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不是那麽快能行動的。


    因為司馬越想要召集更多的兵馬,等待從陳留、滎陽、河南等郡征發的兵丁齊聚後,才會大舉進發。


    金穀園那邊甚至有人趕到新安,說有官吏上門征丁,被他們頂迴去了,小吏諾諾不敢言。


    這就是自耕農為何投入莊園、塢堡的重要原因。


    征兵之時,諸縣兵曹掾優先征自耕農,因為他們好擺布,不費事。


    自耕農不夠了,就去找沒有門第、沒有官職的豪強。


    如果還是不夠,再就找寒素、小姓士人。


    難度從低到高。


    沒有人是傻子,趨利避害是本能。再打下去,自耕農隻會越來越少,塢堡會越來越多,甚至就連一些莊園,也會嚐試改造為塢堡——莊園很多是度假別院性質,如金穀園、潘園等,相對容易攻破。


    一起來新安的還有各個塢堡、莊園的管事人員。


    邵勳著重聽取了金穀園、潘園、邵園的耕種事宜,得知麥苗長勢良好之後,放下了心。


    六月麥收,屆時全部拉至金穀園處理。


    洛陽這兩年安定了,金穀園的逃人陸陸續續迴來了一小部分,三十多區的水碓可處理太多穀物了。現在隻勉強開了幾個,再搞下去,邵勳覺得自己可以接業務,幫別人舂米、磨麵。


    四大塢堡中,金門塢是重中之重,今年一定要完工。


    開春之後,楊公塢、一泉塢、合水塢交割了部分糧食“尾款”,加起來六七萬斛的樣子。


    幢主王雀兒匯報,有個叫羊茗的人送了一批錢絹至金穀園。


    去歲年末賞下的諸多錦綺綾羅、金銀器之類,粗粗估了價,在洛陽采買了糧食、牲畜、農具及生活用品,送往各個塢堡。


    錢一到手,基本就花光,還會欠債。


    邵勳一點不慌。笑話,大老板哪有不負債的?


    五月中,第一批從司州、兗州征發來的丁壯抵達新安,輔兵終於有了。也恰巧是在這個時候,進兵的命令下來了。


    五月十八,大軍西進。


    他們這一路主要由中軍左衛構成,除少許留守人員外,出動了一萬五千人。


    驍騎軍出動了一千五百騎,老底子算是拿出來了。


    自去年四五月間重建中軍後,驍騎軍就一直在艱難地擴充著。方式主要是招募亡散人員,另收少量新兵,現在才慢慢積攢到一千八九百騎的樣子。


    著名的幽州突騎督也重建了。


    作為中軍內部不隸屬於任何一軍的具裝甲騎,曾經有一千多騎,而今收攏了部分老兵,招募了百餘新兵,洛陽武庫搜刮了下馬鎧,隻堪堪湊了四百餘騎,這次也跟過來了,伴隨步兵前進。


    邵勳對這支部隊比較關心。


    因為這是一支能極大威脅銀槍軍的部隊,雖隻有區區四百餘騎,但衝起來真的很要命,訓練不足的銀槍軍真不一定頂得住。


    一萬五千步軍、兩千輕重騎兵,外加超過兩萬的丁壯夫子,這一路加起來快四萬人了,可對外號稱十萬大軍。


    “十萬大軍”花了足足七八天時間才穿過了一百多裏的山路,非常之慢。


    這條北線道路俗稱“新安道”,與南邊洛水河穀的“宜陽道”同為潼關通向洛陽的關鍵道路。


    邵勳他們從新安縣西十餘裏的秦趙二故城出發——史上秦、趙兩國在此會盟,各據一城,故得名,又稱“俱利城”,因會盟對雙方都有利。


    橫穿河穀,進入崤山山道。


    當是時也,狹窄之處僅容方軌,無數人員、車馬排著隊通過,效率極低。


    走過東西二崤山的阪道後,進入弘農郡陝縣地界,路也隻是稍稍好走了些,但仍然是在山區艱難踟躕。


    昔年曹孟德惡南道之險,遂開北道。可北道亦有其險峻之處,著實不好走。


    洛陽之地利,可見一斑。奈何每次外兵打到洛陽,既無人自告奮勇到這些險要處列柵戍守,也無人堅守外圍關卡,到最後總是讓敵軍大搖大擺趟過各種險要之處,進至洛陽城下。


    五月底,大軍抵達弘農,邵勳見到了闊別年餘的糜晃。


    ******


    五月底的宜陽道上,馬蹄陣陣,旌旗獵獵,一眼望不到頭的大軍在河穀內迤邐西行。


    稍頃,數名斥候帶著十餘匹馬飛快奔至一簡易渡口。


    渡口附近有一老二少三名船工,正坐在樹下休息。見到信使之時,立刻行動了起來。


    兩名少年去解係在樹上的渡船,老者則上前迎接。


    “我要過河,快!”為首一名斥候大喊道。


    老者沒有廢話,三步並作兩步來到河畔碼頭,準備撐船。


    他來自太原,本就是汾水上的船工。來到雲中塢後,得了個好差事,在洛水上擺渡,方便來往人員。


    不過這活也幹不了多久了。


    他下意識看向西邊不遠處,一座浮橋已橫跨南北兩岸,漸漸成了雲中塢百姓前往洛水北岸的主要途徑——隨著堡民的日漸增多,塢堡方麵已漸漸不滿足於在洛陽南岸、渠穀水東西兩側耕作,開始向北岸擴張,今年春播的不少田地就在北岸。


    斥候很快上了渡船,其他幾人則牽著馬匹,馳向西側的浮橋。


    不一會兒,雲中塢內就響起了沉悶的鍾聲。


    正在田間地頭忙活著的百姓立刻收拾東西,向南岸撤退。


    有些人甚至想奔迴家裏,取了家什再走,不過很快被莊頭連打帶罵,灰溜溜地跟上大部隊,走了。


    另有幾個莊頭組織了百餘身強力壯的百姓,拿著長矛、步弓,占據了一處高地,打算阻滯一會——如果真有敵軍奔襲過來的話。


    經曆過亂世的百姓,早就褪去了天真,一個個非常明白這個世道的殘酷。


    為了耕田方便,現在有部分百姓在田間地頭搭了窩棚,農忙時就住在裏麵——住在塢堡內的話,田地在近處還好說,稍遠些的話則較為麻煩,每天不知道要多走多少路。


    窩棚內肯定是有財物的,如被服、炊具等等。對這些堡民而言,其實是很重要的財產了,想要帶走很正常。


    但軍情緊急,容不得半分大意,說不定就因為取了東西而來不及逃走,被人捕殺。


    果然,在最後一批百姓撤迴南岸,斷後之人撤到浮橋上時,大隊騎兵的身影已出現在遠處。


    莊頭拿起斧子,將連接浮船的竹紐斬斷,放了幾條船到南岸。至此,浮橋已經斷了三分之一。敵人如果想通過浮橋過河,已經不可能——緊急情況下,甚至可以縱火燒浮橋。


    騎兵越來越近。


    洶湧的馬群穿過驛道,踏過農田,一路向西。


    莊頭看了心中滴血。


    再等三個月,北岸的這些粟就可以收獲了,這會被騎兵一踐踏,卻不知還能收得幾粒米。


    “鮮卑人!”因金三帶隊隨征,原駐金穀園的銀槍軍第四幢開到了雲中塢戍守,幢主王雀兒爬上了一棵樹,瞭望對岸。


    無邊無際的人馬,沿著河穀向西行軍。


    有人專心趕路。


    有人則停了下來,拿著馬鞭對塢堡指指點點,時不時爆發出一陣笑聲。


    用腳趾頭想想也知道,這幫人一定在對塢堡上下的狼狽撤退模樣品頭論足。


    是啊,他們人多馬多,想打就打,想走就走,瀟灑愜意。你縱是想報複,卻連跟在他們屁股後麵吃灰的資格都沒有。


    在豫州燒殺搶掠一通的鮮卑人,現在壓根不把笨拙孱弱的中原人放在眼裏。


    曾幾何時,他們也是以仰視的態度看著中原大國的。


    後漢年間,鮮卑屢次犯邊。朝廷組織具裝甲騎、刀盾步兵的混合部隊,征發沿邊內附部落的輕騎兵,數次征討草原,建立了無上的聲望。


    即便經曆了漢末百年大混戰,大晉開國之後,鮮卑人依然隻能仰視中原,收起自己的各種小心思。


    但隨著最近十來年諸王混戰,不斷引鮮卑、匈奴、烏桓南下,漸漸讓這些草原漢子看清楚了中原的內情。


    特別是當他們騎上駿馬,挎起弓刀,一次又一次擊潰中原軍隊時,什麽仰視都沒了。


    有些人可能還轉不過彎來,還習慣性對中原畢恭畢敬——雖然這並不妨礙他們在內地燒殺搶掠。


    有些人是真的膨脹了,認為中原不過爾爾,遲早成為他們肆意縱橫的牧場。


    但悲哀的是,事情很可能還真在向他們想象的方向發展。


    有些人,寧可南渡之後繼續風花雪月、醉生夢死,“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遊目騁懷”、“極視聽之娛”,也不願意留在北方,像個男人一樣,保護妻兒,趕跑敵人,重建家園。


    鮮卑人逗留了一會之後,便策馬離去了。


    王雀兒帶著第四幢的兵士們沿河布防,防止有小股遊騎渡河而來,燒殺搶掠。


    一直堅持到傍晚時分,才撤迴塢堡之內。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洛陽中軍右衛的部隊出現了。


    同樣是一萬五千左右的步卒,外加兩萬餘農兵夫子,趕著大車小車,一副連夜行軍的急促模樣。


    張方已死,形勢一片大好。


    大軍已然聚齊,自當加快行軍速度,速攻關中。若給司馬顒時間,說不定他就重新穩定動蕩的軍心了,屆時反而難打。


    因此,右衛將軍裴廓決定連夜行軍,不給西賊喘息之機。


    汝南王司馬祐也隨軍了,一眼就看到了這個規模相當不小的塢堡。


    他找來幾名禁軍偏裨將校,詢問是否能在堡內征丁征糧,不料所有人都支支吾吾,勸阻不休。


    司馬祐心中了然,這個塢堡有點來頭,暗暗記下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晉末長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孤獨麥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孤獨麥客並收藏晉末長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