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摧毀日本經濟基礎


    地震的破壞性


    盡管一開始就有不少經濟學家,根據當年神戶在日本經濟中的占比,分析認為這次大地震造成的損失會小於神戶地震。但我認為,這隻是考慮了小的層麵。此次大地震對日本的傷害比神戶大地震更嚴重。


    地震把美麗的家園變成一片廢墟


    首先,它是在日本經曆了“失去的20年”後的又一次重擊,是在日本已經超過gdp200%後的負債上麵又加了一根沉重的橫梁而不是稻草!


    依據地震後四天左右公開的信息,瑞信首席經濟學家hiromichishirakawa估算,日本地震的經濟損失將達到1710億~1830億美元。巴克萊的經濟學家預計日本經濟損失將達到1800億美元,這相當於日本gdp的3%。而三菱ufj證券和瑞士嘉盛萊寶則預計,地震最終成本可高達gdp的5%。最悲觀的預計來自於倫敦智庫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vanessarossi。他預計,日本在這次地震中將損失10%的資本存量,相當於gdp的20%,即1萬億美元。他說:“更大的成本是資本存量的重建。這種問題的確將嚴重破壞資本存量,重建不可能隻有1~2年,我預期有4~5年。”


    此外,美國風險研究建模公司airworldwide在3月13日對日本大地震所造成損失的評估為約等於1995年阪神大地震損失的3倍,相當於日本gdp的約6%。日本三菱日聯證劵3月15日說,大地震導致gdp的“受損率”應該為5%。


    可以肯定的是,這次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非常之大,主要是核電站危機進一步延續加大了損失——嚴重影響了救援,也加大人員傷亡和物資財產損失。


    重創日本製造業,一些知名企業可能外遷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其製造業在全球經濟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生產供應全球40%的手機和電腦芯片,1/5的半導體產品。這次地震的重災區東北部沿海地帶,經濟規模雖然隻占日本gdp的8%左右,但是,由於該沿海地帶分布著核電、汽車、石化、鋼鐵、半導體等眾多日本重點產業和支柱行業,而對日本造成重創。


    地震迫使日本眾多半導體、液晶麵板配套組件、數碼產品生產廠紛紛關閉。索尼關閉了6座工廠;佳能8家工廠停產;尼康頂級機身生產廠受災;鬆下選擇暫時停產;東芝也關閉了位於岩手縣的微控製器工廠。據報道,地震後的第二天,在地震波及地區,至少有21家日本大型企業的數十家工廠進入停工狀態。其中一些工廠生產規模所占分量頗重。如起火的cosmo石油公司千葉煉油廠是該公司最大的煉油廠,日處理原油能力達22萬桶。


    3月12日,cosmo石油公司位於千葉縣市原市的一處煉油廠地震後著火,日本組織撲救


    “3?11”大地震將推動製造業在日本國內以及全球的重新布局。


    經過這次慘痛的教訓後,出於對日本頻繁地震的擔心,像蘋果公司等知名企業,可能把工廠向中國等地轉移,核輻射的持續擴散,將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這樣做。而日本企業自身,也可能出於規避風險的考慮將工廠外遷到自然災害少的國家。由此可能促使日本經濟重新進行結構調整,當然,也可能由此造成“抽血效應”。


    以美國蘋果公司為例。這次大地震對蘋果公司的影響非常之大。日本是蘋果產品主要部件的供應來源地之一。其中,iphone4和ipad2等蘋果產品的nand閃存大部分來自日本東芝公司,ipad2電池管理芯片來自日本精工公司,通訊部件則來自日本村田製作所。而這三家日本公司的重要工廠目前均處於停產狀態。蘋果產品從原材料到組裝出貨,一般需要3個月到半年時間,分析師稱:“若不盡快複工,日本地震對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電子消費產品的影響可能在今年第二三季度顯現出來。”受日本地震影響,3月16日和17日,蘋果公司股價分別下跌了2.3%和4.5%,近兩個交易日內市值共計蒸發220億美元。


    行業調查公司isuppli近來一直在分析蘋果ipad2的構造。這家公司認為,雖然ipad的很多零部件都可從日本以外地區采購,但ipad的屏幕玻璃和電池可能難以替換。以前蘋果是從asahiss采購,但asahiss有多個生產設施遭破壞。即使一些ipad供應商未直接受到影響,但日本的企業經營中斷,以及大地震的餘震,依然可能破壞部分零部件的運輸。日本發生的地震災難“可能會導致”蘋果的“物流中斷”。


    更激烈的競爭


    這次地震與過去最大的不同在於,隨著全球製造業的發展,日本的製造業正遭遇越來越多的競爭,既有來自於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的低成本優勢製造業的競爭,也有來自於德國的尖端製造業的競爭,而且,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在電子、汽車、鋼鐵、半導體等方麵,都已具有競爭規模。


    這意味著,時間帶給日本的不是複蘇的機會,而是更大的阻力。


    日本在走向複蘇的過程中所麵對的困難,比以往任何時候的挑戰都大,比以往任何時候的難度都大。


    日本首相菅直人災難遲遲不能終結,長時間的延續,讓日本長時間忍受痛苦,無法展開自救,這將加大對日本經濟的損害。


    “3?11”大地震發生後,日本包括電網、道路和港口等大量基礎設施遭到破壞,核電站發生爆炸。如果說一般基礎設施還比較容易恢複的話,那麽,核輻射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已經成為縈繞在日本上空和全球上空的一片巨大陰影,使許多人心中充滿擔憂和恐懼。


    核輻射的影響力正在放大“3?11”地震的危害。


    從3月12日下午開始,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多個機組相繼爆炸,截止到3月17日,福島核電站多個機組的安全殼已經破裂,爆炸不斷,情況已處於失控狀態。為此,日本已撤出了大部分搶救人員,隻留下50名電力公司員工看守現場,進行最後的搶救。核輻射陰雲籠罩在日本上空。


    核輻射問題的延續,對日本而言,已經成為比地震本身更棘手更難應對的難題。


    局勢發展到今天這種地步,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盡管日本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核輻射尚不足以對人體造成危害,但日本自衛隊檢測之後發現,核輻射要嚴重得多。因此,3月15日,日本首相菅直人要求自衛隊出動直升機參加福島核電廠的滅火工作,遭到自衛隊的拒絕——如果不是核輻射非常嚴重,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


    2011年3月16日,美國核能監管委員會主席gregoryjaczko對核危機作出了比日本政府更悲觀的評估,他斷言福島第一核電站4號反應堆乏燃料池已幹涸或水量所剩無幾,3號反應堆的乏燃料池可能在漏水。隨後,美國政府建議美國公民遠離福島第一核電站半徑50英裏(80公裏)範圍內。


    我在前麵已經提到過,國際媒體早就關注一個問題:多年來,日本一直在累積鈈,而“鈈可以用來發電,也可以用來做核武器”,到2009年時,日本已擁有足夠造出5000枚原子彈的鈈!如果日本不是為了發展核武器做準備,這種龐大的儲備對於日本自身來說,一旦出現問題,豈不等於自殘?


    這段文字寫於日本大地震以前,現在看看,更有現實的意義。


    不幸的是,今天日本遭遇了這種危機。過量地發展核能,引發了災難性的後果。其實,日本有很多選擇,比如,風電、太陽能等,但日本唯獨對核電情有獨鍾。這次地震能夠讓日本的決策者清醒嗎?


    無奈的老齡化,債務負擔沉重


    日本最大的問題在於,它現在處於老齡化時代,同時處於負債超過gdp兩倍的時代,經濟複蘇缺少最基本的動力。


    日本政府公布的老齡化白皮書顯示,日本早在1994年便步入超老齡化社會(65歲以上人口比例占總人口14%)行列,到21世紀已進入老齡化“國際最高區域”。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日本20世紀90年代被稱為“失去的10年”,而進入老齡化社會也被認為是造成“失去的10年”的原因之一。


    日本的老齡化困境


    目前,1.27億日本人口中21%的年齡已經超過65歲,到2050年日本老齡人口比例將上升至40%。在老齡化社會中,贍養一名退休老人需要1.3個勞動人口,具有這種人口特點的社會麵臨著越來越高的退休和養老費用開支,與經濟增長的預期不可調和。


    日本的老齡化影響到了就業。尤其在農業領域,老齡化問題更突出。根據《日本國勢圖繪》的統計數據,目前,65歲以上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口占45.6%,50~59歲占26.6%,40~49歲占12.6%,而39歲以下的農業勞動人口隻占1.8%。


    現在,日本65歲的老年人數已有2600多萬,而養老護理人員卻嚴重不足,目前全日本隻有120萬名護理人員。而培養這方麵的人才,除了醫護知識外,責任心也很重要,而且身體負擔很重,要經常值夜班。在日本,養老護理人員的工資待遇不高,平均月工資20萬日元。而日本國民人均月工資標準是50萬日元。為此,日本政府日前給每個養老護理人員每個月增加了1.5萬日元的工資。


    日本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大國中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這一現實讓社會本身的存活陷入危機。


    關鍵的問題是,日本因此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由於老人多,日本政治家們更重視有選舉權的老人,因此,21世紀初期,盡管日本的少子化傾向已十分嚴峻,日本用於高齡者的費用占gdp的7.3%,而用於孩子的費用僅占gdp的0.6%,不及丹麥的1/6,在oecd國家排名僅占第24位。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保險行業成為此次地震和海嘯的最大受害者,因為預計保險商和再保險商所需支付的保險費及所蒙受的損失將是其有史以來最為巨大的。預計受保財產損失金額將在150億~350億美元之間——該估算數字並未包括海嘯的全部負麵影響,以及人身傷害保險或其他損失。這意味著,日本保險業將遭受重創,而這可能反過來對日本現有的保障製度構成傷害,從而帶來更多的問題。


    因此,除非日本放開它的移民政策,否則,這個經濟體很難產生出應有的活力。這也是人們對日本經濟前景普遍感到悲觀的原因之一。


    至於債務問題,我們前麵已經提到。


    難以走出的惡性循環


    事實上,對此深感悲觀的人很多。經濟學家julianjessop在其研究報告中寫道:“日本經濟複蘇已經失去了動力,重建的大部分成本都將進一步增加政府的債務負擔。”他認為,災難對本已蹣跚的日本經濟來說又是一記重擊。“末日博士”、紐約大學商學院教授魯比尼(nourielroubini)認為,重建會刺激財政開支,可日本預算赤字已接近gdp的10%,人口又步入老齡化,這肯定是日本在最糟糕的時間發生的最糟糕的事情。


    惡性循環的資產負債表衰退,是套在日本脖子上的沉重枷鎖。


    連續近10年被日本資本和金融市場人士選為最受信賴的經濟學家之一的辜朝明,將日本的經濟衰退和此前1929~1933年的“大蕭條”以及次貸危機所造成的經濟衰退,解釋為“資產負債表衰退”。他的意思是,當全國性的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後,大量的私人部門(企業和家庭)資產負債表隨之處於資不抵債的狀況,他們會把收入的大部分用於還債,而不是用於投資,由於私人部門的經濟活動從追求利潤最大化轉變為追求債務最小化,導致投資下滑,消費減少,造成經濟持續衰退。這就是“資產負債表衰退”理論。


    日本正處在這種惡性循環中。


    最要命的是,這種病用貨幣政策很難醫治。


    “在小泉純一郎執政期間,由竹中平藏所主導的日本政府經常要求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應,並且威脅日本央行,如果拒絕將導致其自身獨立性的喪失。不管是日本國內還是國外的經濟學家們也總是喋喋不休地宣稱:如果日本央行當初能夠更加熟練地運用貨幣政策,日本的經濟衰退本來是可以避免的。這種聲音也經常能夠從像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這樣的國際機構那裏聽到。但是,資產負債表衰退的一個關鍵特征就是貨幣政策的失靈,這是一個百年不遇的現象。身在日本的人們早已親身經曆了這個現象:從1995年至2005年,即使在利率幾乎為零時,貨幣政策依然失靈。股市難以恢複元氣,經濟也無法複蘇。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2.5%的官方貼現率催生了資產價格的泡沫。然而相對應的是,在僅僅數年之後的1993年2月,同樣2.5%的利率卻沒有產生任何刺激作用,甚至之後的零利率仍然如此。”


    而我們看到的情況是,日本現在拚命地使用貨幣擴張政策,這也意味著,它將再次陷入“資產負債表衰退”的黑洞中,而所有的這些努力都將被吞噬。


    至少從目前來看,日本的經濟複蘇是非常之難的——這種難度絕非那些把地震看成日本拉動經濟增長契機的經濟學家們所能理解。


    在這裏還必須指出一點,“資產負債表衰退”適合日本而不適合中國,有經濟學家建言中國接受這種邏輯會把中國害死!這一點我深感擔憂。


    根據“資產負債表衰退”理論,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是擴大政府支出,這意味著,中國為了避免陷入資產負債表衰退,將繼續強化政府的財政集權(對福利征稅顯出的對資金渴求的迫切性是最典型的例子),擴大政府支出,擴大政府主導的投資,而這將進一步惡化中國經濟的結構和基礎。因為,中國的所謂“資產負債表衰退”與西方國家有著本質的區別。首先,國企作為主力軍,由於不用擔心還債,借債的動力永遠強大。其次,政府通過增加稅收等方式籌集的資金,遠沒有在私人手裏效率更高,加之腐敗、巨大損耗等因素,將導致資金揮霍無度地濫用,最終造成大量壞賬,引發金融危機。其三,民窮與社會保障缺位,意味著其避險能力原本已經非常薄弱。


    因此,中國不會走入“資產負債表衰退”。中國所麵臨的風險是,可能會走入另一種衰退,即由於政府主導大規模投資過多和泡沫超量累積破滅所引發的金融危機,而非西方式的資產負債表衰退。我們要做的,也應該是政府壓縮投資規模,全力轉向民生領域,把民生做好,而逐漸讓民間資本成為投資的主力,讓民企成為整個經濟體中,最活躍的中堅力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時寒冰說:經濟大棋局,我們怎麽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時寒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時寒冰並收藏時寒冰說:經濟大棋局,我們怎麽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