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那麽,我們就到南方嶺中去募化建大殿的梁柱。”閑曠禪師殷切的目光一一掠過眾僧,然而,人們都迴避著,不與他的目光交流。


    因為,化飯容易化錢難。試想,光重建大雄寶殿,就需要兩、三個人合抱粗的立柱、棟梁三十六根,再加上規模相當的天王殿、大悲閣,需要一百多棵大樹!沒有上千兩銀子,根本買不到。


    何況,奉化到武夷山遙遙上千裏,將這些每一根重達萬斤的大木頭運迴來,更需要十倍的經費!


    天哪,上萬兩的白花花的銀子,對於身無分文、靠化緣度日的僧人說來,簡直就是天文數字!


    閑曠禪師說:“菩薩願力,不可思議;建設佛殿,功德無量。那位大心菩薩,願意挺身而出,做這一個化主(專司募化的僧人)?”


    他反複問了三次,全體僧人都知難而退,默默不語。


    無奈,閑曠禪師隻好將目光轉向了挺著大肚子站在他身側的布袋和尚。


    布袋嘻嘻一笑說:“老和尚故弄玄虛,結果是酸糍粑販賣不出去,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閑曠禪師說:“做菩薩最容易,關鍵是要自己發心。心有多大,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隻要發心,世界上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布袋和尚點點頭說:“是的、是的,佛道無上,尚能修成,何況幾根梁柱,定能化來。”


    閑曠不失時機地說道:“那就有勞你了。”


    布袋和尚哈哈一笑,道:“我早就知道老和尚設好圈套等我鑽。”


    閑曠禪師說:“垂線三尺,願者上鉤。”


    當天午後,布袋和尚就踏上了前往武夷山的道路。


    閑曠禪師有些戀戀不舍,師徒十幾年不見,小聚片刻馬上分手,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小住一個晚上吧,早晚也不在乎這一半天。”閑曠說。


    “有一個人正在路上走著呢,若是錯過了機緣,就費事了。”布袋和尚說。


    布袋和尚穿過蒼茫的四明山,取道婺州、衢州,一路向西南而去。他披星戴月、日夜兼程,風塵仆仆趕到了浙江上遊的一個江邊小鎮——溪口。


    這一帶是兩浙與福建、江西的交界之處,沿浙江水路,順水直通杭州;陸路交通亦是四通八達,有古老的驛道通向信州、處州、歙州。更重要的是,這裏是福建武夷山地區通往浙東的兩條道路的交匯處。


    布袋和尚在小鎮正中的十字路口坐了下來,他的兩眼,一隻看著西麵從常山縣過來的道路,一隻盯著南方由江山縣而來的通途,時不時還要望一望江邊小碼頭的水路……


    忽然,他如釋重負,臉上泛起了欣慰的笑容——因為他看到了一個人,一個從西邊匆匆而來的年輕男人。


    等那人走過了十字路口,布袋和尚在他背後突然喊了一聲:“陳達須!”


    那個正在急匆匆走路的男人應聲轉迴頭來。他驚奇地看著布袋和尚,十分疑惑地響應道:“師父,你是喊我嗎?”


    “這條路上行走的人,隻有你叫陳達須,我當然是喊你啦!”


    “可是,”陳達須一頭霧水,“這位師父,我從來沒有見過你,你如何認識我?”


    布袋和尚嘻嘻笑道:“相逢何必曾相識。”


    “不曾相識,你如何知道我的名字?”


    布袋和尚莫測高深地說道:“我不但知道你的名字,我還知道你來自嶺中武夷。”


    陳達須更加奇怪了。然而讓他驚訝的還在後麵:“我不但知道你來自哪裏,還知道你將去向何方!”


    布袋和尚像個老辣的垂釣高手,用香餌引逗著他的魚兒上鉤。


    但是,陳達須無論如何也不相信這個胖和尚能猜到他的去處,因為,他此行的目的地,是一個天大的秘密,連他最親的老娘都不知道。


    他看著這個大肚子和尚,說道:“師父,你如果能說對我的去向,我陳達須算是真服你了。今後,你讓我幹什麽,我都答應。”


    布袋和尚成心逗他,說:“我若是要你的腦殼呢?”


    陳達須認為他絕對猜不出自己要去的地方,所以異常堅決地說:“那我也給你砍下來!”


    “我要你的腦殼有什麽用?又不能當成缽盂吃飯!”隨即,布袋和尚嚴肅下來,一本正經說:“你此行的目的地,是浙東海中的梅岑島!”


    “天哪!”陳達須驚詫至極,一屁股坐在了地上,他搖搖頭,揉揉眼睛,看著布袋和尚說:“你、你,你究竟是神仙?還是妖怪?”


    “你看呢?”布袋和尚歪著腦袋看著他。


    陳達須陷入了沉沉的思索中。


    陳達須是福建崇安縣武夷鎮的一個鄉紳,由於家庭世代奉佛,所以,他從小就是一個虔誠的居士。


    前些日子,他每天晚上做夢都夢見一座海上仙山,雲霧縹緲,翠竹蔥蘢。


    仙島東南側的海岸邊,有一個神奇的岩洞,放射著五彩繽紛的光芒;並且有天籟一般的海潮音,從洞中飄逸而出,像是在呢喃念佛念經…..


    隨即觀音大士徐徐現身,為他摸頂、說法……


    這個活靈活現的夢境,一連重複出現了七個晚上。


    於是,陳達須開始尋找、打聽這個海上仙島所在的地方。然而,他問遍了所有的多聞博學之士,還曾向來往客商多方打聽,始終一無所獲。


    有一天,他誦經之後,正在崇陽溪畔漫步,忽然看到崇安通向南平的官道上走來一個深目高鼻、赤須遒然、年過花甲的梵僧。


    陳達須學佛多年,看他赤著雙足、偏袒右肩的裝束,就知道他是來自天竺(古印度)的僧人。


    佛陀故鄉的梵僧,不遠萬裏到震旦(古印度對中國的稱唿)遊方,必定有大因緣!


    陳達須靈機一動,上前合十敬禮,問道:“大師何往?”


    梵僧說自己從浙東來,要沿著這條古老的驛道經梅州到廣州去,從那裏搭乘海船迴故鄉南天竺去。


    陳達須問他:“天竺是佛陀的故鄉,佛法的誕生地,您為啥舍近求遠,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前來大唐國呢?”


    梵僧說:“自從三百六十年前,菩提達摩將大乘禪法帶到中土,佛法的真諦、佛祖的血脈就都到大唐了。因此,我才在三十多年前來到中土求法。而今年事已高,落葉歸根,要迴故土圓寂了。”


    陳達須十分好奇地問道:“大師在大唐遊曆了三十多個春秋,有過什麽奇遇?”


    梵僧笑道:“奇遇多多,從何說起?”


    於是陳達須將自己夢中的海上仙島描述了一番。梵僧連連驚歎說:“中華何幸!中華何幸!連觀世音菩薩也把道場示現在中土了!”


    陳達須趕緊追問他那個海上仙島在哪裏?


    梵僧頗為神秘地說:“真是菩薩顯靈,讓你問到了我。除我之外,全世界絕對沒有第二個人知道觀世音菩薩的這個道場在哪裏。你夢見的那個仙島,就是浙東梅岑島(今普陀山)。”


    陳達須頗為疑惑,問道:“據《華嚴經》記載,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在你們南天竺海邊的普陀洛迦山,如何搬到了我中土?”


    梵僧說:“居士,你太執著了!你要知道,觀世音菩薩百求百應,隨緣度化,無刹不現身。哪裏有虔誠的信仰,哪裏有慈悲精神,哪裏就是觀世音道場。清淨為心皆普陀,慈悲濟世即觀音。”


    陳達須還是不解:“但是,你一個外國梵僧,如何知道梅岑島?如何知道觀世音菩薩在哪裏化現?”


    梵僧迴憶說:“三十多年前,那還是在唐玄宗大中年間,我乘船到了廣州。那時侯,我們天竺僧人都知道五台山清涼世界是大智文殊菩薩的道場,所以我從廣州繼續坐船北上,前往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薩。誰知,到浙東舟山群島,船被風浪所困,擱淺在梅岑島海岸。我上岸之後,發現這裏雖然荒無人煙,但風景與故鄉的普陀山極其相似,儼然一個清涼的琉璃世界。我穿過一片紫竹林,來到了出現在你夢中的那個潮音洞。”


    “哇,真有那個岩洞啊!”陳達須十分驚訝,情不自禁插話。


    梵僧點點頭,說:“不但有潮音洞,而且觀世音菩薩還在那裏現了身。”


    梵僧伸出雙手。陳達須大吃一驚:他看到,梵僧的十個手指頭都少了一節!


    梵僧不等他發問,主動說道:“當時,我看到這個梅岑島與南天竺南海普陀的觀音道場頗為相像,為了救助我們一船人擺脫絕境,我就在潮音洞前燃十指供奉觀音菩薩。於是,觀音大士現身說法,並授予我一枚七色寶石。”


    說著,梵僧拿出了一枚寶氣四射、光彩燦爛、晶瑩剔透的寶石。


    聽了梵僧的故事,又親眼看到了七彩寶石,聯想到自己那奇妙的夢境,陳達須無比興奮。他心裏明白,這是觀音菩薩對自己的昭示:到那座浙東海上小島朝拜,一定能看到觀音菩薩現身,目睹大士的真容……


    於是,他匆匆踏上了朝聖的路途。


    沒想到,陳達須離開了家鄉,走了一百多裏路程,剛剛到達這個浙江之畔的溪口小鎮,就遇到了更難以置信的事情。他看著眼前這個神秘的大肚子和尚,猶如做夢一般。他試探性地問道:“師父,您上下如何稱唿?”


    布袋和尚將肩上挑著的布袋給他看。


    陳達須“哦”了一聲,說:“您法號是布袋。”


    布袋和尚笑道:“布袋本是我物,人卻稱我布袋。不知布袋是我,還是我是布袋。”


    陳達須才不管你布袋不布袋呢,他關心的是那座神奇的小島——觀音菩薩顯靈的地方。


    他急切地問道:“布袋大師,您既然無所不知,可曉得那梅岑島是不是觀音菩薩的道場?觀音菩薩是不是經常在那裏現身說法?”


    布袋和尚點點頭說:“再等二十幾年之後,我坐化的那一年,又將有一個外國僧人在梅岑島上經曆你見過的那個天竺梵僧的奇遇,從那個時候起,梅岑島就改名為普陀山,也就正式成了人們公認的觀音菩薩道場。”


    天哪,這個大肚子和尚不但對過去的事兒了如指掌,竟然還知道未來的情況!陳達須不禁對他敬佩得五體投地,恭恭敬敬詢問道:“大師,您說說看,我這次到浙東朝聖,能見到觀音菩薩現身嗎?”


    石破天驚,布袋和尚居然說:“我就是觀音菩薩派來迎你的!”


    “我的娘啊!”陳達須心中驚唿一聲,“難怪他無所不知呢,敢情是觀音菩薩派來的使者啊!”


    布袋和尚繼續說道:“觀音菩薩讓我來半路上等你,就是想問問你,你真的想見活菩薩嗎?”


    “當然,我不遠千裏要去浙東海上仙島朝聖,就是想拜見菩薩的真身啊!”


    布袋和尚說:“觀音菩薩怕你跋涉千裏,鞍馬勞頓,先行去了你的家裏。”


    “什麽?觀音菩薩到了我的家裏?這可是真的?”陳達須有些難以置信。”


    布袋和尚十分嚴肅地說:“當然是真的,你迴去吧,趕快迴去吧,你迴到家裏,就能見到活觀音了。”


    陳達須作為居士,他知道,出家人嚴守戒律,不打誑語,所以,他對布袋和尚的話深信不疑。


    而且,布袋和尚所表現出來的一係列不同尋常的神異,也讓他不得不相信。


    臨行,他又問道:“布袋大師,觀音菩薩千變萬化,有三十二應身,弟子肉眼凡胎,很難識別。到我家的那位觀音是什麽模樣呢?”


    布袋和尚說:“你迴去之後,見到反穿著衣裳、左右顛倒踢踏著鞋的人,就是活觀音。”


    陳達須居士既興奮又有些疑惑:“我陳某何德何能,做過什麽功德,竟然感召得觀音菩薩來到了自己家中?”


    他急匆匆告別布袋和尚,轉過頭來,沿著來時的路,日夜兼程,向迴奔去……


    他趕到家的時候,已是夜半時分。他急著見到活觀音,就將院門擂得山響,叫喊著:“快開門。”


    很快,母親就將門打開了,好像她在專意守侯兒子歸來一樣。陳達須急衝衝跑進家中,在每一個房間尋找著觀音的身影。然而,他失望了,哪裏有觀音的影子呢!


    莫非,是那個布袋和尚欺騙他不成?


    當他無精打采地迴過頭來的時候,忽然發現,母親的衣裳裏麵朝外,分明穿反了;再看她的鞋,也是左右腳顛倒了,而且踢踏著沒有穿上——


    半夜三更,母親牽掛著外出的兒子,哪能安穩入睡?一聽到兒子的敲門聲,老人家喜出望外,馬上就起了床。夜裏天氣涼,為了讓兒子早一些迴到溫暖的家中,她老人家匆忙之中,她將衣服內外、鞋子左右都穿反了,而且急切得連鞋都未提起來……


    陳達須居士豁然醒悟,明白了布袋和尚所說的活觀音,就是時時刻刻關心自己、甘願為兒女吃盡千辛萬苦的母親!


    佛經上說,觀世音菩薩有求必應,化身千百億,無時不有,無處不在。


    世間的母親們又何嚐不是如此?


    兒女的成長,傾注著母親全部的愛。


    幾乎所有的母親,都甘願為自己的孩子奉獻一切,甚至生命。所以,母親就是佛菩薩大悲大慈的化身之一,是活的觀世音呀!


    陳達須飽讀經書,深明佛理,由此,他進一步領悟到:布袋和尚熟知過去、預見未來的功夫雖然神奇,但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借此點化自己:真心修行,不用朝聖進香,向外馳求;即心即佛,佛法就在自己身邊。


    布袋和尚在陳達須先行走後,也跟著他的腳步,來到了大武夷山區。


    這是一座呈東北——西南走向的高大山脈,北連仙霞嶺,南接九連山,逶迤蒼茫,峰巒聳立,江西與福建以它而分界,贛江和閩江因此而分水。


    如果說,大武夷山脈以高大雄渾而奪人心魄,那麽,小武夷山則以秀美而令人怦然心動。這福建第一名山,四十九峰,爭奇競秀;八十七岩,妙趣天成;九曲溪水,美不勝收……桃源洞,內外兩重天,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天上人間;流香澗,落實香飄十裏外,流觴無酒也醉人。臥龍潭——神龍是靈物,噴雲吐霧,飛行播雨,為何久臥深潭中?虎哮岩——虎之為獸王,唿嘯林中,奔馳原野,因甚常坐在山巔?蛟龍得水添意氣,猛虎入山增威風。


    九曲溪水匯入了崇陽溪。布袋和尚順流而下,自然而然也就來到了溪水之畔。在一片開闊的山穀中,他與陳達須不期而遇。


    陳達須十分高興,合十鞠躬,寒暄一番之後,問道:“布袋大師,您為何來到了武夷山?”


    布袋不答反問:“陳居士到山裏幹什麽?”


    陳達須指著山穀中的高大的杉樹林說:“我請了幫工,伐幾棵大杉樹。”


    布袋又問他伐樹做什麽?陳達須居然說:“我要建一座佛殿供奉活佛。”


    布袋和尚哈哈大笑說:“好好,很好!我知道,你要供奉的活佛,就是你的娘親。”


    陳達須點點頭:“是的。我要新建一座漂漂亮亮、舒舒服服的房子,給我老娘居住,讓她老人家安享晚年。說來,還是您讓我明白了這個道理的。”


    布袋和尚說:“真是巧了,我從浙東來,也是為了募化一些木材,建嶽林山寺的佛殿。”


    陳達須想了想,說:“大師度化我步入了學佛的正途,弟子無以迴報,如果您需要的木材不是太多,就請在我家的杉樹林裏挑選一些吧。”


    布袋和尚說:“不多,不多,隻要裝滿我這隻布袋就行了。”


    陳達須看看他的布袋,不過二尺粗細、六尺長短,連一棵大樹都裝不下,笑道:“若是這隻布袋,任大師裝就是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落難情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洪門十一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洪門十一少並收藏落難情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