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卜杜拉這位大土豪揮金如土的手筆之下,沿河兩岸出現了密密麻麻的工地。
無數建材被船舶運送到碼頭,又被苦力們扛上架子車,運送到指定地點,各個工地都貼出了招工的告示。
除了有一技之長的工匠,連活泥巴的泥瓦匠、砌牆的磚瓦匠也都有多少要多少,就算什麽也不會,隻要有把子力氣都可以幹活拿錢。.33yqxs?.??m
臨近郡縣的人們聽到消息也都趕了過來,趁著農閑幹幾個月工地,掙點錢養家糊口。
除此之外還有阿卜杜拉金碧輝煌的宮殿群,這座建築打地基的時候就吸引了無數人的矚目,諸多富貴人家都派遣管家過來查探,觀摩。
甚至蘇州的園林大師也都過來,想要和西域來的建築師們切磋交流,阿卜杜拉財大氣粗,直接把這些遠道而來的大師們包圓了,讓他們給自己出謀劃策,修建這座中原最富麗堂皇的西域建築。
蕭戰樂嗬嗬的看著這一切。
有了阿卜杜拉這個大金主,葉家的各項生意都盤活了,葉依若“安得廣廈千萬間”的願望也實現了。
寧江一下子湧入這麽多人,總得吃喝拉撒吧,柴米油鹽醬醋茶什麽的總是少不了的,幹工地的人掙了點錢,也會想著買點糖,撕點布帶迴家給老婆孩子。
南北雜貨想要什麽就有什麽,讓這些外來的務工人員大開眼界,迴家之後一頓吹噓,把南北雜貨吹得天上少有,地上絕無,鄉親們自然是不信的,但是過來一看,全都服了。
就這樣,周圍各個郡縣,乃至隔壁州的人全都知道了南北雜貨的名頭,誰家結婚生孩子,老人們過大壽,升學中舉的操辦大事,都會想著來寧江,到南北雜貨看一看。
那情形就像趕集、進城一樣。
同時,許多手藝人也都跟著人群來到寧江,匯聚在各個工地周圍。
比如剃頭的、修腳的、磨刀鏹剪子補鍋的,再然後來了雜耍的、戲班子、說書的,工地周圍聚集起了幾個草集,十裏八鄉的老百姓們也都趕過來看熱鬧、買東西。
這些人大都是江湖流浪,四海為家,走到哪算哪,直到這裏的人看膩了、聽膩了,沒有生意的,就收拾東西去下一個地方。
可是寧江這地方邪了門了,剃頭的一整天就沒停過,後麵排的隊伍一點都不見少,反而還越來越多。
按道理說,幾個剃頭的都有自己的經營範圍,一般不會碰麵,就算碰上了也會自覺地避開。
可是寧江這,幾個剃頭師傅紮堆擺攤還是伺候不完排隊的人們,後來幹脆排號,提前幾天就得預約,同行是冤家這句話徹底失靈了。
再然後,剃頭師傅從周圍收了幾個聰明伶俐的小家夥,叫他們打下手,同時也開始傳他們剃頭的手藝。
直到一天淅瀝瀝的下雨了,幾個剃頭師傅一看做不成生意了,就想收拾東西,可是排隊的工匠們不幹了。
人群中有個小工頭,直接叫剃頭師傅們等著,然後帶了一群人鑽進雨中消失不見。
剃頭師傅想走又不敢走,就這麽撐著傘等待,不多時,一群工匠從雨中迴來了,一個個都扛著建築材料,提著幹活的家夥。
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這是要幹架,可是這群工匠到了之後,二話不說就開始幹活,用竹竿、茅草搭了一間草棚子。
雖然四處漏風,可是頂上總算不再淌水了,幾個剃頭師傅也有了遮陽的地方。
就這樣,生意繼續做,除了睡覺幾乎都是在剃頭,排隊等待的工匠們閑著沒事,也都用工地上剩下的邊角料加固草棚子,給頂棚做防水處理。
一個無名剃頭店出現了,沒有人刻意的起名字,也不需要名字,一說剃頭店,工地上的人都知道是哪裏。
草棚子裏的剃頭師傅帶出了一波徒弟,然後把攤子交給徒弟,自己則收拾東西走了。
沒人知道最開始的幾個剃頭師傅去哪了,有人說他們累傷了,幹不動了,也有人說他們掙夠了養老的錢,可以迴老家了。
沒有人記得他們,也不需要記得,他們都是普普通通的剃頭匠,手藝人或許是他們這輩子最大的榮譽。
戲班子班頭掙了錢之後,請人搭了一個草棚子,草棚子剛搭好就已經選好地方,買齊磚瓦,叫人搭戲院了,很明顯是掙到錢了。
不過戲院建好後,班頭沒有將原班人馬遷過去,而是從外麵又招了一幫子人。
草棚子那邊還是唱以前的那些戲,各種葷腔、黃段子滾滾而來的,別管什麽三俗不三俗的,反正就是有人看,喜歡看,同一場戲看他十遍八遍都不膩。
磚瓦戲院這邊則高雅一點,簡單的裝修了一下,票價也相應的高一些,但是戲班子都是從外麵請的名角,經常在郡城混,還在州城露過臉的那種。
還別說,這個戲院也是天天爆滿,就連偎在戲院門口賣瓜子花生糖葫蘆的小販們都賺得盆滿缽滿。
人們都很好奇,為什麽工地周圍的生意那麽好做,幾乎是做什麽生意成什麽生意,隻要不懶都能掙到錢。
其他地方掙錢就像是石頭地裏刨紅薯,可是在這邊跟彎腰撿錢沒區別。
想來想去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人們隻能將其歸咎為“風水好”。
就這還是那些西域的色目人說的,據稱,色目人之所以在河邊建宮殿,就是得到了高人指點,說這裏是一塊寶地,把這裏占了就能福澤子孫,綿延萬世。
老百姓們愚昧,但老百姓也有他們獨特的精明。
別管你說得天花亂墜,老百姓就是不信,可是在這做生意的人一個個都發了財,幹啥啥行,傻子也知道這裏是寶地了。
這也更加坐實了色目人占據風水寶地修築宮殿的說法。
老百姓們不敢跟財大氣粗的色目人搶地盤,但是他們都聰明的在色目人宮殿周圍搭棚子,準備在這裏長期居住了。
他們的想法也很簡單,就是住在色目人宮殿周圍,沾點福氣貴氣,至少能去去自己身上的黴運是不是。
時刻關注著工地進展的阿卜杜拉看到這一幕,頓時喜出望外。
自己的王宮還沒建好呢,就已經出現了“萬民歸附”的情景,高人說的果然是真的。
於是,阿卜杜拉找蕭戰,表示自己還要再投一筆錢。
隻是阿卜杜拉找了一圈又一圈也沒見到蕭戰,問過葉家的下人,下人隻說無可奉告。
無數建材被船舶運送到碼頭,又被苦力們扛上架子車,運送到指定地點,各個工地都貼出了招工的告示。
除了有一技之長的工匠,連活泥巴的泥瓦匠、砌牆的磚瓦匠也都有多少要多少,就算什麽也不會,隻要有把子力氣都可以幹活拿錢。.33yqxs?.??m
臨近郡縣的人們聽到消息也都趕了過來,趁著農閑幹幾個月工地,掙點錢養家糊口。
除此之外還有阿卜杜拉金碧輝煌的宮殿群,這座建築打地基的時候就吸引了無數人的矚目,諸多富貴人家都派遣管家過來查探,觀摩。
甚至蘇州的園林大師也都過來,想要和西域來的建築師們切磋交流,阿卜杜拉財大氣粗,直接把這些遠道而來的大師們包圓了,讓他們給自己出謀劃策,修建這座中原最富麗堂皇的西域建築。
蕭戰樂嗬嗬的看著這一切。
有了阿卜杜拉這個大金主,葉家的各項生意都盤活了,葉依若“安得廣廈千萬間”的願望也實現了。
寧江一下子湧入這麽多人,總得吃喝拉撒吧,柴米油鹽醬醋茶什麽的總是少不了的,幹工地的人掙了點錢,也會想著買點糖,撕點布帶迴家給老婆孩子。
南北雜貨想要什麽就有什麽,讓這些外來的務工人員大開眼界,迴家之後一頓吹噓,把南北雜貨吹得天上少有,地上絕無,鄉親們自然是不信的,但是過來一看,全都服了。
就這樣,周圍各個郡縣,乃至隔壁州的人全都知道了南北雜貨的名頭,誰家結婚生孩子,老人們過大壽,升學中舉的操辦大事,都會想著來寧江,到南北雜貨看一看。
那情形就像趕集、進城一樣。
同時,許多手藝人也都跟著人群來到寧江,匯聚在各個工地周圍。
比如剃頭的、修腳的、磨刀鏹剪子補鍋的,再然後來了雜耍的、戲班子、說書的,工地周圍聚集起了幾個草集,十裏八鄉的老百姓們也都趕過來看熱鬧、買東西。
這些人大都是江湖流浪,四海為家,走到哪算哪,直到這裏的人看膩了、聽膩了,沒有生意的,就收拾東西去下一個地方。
可是寧江這地方邪了門了,剃頭的一整天就沒停過,後麵排的隊伍一點都不見少,反而還越來越多。
按道理說,幾個剃頭的都有自己的經營範圍,一般不會碰麵,就算碰上了也會自覺地避開。
可是寧江這,幾個剃頭師傅紮堆擺攤還是伺候不完排隊的人們,後來幹脆排號,提前幾天就得預約,同行是冤家這句話徹底失靈了。
再然後,剃頭師傅從周圍收了幾個聰明伶俐的小家夥,叫他們打下手,同時也開始傳他們剃頭的手藝。
直到一天淅瀝瀝的下雨了,幾個剃頭師傅一看做不成生意了,就想收拾東西,可是排隊的工匠們不幹了。
人群中有個小工頭,直接叫剃頭師傅們等著,然後帶了一群人鑽進雨中消失不見。
剃頭師傅想走又不敢走,就這麽撐著傘等待,不多時,一群工匠從雨中迴來了,一個個都扛著建築材料,提著幹活的家夥。
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這是要幹架,可是這群工匠到了之後,二話不說就開始幹活,用竹竿、茅草搭了一間草棚子。
雖然四處漏風,可是頂上總算不再淌水了,幾個剃頭師傅也有了遮陽的地方。
就這樣,生意繼續做,除了睡覺幾乎都是在剃頭,排隊等待的工匠們閑著沒事,也都用工地上剩下的邊角料加固草棚子,給頂棚做防水處理。
一個無名剃頭店出現了,沒有人刻意的起名字,也不需要名字,一說剃頭店,工地上的人都知道是哪裏。
草棚子裏的剃頭師傅帶出了一波徒弟,然後把攤子交給徒弟,自己則收拾東西走了。
沒人知道最開始的幾個剃頭師傅去哪了,有人說他們累傷了,幹不動了,也有人說他們掙夠了養老的錢,可以迴老家了。
沒有人記得他們,也不需要記得,他們都是普普通通的剃頭匠,手藝人或許是他們這輩子最大的榮譽。
戲班子班頭掙了錢之後,請人搭了一個草棚子,草棚子剛搭好就已經選好地方,買齊磚瓦,叫人搭戲院了,很明顯是掙到錢了。
不過戲院建好後,班頭沒有將原班人馬遷過去,而是從外麵又招了一幫子人。
草棚子那邊還是唱以前的那些戲,各種葷腔、黃段子滾滾而來的,別管什麽三俗不三俗的,反正就是有人看,喜歡看,同一場戲看他十遍八遍都不膩。
磚瓦戲院這邊則高雅一點,簡單的裝修了一下,票價也相應的高一些,但是戲班子都是從外麵請的名角,經常在郡城混,還在州城露過臉的那種。
還別說,這個戲院也是天天爆滿,就連偎在戲院門口賣瓜子花生糖葫蘆的小販們都賺得盆滿缽滿。
人們都很好奇,為什麽工地周圍的生意那麽好做,幾乎是做什麽生意成什麽生意,隻要不懶都能掙到錢。
其他地方掙錢就像是石頭地裏刨紅薯,可是在這邊跟彎腰撿錢沒區別。
想來想去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人們隻能將其歸咎為“風水好”。
就這還是那些西域的色目人說的,據稱,色目人之所以在河邊建宮殿,就是得到了高人指點,說這裏是一塊寶地,把這裏占了就能福澤子孫,綿延萬世。
老百姓們愚昧,但老百姓也有他們獨特的精明。
別管你說得天花亂墜,老百姓就是不信,可是在這做生意的人一個個都發了財,幹啥啥行,傻子也知道這裏是寶地了。
這也更加坐實了色目人占據風水寶地修築宮殿的說法。
老百姓們不敢跟財大氣粗的色目人搶地盤,但是他們都聰明的在色目人宮殿周圍搭棚子,準備在這裏長期居住了。
他們的想法也很簡單,就是住在色目人宮殿周圍,沾點福氣貴氣,至少能去去自己身上的黴運是不是。
時刻關注著工地進展的阿卜杜拉看到這一幕,頓時喜出望外。
自己的王宮還沒建好呢,就已經出現了“萬民歸附”的情景,高人說的果然是真的。
於是,阿卜杜拉找蕭戰,表示自己還要再投一筆錢。
隻是阿卜杜拉找了一圈又一圈也沒見到蕭戰,問過葉家的下人,下人隻說無可奉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