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很好!”李方誠大喜過望。


    “現在的問題是,修改和畫質的呈現問題,修改的次數隻要增加,時間必定演唱,畫質越高,製作的時間也就越長。”克裏斯把兩個顧慮說了出來。


    “畫質的問題,這一點我希望你們都能記住,奇跡時代的出品的畫質,永遠都要達到當前我們所能實現的最頂級畫質來製作!采用最高的畫質製作和出品,這個要求是一個最基本的鐵律!”李方誠無比嚴肅對著兩人說。


    “如果是目前最高的話,那幾乎沒有電影院能播放了。這......”克裏斯有些猶豫的說。


    “沒辦法播放?”李方誠皺眉。


    還沒等克裏斯說明,李方誠就想起來!這是1988年啊!可不是40年後imax影廳都遍布的年代啊!


    雖然說,這個年代所能播放的電影清晰度,最高甚至已經達到了imax的水準。


    但是不代表電影院可以播放!


    曆史上第一部imax電影在1970年日國的富士展覽館上播放,剛一麵世的時候,就引起了轟動,雖然第一次播放的畫麵隻有17分鍾,但是卻讓人見識了imax的威力。。


    而第一套正式的imax投影設備於1971年安裝在多倫多的安大略圓形劇場。


    在1974年米國華盛頓州世界博覽會上,米國館展出了一塊27.3x19.7米的巨型imax銀幕,觀眾向正前方觀看時,畫麵足以充滿整個視界。


    這一次的展出其間,一共有五百萬人次觀看,絕大部分的觀眾認為它呈視了強烈的動感,甚至有少部分觀眾身上發生了類似暈船的現象。


    2年前,就在溫哥華的加拿大展覽館,imax公司以theimaxexperience技術第一次展示imax的3d電影效果。


    如果按照現在的最好製作方式,也已經可以做出imax的電影畫質,但是做成也根本就沒有任何一個電影院能播放得了imax3d的電影!


    這個技術現在還沒有完善,絕大多數還是放在天文館科技館裏麵使用,而且一般播放時常目前來說,最高也不過是40分鍾左右。


    這個年代,電影院普遍能做到的,比較頂級的也不過就是2k的畫質,4k在這個年代都幾乎不會出現。


    屏幕的製作成本,電影的拍攝成本,這兩個成本在技術沒有完全完善之前,費用高到離譜。


    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電影膠片尺寸不是單一的,大致上有8種:8.75mm、8mm、16mm、35mm、65mm和70mm。這裏指的是寬度,電影膠片和照片膠片的長短邊是反的,這個寬度,說的就是我們看到屏幕的時候,整個屏幕的長度是根據拍攝時的膠片決定的。


    分辨率為4096x2160的4k電影,其實像素不過800萬。按照照相的膠片的分辨率來理解,保存完好的情況下,16mm的電影就已經能做到4k了。算上損耗以及動態膠片的分辨率,35mm的膠皮,完全足以轉換為4k的分辨率。至於65mm和70mm(imax)的膠片,那就更不用說了,那已經是往後30年都難以轉換成為數碼像素的尺寸。如果轉換為數碼分辨率,65mm的膠片可以轉換為6k-8k的分辨率,甚至更高,而70mm的,沒有人知道極限在哪。


    很多人會好奇,為什麽80年代,甚至60年代拍攝的電影,哪怕幾十年後,甚至都能有超清版本,其實都是膠皮電影過去的。


    如果真的按照目前最頂級的製作方式,不考慮放映問題的話。


    目前最好的製作是膠片imax3d的拍攝,跟傳統的70毫米膠片影像尺寸為48.5毫米x22.1毫米相比,imax膠片的影像尺寸為69.6毫米x48.5毫米。


    因此,imax影片的每格畫麵的感光麵積是普通35毫米膠片的10倍、更是傳統70毫米膠片的3倍。這也使其在巨幕上投放的影像比一般電影更清晰、更亮麗。


    所如果用iamx拍攝,那清晰度來說,絕對是超越了所有人想象的高!


    而哪怕40年後,能看到這個畫質的人,都寥寥無幾。


    更不要說imax3d的膠皮拍攝。


    在電影界,甚至有的人把數碼的imax3d稱之為偽3d,真正的3d則是imax立體影片的放映技術,imax3d使用兩盤imax專用的70毫米膠片,一盤膠片對應一個眼睛,通過偏振過濾眼鏡(被動式)或紅外同步係統(主動式)配合電子眼鏡以提供兩個單獨的圖像。結合imax巨幕,imax3d能夠產生逼真的全視野立體效果。


    而到了後世21世界10年代初的時候,全華夏也不過剩下兩塊可以播放70mm膠片imax3d版本的熒幕。


    這個畫質的可怕在於,眼前所見,即為真實!


    如同你身在現場一般,一個屏幕的尺寸,甚至超過500平方米!


    但是為什麽幾乎沒什麽人用這樣的拍攝方式呢,一個是電影院擔心成本的問題,一個放映imax的屏幕,造價起步都是在1000萬美元以上,而存活周期卻不過3年到5年的時間。


    相當於平均每年花250萬美元來維持一個屏幕,這樣的高成本,沒幾個影廳敢嚐試。


    其次是膠片的保存,一旦使用imax的拍攝方式,播放的時候,因為膠片過重需要特定的起重機才能安裝和放映,而每一秒鍾,膠片就要帶走1.7米長度,看完一部電影起碼一卷長度1萬米的膠片!而imax3d,也相當於2萬多米的膠片。


    這是極度可怕的一個事情,一個不小心,劃傷了那就成為了不可磨滅的損傷。


    那為什麽華夏的電影也是膠片拍攝,米國的電影也是膠片拍攝,但是在畫質上又有明顯的差別?


    其實一個原因是膠片的尺寸問題,尺寸越大越清晰,還有一個問題,是電影底片和拷貝片的問題。


    電影底片是指電影的原底片,是保存電影畫麵最原始的版本,並不用於電影院放映。


    電影院放映的是正片,又叫拷貝片,原底片的畫質,色彩飽和度,寬容度那肯定是超過電影拷貝片的幾倍。那為什麽不用電影院放映呢?隻是因為電影原底片隻有一個,就是最初拍攝剪片合成之後的那一個原始的膠片,如果拿這個放在放映機上來播放,很快磨損完了,那就會毀掉這一個原始的底片。


    所以為了大規模放映,電影拷貝的製作是這樣的:原底片,翻正片,翻底片,拷貝片。


    攝影原底片印洗發行電影放映拷貝過程中一種過渡形式的中間片,簡稱翻正翻底。


    而每一次轉換的數量都會擴大幾倍,比如原底片可以製作五到六個翻正片,然後在製作幾十個翻底片,最後做出數百上千的拷貝片。


    經過數次轉換,拷貝片的質量已經大大不如原底片。但是米國的洗印廠的拷貝片水平比起華夏,在工藝上遙遙領先,拷貝片的質量相當高。所以哪怕是轉換為其他格式,比如dvd,1080p,2k等,都是將原底片拿出來數碼化,這樣一來,畫麵質量優異是肯定的。


    而華夏國內呢?


    很遺憾的是,我們在電視台或者錄像帶看到的80年代90年代華夏的電影,絕大部分是用拷貝片或者正片轉磁而來的,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調色和修正,所以看到的效果很差,加上那些極其落後的5毛錢特效製作,才會造成質量的低下。


    那為什麽華夏不用原底轉磁呢?


    主要是因為原底片的問題,原底片放上轉磁機器其實相當危險,一旦劃傷就造成不可逆的損壞,這是原因之一。


    另外主要原因是對畫麵並不重視。我們看90年代的電影畫麵,都可以看見劃痕和換本的小圓圈,這些都是拷貝片的標準特點。


    迴到正題,如果李方誠堅持要做最高的畫質,就算咬牙做出來了,那麽,去哪裏播放呢?拿著iman畫質壓縮成2k畫質來播放嗎?這有什麽意義?


    還不如用膠片拍攝,然後等到時機成熟,直接轉換成為4k畫質甚至更高的畫質就可以,再說了,實在不行,翻拍總是可以的。


    “按照常規影院的最高標準吧,否則做出來,沒有電影院播放,那也沒有任何意義。”李方誠無奈的舍棄了現在不切實際的imax製作。


    “行,沒問題,但是,電影院那邊,發行方的問題解決了嗎?”克裏斯鬆了一口氣,如果真按照imax的畫質來做,老實話,一年的時間都不一定能做出來。


    特別是這個技術在動畫方麵的實現,那更是沒人嚐試過!


    但是發行的問題......


    李方誠也有些頭疼,這個問題甚至比製作問題還要嚴峻!


    “發行的問題我們肯定是無能為力的,先說說這個劇本吧。”基思把李方誠的思緒帶迴來:“這個劇本的特效場景,我初步估算了一下,起碼要8個月,風險有點大。”


    “8個月?這麽久的製作時間,是什麽原因造成的?”李方誠迴過神,眉頭緊皺。


    “一個原因,團隊的成員不夠。”基思很鄭重的說。


    “不夠?”李方誠狐疑的問。


    “對,這裏麵會用到很多特效的製作,包括模擬海浪,深海環境等等,這些都需要運用大量的計算運算粒子的運動碰撞軌跡,效果的繪製等等,如果按照我們現在團隊531人的情況來說,在有這麽詳細的分鏡頭講解的情況下,快一點也要8個月才能做完,並且還有一些技術難題要攻破。”基思把麵臨的問題都一一闡述。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全娛樂遊戲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農夫漁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農夫漁父並收藏全娛樂遊戲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