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八九七年三月那個陰霾的清晨,假如有一個行人壯著膽子穿過莫貝爾廣場,也就是被惡人們稱為“莫”的那個地方(早在中世紀,這兒曾是大學生活的中心,常常有大批在稻草街或福阿爾街讀藝術學院的學生在此集會,後來,這兒又成為處決自由思想傳播者的刑場,比如艾蒂安·多雷(1)就死在這兒),就會來到一片在奧斯曼男爵(2)的改造工程中幸免的街區。這樣的街區在巴黎已經是屈指可數了。一條條散發著惡臭的小巷橫七豎八地密布於此,比埃夫勒河也從這裏穿過,將其截為兩段。雖然這條河很久以前就被埋到了城市的地下,但它那腐臭變質、蚊蠅滋生的河水依然從這兒冒出來,注入近在咫尺的塞納河。從如今被聖日耳曼大道一分為二的莫貝爾廣場一直向前,又是一片破舊的街區,街巷交錯,如蛛網一般,其中包括大阿爾伯特街、聖塞弗蘭街、加蘭德街、比舍裏街、窮人聖朱利安街,直到於歇特街。街上遍布肮髒的旅店,店主通常是奧弗涅人,都出了名的貪婪,住他們的店第一晚需要付一個法郎,之後每晚還得交四十個生丁(如果需要床單,還得再付二十個子兒)。
如果這個行人來到索東街,那時候這裏還被叫作安布瓦茲街,就會發現一條死胡同,正好位於一家打著啤酒屋幌子的妓院和一家供應兩個子兒一頓午飯外加一杯劣質酒的小酒館之間(這個價格在當時已經相當便宜了,但也隻有離此不遠的索邦大學的學生們才承受得起)。起先這裏被稱為安布瓦茲死胡同,如今則改為莫貝爾死胡同。早些年,這兒曾是“自由之毯”(流氓的黑話,指的是下等飯館、最次的旅店,老板通常是有前科的人,而上門的客人也都是剛刑滿釋放的苦役犯)的所在地,十八世紀的時候還有三個著名的研究毒藥的女人在這兒設立了實驗室,但有一天她們吸入了自己在爐子上蒸餾的毒藥,被發現時已經窒息而亡了,這條死胡同也因她們的不幸遭遇出了名。
行人完全不會注意胡同中間一爿舊貨店的櫥窗,還有那塊褪了色的招牌,上麵寫著“上等舊貨行”幾個字——櫥窗的玻璃每塊二十厘米見方,被固定在窗格裏,透過它們本來就看不到多少陳列的商品和店鋪內的景象,何況如今上麵還落了厚厚的一層灰,使得櫥窗更加模糊不清了。在櫥窗旁還能看到一扇總是關著的門,門邊有一條門鈴繩,以及一塊告示牌,告訴顧客店主暫時離開。
這扇門極少有開著的時候。一旦走進去,借著這間陋室內若明若暗的燈光,就會看到許多商品雜亂地堆放在幾個搖搖晃晃的貨架上,或者堆在一些同樣不穩的桌子上。這些東西乍一看可能會惹人心動,但經不起仔細打量,更何況其標價與商品本身一樣坑人,實在對不起任何一位誠心購買的顧客。舉例來說,那兒有一對與任何壁爐都不匹配的木炭架,一隻藍色琺琅殼已經剝落的座鍾,幾個也許顏色曾經鮮豔過的繡花靠墊,幾隻畫有裸體小孩圖案的開裂的陶瓷大盤(盤子裏麵還盛著花),幾張快要散架且樣式古怪的茶幾,一隻鏽跡斑斑的鐵皮文件櫃,一些以烙畫作裝飾的稀奇古怪的盒子,幾柄畫著中國畫的鑲螺鈿扇子,一串似乎是用琥珀製成的項鏈,一雙小號白色羊毛鞋,鞋扣上鑲著細小的愛爾蘭鑽石,一尊邊緣破損的拿破侖半身像,幾枚壓在開裂的玻璃下的蝴蝶標本,一堆用彩色大理石雕成的水果,被罩在一個已經發烏的玻璃罩子下麵,幾隻椰子殼,幾本破舊的水彩花卉畫冊,畫技不敢恭維,幾部達蓋爾木箱照相機(在那個年代完全看不出它們哪兒像古董)——都是些從破產家庭中收來抵債的舊物件。即使有人不可救藥地看上了這些蹩腳商品中的某一件,向那個疑神疑鬼的店主打聽價格,就會發現開價離譜得連對古玩有著畸形趣味的最惡俗的收藏者都會望而卻步。
最後,這位行人如果獲準進入隔開底層店鋪和二樓的那道門,沿著晃晃悠悠的旋轉樓梯拾級而上(這種樓梯是巴黎這類房屋所特有的,房子的前臉和正門一樣寬,家家戶戶的大門都東倒西歪地紮著堆),就會進入一間寬敞的大廳。不同於樓下的那堆舊貨,這兒陳列的物品所表現的完全是另一個層次的工藝:一張拿破侖時代式樣的小桌,三隻桌腳上都裝飾著鷹頭;一張靠牆擺放的蝸形腿台桌,底座做成了一隻有翼的斯芬克司;一口十七世紀的衣櫥;一隻桃花心木書架,上麵惹眼地排列著一百多部用摩洛哥羊皮包裹的精裝書;一張被稱為美國式樣的寫字台,帶有圓柱鎖和許多小抽屜,看起來和法國那種有文件格的寫字台差不多。如果走進旁邊的臥室,還會看見一張豪華的帶頂棚的床,一個簡易擱物架上擺放著一些塞夫爾瓷器、一隻土耳其水煙筒、一隻巨大的雪花石膏高腳杯和一隻水晶花瓶。在臥室盡頭的那麵牆上,裝飾著幾塊繪有神話故事的嵌板,還有兩塊巨大的帷幕,上麵描繪著掌管曆史和喜劇的兩位繆斯女神。其他幾麵牆上隨意掛著幾件阿拉伯長袍、一些東方的山羊絨服飾和一隻古舊的朝聖者水壺。此外,房間裏還有一個臉盆架,架子的擱板上擺放著用貴重材料製成的各種洗漱用品。總之,這兒盡是些稀奇古怪、價格不菲的東西。也許它們說明不了主人的如一而高雅的情趣,但無疑能讓人們看到一種炫富的意圖。
迴到底層的時候,行人會發現,這裏隻有唯一一扇窗子能透入死胡同裏那一點點微弱的光亮,在窗前,有一位穿著睡衣的老人坐在桌旁,正在寫我們即將讀到的這個故事。他寫得如此忘我,以至於行人完全可以站在他身後窺視他的手稿。有時,為了不使讀者感到厭煩,行人在講述這個故事時,對其中的一些事情會一筆帶過。
讀者不必期待行人在敘事過程中會告訴他們,他本人驚奇地發現故事裏的某個人物在前麵已經出現過了,因為(這個故事才剛剛開始)根本沒有人在之前出現過,就連敘述者本人都還不知道這位神秘作者的真實身份,他打算(和讀者一起)去探個究竟。此時此刻,雙方都潛入了老人的家中,好奇地窺探著,注視著他手中的筆在紙上寫下一個又一個字符。
* * *
(1) tienne dolet(1509—1546),法國語言學家、印刷商、人文主義者,因無神論者的罪名於一五四六年八月三日在莫貝爾廣場被處以絞刑和火刑。
(2) baron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1809—1891),法國城市規劃師,受拿破侖三世的委托主持了巴黎的大規模改造和重建工作。
如果這個行人來到索東街,那時候這裏還被叫作安布瓦茲街,就會發現一條死胡同,正好位於一家打著啤酒屋幌子的妓院和一家供應兩個子兒一頓午飯外加一杯劣質酒的小酒館之間(這個價格在當時已經相當便宜了,但也隻有離此不遠的索邦大學的學生們才承受得起)。起先這裏被稱為安布瓦茲死胡同,如今則改為莫貝爾死胡同。早些年,這兒曾是“自由之毯”(流氓的黑話,指的是下等飯館、最次的旅店,老板通常是有前科的人,而上門的客人也都是剛刑滿釋放的苦役犯)的所在地,十八世紀的時候還有三個著名的研究毒藥的女人在這兒設立了實驗室,但有一天她們吸入了自己在爐子上蒸餾的毒藥,被發現時已經窒息而亡了,這條死胡同也因她們的不幸遭遇出了名。
行人完全不會注意胡同中間一爿舊貨店的櫥窗,還有那塊褪了色的招牌,上麵寫著“上等舊貨行”幾個字——櫥窗的玻璃每塊二十厘米見方,被固定在窗格裏,透過它們本來就看不到多少陳列的商品和店鋪內的景象,何況如今上麵還落了厚厚的一層灰,使得櫥窗更加模糊不清了。在櫥窗旁還能看到一扇總是關著的門,門邊有一條門鈴繩,以及一塊告示牌,告訴顧客店主暫時離開。
這扇門極少有開著的時候。一旦走進去,借著這間陋室內若明若暗的燈光,就會看到許多商品雜亂地堆放在幾個搖搖晃晃的貨架上,或者堆在一些同樣不穩的桌子上。這些東西乍一看可能會惹人心動,但經不起仔細打量,更何況其標價與商品本身一樣坑人,實在對不起任何一位誠心購買的顧客。舉例來說,那兒有一對與任何壁爐都不匹配的木炭架,一隻藍色琺琅殼已經剝落的座鍾,幾個也許顏色曾經鮮豔過的繡花靠墊,幾隻畫有裸體小孩圖案的開裂的陶瓷大盤(盤子裏麵還盛著花),幾張快要散架且樣式古怪的茶幾,一隻鏽跡斑斑的鐵皮文件櫃,一些以烙畫作裝飾的稀奇古怪的盒子,幾柄畫著中國畫的鑲螺鈿扇子,一串似乎是用琥珀製成的項鏈,一雙小號白色羊毛鞋,鞋扣上鑲著細小的愛爾蘭鑽石,一尊邊緣破損的拿破侖半身像,幾枚壓在開裂的玻璃下的蝴蝶標本,一堆用彩色大理石雕成的水果,被罩在一個已經發烏的玻璃罩子下麵,幾隻椰子殼,幾本破舊的水彩花卉畫冊,畫技不敢恭維,幾部達蓋爾木箱照相機(在那個年代完全看不出它們哪兒像古董)——都是些從破產家庭中收來抵債的舊物件。即使有人不可救藥地看上了這些蹩腳商品中的某一件,向那個疑神疑鬼的店主打聽價格,就會發現開價離譜得連對古玩有著畸形趣味的最惡俗的收藏者都會望而卻步。
最後,這位行人如果獲準進入隔開底層店鋪和二樓的那道門,沿著晃晃悠悠的旋轉樓梯拾級而上(這種樓梯是巴黎這類房屋所特有的,房子的前臉和正門一樣寬,家家戶戶的大門都東倒西歪地紮著堆),就會進入一間寬敞的大廳。不同於樓下的那堆舊貨,這兒陳列的物品所表現的完全是另一個層次的工藝:一張拿破侖時代式樣的小桌,三隻桌腳上都裝飾著鷹頭;一張靠牆擺放的蝸形腿台桌,底座做成了一隻有翼的斯芬克司;一口十七世紀的衣櫥;一隻桃花心木書架,上麵惹眼地排列著一百多部用摩洛哥羊皮包裹的精裝書;一張被稱為美國式樣的寫字台,帶有圓柱鎖和許多小抽屜,看起來和法國那種有文件格的寫字台差不多。如果走進旁邊的臥室,還會看見一張豪華的帶頂棚的床,一個簡易擱物架上擺放著一些塞夫爾瓷器、一隻土耳其水煙筒、一隻巨大的雪花石膏高腳杯和一隻水晶花瓶。在臥室盡頭的那麵牆上,裝飾著幾塊繪有神話故事的嵌板,還有兩塊巨大的帷幕,上麵描繪著掌管曆史和喜劇的兩位繆斯女神。其他幾麵牆上隨意掛著幾件阿拉伯長袍、一些東方的山羊絨服飾和一隻古舊的朝聖者水壺。此外,房間裏還有一個臉盆架,架子的擱板上擺放著用貴重材料製成的各種洗漱用品。總之,這兒盡是些稀奇古怪、價格不菲的東西。也許它們說明不了主人的如一而高雅的情趣,但無疑能讓人們看到一種炫富的意圖。
迴到底層的時候,行人會發現,這裏隻有唯一一扇窗子能透入死胡同裏那一點點微弱的光亮,在窗前,有一位穿著睡衣的老人坐在桌旁,正在寫我們即將讀到的這個故事。他寫得如此忘我,以至於行人完全可以站在他身後窺視他的手稿。有時,為了不使讀者感到厭煩,行人在講述這個故事時,對其中的一些事情會一筆帶過。
讀者不必期待行人在敘事過程中會告訴他們,他本人驚奇地發現故事裏的某個人物在前麵已經出現過了,因為(這個故事才剛剛開始)根本沒有人在之前出現過,就連敘述者本人都還不知道這位神秘作者的真實身份,他打算(和讀者一起)去探個究竟。此時此刻,雙方都潛入了老人的家中,好奇地窺探著,注視著他手中的筆在紙上寫下一個又一個字符。
* * *
(1) tienne dolet(1509—1546),法國語言學家、印刷商、人文主義者,因無神論者的罪名於一五四六年八月三日在莫貝爾廣場被處以絞刑和火刑。
(2) baron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1809—1891),法國城市規劃師,受拿破侖三世的委托主持了巴黎的大規模改造和重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