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後,兩個人約好,譚愷退伍,兩個人就一起迴老家,開始新的生活。
哪裏知道,退伍報告還沒有被批準,戰時軍令生效,內戰已經開始,這身軍裝,他想脫都脫不掉。
於是,這個曾經保護過自己國人的人,這一次,在自己國家的平民的頭頂,投下來的,是炸彈。
“當我第一次投下炸彈的時候,我就知道,我錯了。我想離開,但我不能丟下我的妻子。可是,每一次的戰鬥,都讓我覺得自己無比罪惡。這些年,我一直都忘不了那個畫麵,那個鮮血淋漓的畫麵。有時候,我會恨自己,為什麽偏偏要活到最後,為什麽不能早些去找那些天上的兄弟們,如果,我和他們一樣,是不是就不會有這樣的痛苦。”
去台灣後,他的日子並不好過,所謂的“仕途”根本不得誌,官場上的勾心鬥角,他不懂,也不屑。
於是,曾經意氣風發的譚愷,隻能頂著一個虛銜,早早退出。
更何況,當初,他以敗軍之姿撤退,赴台後,免不了一些清算。
除了這些,內心的痛苦和折磨也無時無刻不在撕扯著他。
他同樣也牽掛著自己留在大陸的家人,他們怎麽樣了,他們過得好嗎?
有時候,他甚至會偷聽電台,會幼稚地想,如果自己的家人被抓了,會不會通過電台向自己喊話,就算是這樣也好啊,至少讓自己知道,他們還活著。
想啊,家,家人,又怎會不想呢。
可是,一道淺淺的海峽,隔絕兩岸,讓一家人,成了海角天涯。
他想迴來,僅僅以兒子的身份,看看家中的老父親和老母親,可是,他知道,這隻能是奢望。
譚愷在這裏住了將近半年的時間,後來,急匆匆地啟程,即使他的身體還沒有完全康複。
因為,這個時候,兩岸都傳來了消息。
1987年,台.灣.當.局.宣布解除實施了長達38年之久的“戒嚴”,開放台灣居民赴大陸探親。
收到消息的譚愷,在那個時刻,高興得像個孩子。
他顫抖著雙手,激動地對身邊的孩子們說,“走,我們迴家,迴家看爺爺奶奶。”
造化弄人,咫尺天涯。
可是,當初,這又是怎樣的分離。
第 52 章
我不由地替那些骨肉分離的同胞們高興,再次見麵的時候,那樣的重逢,會是怎樣淚眼婆娑的場麵。
送走譚愷後,臨近清明節,我也迴國了,悄悄地迴,沒有用那個“著名華僑翻譯家許哲寧”的頭銜。
我不想大張旗鼓,隻想悄悄地處理一些私事。
我要迴來看看大哥,看看沈以誨,看看當了一輩子故宮人,現在已經退休的三哥。
當然,也迴來看看二哥。
那個被我們誤會了半輩子的二哥,那個心裏有太多苦,太多委屈,可是不能向任何人訴說的二哥。
他永遠都是許家的男兒,無愧於許氏門楣。
那些年,他遭受了多少流言蜚語,承受了多少誤解和辱罵。
他沒變,他的血液,永遠都是紅色的。
五年前,我遇到了當初西南聯大的同學,那時的他,已是政府要員。
這次,他過來公幹。
我本以為這隻是我們的偶遇,沒想到,他卻說,“老同學,我這次任務之一,就是過來看你。”
過來看我,這個陣仗有些太大,我心中納悶。
旁邊的秘書笑道,“我們是看望傑出的華僑翻譯家。”
不過,這隻是他們表麵的名頭。
而實際上,他們要悄悄看望的,是有功於共和國、在情報和統戰工作中做出巨大貢獻的共產主義戰士許哲厚的家屬。
其實,出國之後,我一直都在多方打聽,至少,我得知道他是死是活。
可是,就如石沉大海一般,這個人,就像是憑空消失了一樣,不見任何蹤跡,沒有任何音訊。
難怪我一直都沒有二哥的消息,他的身份,太過隱蔽,太過特殊,活著的時候,不適合被不太多的人知道。隻能在死後,給他一個應得的名分。
二嫂早年間已經去世,如今,二哥也去了。
當政府知道二哥還有一個幾十年未見的孩子的時候,當二哥的身份終於可以公布的時候,他們決定,尋訪家屬。
至少得讓我們知道,我們的親人,他究竟是怎樣的人。
至少得讓我們知道,我們的親人,那些年,他究竟是怎樣的忍辱負重。
那一瞬間,我呆住了,我竟不知該如何是好。
我本以為,經曆了那麽多生死離別,看慣了那麽多離合悲歡,這些年來著書立說,修身養性,這麽多年寵辱不驚,我早已看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哪知,當這個消息傳來的時候,卻宛如當頭棒喝。
哪裏知道,退伍報告還沒有被批準,戰時軍令生效,內戰已經開始,這身軍裝,他想脫都脫不掉。
於是,這個曾經保護過自己國人的人,這一次,在自己國家的平民的頭頂,投下來的,是炸彈。
“當我第一次投下炸彈的時候,我就知道,我錯了。我想離開,但我不能丟下我的妻子。可是,每一次的戰鬥,都讓我覺得自己無比罪惡。這些年,我一直都忘不了那個畫麵,那個鮮血淋漓的畫麵。有時候,我會恨自己,為什麽偏偏要活到最後,為什麽不能早些去找那些天上的兄弟們,如果,我和他們一樣,是不是就不會有這樣的痛苦。”
去台灣後,他的日子並不好過,所謂的“仕途”根本不得誌,官場上的勾心鬥角,他不懂,也不屑。
於是,曾經意氣風發的譚愷,隻能頂著一個虛銜,早早退出。
更何況,當初,他以敗軍之姿撤退,赴台後,免不了一些清算。
除了這些,內心的痛苦和折磨也無時無刻不在撕扯著他。
他同樣也牽掛著自己留在大陸的家人,他們怎麽樣了,他們過得好嗎?
有時候,他甚至會偷聽電台,會幼稚地想,如果自己的家人被抓了,會不會通過電台向自己喊話,就算是這樣也好啊,至少讓自己知道,他們還活著。
想啊,家,家人,又怎會不想呢。
可是,一道淺淺的海峽,隔絕兩岸,讓一家人,成了海角天涯。
他想迴來,僅僅以兒子的身份,看看家中的老父親和老母親,可是,他知道,這隻能是奢望。
譚愷在這裏住了將近半年的時間,後來,急匆匆地啟程,即使他的身體還沒有完全康複。
因為,這個時候,兩岸都傳來了消息。
1987年,台.灣.當.局.宣布解除實施了長達38年之久的“戒嚴”,開放台灣居民赴大陸探親。
收到消息的譚愷,在那個時刻,高興得像個孩子。
他顫抖著雙手,激動地對身邊的孩子們說,“走,我們迴家,迴家看爺爺奶奶。”
造化弄人,咫尺天涯。
可是,當初,這又是怎樣的分離。
第 52 章
我不由地替那些骨肉分離的同胞們高興,再次見麵的時候,那樣的重逢,會是怎樣淚眼婆娑的場麵。
送走譚愷後,臨近清明節,我也迴國了,悄悄地迴,沒有用那個“著名華僑翻譯家許哲寧”的頭銜。
我不想大張旗鼓,隻想悄悄地處理一些私事。
我要迴來看看大哥,看看沈以誨,看看當了一輩子故宮人,現在已經退休的三哥。
當然,也迴來看看二哥。
那個被我們誤會了半輩子的二哥,那個心裏有太多苦,太多委屈,可是不能向任何人訴說的二哥。
他永遠都是許家的男兒,無愧於許氏門楣。
那些年,他遭受了多少流言蜚語,承受了多少誤解和辱罵。
他沒變,他的血液,永遠都是紅色的。
五年前,我遇到了當初西南聯大的同學,那時的他,已是政府要員。
這次,他過來公幹。
我本以為這隻是我們的偶遇,沒想到,他卻說,“老同學,我這次任務之一,就是過來看你。”
過來看我,這個陣仗有些太大,我心中納悶。
旁邊的秘書笑道,“我們是看望傑出的華僑翻譯家。”
不過,這隻是他們表麵的名頭。
而實際上,他們要悄悄看望的,是有功於共和國、在情報和統戰工作中做出巨大貢獻的共產主義戰士許哲厚的家屬。
其實,出國之後,我一直都在多方打聽,至少,我得知道他是死是活。
可是,就如石沉大海一般,這個人,就像是憑空消失了一樣,不見任何蹤跡,沒有任何音訊。
難怪我一直都沒有二哥的消息,他的身份,太過隱蔽,太過特殊,活著的時候,不適合被不太多的人知道。隻能在死後,給他一個應得的名分。
二嫂早年間已經去世,如今,二哥也去了。
當政府知道二哥還有一個幾十年未見的孩子的時候,當二哥的身份終於可以公布的時候,他們決定,尋訪家屬。
至少得讓我們知道,我們的親人,他究竟是怎樣的人。
至少得讓我們知道,我們的親人,那些年,他究竟是怎樣的忍辱負重。
那一瞬間,我呆住了,我竟不知該如何是好。
我本以為,經曆了那麽多生死離別,看慣了那麽多離合悲歡,這些年來著書立說,修身養性,這麽多年寵辱不驚,我早已看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哪知,當這個消息傳來的時候,卻宛如當頭棒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