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撿彈殼的風險


    那時候,孩子們手裏都或多或少地有幾枚彈頭做“洋火槍”。因為,當時每年都有一到兩次部隊的軍訓在我們那裏舉行。所以,孩子們隻要得到消息,都會去挖彈頭和撿彈殼,迴來做“洋火槍”。另外,彈殼可以做成“摔炮”來玩,很是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


    每年的春天,部隊就來“堠堌塚”下打靶。那時候,才幾歲,也不知道那些當兵的是從哪裏來的,隻是知道他們來了就可以撿彈殼。於是,就約著一幫孩子們去看熱鬧,感覺很緊張,也很刺激。


    打靶的地點就在“堠堌塚”下麵東邊的空地上,一般是在春天,或者麥苗還沒有返青的季節。那時候,麥苗很耐踩,即使踐踏了也不影響生長。


    在靠近“堠堌塚”的下麵,遠遠立著一排靶子,上麵畫上了很多圓圈。在開闊地外的射擊場邊上,築起了一排“土疙瘩”,類似於掩體。很多穿軍裝的戰士就趴在這些土堆後麵,等待著射擊。


    記得一次打靶時,還發生了一件很危險的事。


    我們西街的一個孩子,劉姓,比我們大幾歲,當時也站在戰士後麵看射擊。真槍實彈的射擊,還是很能震撼我們這些孩子們的。膽子小的孩子,就站在遠一點的地方看。


    在射擊中,從槍膛裏彈射出的彈殼,也是孩子們爭搶的寶貝。但這些金燦燦的彈殼,大多被站在前麵的大孩子撿走了,站在後麵的小不點和小屁孩,幾乎撿不到這些“好東西”。


    那一次,姓劉的孩子就站在戰士的屁股後麵,見到彈出一枚彈殼,就抓緊搶在手裏。後來,那個趴在他前麵的戰士,射擊幾發子彈後,一直在瞄準。之後,一聲槍響,一枚彈殼從槍膛裏彈出來,落在了槍口前麵。那倒黴孩子心切,急忙彎腰到槍口前去搶彈殼。


    就在此時,那全心瞄準的戰士再次扣動了扳機;而此時,那倒黴孩子恰好突然就彎腰到了槍口前麵。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站在戰士旁邊的一個教官突然大喝一聲,手腳齊動。一個箭步竄出去,一腳將那倒黴孩子踩在腳下,同時一把抓住槍身,往上抬起。伴隨著“砰”地一聲槍響,子彈擦著那倒黴孩子的頭頂飛向了天空。


    在一片驚唿聲,所有的人都出了一身冷汗。


    也就在那次“事故”後,凡是部隊在“堠堌塚”打靶時,就不許孩子們在旁邊看著。這樣,孩子們就再也撿不到彈殼了。


    但每次打靶結束後,孩子們就都拎著小鏟子,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跑到“堠堌塚”下麵,在靶子後麵和附近尋找子彈頭。因為“堠堌塚”基本上全是土,而且在當地方圓百裏也算是高大的土堆,所以打靶時子彈不會飛到其他地方,相對很安全。那些射出的子彈,基本上都鑽進了土裏。


    跑得快的孩子,在擺放靶子的土堆後麵占住“地盤”,看見子彈射出的小洞就往裏挖,往往幾鏟子下去就能挖出一枚亮錚錚的彈頭。占不到好地盤的孩子,就在附近尋找,因為不少子彈打偏了,所以在附近還是能挖到或找到一些子彈頭。


    這些子彈頭,就成了孩子們做“洋火槍”的好原料。


    至於那些撿來的子彈殼,孩子們在靠近子彈殼的底部側麵,用小鋼鋸鋸出一個切口,可以塞進去一個小薄片的切口就可以了,之後,將一枚撿來的彈頭砸進彈殼裏。之後,再在彈殼上端打兩個小洞,拴上細鐵絲或者納鞋底的繩子,上麵還要點綴上一小束毛線什麽的。


    這樣,自製的“摔炮”就做好了。


    玩的時候,將“炮子”(農村裏打圍時,壓在獵槍上撞擊打火的引藥,含有硫磺之類的東西)從紙上揭下來一小片塞進彈殼裏,將繩子甩起來,拋向空中。因為繩子的後麵有一小束毛線保持平衡,所以等彈殼落地時就是底部著地了。彈殼裏的彈頭撞擊在“炮子”上,就發出一聲爆炸聲。


    孩子們的歡笑聲,就在硝煙中彌漫很久。


    那時候,“炮子”是當地一些會配火藥的人,將稀釋後的火藥吸一點擠在刷了漿糊的廢報紙上,那點火藥就像小孩的小指甲蓋那麽一點,幹透後就帖在了報紙上。一張報紙上,會密密麻麻地貼很多這樣的“炮子”。


    那時候,一分錢都可以買到幾個甚至十個“炮子”,是孩子們唯一能買得起的東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脊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暮秋時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暮秋時分並收藏中國脊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