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約沒有談成,楚軍軍糧無多,為盡快徹底打破章邯的幻想,項羽派蒲將軍率軍日夜兼程地渡過三戶津,不斷向秦軍發起攻勢,楚軍切斷秦軍歸路,秦軍一次次戰敗。項羽又親自率領三軍度過漳河,楚軍又在汙水向章邯發起大規模進攻,把秦軍打得大敗。
經過兩戰的大獲全勝,屢戰屢敗的秦軍,以至於一見到楚軍,潛意識裏便覺得自己必敗,楚軍和各路諸侯更是把項羽當成了天降‘戰神’般敬仰!
汙水敗退之後,在項羽的沉重打擊下,章邯被逼的走投無路,又一次派使者向項羽請求議和,希望能歃盟歸順。而幾場硬仗下來,項羽也不得不正視即將斷糧的危機。於是,項羽與亞父召集部將於軍帳中商議“議和”一事。
眾人聽季布把章邯送來的“議和”密函念完,皆是不語,軍帳內陷入沉默。
半響後,龍且開口道:“目下,正是我們能將秦人一舉殲滅的大好時機,末將覺得不該接受議和。”
“末將也不同意。”虞子期對秦人有一種特別的恨,他一條條數落秦人對楚人所犯下的滔天惡行:
“先楚懷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秦人擊楚於丹陽,斬我楚人八萬;懷王二十一年,秦人甘茂伐宜陽,次年拔宜陽,斬楚人六萬;懷王二十八年,秦人奐伐楚,斬楚人二萬;懷王二十九年,秦華陽君攻楚,斬楚人三萬……”
子期越說越激動,哽咽的聲音裏帶著難以磨滅的恨意:“這筆血海深仇,身為楚人如何能忘?!”
這百餘年來,秦楚交戰不斷。秦人崇尚“上首功”,以戰獲首級者,計功受爵。不僅戰場上殺楚軍,而且入城後,燒殺掠奪,無惡不作,無論男女老幼,見人就殺。
眾人聽虞子期講起這些往事,都是對秦人恨之入骨,紛紛燃起了仇恨的火種。
“秦人百餘年來,斬我士卒同胞數十萬,數十萬啊……我軍中兄弟,有多少人因此淪落為孤兒?上將軍——大哥,當初我們結拜,不正是為了消滅暴秦,為天下蒼生除害嗎?這些您都忘了嗎?”鍾離昧義憤填膺地道。
項羽默然半響,眸中氤氳著揮不去的霧氣。
良久,他緩緩道:“龍且,子期,鍾離昧,季布……你們都是我的好兄弟,與你們結拜,是項羽此生最大的幸事!因為我們有著共同的夢想,那便是殺盡暴秦,還我楚國山河!若說恨秦人,我不會比任何一個兄弟同胞對秦人的恨意少一分,少一分!”
項羽頓了頓,他的眼前浮現出一幕幕親人離去的畫麵,不禁悲痛道:“項氏全族,幾乎慘死於秦人的刀下,此等血海深仇,我豈會忘?可現下……我們沒有軍糧,懷王因為個人恩怨,早已不支援我們。沒有了軍糧,若耗在此地,未等打敗章邯,將士們就會餓死,我又豈能為了一己恩怨,置跟著我出生入死的兄弟們於不顧?”
眾人聽他這樣說,再次陷入沉默。
亞父接過話道:“目下,我們沒有存糧,跟秦軍耗下去,如何能短期消滅他們二十萬人?巨鹿之戰,我軍憑的是巨大的勇氣和士氣,倘若一旦斷糧,將士們知道打了勝仗也得餓死,又何來士氣?難道消滅暴秦,就是為了與秦人同歸於盡?不!我們是為了活,為了更好得活下去!懷王曾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倘若跟章邯耗下去,即便打敗秦軍,未到關中我們便餓死不說,那關中之王的封號和那天下最寶貴的關中之地,也早就成了他人的。”
眾人這才想起,還有另一路人馬,已經向關中急進。如此耗下去,倘若劉邦先入關中,那麽他們即使打敗了秦軍,也是為他人做了嫁衣。
秦軍還有二十多萬大軍,短時間不可能一舉殲滅,再消耗下去,楚軍也將陷入斷糧的境地。糧草的急缺,讓眾人不得不重新考慮章邯的求和。
【秦二世三年七月(公元前207年7月)】,項羽在洹水南岸的殷墟上接受了章邯的投降。雙方訂立盟約,二十餘萬秦軍在章邯的帶領下,投降了項羽軍。為期八個月的“巨鹿之戰”正式結束,大秦帝國,隻差最後的“君亡”。
訂完盟約,章邯向項羽行跪拜大禮,項羽將他扶起,他如釋重負下不禁落淚。之後,又向項羽述說了趙高的種種劣行。項羽封章邯為雍王,安置在自己的軍中。又任命司馬欣為秦軍的上將軍,統率投降的秦軍擔當前鋒部隊。
攻甬道、俘王離、破釜沉舟、收複章邯……
巨鹿之戰,年僅二十五歲的項羽以四萬雜牌之軍,徹底打敗了數倍於己的秦朝精銳之師,此戰,奠定了項羽在諸侯中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至此,大秦帝國已名存實亡,再無迴天乏術之力。
章邯投降後,項羽在殷墟大宴各路諸侯,各路諸侯與秦將章邯、司馬欣、董翳握手言和。
之後,項羽決定率各路諸侯從殷墟撤兵,向西南方向出發,欲進鹹陽。楚懷王“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他沒有忘記。
大軍出發前,魏國謀士陳平急匆匆地趕到項羽的楚營,求見項羽。
項羽在幕府中接見了陳平,陳平稟明來意:原來是昨日的宴席結束後,魏王豹欲離開楚營時,正看到陪著西西在營中玩耍的虞姬,虞姬和西西一邊玩一邊跑,一個不小心就撞到了魏王豹。這“一撞”撞的魏王對虞姬是一見傾心,春心蕩漾。陳平此番前來拜見項羽,便是奉了魏王豹之命,請項羽成全這樁姻緣。
魏王豹,本姓姬,是周文王姬昌的後代,先祖後以封地“魏”為姓。公元前225年,秦軍決黃河灌大梁俘虜了魏王假後,魏豹跟隨其兄長寧陵君魏咎,隱跡為庶人。陳勝起義之初,六國的老氏族紛紛複立本國德高望重的“王族後裔”為王,寧陵君魏咎被魏國貴族擁立為魏王。
章邯率秦軍攻克魏國後,魏王咎被迫縱火自殺。魏豹逃亡至楚國,向楚懷王借兵數千人,攻下魏地二十餘座城池後,自立為魏王。趙國被秦軍圍困時,趙王向各國諸侯發出求救,魏王豹率魏軍趕赴巨鹿,後於“巨鹿之戰”追隨項羽。
【ps:先楚懷王王,指的是“楚懷王”熊心的祖父熊槐。項梁起義後,複立熊心為王,依然沿用了“楚懷王”之號。】
經過兩戰的大獲全勝,屢戰屢敗的秦軍,以至於一見到楚軍,潛意識裏便覺得自己必敗,楚軍和各路諸侯更是把項羽當成了天降‘戰神’般敬仰!
汙水敗退之後,在項羽的沉重打擊下,章邯被逼的走投無路,又一次派使者向項羽請求議和,希望能歃盟歸順。而幾場硬仗下來,項羽也不得不正視即將斷糧的危機。於是,項羽與亞父召集部將於軍帳中商議“議和”一事。
眾人聽季布把章邯送來的“議和”密函念完,皆是不語,軍帳內陷入沉默。
半響後,龍且開口道:“目下,正是我們能將秦人一舉殲滅的大好時機,末將覺得不該接受議和。”
“末將也不同意。”虞子期對秦人有一種特別的恨,他一條條數落秦人對楚人所犯下的滔天惡行:
“先楚懷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秦人擊楚於丹陽,斬我楚人八萬;懷王二十一年,秦人甘茂伐宜陽,次年拔宜陽,斬楚人六萬;懷王二十八年,秦人奐伐楚,斬楚人二萬;懷王二十九年,秦華陽君攻楚,斬楚人三萬……”
子期越說越激動,哽咽的聲音裏帶著難以磨滅的恨意:“這筆血海深仇,身為楚人如何能忘?!”
這百餘年來,秦楚交戰不斷。秦人崇尚“上首功”,以戰獲首級者,計功受爵。不僅戰場上殺楚軍,而且入城後,燒殺掠奪,無惡不作,無論男女老幼,見人就殺。
眾人聽虞子期講起這些往事,都是對秦人恨之入骨,紛紛燃起了仇恨的火種。
“秦人百餘年來,斬我士卒同胞數十萬,數十萬啊……我軍中兄弟,有多少人因此淪落為孤兒?上將軍——大哥,當初我們結拜,不正是為了消滅暴秦,為天下蒼生除害嗎?這些您都忘了嗎?”鍾離昧義憤填膺地道。
項羽默然半響,眸中氤氳著揮不去的霧氣。
良久,他緩緩道:“龍且,子期,鍾離昧,季布……你們都是我的好兄弟,與你們結拜,是項羽此生最大的幸事!因為我們有著共同的夢想,那便是殺盡暴秦,還我楚國山河!若說恨秦人,我不會比任何一個兄弟同胞對秦人的恨意少一分,少一分!”
項羽頓了頓,他的眼前浮現出一幕幕親人離去的畫麵,不禁悲痛道:“項氏全族,幾乎慘死於秦人的刀下,此等血海深仇,我豈會忘?可現下……我們沒有軍糧,懷王因為個人恩怨,早已不支援我們。沒有了軍糧,若耗在此地,未等打敗章邯,將士們就會餓死,我又豈能為了一己恩怨,置跟著我出生入死的兄弟們於不顧?”
眾人聽他這樣說,再次陷入沉默。
亞父接過話道:“目下,我們沒有存糧,跟秦軍耗下去,如何能短期消滅他們二十萬人?巨鹿之戰,我軍憑的是巨大的勇氣和士氣,倘若一旦斷糧,將士們知道打了勝仗也得餓死,又何來士氣?難道消滅暴秦,就是為了與秦人同歸於盡?不!我們是為了活,為了更好得活下去!懷王曾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倘若跟章邯耗下去,即便打敗秦軍,未到關中我們便餓死不說,那關中之王的封號和那天下最寶貴的關中之地,也早就成了他人的。”
眾人這才想起,還有另一路人馬,已經向關中急進。如此耗下去,倘若劉邦先入關中,那麽他們即使打敗了秦軍,也是為他人做了嫁衣。
秦軍還有二十多萬大軍,短時間不可能一舉殲滅,再消耗下去,楚軍也將陷入斷糧的境地。糧草的急缺,讓眾人不得不重新考慮章邯的求和。
【秦二世三年七月(公元前207年7月)】,項羽在洹水南岸的殷墟上接受了章邯的投降。雙方訂立盟約,二十餘萬秦軍在章邯的帶領下,投降了項羽軍。為期八個月的“巨鹿之戰”正式結束,大秦帝國,隻差最後的“君亡”。
訂完盟約,章邯向項羽行跪拜大禮,項羽將他扶起,他如釋重負下不禁落淚。之後,又向項羽述說了趙高的種種劣行。項羽封章邯為雍王,安置在自己的軍中。又任命司馬欣為秦軍的上將軍,統率投降的秦軍擔當前鋒部隊。
攻甬道、俘王離、破釜沉舟、收複章邯……
巨鹿之戰,年僅二十五歲的項羽以四萬雜牌之軍,徹底打敗了數倍於己的秦朝精銳之師,此戰,奠定了項羽在諸侯中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至此,大秦帝國已名存實亡,再無迴天乏術之力。
章邯投降後,項羽在殷墟大宴各路諸侯,各路諸侯與秦將章邯、司馬欣、董翳握手言和。
之後,項羽決定率各路諸侯從殷墟撤兵,向西南方向出發,欲進鹹陽。楚懷王“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他沒有忘記。
大軍出發前,魏國謀士陳平急匆匆地趕到項羽的楚營,求見項羽。
項羽在幕府中接見了陳平,陳平稟明來意:原來是昨日的宴席結束後,魏王豹欲離開楚營時,正看到陪著西西在營中玩耍的虞姬,虞姬和西西一邊玩一邊跑,一個不小心就撞到了魏王豹。這“一撞”撞的魏王對虞姬是一見傾心,春心蕩漾。陳平此番前來拜見項羽,便是奉了魏王豹之命,請項羽成全這樁姻緣。
魏王豹,本姓姬,是周文王姬昌的後代,先祖後以封地“魏”為姓。公元前225年,秦軍決黃河灌大梁俘虜了魏王假後,魏豹跟隨其兄長寧陵君魏咎,隱跡為庶人。陳勝起義之初,六國的老氏族紛紛複立本國德高望重的“王族後裔”為王,寧陵君魏咎被魏國貴族擁立為魏王。
章邯率秦軍攻克魏國後,魏王咎被迫縱火自殺。魏豹逃亡至楚國,向楚懷王借兵數千人,攻下魏地二十餘座城池後,自立為魏王。趙國被秦軍圍困時,趙王向各國諸侯發出求救,魏王豹率魏軍趕赴巨鹿,後於“巨鹿之戰”追隨項羽。
【ps:先楚懷王王,指的是“楚懷王”熊心的祖父熊槐。項梁起義後,複立熊心為王,依然沿用了“楚懷王”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