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昭君一身棉布衣裳,帶著兩個兒子,在粥棚,診棚來迴忙碌著。


    別家的粥棚都寫著這是誰家府上的粥棚,或者有辨認的標識。


    安平伯府沒有任何標識,也不許府中的下人宣揚,做善事不是做秀,盡心了就行。


    未時末,剛忙完一陣,昭君坐下來休息,反手給自己捶捶腰。累的不行,她隻是今日前來幫忙,也是讓兩個兒子憶苦思甜,讓他們以後更懂事些。千萬別給她變成紈絝。


    “娘,樂樂給您捶捶。”小平樂一直在粥棚幫忙,自己也累的不行。


    但看見娘累成這樣,他忙過來要幫忙。


    “不用,樂樂,看見了吧。”昭君意有所指,指著遠處,拖兒帶女的一家家的災民們問道。


    這些災民能平安走過到京城,要不是京城不遠處的,就是察覺問題,在老家提前出來的一批災民。


    她知道,還有更多的災民們還在奔赴京城的路上。


    小樂樂已經看見了災民們的慘象,衣衫襤褸,風塵仆仆,全身沒有幾兩肉,枯黃,頭上的頭發好些跟雞窩一樣。亂糟糟,一縷一縷的打綹了。


    糟糕邋遢麵黃肌瘦的樣,看著就知道生活的多不好。這就是窮苦人,他也看到有不少年齡與他和哥哥相仿的孩子,男孩露出來的腿,細長細長,與莊子上的麻杆一樣瘦。


    有小姑娘,走路一步三晃,感覺隨時都有可能栽倒在地。


    小樂樂情緒低沉,有些不忍心,緊抿著小嘴,聲音悶悶的,“娘,樂樂明白,以後會好好讀書,好好的鍛煉身體。”


    昭君拉著樂樂坐在身邊,瞧見樂樂的頭上有殘缺的落葉,輕輕的撿起小塊的殘缺落葉,動作輕柔。


    “好,我的寶貝兒子是個明白人,是個懂事的孩子。娘希望你長大以後,生活,做事都能自立,一個人能撐起一個家。


    哪怕遇到挫折,也能坦然麵對。能在最短的時間,收拾起糟糕的心情,重新出發……”


    小樂樂在昭君的影響下,麵對別人時,他是個早熟懂事的孩子。


    隻是在麵對親娘的時候,他依然是個萌呆呆的小樂樂,“樂樂都聽娘的。不會讓娘失望。”


    母子倆溫情時刻,在另外一邊的平安卻忙的火起。


    幾日後,昭君通過她臨時聘請的老大夫每日的匯總情況,發現了瘟疫的苗頭。


    不隻是洪澇災害過後才有瘟疫,旱災依然會有。旱災時,餓死人,餓殍遍野,炎熱的天氣,加上屍體,以及差髒亂的環境,最容易滋生病菌,瘟疫。


    幾日以後,楊平安以安平伯的名義給皇帝上了一封折子。


    他闡述了最近給幾位老大夫幫忙時發現的問題。用部分案例告訴皇帝,已經有瘟疫在發生。


    像他這種勳貴,在朝廷沒有官職,平日給皇帝上折子都是上請安的折子。


    這樣的折子,不是緊急需要及時處理的折子,皇帝什麽時候看,那可說不好。


    不過,楊平安的折子,是找肅王遞上去的。皇帝是第一時間看到折子的。


    退朝後不久,太醫院的太醫和京畿衛的士兵,分散到各城門口,強迫所有的災民檢查身體。


    第三天,一道道聖旨傳遞到北方,西北方各地。


    真有瘟疫,昭君母子做的酒精,就此派上用場。


    一場轟轟烈烈的消滅瘟疫的戰役在抗旱賑災時,同時開展。


    酒精的方子再次獻上去,還有蒸餾設備的製作方法一起獻上去。小樂樂忙前忙後,這些全是以他的名義獻上去,他要教會一群人怎麽製作設備,怎麽蒸餾提純,理論與實踐他都能信手拈來。


    為這一天,他準備了很久。


    暫時沒有賞賜,還在賑災,在消滅瘟疫,舉朝繁忙。


    小小年紀就露了臉,在皇帝麵前有了掛了號。


    南城門口,安平伯府的粥棚依然如故,依然在施粥。


    隔了好些時日,昭君帶著三位侄女出來幫忙。如今三位侄女不再是以前畏畏縮縮的姑娘。在郡主府的三個月,學習了不少的生存技能,繡花,大戶人家的規矩禮儀,待人接物等等。


    她不指望也不會刻意的給她們攀高枝,但是因為是她的侄女,自家好歹是安平伯府。以後隻要她在,兒子們在,表姐弟之間肯定也要常來常往。


    差距太大,如果她們嫁人以後還像以前一樣畏畏縮縮的。時間長了,心態會崩,喜歡疑神疑鬼。


    她不想她們變成那樣,即使嫁到農戶家,也得大大方方的。


    如今娘家兄長,弟弟,姐姐家的條件都不錯,未來肯定是要在京城內安家落戶下來。


    如此一來,侄女們也不可能嫁進郊區的普通農戶家。不說高門大戶,官宦之家,書香門第,至少是京城內有宅子的普通百姓之家。


    有宅子最好在郊區有十幾二十畝田地的人家。


    她故意讓她們學禮儀規矩,不是為了養大她們的野心。是為了開拓她們的眼界見識,以後能開通些。


    她們是女子,女子在古代生存比男人難多了,希望她們以後不要過於重男輕女,進出伯府時能落落大方,待人接物也大方得體。


    她是女子,第一世就出生在西漢,也是普通人家的孩子。知道女子在古代的地位,也知道見識,眼界對女子的影響。


    她不會因為想幫她們就給銀錢,這個大口子不能隨便開。但是能幫她們具備獨立支撐家的能力。


    在郡主府閑暇事,跟著從宮裏出來的繡女學刺繡,就這一項技藝就足夠她們以後能獨立支撐門庭的能力。


    規矩禮儀也能讓她們見到大戶人家的管事,主母,小姐之類不會畏畏縮縮。也能大方應對。


    因為她深知古代對女子的束縛,才早早的為她們三打算。


    “麗華(大妮),麗萍(二妮),麗茹(三妮),還記得以前家裏過的什麽日子嗎?”坐在搖晃的馬車中,昭君問三位侄女。


    “二姑,我記得。”麗茹年紀最小,性子也最活潑,一聽二姑的問話,馬上舉起小手迴答。


    麗華,麗萍笑眯眯的看著三妹,讓她說。


    她們大部分時間都是跟著二姑,被洗腦的差不多了。


    知曉姐妹之間不要嫉妒,多謙讓,能相互搭把手就搭把手。


    昭君也知道麗茹的性子,“好,你就說說以前家裏什麽情況?”


    “嗯,咱家以前比村裏好些人家日子要過一點,但是也沒有多好。日子過得可窮了,一個月還沾不了一次葷腥。


    我爹我爺奶他們都說,咱家以前比村裏人過得好是因為二姑,現在過得好,也是因為二姑。


    哎呀,咱家要是沒有二姑可咋辦啊?”後知後覺的麗茹,突然覺得沒有二姑一家子可咋辦啊,咋唿的一拍大腿,那表情,很是搞笑。


    麗華,麗萍姐妹倆,捂嘴直樂,顯然她們是習以為常,知道三妹是個什麽性子。


    “是,姑娘家嫁的好,是可以給娘家帶去好處。但不能一味的幫補娘家,逢年過節,父母生日時,可以補重禮。


    隻是要記住,不管以後去了哪一家,自己要有本事。萬一對方撐不起家,你要有能力撐起家。自己有本事,也能在夫家挺直背脊。


    不用看他們家人的臉色,隻要大麵上過得去,你就不用擔心名聲。要名聲,但不能讓自己太受委屈,憋屈,還影響自己的孩子……”


    “二姑,我們曉得。”三姐妹差不多同時說。她們知道,二姑是見過大世麵的人,懂的東西比她們多,願意教她們也是為她們好。


    “記住,但是不能忘本。不管以後去哪家,條件多好,都別忘記你們以前過過什麽苦日子。


    要記得,憶苦思甜……”


    大侄女也到了相看人家的年齡,她幹脆一起教她們。


    最近有一些小地主家上門求親,她打算等年底調查一波,看看都是些什麽情況,再做決定。


    侄女們嫁進小地主家是最好的,最好別嫁那些讀書人。


    想光耀門楣可以啊,嫁進地主家,以後自己生孩子培養他們。


    馬車晃晃悠悠的,很快就抵達了南城門口。


    還沒有下馬車,就聽到外麵翻天的喧鬧聲,“春竹,出去看看,外麵發生了什麽事?”


    “是。”一直坐在門簾邊上的春竹,掀開門簾的一角。


    “七叔,外麵發生了什麽事?”趕馬車的車夫是府中專職車夫張七。


    “春竹姑娘,外麵有一大家子在吵架。正吵的很兇。”


    張七也隻是聽邊上的閑言碎語幾句,知道個大概。


    多的,他也不曉得。


    裏麵的昭君已經聽到,馬車穩穩當當的停在粥棚邊。


    幾人下馬車,粥棚外排著長長的隊伍。


    隊伍邊上,一大群人圍著另一個大圈圈,裏麵吵鬧罵人聲不絕於耳。什麽髒話都有,有老婦的叫罵聲,有滄桑的中年男聲的懇求聲。


    還有小姑娘,婦人的嚶嚶哭聲,也有孩子的哼唧聲。


    周圍不少的勸解聲,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


    昭君沒有看熱鬧的習慣,徑直走進了粥棚,她不愛管閑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昭君之開掛人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傳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傳山並收藏昭君之開掛人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