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獻策
夢裏不知身是客(綜紅樓知否) 作者:S阿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京城大半的人家都加入了這場施粥運動。
明蘭她們的粥棚在許多人的齊心協力下正式搭建完成,很快就開始施粥。
或許是因為天氣過熱的原因,流民中間突然爆發了熱症。因此,明蘭還請了幾個老大夫坐堂,替周邊的流民們看病。不過幾天下來,就救迴了三十餘個害了熱症的人和兩個高燒不退的孩子。
被救了性命的人都對明蘭她們感恩戴德,常常見了王府中派去的管事都連忙致謝王妃的救命之恩。
周淳這幾日也沒閑著,根據明蘭給他提供的建議和府中的幕僚進一步的商議,把解決好的方案更加的完善,同時列出突發情況下的處理方案。
大致就是:
一,劫富濟貧。讓各地的富商出錢,朝廷給他們名,他們給朝廷錢,互利共贏。
二,嚴查嚴懲貪官汙吏。如果不這樣,振災的錢到達老百姓手中的不到十分之二三。雖說官吏層層盤剝已經是司空見慣,但此風此氣不可漲,長此以往,必然遺害朝廷。
三,做好災後防疫工作。俗話說,大災之後必要大疫,隻有提前做好預防準備工作,才可能降低疫情發生的可能性,不至於到時措手不及。
四,在地方也推行計劃性救濟。具體規定每個百姓每天定量的救濟限度,對幼童,壯丁,婦女,老人做不同的規定。這樣可以防止災民瘋搶救濟物資。
五,提倡災民之間的互助。有能力的人可以去幫助其他鰥寡孤獨沒有能力自理生活的人。
......
諸如此類等等等等。
大致擬出來了以後,周淳他們又再次進行修訂和進一步的完善。最後由周淳親筆譽抄,一手魏草碑工整清晰。
第二日,這份折子就上達天聽。
乾清殿。
皇帝坐在最上方,在禦案上批閱著奏章。
"哎。"
"陛下。"皇帝的貼身內侍李玉低聲說道,同時遞上了一盞清茶,"陛下,且喝口茶,潤潤喉,消消火。"
"這兩個不省心的兔崽子。貪贓都貪到振災銀兩上了。"皇帝憤怒道。
"陛下,消氣消氣,兩位王爺還年輕,再磨礪磨礪就好了。"
"這兩個在朝廷上明爭暗鬥,攪個昏天暗地,沒個節製。平日還好,可這種特殊的關乎老百姓生死存亡的時候就應該同仇敵愾一同應對,哪能再繼續這樣窩裏鬥。不省心。"皇帝歎了一口氣。
"陛下這些天是操心天南的旱災,沒日沒夜的。奴才看了都心疼,為了這......百姓們陛下您也要好好保養身子。"李玉說道。
"罷了,罷了。"皇帝又繼續批閱奏章。
皇帝批閱完一本奏章,拿起了另一本。這字跡工整,好像......是自己那個默默無聞的八兒子的手筆。他不是一向不寫奏章嗎,連在工部做事匯報折子一向都是由工部其餘的官員代勞的。怎麽這個時候一反常態呢。
"哎,看看吧。"皇帝說罷拿起周淳的折子,仔細的批閱起來,畢竟難得。
批閱著批閱著 ,皇帝的表情明顯變了,從驚奇到深思,又再加了幾分疑問。他這時候寫這封奏章是要做什麽,他是不是也有了別的心思。
帝王的天性就是多疑,一個人就算是單純的想做什麽,帝王也會懷疑這背後有沒有算計和別的考量,大多數時候,連自己的骨肉血親都不例外。做一個合格的帝王首先要狠的下心來,破除自己路上的絆腳石。再者下手的時機更要把握好,不出手則以,出手就一擊必中,快準狠,絕不手下留情。
且說皇帝見了周淳的奏章,開始漸漸迴憶起自己這個兒子的情況,他卻發現自己的記憶裏這個兒子實在低調,幾乎快要叫人給忘記了。曾經似乎也和老三老四一樣在自己麵前表現,後來不知道為什麽就沉默了下去,李淑儀去世後他似乎就更加的默默無聞下去了,出了各個節日的家宴,就很難見到他的影子。
對周淳有什麽特別的才華,皇帝是真的沒有什麽了解。可正是這樣,現在才越發的驚訝和不可置信,自己的這個兒子能寫一篇這樣的奏章出來。如果.....那麽就不得不承認他值得讓人另眼相待了。
"陛下。"李玉看見皇帝似乎愣了神,出言提醒道。
"李玉啊。"
"奴才在。"
"你對老八有個什麽了解"
"八王爺奴才的映象裏,八王爺安靜本分,很少進宮來。好像小時候還挺聰慧的,後來.....不知怎麽就變得愚笨了起來,陛下"
"難怪,他倒是一個心機深沉的。"
"陛下!"李玉連忙跪下請罪。
"起來,關你什麽事。他這般也是難怪。這一出手就把朕這些天的大難事給解決了,這可是好本事。"皇帝的臉上看不出是喜是怒。"算了,一直這樣默默無聞的,突然破天荒上了這個折子,姑且也有可能真的是關心......百姓就這樣吧。去叫人把他給我叫來,再請王閣老也來。"
明蘭她們的粥棚在許多人的齊心協力下正式搭建完成,很快就開始施粥。
或許是因為天氣過熱的原因,流民中間突然爆發了熱症。因此,明蘭還請了幾個老大夫坐堂,替周邊的流民們看病。不過幾天下來,就救迴了三十餘個害了熱症的人和兩個高燒不退的孩子。
被救了性命的人都對明蘭她們感恩戴德,常常見了王府中派去的管事都連忙致謝王妃的救命之恩。
周淳這幾日也沒閑著,根據明蘭給他提供的建議和府中的幕僚進一步的商議,把解決好的方案更加的完善,同時列出突發情況下的處理方案。
大致就是:
一,劫富濟貧。讓各地的富商出錢,朝廷給他們名,他們給朝廷錢,互利共贏。
二,嚴查嚴懲貪官汙吏。如果不這樣,振災的錢到達老百姓手中的不到十分之二三。雖說官吏層層盤剝已經是司空見慣,但此風此氣不可漲,長此以往,必然遺害朝廷。
三,做好災後防疫工作。俗話說,大災之後必要大疫,隻有提前做好預防準備工作,才可能降低疫情發生的可能性,不至於到時措手不及。
四,在地方也推行計劃性救濟。具體規定每個百姓每天定量的救濟限度,對幼童,壯丁,婦女,老人做不同的規定。這樣可以防止災民瘋搶救濟物資。
五,提倡災民之間的互助。有能力的人可以去幫助其他鰥寡孤獨沒有能力自理生活的人。
......
諸如此類等等等等。
大致擬出來了以後,周淳他們又再次進行修訂和進一步的完善。最後由周淳親筆譽抄,一手魏草碑工整清晰。
第二日,這份折子就上達天聽。
乾清殿。
皇帝坐在最上方,在禦案上批閱著奏章。
"哎。"
"陛下。"皇帝的貼身內侍李玉低聲說道,同時遞上了一盞清茶,"陛下,且喝口茶,潤潤喉,消消火。"
"這兩個不省心的兔崽子。貪贓都貪到振災銀兩上了。"皇帝憤怒道。
"陛下,消氣消氣,兩位王爺還年輕,再磨礪磨礪就好了。"
"這兩個在朝廷上明爭暗鬥,攪個昏天暗地,沒個節製。平日還好,可這種特殊的關乎老百姓生死存亡的時候就應該同仇敵愾一同應對,哪能再繼續這樣窩裏鬥。不省心。"皇帝歎了一口氣。
"陛下這些天是操心天南的旱災,沒日沒夜的。奴才看了都心疼,為了這......百姓們陛下您也要好好保養身子。"李玉說道。
"罷了,罷了。"皇帝又繼續批閱奏章。
皇帝批閱完一本奏章,拿起了另一本。這字跡工整,好像......是自己那個默默無聞的八兒子的手筆。他不是一向不寫奏章嗎,連在工部做事匯報折子一向都是由工部其餘的官員代勞的。怎麽這個時候一反常態呢。
"哎,看看吧。"皇帝說罷拿起周淳的折子,仔細的批閱起來,畢竟難得。
批閱著批閱著 ,皇帝的表情明顯變了,從驚奇到深思,又再加了幾分疑問。他這時候寫這封奏章是要做什麽,他是不是也有了別的心思。
帝王的天性就是多疑,一個人就算是單純的想做什麽,帝王也會懷疑這背後有沒有算計和別的考量,大多數時候,連自己的骨肉血親都不例外。做一個合格的帝王首先要狠的下心來,破除自己路上的絆腳石。再者下手的時機更要把握好,不出手則以,出手就一擊必中,快準狠,絕不手下留情。
且說皇帝見了周淳的奏章,開始漸漸迴憶起自己這個兒子的情況,他卻發現自己的記憶裏這個兒子實在低調,幾乎快要叫人給忘記了。曾經似乎也和老三老四一樣在自己麵前表現,後來不知道為什麽就沉默了下去,李淑儀去世後他似乎就更加的默默無聞下去了,出了各個節日的家宴,就很難見到他的影子。
對周淳有什麽特別的才華,皇帝是真的沒有什麽了解。可正是這樣,現在才越發的驚訝和不可置信,自己的這個兒子能寫一篇這樣的奏章出來。如果.....那麽就不得不承認他值得讓人另眼相待了。
"陛下。"李玉看見皇帝似乎愣了神,出言提醒道。
"李玉啊。"
"奴才在。"
"你對老八有個什麽了解"
"八王爺奴才的映象裏,八王爺安靜本分,很少進宮來。好像小時候還挺聰慧的,後來.....不知怎麽就變得愚笨了起來,陛下"
"難怪,他倒是一個心機深沉的。"
"陛下!"李玉連忙跪下請罪。
"起來,關你什麽事。他這般也是難怪。這一出手就把朕這些天的大難事給解決了,這可是好本事。"皇帝的臉上看不出是喜是怒。"算了,一直這樣默默無聞的,突然破天荒上了這個折子,姑且也有可能真的是關心......百姓就這樣吧。去叫人把他給我叫來,再請王閣老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