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老頑童
六姨家的三哥是個傳奇,但六姨夫孫少伍更奇。
姨夫年輕的時候當過兵,還學過軍醫,但他怕打仗,聽說打仗就腿肚子轉筋,更別說扛槍上前線了。所以,後來還是當了逃兵。聽說,後來部隊裏惦記著他的醫術好,還找到他勸說過幾次,但他怕死,死活是不上戰場了,所以部隊裏也拿他沒辦法。
姨夫文化程度不高,說話、做事也都大咧咧的。
媽媽曾經說起,她在讀初中的時候,六姨夫曾經到莘縣她就讀的學校裏去找他。
找到媽媽的時候,她還在上課。姨夫不管三七二十一,探頭往教室裏看了半天,看到媽媽後,就咧著大嘴笑:“小桂,可找到你了,我來看你了!”老師的授課被打斷了,驚詫地看向門口。同學們看見一個穿得窩窩囊囊的鄉下人,靠在教室門口伸頭探腦地呲著牙笑,一起哄笑起來。
那一分鍾,把媽媽羞得恨不得有個地縫鑽進去,抓緊跑出來見他。姨夫給她帶點吃了,說了幾句話就要迴去了。
媽媽說:“姐夫,你以後能不能別張嘴就是‘小桂’、‘小桂’的,難為死人了!”姨夫哈哈一笑:“下次不喊‘小桂’了,喊名字。”但是,下次再去時,還是到教室門口,探頭就喊“小桂,出來一下。”為了這件事,媽媽找六姨告了幾次狀,但每次姨夫去看她,還是老樣子。
當了逃兵,迴到冠縣的老家後,姨夫也是個遊手好閑的人,莊稼地裏的活幾乎是一點也不幹,全部推給了六姨和家裏的一堆孩子。
但是,姨夫的醫術還是不錯的,平時去醫院的藥房裏買一些藥,迴來裝在瓶瓶罐罐裏放著放著。村裏的鄉親們有個頭疼腦熱的,就都來找他看病。他從瓶瓶罐罐裏隨便拈出幾小片藥,在缽子裏搗成藥麵,用半個巴掌大的紙片包成幾小包,交代了怎麽服用。
一般的,他給的藥片比醫院裏少多了,效果還好。所以,漸漸地,十裏八鄉的鄉親們有病了,都不去醫院,都是過來找他。有時候,還真有點門庭若市的感覺。
他給人看病,有很多年從來不收錢。鄉親們過意不去,有時候給他帶點煙葉或者一瓶酒什麽的,他倒是也不推辭,但錢是堅決不收。他自己說:“我雖然當了逃兵,但畢竟當過軍醫,就這點技術了,給大家看看病,也算是一點補償吧。”
那些年,家家的日子都艱苦。他有這個手藝,卻給家裏掙不了錢,還要搭上買藥的錢,家裏人都說他傻。為此,六姨和他鬧過很多次,但他自己還有點工資(我到現在也沒明白他的那點錢是哪個部門給的),雖然不幫家裏幹活,卻是也花不到家裏的錢。
後來,找他看病的人也過意不去,執意要給一點藥費錢。他實在推辭不了,再加上5個孩子也大了,尤其是飯量特大的三哥,一個人要吃幾個人的飯,還真是讓家裏抵擋不住。所以,他就隻好收個兩三分錢,最多收5分錢,讓看病的人瞠目結舌,說:“孫醫生,就是到醫院裏掛號,也不止5分錢啊!你收的太少了!”
姨夫說:“我隻收個成本,不靠這個賺錢。”有時候,看病的人會多丟一點錢給他,他一定跑著去將錢還給人家,還急赤白咧地說:“我說了隻收個本錢,給多了我跟你急。”
他的醫術好,還不拿架子。有的老人冬天的晚上犯病,沒法過來,他就背著小藥箱跑著過去了,所以在附近村裏的人緣特好。一旦家裏需要人手幫忙了,隻要他開口,就有成群的年輕人過來幫著幹活。在這一點上,六姨還是一直引以為豪的。
姨夫是個老頑童,和什麽人都合得來。上到白發老者,下到垂髫小兒,都和他玩得來。
都幾十歲的人了,姨夫見我去了,還“哧溜”就騎到牆頭上,喊我去抓他。那時候我還小,費了半天勁才爬到牆上,他又“蹭”地竄房上去了。我那時候還不敢上房,他就從房簷上探下手來,將我扯到房頂上去玩。
六姨每次看見,都是罵他個狗血噴頭:“老沒正經的,孩子好不容易來一次,被你摔著了咋辦?”姨夫臉皮厚,六姨越是罵,他越是笑,大咧咧地說:“沒事,有我看著呢!”六姨再罵時,姨夫就拉著我的手,從鄰居房頂上翻走了,隻留下身後六姨的叫罵聲。
姨夫的老家裏,有些生產隊種著果樹,姨夫不耐煩六姨嘮叨時,就帶著我去果園裏吃水果。周圍的鄉親都得過他的實惠,所以看見他帶著個小屁孩來,就連忙招唿著,摘一些上好的水果給我吃。那時候小,在家裏也很少吃水果,就鼓著腮幫子一頓猛吃,吃得肚子都鼓起來。吃完了還不算,姨夫說:“再給我摘點帶迴去。”
本來,生產隊裏也是不允許外人進來果園又吃又拿的。但他的麵子大,沒有人敢反駁他。就乖乖地再摘一些,給我拎著迴來。
每次帶迴來的水果,我都仔細收著。把要壞的自己吃了,把好的都留起來,想著帶迴來給媽媽和妹妹吃。所以,姨夫那時候很喜歡我,說:“你是個孝順的孩子,還知道給你媽和小妹帶迴去。”
所以,每次在六姨家住夠了要迴去時,隻要他有時間,總是去借一輛破自行車,騎著送我迴家,一路上還雲裏霧裏地跟我神侃。有時候,我都不知道他說的那些話是真是假。
到他六七十歲的時候,每次見我去了,還是“蹭”地就騎上牆頭,喊我去抓他。
這時候,六姨就罵:“老沒正經的,都快鑽到土裏去了,還不安分,想著閻王爺收了你啊!”姨夫就嬉皮笑臉地說:“閻王爺不收我,還留著我給大家人看病呢!”
姨夫的心態好,所以得以長壽。他去世的時候,大概七八十歲了。可惜,那時候我早已從老家的農村出來,去了遙遠的雲南,沒能參加上他的葬禮。為此,惋惜了很久。
老頑童
六姨家的三哥是個傳奇,但六姨夫孫少伍更奇。
姨夫年輕的時候當過兵,還學過軍醫,但他怕打仗,聽說打仗就腿肚子轉筋,更別說扛槍上前線了。所以,後來還是當了逃兵。聽說,後來部隊裏惦記著他的醫術好,還找到他勸說過幾次,但他怕死,死活是不上戰場了,所以部隊裏也拿他沒辦法。
姨夫文化程度不高,說話、做事也都大咧咧的。
媽媽曾經說起,她在讀初中的時候,六姨夫曾經到莘縣她就讀的學校裏去找他。
找到媽媽的時候,她還在上課。姨夫不管三七二十一,探頭往教室裏看了半天,看到媽媽後,就咧著大嘴笑:“小桂,可找到你了,我來看你了!”老師的授課被打斷了,驚詫地看向門口。同學們看見一個穿得窩窩囊囊的鄉下人,靠在教室門口伸頭探腦地呲著牙笑,一起哄笑起來。
那一分鍾,把媽媽羞得恨不得有個地縫鑽進去,抓緊跑出來見他。姨夫給她帶點吃了,說了幾句話就要迴去了。
媽媽說:“姐夫,你以後能不能別張嘴就是‘小桂’、‘小桂’的,難為死人了!”姨夫哈哈一笑:“下次不喊‘小桂’了,喊名字。”但是,下次再去時,還是到教室門口,探頭就喊“小桂,出來一下。”為了這件事,媽媽找六姨告了幾次狀,但每次姨夫去看她,還是老樣子。
當了逃兵,迴到冠縣的老家後,姨夫也是個遊手好閑的人,莊稼地裏的活幾乎是一點也不幹,全部推給了六姨和家裏的一堆孩子。
但是,姨夫的醫術還是不錯的,平時去醫院的藥房裏買一些藥,迴來裝在瓶瓶罐罐裏放著放著。村裏的鄉親們有個頭疼腦熱的,就都來找他看病。他從瓶瓶罐罐裏隨便拈出幾小片藥,在缽子裏搗成藥麵,用半個巴掌大的紙片包成幾小包,交代了怎麽服用。
一般的,他給的藥片比醫院裏少多了,效果還好。所以,漸漸地,十裏八鄉的鄉親們有病了,都不去醫院,都是過來找他。有時候,還真有點門庭若市的感覺。
他給人看病,有很多年從來不收錢。鄉親們過意不去,有時候給他帶點煙葉或者一瓶酒什麽的,他倒是也不推辭,但錢是堅決不收。他自己說:“我雖然當了逃兵,但畢竟當過軍醫,就這點技術了,給大家看看病,也算是一點補償吧。”
那些年,家家的日子都艱苦。他有這個手藝,卻給家裏掙不了錢,還要搭上買藥的錢,家裏人都說他傻。為此,六姨和他鬧過很多次,但他自己還有點工資(我到現在也沒明白他的那點錢是哪個部門給的),雖然不幫家裏幹活,卻是也花不到家裏的錢。
後來,找他看病的人也過意不去,執意要給一點藥費錢。他實在推辭不了,再加上5個孩子也大了,尤其是飯量特大的三哥,一個人要吃幾個人的飯,還真是讓家裏抵擋不住。所以,他就隻好收個兩三分錢,最多收5分錢,讓看病的人瞠目結舌,說:“孫醫生,就是到醫院裏掛號,也不止5分錢啊!你收的太少了!”
姨夫說:“我隻收個成本,不靠這個賺錢。”有時候,看病的人會多丟一點錢給他,他一定跑著去將錢還給人家,還急赤白咧地說:“我說了隻收個本錢,給多了我跟你急。”
他的醫術好,還不拿架子。有的老人冬天的晚上犯病,沒法過來,他就背著小藥箱跑著過去了,所以在附近村裏的人緣特好。一旦家裏需要人手幫忙了,隻要他開口,就有成群的年輕人過來幫著幹活。在這一點上,六姨還是一直引以為豪的。
姨夫是個老頑童,和什麽人都合得來。上到白發老者,下到垂髫小兒,都和他玩得來。
都幾十歲的人了,姨夫見我去了,還“哧溜”就騎到牆頭上,喊我去抓他。那時候我還小,費了半天勁才爬到牆上,他又“蹭”地竄房上去了。我那時候還不敢上房,他就從房簷上探下手來,將我扯到房頂上去玩。
六姨每次看見,都是罵他個狗血噴頭:“老沒正經的,孩子好不容易來一次,被你摔著了咋辦?”姨夫臉皮厚,六姨越是罵,他越是笑,大咧咧地說:“沒事,有我看著呢!”六姨再罵時,姨夫就拉著我的手,從鄰居房頂上翻走了,隻留下身後六姨的叫罵聲。
姨夫的老家裏,有些生產隊種著果樹,姨夫不耐煩六姨嘮叨時,就帶著我去果園裏吃水果。周圍的鄉親都得過他的實惠,所以看見他帶著個小屁孩來,就連忙招唿著,摘一些上好的水果給我吃。那時候小,在家裏也很少吃水果,就鼓著腮幫子一頓猛吃,吃得肚子都鼓起來。吃完了還不算,姨夫說:“再給我摘點帶迴去。”
本來,生產隊裏也是不允許外人進來果園又吃又拿的。但他的麵子大,沒有人敢反駁他。就乖乖地再摘一些,給我拎著迴來。
每次帶迴來的水果,我都仔細收著。把要壞的自己吃了,把好的都留起來,想著帶迴來給媽媽和妹妹吃。所以,姨夫那時候很喜歡我,說:“你是個孝順的孩子,還知道給你媽和小妹帶迴去。”
所以,每次在六姨家住夠了要迴去時,隻要他有時間,總是去借一輛破自行車,騎著送我迴家,一路上還雲裏霧裏地跟我神侃。有時候,我都不知道他說的那些話是真是假。
到他六七十歲的時候,每次見我去了,還是“蹭”地就騎上牆頭,喊我去抓他。
這時候,六姨就罵:“老沒正經的,都快鑽到土裏去了,還不安分,想著閻王爺收了你啊!”姨夫就嬉皮笑臉地說:“閻王爺不收我,還留著我給大家人看病呢!”
姨夫的心態好,所以得以長壽。他去世的時候,大概七八十歲了。可惜,那時候我早已從老家的農村出來,去了遙遠的雲南,沒能參加上他的葬禮。為此,惋惜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