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看兩不厭/宣城
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學者的尋蹤壯遊 作者:賴瑞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
——李白《獨坐敬亭山》
李白這首詩,大約是他在五十三歲那年寫的。那年秋天的李白,顯然是寂寞的。他在今安徽宣城一帶行走,沒有官職,好像也沒有固定的居所。晚年的李白,四處飄蕩,正像杜甫所說的,“浮雲終日行”,不知是靠什麽過活的。替李白作年譜的古今幾位學者,都沒有提起這問題,恐怕也是無從解答的了。他給人的印象,便如“孤雲”那樣,有點無奈,甚至可能也有點不樂。
1993年的九月底,我終於寫完本書的初稿。於是給自己放了三個星期的年假,又到中國內地去走了一趟。這是我的第九次中國內地行。那一年,我已辭去了香港的教職,迴到我南方的故土。遊記初稿完成時,正是“天涼好個秋”的秋遊季節。計劃中的行程有南昌、景德鎮、黃山、南京和揚州這些我從前“遺漏”的地方,以及陶淵明的故鄉江西九江,和朱熹的老家江西婺源。
然而,秋遊迴來,卻發現沒有什麽東西可記。我的意外收獲,倒是原不在我行程之中的安徽宣城,李白晚年的宣城。
十月初秋,我在江蘇的鎮江上了火車,準備到安徽的黃山去。這是一列308次的快車,從常州開來,一直開到黃山站。行前的一晚,還身在揚州,在賓館內翻查那本《全國鐵路列車時刻表》,發現這列火車走的路線,簡直就是當年李白走過的路:南京、馬鞍山、當塗,當然還有宣城。當塗是李白晚年常到的一個地方。他最後也就死在那兒,葬在那兒。然而,我卻對當塗沒有什麽興趣。我最想去的,反而是宣城,或許是因為《獨坐敬亭山》這首詩吧。我想去看看李白詩中常提到的敬亭山,如何“相看兩不厭”。
火車從常州開到鎮江時,快接近中午了。這是一班過路車,但我在鎮江上車,硬座票竟還是對號的,讓我覺得有些驚喜。這列車乘客不多,大部分還是到蕪湖去的。一路上,秋天的太陽照在窗外剛剛秋收的稻田上,一紮紮的稻稈立在田的中央,風景很美。火車飛快地往西南方向奔去。我的心情也變得特別明快起來了,就像那年我乘車到甘肅的夏河去那樣。
下午3點多,火車到了蕪湖,幾乎一半的旅客都下車去了。車廂裏變得空空蕩蕩的。在我對麵,正好坐著一名十多歲的小男生。無意中和他談起,才知道他的老家便是宣城。他告訴我,李白的敬亭山就在城郊外幾公裏的地方。城裏有一家敬亭山賓館,可以招待外賓。我一聽,更決意中途就在宣城下車,暫且不去黃山了。
下午快5點鍾,火車幾乎是正點到達宣城站。陽光勇猛地照著這片古老的土地。出了站,走下那一排台階時,遠遠就見到許多三輪車,在車站外排成一條長龍在等待著。這些三輪車和其他地方最不一樣的,便是它們遮陽的帳篷,全都漆成相同的朱紅色。這朱紅色很怪,幽幽深深的,仿若一種中古時代的色彩,在太陽底下,發出一種低低沉沉的光。
一時之間,我怔住了。這些帳篷也做得特別寬大。從火車站的高處往下看,隻見一大片朱紅色的車蓋,分成左右兩列,像海浪般湧上來。我驀然想起了杜甫“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這句詩。而杜甫這首詩,正好是他《夢李白二首》中的第二首。詩裏所說的“斯人”,指的正好便是李白。時光仿佛真的倒流了,我好像又迴到了李白的盛唐了。
叫了一輛機動三輪車,到敬亭山賓館去。我們經過一排排的商店,穿過一座大橋,爬上一個高崗,便來到了賓館。那是宣城唯一的賓館。一進門,隻見一幅巨大的紅色布條,高高掛在兩棵樹的中間。上麵以白漆寫著:“熱烈歡迎日本國川之江市日中友好訪中團來宣州市。”我一看,暗覺不妙,因為像宣城這種小城的賓館,客房不多,一有開會或什麽團體到訪,必然客滿。幸好,這個日本團明天才來。我比他們早一天到,今晚的住宿沒問題了。
放下行李,天快黑了。我趁著還有一點殘餘的陽光,走到宣城的大街上去。出大門時,又見到那幅紅色的布條。心想,宣城除了李白和一種罕有的揚子鱷外,並沒有什麽特別吸引外人的地方。這個日本團來訪,不知為的是李白,還是鱷魚?或許兩者都感興趣吧。日本人是喜愛李白詩的。但我問了賓館的服務員,她也不知道他們來訪的真正目的。
如今,宣城已改為市了,叫宣州市,但火車站和城裏不少地方,依然沿用著宣城的舊名。走在街上,感覺到這城市和內地許多縣城沒有兩樣。幾條大街,幾排商店,幾座商場,和幾間百貨公司而已。若想在這城裏尋訪李白的蹤跡,那是無處可尋的。所有古代的建築物早已不在。城裏的商店恐怕都是近五十年內建成的。一切早在我的意料之中。
我心想,我隻是一名“後現代”的旅客,一名好事者而已。我這個過客,隻想在李白的宣城,度過一個晚上,唿吸這裏的空氣。我到的那天,正好是中秋的前幾天。走進一家百貨公司,買了兩個月餅,準備當作我在宣城的晚餐。又在一家路邊的小書攤前,意外地發現一本福州出版的《中篇小說選刊》,也把它買下來。那名年老的女攤主告訴我:“這本刊物還好賣。每期還能賣個十本。”
“那你有沒有上海的《收獲》?”我順便問起幾種高水準的文學刊物。
“沒有。《收獲》不行,不好賣。”她說。
“南京的《鍾山》呢?”
“也沒有。《鍾山》也不行。”
“北京的《當代》呢?”
“都不行。”
天已經全黑了,街上沒有一盞街燈。我一個人悄然走在幾乎漆黑的街頭,慢慢走迴賓館去。經過路邊一個賣鹽水鴨的攤販,見到他在黑暗中,專注地剁著一隻鴨子。黑麻麻的,他連蠟燭也沒點。真有些擔心他會不會剁著自己的手指頭。
夜裏,在賓館的房中一邊吃月餅,喝紅茶,一邊看電視。看著看著,我聽見有人沒敲門,就自己用鑰匙把我的房門打開了。然後,兩個人走了進來。一個穿著公安的製服。“來查房的。”他說。那一晚,我的心情好極了,竟對他們說:“請坐啊。這麽晚還在工作,辛苦啦。”我把護照交給那名公安。他看了,沒說什麽。兩個人又走了。這是我在國內行走那麽多年來,遇到的第二次查房。第一次在河南的寶豐縣,也是一個鮮少外國遊客到的小鎮。
隔天早上起來,沿著賓館前的大街,走到城中的一座橋上。在橋下的小溪邊,有幾名婦女正蹲在水邊的台階上洗衣,很有節奏地搗衣。敬亭山的朦朧山影,就在遠方。
宣城市裏沒有出租車。早上沒事,叫了一輛機動三輪車,到敬亭山去。半小時後到了山腳,司機還載著我走了一段上山的黃泥小路。路兩邊,有一些梨樹。秋天了,它們的葉子都已經落盡,隻餘下光禿禿的枝丫。遠遠望去,半山腰有幾所房舍。我決定爬到那裏去。
敬亭山並不高。走了半小時,已來到半山腰。山上有一所尼姑庵,有人在種菜種花。無意中闖入一家農舍的菜園,一頭兇犬對著我狂吠。主人馬上趕過來,把他的愛犬拉迴去,綁在一根柱子上。我是那天早上唯一的登山者。
這敬亭山遠在城郊,交通不便,平時恐怕也沒有什麽人來。這幾年來,我爬過幾乎所有中國的名山。五嶽歸來以後,還去了黃山,甚至翻越過秦嶺。它們都熱鬧得很,擠滿了遊人。隻有敬亭山,那麽冷清的,寂靜的,在我到的那天早上,一個遊人也沒有。
唐代的交通應當更為不便。在天寶末年,敬亭山恐怕更不會有什麽遊人。我想李白當年經常登臨敬亭山,應當也是一個人來的。所以才會“獨坐”看山,形成“相看兩不厭”那種情景。
從山上下來,想起李白那種“孤雲”般的心境,我的感覺也正是輕輕淡淡的。迴家後,寫信告訴一個友人,說我今秋到過宣城,“也去爬了李白的敬亭山”。這朋友很細心,說我恐怕也是“寂寞”的。
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
——李白《獨坐敬亭山》
李白這首詩,大約是他在五十三歲那年寫的。那年秋天的李白,顯然是寂寞的。他在今安徽宣城一帶行走,沒有官職,好像也沒有固定的居所。晚年的李白,四處飄蕩,正像杜甫所說的,“浮雲終日行”,不知是靠什麽過活的。替李白作年譜的古今幾位學者,都沒有提起這問題,恐怕也是無從解答的了。他給人的印象,便如“孤雲”那樣,有點無奈,甚至可能也有點不樂。
1993年的九月底,我終於寫完本書的初稿。於是給自己放了三個星期的年假,又到中國內地去走了一趟。這是我的第九次中國內地行。那一年,我已辭去了香港的教職,迴到我南方的故土。遊記初稿完成時,正是“天涼好個秋”的秋遊季節。計劃中的行程有南昌、景德鎮、黃山、南京和揚州這些我從前“遺漏”的地方,以及陶淵明的故鄉江西九江,和朱熹的老家江西婺源。
然而,秋遊迴來,卻發現沒有什麽東西可記。我的意外收獲,倒是原不在我行程之中的安徽宣城,李白晚年的宣城。
十月初秋,我在江蘇的鎮江上了火車,準備到安徽的黃山去。這是一列308次的快車,從常州開來,一直開到黃山站。行前的一晚,還身在揚州,在賓館內翻查那本《全國鐵路列車時刻表》,發現這列火車走的路線,簡直就是當年李白走過的路:南京、馬鞍山、當塗,當然還有宣城。當塗是李白晚年常到的一個地方。他最後也就死在那兒,葬在那兒。然而,我卻對當塗沒有什麽興趣。我最想去的,反而是宣城,或許是因為《獨坐敬亭山》這首詩吧。我想去看看李白詩中常提到的敬亭山,如何“相看兩不厭”。
火車從常州開到鎮江時,快接近中午了。這是一班過路車,但我在鎮江上車,硬座票竟還是對號的,讓我覺得有些驚喜。這列車乘客不多,大部分還是到蕪湖去的。一路上,秋天的太陽照在窗外剛剛秋收的稻田上,一紮紮的稻稈立在田的中央,風景很美。火車飛快地往西南方向奔去。我的心情也變得特別明快起來了,就像那年我乘車到甘肅的夏河去那樣。
下午3點多,火車到了蕪湖,幾乎一半的旅客都下車去了。車廂裏變得空空蕩蕩的。在我對麵,正好坐著一名十多歲的小男生。無意中和他談起,才知道他的老家便是宣城。他告訴我,李白的敬亭山就在城郊外幾公裏的地方。城裏有一家敬亭山賓館,可以招待外賓。我一聽,更決意中途就在宣城下車,暫且不去黃山了。
下午快5點鍾,火車幾乎是正點到達宣城站。陽光勇猛地照著這片古老的土地。出了站,走下那一排台階時,遠遠就見到許多三輪車,在車站外排成一條長龍在等待著。這些三輪車和其他地方最不一樣的,便是它們遮陽的帳篷,全都漆成相同的朱紅色。這朱紅色很怪,幽幽深深的,仿若一種中古時代的色彩,在太陽底下,發出一種低低沉沉的光。
一時之間,我怔住了。這些帳篷也做得特別寬大。從火車站的高處往下看,隻見一大片朱紅色的車蓋,分成左右兩列,像海浪般湧上來。我驀然想起了杜甫“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這句詩。而杜甫這首詩,正好是他《夢李白二首》中的第二首。詩裏所說的“斯人”,指的正好便是李白。時光仿佛真的倒流了,我好像又迴到了李白的盛唐了。
叫了一輛機動三輪車,到敬亭山賓館去。我們經過一排排的商店,穿過一座大橋,爬上一個高崗,便來到了賓館。那是宣城唯一的賓館。一進門,隻見一幅巨大的紅色布條,高高掛在兩棵樹的中間。上麵以白漆寫著:“熱烈歡迎日本國川之江市日中友好訪中團來宣州市。”我一看,暗覺不妙,因為像宣城這種小城的賓館,客房不多,一有開會或什麽團體到訪,必然客滿。幸好,這個日本團明天才來。我比他們早一天到,今晚的住宿沒問題了。
放下行李,天快黑了。我趁著還有一點殘餘的陽光,走到宣城的大街上去。出大門時,又見到那幅紅色的布條。心想,宣城除了李白和一種罕有的揚子鱷外,並沒有什麽特別吸引外人的地方。這個日本團來訪,不知為的是李白,還是鱷魚?或許兩者都感興趣吧。日本人是喜愛李白詩的。但我問了賓館的服務員,她也不知道他們來訪的真正目的。
如今,宣城已改為市了,叫宣州市,但火車站和城裏不少地方,依然沿用著宣城的舊名。走在街上,感覺到這城市和內地許多縣城沒有兩樣。幾條大街,幾排商店,幾座商場,和幾間百貨公司而已。若想在這城裏尋訪李白的蹤跡,那是無處可尋的。所有古代的建築物早已不在。城裏的商店恐怕都是近五十年內建成的。一切早在我的意料之中。
我心想,我隻是一名“後現代”的旅客,一名好事者而已。我這個過客,隻想在李白的宣城,度過一個晚上,唿吸這裏的空氣。我到的那天,正好是中秋的前幾天。走進一家百貨公司,買了兩個月餅,準備當作我在宣城的晚餐。又在一家路邊的小書攤前,意外地發現一本福州出版的《中篇小說選刊》,也把它買下來。那名年老的女攤主告訴我:“這本刊物還好賣。每期還能賣個十本。”
“那你有沒有上海的《收獲》?”我順便問起幾種高水準的文學刊物。
“沒有。《收獲》不行,不好賣。”她說。
“南京的《鍾山》呢?”
“也沒有。《鍾山》也不行。”
“北京的《當代》呢?”
“都不行。”
天已經全黑了,街上沒有一盞街燈。我一個人悄然走在幾乎漆黑的街頭,慢慢走迴賓館去。經過路邊一個賣鹽水鴨的攤販,見到他在黑暗中,專注地剁著一隻鴨子。黑麻麻的,他連蠟燭也沒點。真有些擔心他會不會剁著自己的手指頭。
夜裏,在賓館的房中一邊吃月餅,喝紅茶,一邊看電視。看著看著,我聽見有人沒敲門,就自己用鑰匙把我的房門打開了。然後,兩個人走了進來。一個穿著公安的製服。“來查房的。”他說。那一晚,我的心情好極了,竟對他們說:“請坐啊。這麽晚還在工作,辛苦啦。”我把護照交給那名公安。他看了,沒說什麽。兩個人又走了。這是我在國內行走那麽多年來,遇到的第二次查房。第一次在河南的寶豐縣,也是一個鮮少外國遊客到的小鎮。
隔天早上起來,沿著賓館前的大街,走到城中的一座橋上。在橋下的小溪邊,有幾名婦女正蹲在水邊的台階上洗衣,很有節奏地搗衣。敬亭山的朦朧山影,就在遠方。
宣城市裏沒有出租車。早上沒事,叫了一輛機動三輪車,到敬亭山去。半小時後到了山腳,司機還載著我走了一段上山的黃泥小路。路兩邊,有一些梨樹。秋天了,它們的葉子都已經落盡,隻餘下光禿禿的枝丫。遠遠望去,半山腰有幾所房舍。我決定爬到那裏去。
敬亭山並不高。走了半小時,已來到半山腰。山上有一所尼姑庵,有人在種菜種花。無意中闖入一家農舍的菜園,一頭兇犬對著我狂吠。主人馬上趕過來,把他的愛犬拉迴去,綁在一根柱子上。我是那天早上唯一的登山者。
這敬亭山遠在城郊,交通不便,平時恐怕也沒有什麽人來。這幾年來,我爬過幾乎所有中國的名山。五嶽歸來以後,還去了黃山,甚至翻越過秦嶺。它們都熱鬧得很,擠滿了遊人。隻有敬亭山,那麽冷清的,寂靜的,在我到的那天早上,一個遊人也沒有。
唐代的交通應當更為不便。在天寶末年,敬亭山恐怕更不會有什麽遊人。我想李白當年經常登臨敬亭山,應當也是一個人來的。所以才會“獨坐”看山,形成“相看兩不厭”那種情景。
從山上下來,想起李白那種“孤雲”般的心境,我的感覺也正是輕輕淡淡的。迴家後,寫信告訴一個友人,說我今秋到過宣城,“也去爬了李白的敬亭山”。這朋友很細心,說我恐怕也是“寂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