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神會竟然又即興賦詩:


    感動/


    源於你的巨變與美麗/


    震撼/


    源於你的文化與傳承/


    洛洞村/


    令人神往的地方/


    坐落在新州縣城西部天露山那片神奇的土地上/……


    這裏/


    是八仙降妖玩漂流的地方/


    這裏/有悠久的曆史/


    有神話的傳說/


    有美麗的故事/


    有著名書法大家薛稷的書法藝術精品/……


    這是洛洞村的驕傲!


    這是洛洞村的榮耀!……


    六祖惠能大師聽著這從神會心底流出來的抒情詩,看著在天露山這一方古老而神奇的大地崛起的這條美麗村寨,六祖惠能大師越加的流連忘返,越加的心潮澎湃,口中不住地喃喃自語:“是啊,曾經,並不遙遠!曾經是過去,是昨天,也是現實,更是洛洞村的未來呀!阿蓮妹說得對,‘建設洛洞村生態旅遊度假區,那可是行善積德的好事哩’!”


    神會見師父像變了個人似的站在那裏喃喃自語,似乎洞察師父的內心世界,也望著師父,在心裏說:“是啊,道不盡諄諄一個善字,包涵的是那善始善終,善舉善念,行善積德,代表的就是梁金輝的阿妹為她心目中的阿能哥在行善積德,造福一方百姓……”


    夜霧,淋濕了梁金輝的頭發,一陣山風吹來,使他感到一陣寒意。


    梁金輝捋了捋沾著被霧水沾濕了的頭發,不無關心地說:“阿能哥!落霧了,我們迴家吧。”


    六祖惠能大師舉目看著石門茶場的方向,說道:“阿輝賢弟,我想乘興到石門茶場那裏看看。”


    梁金輝道:“好,阿能哥!那裏曾是您和伯母居住過的地方,我本來想明天才陪您去的。”


    六祖惠能大師說:“不用等到明天了,現在就去。”說罷向梁金輝和神會看了看,兩袖一揮,輕輕起處,揚長而去。看他腰輕腳穩,健步如飛,不像是一個行將圓寂之人。


    轉過前麵一個山坳,來到一個叉路口,六祖惠能大師不由自主地停了下來。


    一條是芒花蓬蒿遮掩的曲曲彎彎、坎坷不平的羊腸小道,通往遠方的莽莽群山;一條是路麵鋪設花崗岩石板的寬闊大道,像是通往石門茶場的。


    六祖惠能大師停在叉路口上,正在猶豫往那條道走之時,梁金輝“唿哧、唿哧”地喘著大氣走了上來,指著那條大道,喘著氣說:“這是那次阿妹在石門茶場淘金後,花錢請石匠打了十萬塊花崗岩石板鋪成的。阿妹說,‘等有朝一日,阿能哥上了年紀迴來了,也有一條好路行。’”


    梁金輝這不經意的一句話,像鞭子一樣打在六祖惠能大師的心上。“是啊,撫心自問,自從那次迴來接娘親下山,50年了,整整50年了,我再也沒有迴過天露山,迴過洛洞村,迴過石門茶場。我……有愧於這片土地,有愧於這裏的人,有愧於阿蓮妹……”六祖惠能大師禁不住在內心深處自責起來。


    稍事休息了一會,梁金輝在前麵引路。


    步入用十萬塊花崗岩石板鋪就而成的“十萬步梯”的大道,就像踏著寺院裏的廊道一樣平穩舒適。嫩綠色的鳳尾竹輕拂著柔軟的鳳尾,像是夾道歡迎六祖惠能大師的到來。


    走近石門茶場,但見整個茶場四周燈火通明,那懸浮在縹緲夜空中的石門牌坊,在皎潔的月光映襯下顯得特別耀眼,光彩奪目,猶如天上的玉宇瓊樓。


    麵對浩浩蒼空、茫茫雲海,麵對天露山石門茶場原生態優美自然風光,悠忽,六祖惠能大師想起梁輝金剛才在山下說起梁金蓮構想的天露山生態旅遊項目,就像石門茶場的山茶,僅僅聞一聞都令人心醉……


    光影下的石門大道,一片的寧靜,一片的詩意盎然,格外地禪意溫馨。


    ……


    來到石門茶場那座草棚,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除了石門茶場的小茶園和那座草棚保持了原貌外,那一望無際的生態茶園中,一道道、一畦畦的茶地像梯田重重疊疊在曲曲彎彎的山地上,曲折縈迴處,展現眼前的是滿目翠綠的茶樹林,山高林密的空氣特別清新,靈氣飛揚,仿佛熔鑄了中華優秀傳統禪茶文化的詩情畫意和美學意境,人與自然構成了一幅和諧相處的優美畫卷。真是:人在茶園行,如在畫中遊。


    美景當前,六祖惠能大師想起了在石門茶場隱居時,和梁金蓮在山穀密林之中采山草藥,追逐嬉戲,偶然發現了一株“茶王”樹。


    六祖惠能大師借著融融的月色,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那株“茶王”樹。


    凝視著這株枝幹虯曲的“茶王”樹,黑黑地纏滿了滄桑歲月的皺紋,猛一看這枝幹,就好像早已枯死了,六祖惠能大師的心猛地往下沉。


    但在虯曲的樹幹上,一朵約杯口大小的金黃色茶花,在月光下分外妖嬈,散發出陣陣沁人心脾的清香,在深山老林之中難掩其迷人的芳華;


    葉脈鼓出、葉緣如鋸齒的深綠色葉子,在夜風吹拂下,猶如梁金蓮那阿娜多姿的身段,晃動著優美的身姿,仿佛在向她的阿能哥張開熱情的臂膀……


    站在這株“茶王”樹下,猶如在博大精深的中華禪茶文化長河中徜徉,引發禪思。


    推開厚重的曆史之門,穿越時空,中華禪茶文化的鍾聲在這座石門茶園中縈繞傳揚。


    “天露山茶”生源地——新州縣,在秦朝時屬象郡,迄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曆史。新州是禪宗六祖惠能出生、弘法地,禪宗六祖文化底蘊深厚。


    新州縣自古有種茶、品茶的習慣。縣屬山深林密,其最佳者為天露山茶。此處所說的天露山茶,包含了產自天露山上的石門茶、象窩茶等。


    六祖惠能大師看著這株“茶王”樹,不無感慨地對梁金輝說:“在世界茶的曆史上,禪宗茶道可以說是佛教中國化的一個具體體現。僧侶飲茶,由來已久,佛門茶道,盛於當朝,”六祖惠能大師說到這裏,看向神會,“為師說得對否?”


    神會道:“師父說得對!大唐有一詩僧名皎然,在飲茶中品出了‘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的醒世之句。茶道一詞首次出現在大唐茶史上,證明了茶道是地地道道的華夏本土文化。而在東瀛大行其道的茶道,尋根究底,源於大唐的禪宗茶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落難情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洪門十一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洪門十一少並收藏落難情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