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很多人是可以看出,這事律香川做得很不靠譜。
在董承董國戚的眼裏,這事顯然不平常。很不平常。
它顯然是律香川這個人昏聵糊塗,盲目自大,不明事理的證據。
“皇上,野牛嶺一帶,地勢高窪,水源不便。於此種麥,正合時宜。於此種稻,莫名其妙。……
“時才正月,天氣枯寒,萬物不興,稻秧本脆弱之物,此時培育,非唯秧苗難茁,亦糜費穀物,虛耗人力,造成額外之損耗。……
“律將軍想為皇家做事,此心可解。但不順天時,不應農事,違背事理,可就讓人覺得他好大喜功,急於求成,獨斷專行了……
“此數種通弊,齊聚於此一小事件之中,而律香川猶樂自為之,可為不諳農事,不體民艱,不恤民情。於此一事之中,律香川不能納人言,喜一意孤行之弊,皆暴露無疑。皇家對此,不得不慎重。”
在獻帝麵前,董承是侃侃而談。他這一番話,把律香川說得是一無是處,性格孤強,隻以自我為中心,聽不得人言,辦事隻憑血氣之勇。讓獻帝聽了,也是不好拿話來反駁他。
就事論事,律香川此事確實做的難以讓人理解。他這次做事,連基本的常識都違背了。多少年來人們認為不能這麽幹的事。他偏要這麽去幹,這讓別人怎麽幫他開解?
楊彪韓融對此也是不能措置一詞,雖然他們心裏是偏向於律香川的。按之前律香川的所作所為來看,他行事一向靠譜。這一次,有點讓人無語。
也許律香川在其他事情上,還都有點見識,農耕之事,他確實是外行,所以做出了這等受人垢病之事。
“陛下還是將律香川宣來問個清楚吧。這樣事情大家才能夠都看得清楚明白。若是他於農事一途,確是並不諳熟,那咱們就另外再派一個人去輔助他就行了。律香川為皇家辦事的熱情還是可感,不可冒然對他切責,以免冷了他的心腸。”
楊彪最後終於這麽說道。這是他能為律香川說的最大限度的好話了。再進一步,他就做不到了。難道他還能說律香川此次的事情,做的好,做的妙,做的呱呱叫嗎?
“楊大人,律香川此次,分明是頭腦膨脹了。以他身邊的人手之眾,難道沒人能看出來他這麽做有何不妥嗎?隻怕是別人的建議,他是聽不進去吧!才是會有這種事情暴出來。大人何必還為他開脫!”
董承是對楊彪的態度頗為不滿,因此是對楊彪亦有怨言。不過,楊彪卻是說道:“縱是律香川有錯,也要讓他來皇帝麵前說個清楚!難道咱們能就此奪去他這次的職務麽?若是將他降下,誰人可以補上,誰能差得動他的那些人手?”
這話董承卻是無法迴答。他此次參奏律香川,本不是為奪去律香川的職位。律香川此時職位級別極低,對董承來說,根本算不得什麽。
讓董承重視的是獻帝對律香川的信任態度。所以他要想方設法破壞律香川在獻帝心裏的地位。如果能證明律香川這個人身上有太多的缺點,那獻帝還會對他那麽倚賴嗎?
看董承無話可說,獻帝說道:“如此叫律香川過來吧,聽聽他有什麽話說。”
此時是律香川迴到安邑城裏的四五天之後了。這時他要照顧野牛嶺上的事務,當然就沒有再到野外之地去。
聽到獻帝來宣他,他是趕緊趕到了縣衙,看大殿之上,君臣之間,氣氛有些凝重,律香川遂是問道:“皇上叫小人來,是為了何事?”
獻帝問道:“律卿是正在野牛嶺上準備種稻麽?”
律香川說道:“正是。皇上對此難道還有掛念?”
獻帝說道:“朕對農事本也不甚精通,按理不該太多過問。不過,朕聞得野牛嶺上,水源缺乏,並不適宜種稻。律卿為何一意孤行。要選那裏,作為種稻之地呢?”
律香川說道:“皇上野牛嶺也是去過的,當知野牛嶺地名雖有一個嶺字,但其實那裏卻並不是高山。而是平地。平地種稻,並不奇怪。”
“但若種稻,當更適宜吧!野牛嶺一片,多屬旱地。旱地種麥,水地種稻,各得所宜。律將軍難道連這個常識都不知道麽?”
董承是在一邊插嘴道。
律香川轉頭看他,神情不變,他道:“常識這種事,隻是按照過去的事情,所留下來的經驗,總結而來的。若是我們隻按過去的經驗辦事,則世界上永遠不會有新鮮事物了。董大人年紀大了,不敢創新,不敢嚐試,這小人理解。但小人向來喜歡做各種嚐試。大人不敢做的事,為什麽不讓小人去做呢?”
他的話道理是這樣,對董承自稱,也是一口一個小人,但是看他對董承說話,哪裏是小人應有的態度?這讓楊彪是心裏暗暗皺眉。
律香川對別人,向來是不太恭敬的,這楊彪知道。他也不知道為什麽會如此。
當然,楊彪所謂的不恭敬,是以他那個時候的標準來說的。按律香川那個時代的標準來說,這可是並不算太過分。
律香川初次看到他的時候,實力更小,對他就沒有多少敬重,這個楊彪可都還記得。
他量大,也就不跟他計較了。可是律香川這跟誰都這樣,那別人也都能和他一樣大度不計較嗎?
董承聽得律香川話語裏有對他譏諷之意,他是有些惱怒,說道:“律將軍這大膽嚐試,難道就是任性胡為麽?將軍雖身居高位,又得皇家信任。有權做任何事情,但是如此虛耗民力。逆天而行,怕是有負聖上對將軍的拳拳熱忱。”
他這顯然是要拿大帽子往律香川頭上扣了。更關鍵的是,還沒有人認為他說的不對。這時候的人,無論是誰,隻怕都得承認,董承說得有道理。
但律香川卻並不是這時代的人,所以這時候的常識和規律,就都不能限製住他。
麵對董承的指責,律香川不為所動。他道:“董大人說我虛耗民力,逆天而行,這話我是愧不敢當。虛耗民力這四個字。結果還沒出來,大人怎能如此斷言?若我說野牛嶺之五千畝土地,一年能收十五萬石糧食,大人還認為我這是虛耗了民力了麽?有此收成,大人你倒說說,我這是否是在逆天而行?”
“咳、咳、咳咳……”
這迴被嗆到的是老頭子楊彪。五千畝土地,收十五萬石糧食。律香川這不是發了羊癲瘋了麽,這話他怎麽說得出來?
要有十五萬石的產量,畝產糧食要達到多少斤?三十石。三十石,就是三千斤,這樣的糧食產量,律香川怎麽種得出來?
看來年輕人有衝勁,雖是好事,可是嘴巴裏跑風車,那也不是那麽讓人放心。律香川要如何圓迴自己誇下的這個海口。
“哈哈哈……”
和楊彪的岔氣咳嗽不同,董承聽到律香川這句話,卻是忍不住縱聲大笑。此人大概是在宮裏麵吹喇叭吹胡塗了。畝產三千斤這樣的牛皮也能被他吹出,這真是吹牛皮不用上稅呀!
“律香川,你難道最近打了幾個勝仗,勝利就把你的頭腦給衝昏了麽!這世間哪有你說的這麽高產的糧食?你說你能種出來就種出來嗎?你這樣在聖上麵前胡言亂語,難道就不怕聖上治你誑言之罪?”
律香川冷眼看著董承囂張大笑,並不說話,等他笑完了,律香川才走上一步,侃侃而談。
在董承董國戚的眼裏,這事顯然不平常。很不平常。
它顯然是律香川這個人昏聵糊塗,盲目自大,不明事理的證據。
“皇上,野牛嶺一帶,地勢高窪,水源不便。於此種麥,正合時宜。於此種稻,莫名其妙。……
“時才正月,天氣枯寒,萬物不興,稻秧本脆弱之物,此時培育,非唯秧苗難茁,亦糜費穀物,虛耗人力,造成額外之損耗。……
“律將軍想為皇家做事,此心可解。但不順天時,不應農事,違背事理,可就讓人覺得他好大喜功,急於求成,獨斷專行了……
“此數種通弊,齊聚於此一小事件之中,而律香川猶樂自為之,可為不諳農事,不體民艱,不恤民情。於此一事之中,律香川不能納人言,喜一意孤行之弊,皆暴露無疑。皇家對此,不得不慎重。”
在獻帝麵前,董承是侃侃而談。他這一番話,把律香川說得是一無是處,性格孤強,隻以自我為中心,聽不得人言,辦事隻憑血氣之勇。讓獻帝聽了,也是不好拿話來反駁他。
就事論事,律香川此事確實做的難以讓人理解。他這次做事,連基本的常識都違背了。多少年來人們認為不能這麽幹的事。他偏要這麽去幹,這讓別人怎麽幫他開解?
楊彪韓融對此也是不能措置一詞,雖然他們心裏是偏向於律香川的。按之前律香川的所作所為來看,他行事一向靠譜。這一次,有點讓人無語。
也許律香川在其他事情上,還都有點見識,農耕之事,他確實是外行,所以做出了這等受人垢病之事。
“陛下還是將律香川宣來問個清楚吧。這樣事情大家才能夠都看得清楚明白。若是他於農事一途,確是並不諳熟,那咱們就另外再派一個人去輔助他就行了。律香川為皇家辦事的熱情還是可感,不可冒然對他切責,以免冷了他的心腸。”
楊彪最後終於這麽說道。這是他能為律香川說的最大限度的好話了。再進一步,他就做不到了。難道他還能說律香川此次的事情,做的好,做的妙,做的呱呱叫嗎?
“楊大人,律香川此次,分明是頭腦膨脹了。以他身邊的人手之眾,難道沒人能看出來他這麽做有何不妥嗎?隻怕是別人的建議,他是聽不進去吧!才是會有這種事情暴出來。大人何必還為他開脫!”
董承是對楊彪的態度頗為不滿,因此是對楊彪亦有怨言。不過,楊彪卻是說道:“縱是律香川有錯,也要讓他來皇帝麵前說個清楚!難道咱們能就此奪去他這次的職務麽?若是將他降下,誰人可以補上,誰能差得動他的那些人手?”
這話董承卻是無法迴答。他此次參奏律香川,本不是為奪去律香川的職位。律香川此時職位級別極低,對董承來說,根本算不得什麽。
讓董承重視的是獻帝對律香川的信任態度。所以他要想方設法破壞律香川在獻帝心裏的地位。如果能證明律香川這個人身上有太多的缺點,那獻帝還會對他那麽倚賴嗎?
看董承無話可說,獻帝說道:“如此叫律香川過來吧,聽聽他有什麽話說。”
此時是律香川迴到安邑城裏的四五天之後了。這時他要照顧野牛嶺上的事務,當然就沒有再到野外之地去。
聽到獻帝來宣他,他是趕緊趕到了縣衙,看大殿之上,君臣之間,氣氛有些凝重,律香川遂是問道:“皇上叫小人來,是為了何事?”
獻帝問道:“律卿是正在野牛嶺上準備種稻麽?”
律香川說道:“正是。皇上對此難道還有掛念?”
獻帝說道:“朕對農事本也不甚精通,按理不該太多過問。不過,朕聞得野牛嶺上,水源缺乏,並不適宜種稻。律卿為何一意孤行。要選那裏,作為種稻之地呢?”
律香川說道:“皇上野牛嶺也是去過的,當知野牛嶺地名雖有一個嶺字,但其實那裏卻並不是高山。而是平地。平地種稻,並不奇怪。”
“但若種稻,當更適宜吧!野牛嶺一片,多屬旱地。旱地種麥,水地種稻,各得所宜。律將軍難道連這個常識都不知道麽?”
董承是在一邊插嘴道。
律香川轉頭看他,神情不變,他道:“常識這種事,隻是按照過去的事情,所留下來的經驗,總結而來的。若是我們隻按過去的經驗辦事,則世界上永遠不會有新鮮事物了。董大人年紀大了,不敢創新,不敢嚐試,這小人理解。但小人向來喜歡做各種嚐試。大人不敢做的事,為什麽不讓小人去做呢?”
他的話道理是這樣,對董承自稱,也是一口一個小人,但是看他對董承說話,哪裏是小人應有的態度?這讓楊彪是心裏暗暗皺眉。
律香川對別人,向來是不太恭敬的,這楊彪知道。他也不知道為什麽會如此。
當然,楊彪所謂的不恭敬,是以他那個時候的標準來說的。按律香川那個時代的標準來說,這可是並不算太過分。
律香川初次看到他的時候,實力更小,對他就沒有多少敬重,這個楊彪可都還記得。
他量大,也就不跟他計較了。可是律香川這跟誰都這樣,那別人也都能和他一樣大度不計較嗎?
董承聽得律香川話語裏有對他譏諷之意,他是有些惱怒,說道:“律將軍這大膽嚐試,難道就是任性胡為麽?將軍雖身居高位,又得皇家信任。有權做任何事情,但是如此虛耗民力。逆天而行,怕是有負聖上對將軍的拳拳熱忱。”
他這顯然是要拿大帽子往律香川頭上扣了。更關鍵的是,還沒有人認為他說的不對。這時候的人,無論是誰,隻怕都得承認,董承說得有道理。
但律香川卻並不是這時代的人,所以這時候的常識和規律,就都不能限製住他。
麵對董承的指責,律香川不為所動。他道:“董大人說我虛耗民力,逆天而行,這話我是愧不敢當。虛耗民力這四個字。結果還沒出來,大人怎能如此斷言?若我說野牛嶺之五千畝土地,一年能收十五萬石糧食,大人還認為我這是虛耗了民力了麽?有此收成,大人你倒說說,我這是否是在逆天而行?”
“咳、咳、咳咳……”
這迴被嗆到的是老頭子楊彪。五千畝土地,收十五萬石糧食。律香川這不是發了羊癲瘋了麽,這話他怎麽說得出來?
要有十五萬石的產量,畝產糧食要達到多少斤?三十石。三十石,就是三千斤,這樣的糧食產量,律香川怎麽種得出來?
看來年輕人有衝勁,雖是好事,可是嘴巴裏跑風車,那也不是那麽讓人放心。律香川要如何圓迴自己誇下的這個海口。
“哈哈哈……”
和楊彪的岔氣咳嗽不同,董承聽到律香川這句話,卻是忍不住縱聲大笑。此人大概是在宮裏麵吹喇叭吹胡塗了。畝產三千斤這樣的牛皮也能被他吹出,這真是吹牛皮不用上稅呀!
“律香川,你難道最近打了幾個勝仗,勝利就把你的頭腦給衝昏了麽!這世間哪有你說的這麽高產的糧食?你說你能種出來就種出來嗎?你這樣在聖上麵前胡言亂語,難道就不怕聖上治你誑言之罪?”
律香川冷眼看著董承囂張大笑,並不說話,等他笑完了,律香川才走上一步,侃侃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