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此刻兵員極多,戰將又廣,實力之盛,遠勝我等。而且又據有青、豫兩州。勢力之大,也是天下其他人等,望塵莫及。此刻他既然有扶保聖上之心,那倒不如就請聖上移駕,去往曹孟德處,可也。此後君明將勇,說不定曹孟德能助聖上,掃除亂賊,使我漢室中興,亦未可知。此次孟德來迎,實乃大好事也。陛下不可猶豫。”
在獻帝把話說完,拿眼巡視眾人之時,就有侍中胡邈站了起來,對獻帝說道。
曹操此刻實力,比他們這裏,要強大的多,無論是兵將數量,還是地盤廣度,都是遠超他們。如果有這樣的一方勢力,忠心扶保獻帝,那比他們這小小地方的一萬多人,對獻帝來說,要好得多吧!
現在他們這裏,雖然漸趨安定,且有欣欣向榮之勢,但是在有些人的眼裏,卻仍覺看不到希望。就安邑這麽巴掌大的一塊地方,真的,很多人都是覺得,前麵看不到未來在哪兒。
“胡大人說得極有道理,當此之時,難得還有忠義之士,肯對陛下忠心。況且曹操此人,頗有大才,據有青、豫兩州,也是甚得人望。他既肯宣誓效忠皇帝。皇帝何不順水推舟。得了曹操數萬兵馬,則此後陛下要恢複漢榮,指日可待。陛下不可猶豫。”
胡邈才把話說完,董承也是在一邊附和。他兩個一直就是想鼓動皇帝,離開安邑的。安邑這地方這麽小,董承心裏是真心看不上。
而且,說動獻帝移駕附操,以後說起來,他是有功的。這樣在曹操麵前,皇帝麵前,他都是有好處。因此他們是極力想促成此事成行。
獻帝聽了他們二人之言,雖是甚覺有理,但卻仍是猶豫不決,把眼看向律香川,意思自然是想看看律香川對此事有什麽看法。
但律香川此時正在思忖曹操此時來這一招,是有什麽深義,他對此事,還是有些震驚,因此獻帝以目光征詢於他,律香川竟是未覺,旁邊韓融看他如此,他是幹咳了一聲,以示提醒。
律香川這才迴過神來,麵對獻帝,他是趕緊答道:“嗯,咳。曹操此人,實力雖強,然野心頗大。陛下此去歸附,小人以為不妥。”
他這話說完,獻帝還沒說話,董承就在一邊說道:“律香川,你這是說的什麽話?別人來迎獻帝,就這個不忠心,那個有私欲。那難道,天下就隻你對陛下忠心耿耿嗎?當年董賊在時,曹操亦曾想獻刀謀殺賊,隻是時運不濟,未曾得手。然由此一事,不是能看出,曹操對漢家天下,是有忠心的嗎?你小小一員裨將,如何敢對皇帝說,曹操就無忠心?這是何道理?”
曹操的忠與不忠,是事後才能看出來的,當初迎獻帝時,獻帝也曾主動下書去詔。這說明,當時他們這些人,對曹操都是心有期待的。
而律香川在現在這個時候,就說曹操對獻帝不忠,董承他們這些人,都不是後代的穿越者,他們哪裏能夠預見到後麵還沒發生的事?
所以董承現在對律香川發出質問,倒也不能算胡攪蠻纏,故意跟律香川作對。
“其實曹操他們對陛下的忠心,未必可靠。當初陛下落難時,並無一人一官派人解救。而今陛下萬事初定,各方就都要派人來爭。由此觀之,曹孟德對皇帝有多少忠心,也就可知了。曹操若真要歸順陛下,派兵守土,隨時聽調就可以了。為何一定要將皇帝,迎到他的地盤上去呢?此其中,怕是又有挾君自重之嫌吧!”
看董承反駁律香川,韓融在一邊開口,聽他的意思,顯然又是在聲援律香川。
“太仆大人這番話,未免有些杯弓蛇影了。難道一個人被蛇咬了一口,從此看見草繩,就都要害怕了嗎?若是皇帝陛下由此,遇事都是畏首畏尾,不敢果斷,那此後大事,又如何可成?”董承也是並不退讓,對韓融說道。
“陛下若是真要有光複天下之誌,便該定下心來,謹守一處,不可三心二意,朝秦暮楚。此對陛下,最是有害。曹操若是真心要來歸附,便隻著他隻暫守青、豫二州即可。待此後此間事情,都已定下,再詳商討。若是陛下定不下心,成天四處亂跑,怕是也非成大事之福。”楊彪這時是開口說道。
在他認為,曹操要對皇帝表忠心,那當然是非常好的事情。可是獻帝也未必就要跑到曹操的地盤上去。
如今獻帝在安邑,也算是已經安定下來了,如此,皇帝便該把全部的心思,都花在打理眼下的事情上。天下其它的勢力,要來歸附,便隻獻上書表,請求冊封便好。
此後萬事聽皇帝吩咐,時時對皇帝供奉,這才是做臣子的職責。如何歸附了皇帝,便要把皇帝接到他家裏去住。這總讓人覺得是多餘之舉。
曹操若真心要保皇帝,皇帝有難時發兵來救就是,平常也多拿些稅收,獻到皇帝跟前來。這不就是對皇帝表了忠心了嗎?為什麽一定要把皇帝接到他的地盤上去呢?
此舉無端的惹人猜忌呀!
董承聽了楊彪這話,還想說什麽,張了張口,卻又無話可說。皇帝一生若隻知如喪家之犬一般,四處奔走,疲於奔命,那的確不是做大事的樣子。
楊彪韓融等人,大約此刻看到律香川在安邑,已經規整出了一番模樣,因而覺得前途有些希望,因此不願輕動。
在安邑,律香川對獻帝還算恭謹,除攻戰之事外,其餘大事,律香川一律均由獻帝做主,他從不做過多的涉問。
到了他處,其他人還能對獻帝,如此態度嗎?若是曹操迎了獻帝去,從此獻帝凡事都要經由曹操插手,那又要如何辦理?
這事雖不必然,但是有過太多這樣的先例,楊彪韓融等人,是覺得不能不防。
反觀律香川這裏,律香川明顯已經表示出了對於皇帝的敬重,不會生出反心。那為什麽不牢牢抓住這已經確定的事情,卻要如虛蹈那不可預測的未來呢?
是以他們這些人,對再到曹操那邊去,就沒有多大熱心了。
ps:本書首發起點中文網,請大家直持正版。謝謝!
在獻帝把話說完,拿眼巡視眾人之時,就有侍中胡邈站了起來,對獻帝說道。
曹操此刻實力,比他們這裏,要強大的多,無論是兵將數量,還是地盤廣度,都是遠超他們。如果有這樣的一方勢力,忠心扶保獻帝,那比他們這小小地方的一萬多人,對獻帝來說,要好得多吧!
現在他們這裏,雖然漸趨安定,且有欣欣向榮之勢,但是在有些人的眼裏,卻仍覺看不到希望。就安邑這麽巴掌大的一塊地方,真的,很多人都是覺得,前麵看不到未來在哪兒。
“胡大人說得極有道理,當此之時,難得還有忠義之士,肯對陛下忠心。況且曹操此人,頗有大才,據有青、豫兩州,也是甚得人望。他既肯宣誓效忠皇帝。皇帝何不順水推舟。得了曹操數萬兵馬,則此後陛下要恢複漢榮,指日可待。陛下不可猶豫。”
胡邈才把話說完,董承也是在一邊附和。他兩個一直就是想鼓動皇帝,離開安邑的。安邑這地方這麽小,董承心裏是真心看不上。
而且,說動獻帝移駕附操,以後說起來,他是有功的。這樣在曹操麵前,皇帝麵前,他都是有好處。因此他們是極力想促成此事成行。
獻帝聽了他們二人之言,雖是甚覺有理,但卻仍是猶豫不決,把眼看向律香川,意思自然是想看看律香川對此事有什麽看法。
但律香川此時正在思忖曹操此時來這一招,是有什麽深義,他對此事,還是有些震驚,因此獻帝以目光征詢於他,律香川竟是未覺,旁邊韓融看他如此,他是幹咳了一聲,以示提醒。
律香川這才迴過神來,麵對獻帝,他是趕緊答道:“嗯,咳。曹操此人,實力雖強,然野心頗大。陛下此去歸附,小人以為不妥。”
他這話說完,獻帝還沒說話,董承就在一邊說道:“律香川,你這是說的什麽話?別人來迎獻帝,就這個不忠心,那個有私欲。那難道,天下就隻你對陛下忠心耿耿嗎?當年董賊在時,曹操亦曾想獻刀謀殺賊,隻是時運不濟,未曾得手。然由此一事,不是能看出,曹操對漢家天下,是有忠心的嗎?你小小一員裨將,如何敢對皇帝說,曹操就無忠心?這是何道理?”
曹操的忠與不忠,是事後才能看出來的,當初迎獻帝時,獻帝也曾主動下書去詔。這說明,當時他們這些人,對曹操都是心有期待的。
而律香川在現在這個時候,就說曹操對獻帝不忠,董承他們這些人,都不是後代的穿越者,他們哪裏能夠預見到後麵還沒發生的事?
所以董承現在對律香川發出質問,倒也不能算胡攪蠻纏,故意跟律香川作對。
“其實曹操他們對陛下的忠心,未必可靠。當初陛下落難時,並無一人一官派人解救。而今陛下萬事初定,各方就都要派人來爭。由此觀之,曹孟德對皇帝有多少忠心,也就可知了。曹操若真要歸順陛下,派兵守土,隨時聽調就可以了。為何一定要將皇帝,迎到他的地盤上去呢?此其中,怕是又有挾君自重之嫌吧!”
看董承反駁律香川,韓融在一邊開口,聽他的意思,顯然又是在聲援律香川。
“太仆大人這番話,未免有些杯弓蛇影了。難道一個人被蛇咬了一口,從此看見草繩,就都要害怕了嗎?若是皇帝陛下由此,遇事都是畏首畏尾,不敢果斷,那此後大事,又如何可成?”董承也是並不退讓,對韓融說道。
“陛下若是真要有光複天下之誌,便該定下心來,謹守一處,不可三心二意,朝秦暮楚。此對陛下,最是有害。曹操若是真心要來歸附,便隻著他隻暫守青、豫二州即可。待此後此間事情,都已定下,再詳商討。若是陛下定不下心,成天四處亂跑,怕是也非成大事之福。”楊彪這時是開口說道。
在他認為,曹操要對皇帝表忠心,那當然是非常好的事情。可是獻帝也未必就要跑到曹操的地盤上去。
如今獻帝在安邑,也算是已經安定下來了,如此,皇帝便該把全部的心思,都花在打理眼下的事情上。天下其它的勢力,要來歸附,便隻獻上書表,請求冊封便好。
此後萬事聽皇帝吩咐,時時對皇帝供奉,這才是做臣子的職責。如何歸附了皇帝,便要把皇帝接到他家裏去住。這總讓人覺得是多餘之舉。
曹操若真心要保皇帝,皇帝有難時發兵來救就是,平常也多拿些稅收,獻到皇帝跟前來。這不就是對皇帝表了忠心了嗎?為什麽一定要把皇帝接到他的地盤上去呢?
此舉無端的惹人猜忌呀!
董承聽了楊彪這話,還想說什麽,張了張口,卻又無話可說。皇帝一生若隻知如喪家之犬一般,四處奔走,疲於奔命,那的確不是做大事的樣子。
楊彪韓融等人,大約此刻看到律香川在安邑,已經規整出了一番模樣,因而覺得前途有些希望,因此不願輕動。
在安邑,律香川對獻帝還算恭謹,除攻戰之事外,其餘大事,律香川一律均由獻帝做主,他從不做過多的涉問。
到了他處,其他人還能對獻帝,如此態度嗎?若是曹操迎了獻帝去,從此獻帝凡事都要經由曹操插手,那又要如何辦理?
這事雖不必然,但是有過太多這樣的先例,楊彪韓融等人,是覺得不能不防。
反觀律香川這裏,律香川明顯已經表示出了對於皇帝的敬重,不會生出反心。那為什麽不牢牢抓住這已經確定的事情,卻要如虛蹈那不可預測的未來呢?
是以他們這些人,對再到曹操那邊去,就沒有多大熱心了。
ps:本書首發起點中文網,請大家直持正版。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