭”這個成語,但忐忑的心情卻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深有體會。
但是,等媽媽迴來,我還是說了這件事。本來要預備著挨一頓暴揍的,但媽媽聽說沒燒到我,也沒燒到其他東西,就罵了幾句完事了。
那一刻,感到真是如逢大赦。
但有時,心裏還是會犯嘀咕,就怕爸爸迴來臭罵一頓。
但幾天後,爸爸周末迴來時,居然沒說什麽,心裏懸著的一塊石頭這才落了地。
那年頭,在生產隊裏幹活,一年到頭能分到幾斤新棉花做被子,是件很難的事。生產隊裏有時幾年都不分一次棉花,所以每家的被子裏都是又厚又重的舊套子。蓋在身上感覺不到溫暖,隻感覺重得很,為此還經常被沉重的被子壓得做惡夢。
那個年代,農村每到冬春季節,都盼著彈棉花的能來。
那些彈棉花的,基本上都是江浙一帶的手藝人,每到冬天都會從南方一路彈著棉花過來,有時在一個村子就能彈不少天。一個村子的棉被彈完了,才移到下一個村子。而且,那些手藝人很能吃苦,平時就在街角或被風的巷子裏,隨便搭一個遮風擋雨的小棚子住著。
白天,這些手藝人就坐在棚子外彈棉花,身上、頭發和眉毛上,掛滿了灰蒙蒙的短棉絮。渴了、餓了就找村民要點水,或去水井上打點水,自己找磚頭架起一口黑黢黢的小鍋來,隨便做點吃的。晚上,就落下棚子的布簾,隨便湊合一晚上。
那時候,村裏的老人經常教育一些不上進的孩子:“看人家這些手藝人,多能吃苦啊,這一圈轉下來,就能掙不少錢!”
當時,農村裏很少能彈到新棉花,多半是將家裏的舊被子拆開,將舊被套拿出來,送到彈棉花的那裏,讓手藝人重新彈一下,等於是翻新吧。盡管是翻新,但彈過的被套還是會蓬鬆很多,蓋上會溫暖一些。
能分到一點棉花的年份,大家就邀請左鄰右舍的婦女來幫著做被子。
在院子或者堂屋裏鋪上東西,幾個婦女在舊被套的上下都添加一層薄薄的新棉花,這就是很慶幸的時候了。有時候家裏人多的,隻能在貼身的一麵添加一層薄薄的新棉花,按農村的話說,這叫“糊弄窮”,也叫“窮糊弄”。
甚至有些人家嫁閨女,也陪嫁不起全新棉花的被子,隻能在舊被套的上下添加兩層新棉花,算是打發閨女的嫁妝。
直到現在,還能清晰記得起農村婦女做被子的場麵:將被套三麵都縫好了,隻留著側麵一邊不縫。之後,將被子裏外反過來,將棉絮和棉花一點點鋪平、壓好了,幾個婦女慢慢從一側開始卷被子。等將被子卷成圓圓的一個長條時,才從沒縫合的那邊伸進手去,抓著被裏、被麵和棉花慢慢抽出來。等抽完了,剩下的就是縫上被子“張嘴”的一側,整床被子還要豎著縫合好幾趟針線,這床被子才算是做好了。
在農村,做被子、做嫁妝,都算是很大的喜事。盡管那時的日子都很貧困,但到了這個時候,大家還是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