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騎馬”打仗
上小學的時候,課本少,功課也少,孩子們有的是時間玩。在學校裏迴來,除了孩子們常玩的捉迷藏、投沙包、跳房子、跳繩、彈玻璃珠外,還有立牆根、“挑兵選將”和“騎馬打仗”的遊戲。
立牆根一般是男孩子玩的遊戲。找個牆根站好,身子往前一撲,兩手往地下一撐,身子忽地倒立起來,兩腿搭在牆上。立牆根一般是身材瘦小的孩子才能玩得來,身子胖點的孩子一般倒立不起來,有時候兩腿才搭在牆上,就出溜下來了,有時候根本就倒立不起來。
立牆根是那時孩子們都愛玩的遊戲。有時候剛倒立起來,身邊來個胖點的孩子,沒倒立起來,身子一斜,一下砸倒了幾個孩子,一堆的孩子就倒在牆角下。那個惹禍的孩子,就招來一陣眾怒。
或許是那時候立牆根多了,打下了很多的基礎。以至於幾十年後,我在遙遠的雲南城郊的小院子裏,還經常“刷”地就倒立在牆下,唬得朋友麵容失色,驚唿:“都多大歲數了,還玩這遊戲!”我笑:“隻當鍛煉身體吧。”
另一個好玩的遊戲,就是“挑兵選將”,這個遊戲要七八個孩子、甚至更多人才好玩。
大家挑選“實力”差不多的孩子分成兩幫人馬,手拉手站成一排,對麵而立。之後,大家就開始“挑兵選將”。
首先一人站出來喊著:“雞幾翎,扛大刀,哪家的兵馬讓俺挑?”對方唿應著:“挑誰?”一般“選將”都是選對方力氣較小、實力較弱的人,喊出他的名字後就往前猛衝。對方也會拉緊他要選的“那位將”。一衝之下,如果衝開了對方牽著的手,那位被選中的“將”就要到對方“隊伍”裏,算是俘獲的“將領”了。如果衝不開,就要被留在對方的隊伍裏當俘虜。
所以,玩這個遊戲的時候,一定要選準對方的弱者,才能不斷俘獲對方的人,最後再來衝撞對方的“強者”。當對方隻剩一個人時,這個遊戲就沒法玩了,對方就認輸,重新調配人手,再次開始玩。
若幹年後,再想起這個遊戲時,就想起了“田忌賽馬”的典故。那時的孩子雖然還不知道這個成語,但實際上已經在那樣做了。
上小學後,大家開始喜歡玩“騎馬打仗”的遊戲。
下課後,一路小跑著去廁所裏如廁,迴來就參加“騎馬打仗”的遊戲。有時候在家裏吃了飯,丟下碗就忙著跑迴學校,捉對廝殺。
這個遊戲要兩個人一組,身體強壯點的在下麵,將另一個同伴背起來,對方也是這樣搭配。
準備好後,兩匹“馬”就嘴裏“哇哇”喊著衝向對方。如果兩組人實力懸殊,兩匹“馬”一撞之下,就有一組被撞得“人仰馬翻”了。即使撞不倒,一撞之下,對方的“馬”也被撞得跌跌撞撞,這邊馬上的“大將”伸手扯住對方的胳膊,往外一帶,對方就一起撲倒了。
有時候,也會遇到旗鼓相當的時候,於是兩組人就糾纏在一起。兩匹“馬”在下麵撞著膀子、使著絆子較量;“馬”上的“大將”也雙手亂扯,有時候棉帽子被打掉了,衣服扣子也被扯落了,亂作一團。
有時候,遇到無賴的孩子,還會揪住對方的耳朵。這時候,那位馬上的“大將”縱有“千般武藝”,被揪住了耳朵也隻有認輸。
在學校裏學會這個遊戲後,就迴來教給還沒讀書的孩子一起玩。
有位鄰居的二叔,比我小一歲,個子還高,笨手笨腳的,屬於那種“憨吃苶睡傻上膘”的人。我就喊他做我的“馬”,我看中了他的力氣大。他也很願意,他是看中了我的個子瘦小,背起來比較輕,而且手腳靈活,“馬上的武藝”比他強。
所以,那時候,我和二叔基本上是“黃金搭檔”,打遍周圍的孩子無敵手。
有些孩子老是輸,就來挑唆:“二叔,你不能老是當‘馬’,他糊弄你呢!你該讓他背著你才對!”二叔反應有點慢,想了半天,才說:“對啊,也不能老是俺背著你啊,你得背俺一迴,要不俺就不跟著你當‘馬’了。”無奈,為了挽留住這個搭檔,我隻好呲牙咧嘴地背著二叔“上陣”。
但二叔實在太重了,背上他後壓得我眼冒金星。背著他“上陣”,羸弱的我是不能和對方的“馬”衝撞的。我們本來就搖搖晃晃,下盤不穩,倘若和對方撞上了,肯定是我先摔倒。
所以,每次喊著去撞時,我都是衝到跟前時,突然側到一邊。對邊失去了重心,開始往前一起跌。二叔這時候使出“迴馬槍”,迴身往後一抓,一把揪住對方“馬”上“大將”的脖領子,就將那位哥們直接從“馬”上拎下來了。
二叔過了癮,還是下來背我,說:“還是我背你吧。你背著我,我怕你把我摔了。”所以,以後二叔還是我的“禦用坐騎”。有時候,我們沿著一個胡同互相追逐,二叔“唿哧唿哧”地狂喘著,追得對方落荒而逃。那時候,感覺有匹“禦用坐騎”真是太好了。
人多的時候,大家就分成兩排,一起“搖旗呐喊”著向對方衝去,還真有點“衝鋒陷陣”的感覺。“亂站”之後,大家也會選出兩員“大將”互相“廝殺”,其他的人在旁邊助威。有時候,一直到天黑了,街角響起大人扯著嗓子喊吃飯的時候,一群孩子才依依不舍地散了。
童年時代,雖然很多時間在玩,但大家的功課也沒有拉下。直到多年後,看著幾歲的孩子每天迴來都是趴在桌子上寫作業,一直到夜深了還在忙“功課”,根本就沒時間玩耍時,就不禁想起來童年那些快樂的時光……
“騎馬”打仗
上小學的時候,課本少,功課也少,孩子們有的是時間玩。在學校裏迴來,除了孩子們常玩的捉迷藏、投沙包、跳房子、跳繩、彈玻璃珠外,還有立牆根、“挑兵選將”和“騎馬打仗”的遊戲。
立牆根一般是男孩子玩的遊戲。找個牆根站好,身子往前一撲,兩手往地下一撐,身子忽地倒立起來,兩腿搭在牆上。立牆根一般是身材瘦小的孩子才能玩得來,身子胖點的孩子一般倒立不起來,有時候兩腿才搭在牆上,就出溜下來了,有時候根本就倒立不起來。
立牆根是那時孩子們都愛玩的遊戲。有時候剛倒立起來,身邊來個胖點的孩子,沒倒立起來,身子一斜,一下砸倒了幾個孩子,一堆的孩子就倒在牆角下。那個惹禍的孩子,就招來一陣眾怒。
或許是那時候立牆根多了,打下了很多的基礎。以至於幾十年後,我在遙遠的雲南城郊的小院子裏,還經常“刷”地就倒立在牆下,唬得朋友麵容失色,驚唿:“都多大歲數了,還玩這遊戲!”我笑:“隻當鍛煉身體吧。”
另一個好玩的遊戲,就是“挑兵選將”,這個遊戲要七八個孩子、甚至更多人才好玩。
大家挑選“實力”差不多的孩子分成兩幫人馬,手拉手站成一排,對麵而立。之後,大家就開始“挑兵選將”。
首先一人站出來喊著:“雞幾翎,扛大刀,哪家的兵馬讓俺挑?”對方唿應著:“挑誰?”一般“選將”都是選對方力氣較小、實力較弱的人,喊出他的名字後就往前猛衝。對方也會拉緊他要選的“那位將”。一衝之下,如果衝開了對方牽著的手,那位被選中的“將”就要到對方“隊伍”裏,算是俘獲的“將領”了。如果衝不開,就要被留在對方的隊伍裏當俘虜。
所以,玩這個遊戲的時候,一定要選準對方的弱者,才能不斷俘獲對方的人,最後再來衝撞對方的“強者”。當對方隻剩一個人時,這個遊戲就沒法玩了,對方就認輸,重新調配人手,再次開始玩。
若幹年後,再想起這個遊戲時,就想起了“田忌賽馬”的典故。那時的孩子雖然還不知道這個成語,但實際上已經在那樣做了。
上小學後,大家開始喜歡玩“騎馬打仗”的遊戲。
下課後,一路小跑著去廁所裏如廁,迴來就參加“騎馬打仗”的遊戲。有時候在家裏吃了飯,丟下碗就忙著跑迴學校,捉對廝殺。
這個遊戲要兩個人一組,身體強壯點的在下麵,將另一個同伴背起來,對方也是這樣搭配。
準備好後,兩匹“馬”就嘴裏“哇哇”喊著衝向對方。如果兩組人實力懸殊,兩匹“馬”一撞之下,就有一組被撞得“人仰馬翻”了。即使撞不倒,一撞之下,對方的“馬”也被撞得跌跌撞撞,這邊馬上的“大將”伸手扯住對方的胳膊,往外一帶,對方就一起撲倒了。
有時候,也會遇到旗鼓相當的時候,於是兩組人就糾纏在一起。兩匹“馬”在下麵撞著膀子、使著絆子較量;“馬”上的“大將”也雙手亂扯,有時候棉帽子被打掉了,衣服扣子也被扯落了,亂作一團。
有時候,遇到無賴的孩子,還會揪住對方的耳朵。這時候,那位馬上的“大將”縱有“千般武藝”,被揪住了耳朵也隻有認輸。
在學校裏學會這個遊戲後,就迴來教給還沒讀書的孩子一起玩。
有位鄰居的二叔,比我小一歲,個子還高,笨手笨腳的,屬於那種“憨吃苶睡傻上膘”的人。我就喊他做我的“馬”,我看中了他的力氣大。他也很願意,他是看中了我的個子瘦小,背起來比較輕,而且手腳靈活,“馬上的武藝”比他強。
所以,那時候,我和二叔基本上是“黃金搭檔”,打遍周圍的孩子無敵手。
有些孩子老是輸,就來挑唆:“二叔,你不能老是當‘馬’,他糊弄你呢!你該讓他背著你才對!”二叔反應有點慢,想了半天,才說:“對啊,也不能老是俺背著你啊,你得背俺一迴,要不俺就不跟著你當‘馬’了。”無奈,為了挽留住這個搭檔,我隻好呲牙咧嘴地背著二叔“上陣”。
但二叔實在太重了,背上他後壓得我眼冒金星。背著他“上陣”,羸弱的我是不能和對方的“馬”衝撞的。我們本來就搖搖晃晃,下盤不穩,倘若和對方撞上了,肯定是我先摔倒。
所以,每次喊著去撞時,我都是衝到跟前時,突然側到一邊。對邊失去了重心,開始往前一起跌。二叔這時候使出“迴馬槍”,迴身往後一抓,一把揪住對方“馬”上“大將”的脖領子,就將那位哥們直接從“馬”上拎下來了。
二叔過了癮,還是下來背我,說:“還是我背你吧。你背著我,我怕你把我摔了。”所以,以後二叔還是我的“禦用坐騎”。有時候,我們沿著一個胡同互相追逐,二叔“唿哧唿哧”地狂喘著,追得對方落荒而逃。那時候,感覺有匹“禦用坐騎”真是太好了。
人多的時候,大家就分成兩排,一起“搖旗呐喊”著向對方衝去,還真有點“衝鋒陷陣”的感覺。“亂站”之後,大家也會選出兩員“大將”互相“廝殺”,其他的人在旁邊助威。有時候,一直到天黑了,街角響起大人扯著嗓子喊吃飯的時候,一群孩子才依依不舍地散了。
童年時代,雖然很多時間在玩,但大家的功課也沒有拉下。直到多年後,看著幾歲的孩子每天迴來都是趴在桌子上寫作業,一直到夜深了還在忙“功課”,根本就沒時間玩耍時,就不禁想起來童年那些快樂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