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跪諫
女扮男裝後,暴君他彎了 作者:林多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次日,景明照常給秦念之請平安脈,半晌他擰著眉,沒好氣地說道。
“無礙,暫時死不了的。”
李湘禾當場怒斥,“念之要是有個好歹,你也活不了!”
景明還在記恨是這二人將自己捉了迴來,冷哼一聲,“行啊,我死前定將你們一並捎上,黃泉路上也不孤單。”
“你是不是欠收拾,做人怎麽能這般不講義氣!”
景明沒好氣地迴懟,“命都沒了,要義氣做什麽?”
上官思實在受不了這二人見麵就掐架,“行啦,樹上還有人呢,別胡說了。”
長期隱身的玉白再次憂傷望天,明日就要迴宮匯報了,總感覺該趁這段時間吃點好,沒準馬上就要與世長辭了。
“要不,屬下換個位置蹲點,不妨礙你們吵架。”
景明這才閉上了嘴,好奇地問道,“聽說這幾日老國公糾集了許多大臣,日日跪在宮門口,到底為了什麽事?”
白玉翻了個白眼,這景大人怎麽一點政治覺悟都沒有,那百裏老賊都鬧得滿城風雨了,他居然還問“為了什麽?”
秦念之狐疑地看向玉白,“發生何事?”
上官思麵色一僵,他有意隔絕外部消息,就怕擾了哥哥靜養,景明這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混賬!
玉白麵色古怪,“秦大人竟也不知?
起先是太後在五台山上祈福時夢見先帝,先帝先是怒斥當今聖上不孝,將太後和嘉敏公主送到五台山清修,不聞不問。
又感念孝仁皇後的誠心,大顯神通,治好了嘉敏公主的“瘋症”。
太後便遞了封情真意切的家書,表達對陛下的思念之情,想即刻返京,同陛下再續天倫之樂。
但陛下遲遲沒有答應,民間已經傳開,直言宣和帝不孝不悌,刻薄寡恩。”
“這……這……”
縱使對政務一竅不通的景明也看出這是個圈套,嘉敏公主有沒有瘋症他還不知道嗎?還先皇顯靈,敢不敢再扯一些?
再說一封“家書”是如何弄得人人皆知的?這背後要是沒人推波助瀾才有鬼了。
秦念之沉思片刻,“指責陛下不孝,應該隻是一個開始。
隻是陛下怎麽會任其發展,對坊間傳聞不聞不問,實在是不合常理啊。”
玉白點頭,“秦大人說的是,這隻是那幫禦史諫言的一條,還有另外兩條。
一是,陛下今年二十五,膝下無子,後宮空虛,懷疑陛下有隱疾,江山根基不穩。
二是,怒斥陛下苛待老臣,暗害先皇指定的輔政大臣,不念舊情,圈禁康親王。
如今風聲愈演愈烈,陛下在民間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威望,就要被破壞殆盡了。”
景明倒吸一口涼氣,“這……這幫人莫不是要造反?這麽重的罪名強壓下來,陛下怎麽忍得了?”
玉白悄悄地窺探秦大人,見他神色如常,不免為陛下感到不甘。
“秦大人,陛下一向對你厚待有加,如今陛下有難,你就沒什麽想說的,或想想辦法?”
秦念之垂下眼眸,“在下隻是一介草民,能有什麽辦法?陛下英明神武,他放任輿論發酵,自然有他的道理,我還是別添亂了。”
能有什麽道理,陛下就是想看你為他著急,幫他一起想辦法,你再沉默下去,陛下的心都要碎成玻璃渣了!
白玉在心頭咆哮,麵上掛著苦笑,“秦大人不妨再好好想想?”
秦念之卻已經起身,往屋內走,“我累了,休息一會兒。”
……
宣和帝這兩日照常作息,似乎對這些傳聞並不在意。
而朝臣見陛下遲遲沒有動靜,反倒將這把火越燒越大。
起先隻是零星地跪著幾位,國公府事先安排好的諫臣。
跪了整天,見無人驅趕,反倒激勵了那些想借著陛下,名留青史的言官。
畢竟“文死諫,武死戰”,若能因此成名,倒也不失為一樁美談。
因此不少朝臣跟風跪在宮門前,可宣和帝並不理會。既不派人驅趕,也沒有下“安撫詔書”的意思,就這麽晾著那幫跪諫的大臣。
讓觀望的幾方人馬反倒是摸不清頭腦,不敢貿然出手了。
……
南書房內
沈嶠帶著蔣年入宮複命。
“陛下,此次多虧了蔣年,才能這麽順利的將青衣抓捕歸案,順藤摸瓜,還找到了不少證據。
賈家多年來明麵上是太後黨的人手,幫康親王到處搜羅美人,調教好之後,在秘密送往目標身邊。
但實際上,賈家亦替天朝聖教辦事,賈兆興更是天朝聖教的一個小頭頭。
平日專門幹些人口買賣的勾當,四處搜集幼童,將他們分為幾等,資質好又聰慧的,便將他們秘密送往據點,培養成雙麵細作。
剩餘的又根據姿色,分成幾等,分別送往不同的據點,為他們謀利。
不僅如此,他們還資助了些有才氣的窮苦書生秀才,為他們免費提供食宿,供他們讀書,若是有成功入仕的,便可以一點一點地滲透朝堂。
大啟境內,像賈家這樣的據點,至少還有十幾個。”
蔣年不著痕跡地打量一番,並沒有見到恩公,心下閃過一絲失望,沉默地跪在一旁,並不邀功。
宣和帝摩挲著玉扳指,“此事茲事體大,牽連甚廣,排查起來也非一日之功,盡快拿到他們資助的學子名單,一一進行排查。
至於那青衣,務必將人看牢了,不拘什麽辦法,朕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摸清天朝聖教的底細。”
“是。”
沈嶠連連應下,環顧了一圈心下疑惑,見宣和帝麵色如常,忍不住開口問道,“今日怎麽不見沈大人?之前在東都城,屬下見他對此案甚是關心。”
宣和帝停了一瞬,點頭道,“此事理應讓他知曉,你去秦府別莊走一趟,將調查結果告訴他。
順便告訴他,如今宮門外的場景。”
沈嶠心頭百轉千迴,陛下這是何意,他倆之間何需派人傳話,莫不是吵架了?
麵上越發恭謹,“是,屬下知曉了。”
“無礙,暫時死不了的。”
李湘禾當場怒斥,“念之要是有個好歹,你也活不了!”
景明還在記恨是這二人將自己捉了迴來,冷哼一聲,“行啊,我死前定將你們一並捎上,黃泉路上也不孤單。”
“你是不是欠收拾,做人怎麽能這般不講義氣!”
景明沒好氣地迴懟,“命都沒了,要義氣做什麽?”
上官思實在受不了這二人見麵就掐架,“行啦,樹上還有人呢,別胡說了。”
長期隱身的玉白再次憂傷望天,明日就要迴宮匯報了,總感覺該趁這段時間吃點好,沒準馬上就要與世長辭了。
“要不,屬下換個位置蹲點,不妨礙你們吵架。”
景明這才閉上了嘴,好奇地問道,“聽說這幾日老國公糾集了許多大臣,日日跪在宮門口,到底為了什麽事?”
白玉翻了個白眼,這景大人怎麽一點政治覺悟都沒有,那百裏老賊都鬧得滿城風雨了,他居然還問“為了什麽?”
秦念之狐疑地看向玉白,“發生何事?”
上官思麵色一僵,他有意隔絕外部消息,就怕擾了哥哥靜養,景明這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混賬!
玉白麵色古怪,“秦大人竟也不知?
起先是太後在五台山上祈福時夢見先帝,先帝先是怒斥當今聖上不孝,將太後和嘉敏公主送到五台山清修,不聞不問。
又感念孝仁皇後的誠心,大顯神通,治好了嘉敏公主的“瘋症”。
太後便遞了封情真意切的家書,表達對陛下的思念之情,想即刻返京,同陛下再續天倫之樂。
但陛下遲遲沒有答應,民間已經傳開,直言宣和帝不孝不悌,刻薄寡恩。”
“這……這……”
縱使對政務一竅不通的景明也看出這是個圈套,嘉敏公主有沒有瘋症他還不知道嗎?還先皇顯靈,敢不敢再扯一些?
再說一封“家書”是如何弄得人人皆知的?這背後要是沒人推波助瀾才有鬼了。
秦念之沉思片刻,“指責陛下不孝,應該隻是一個開始。
隻是陛下怎麽會任其發展,對坊間傳聞不聞不問,實在是不合常理啊。”
玉白點頭,“秦大人說的是,這隻是那幫禦史諫言的一條,還有另外兩條。
一是,陛下今年二十五,膝下無子,後宮空虛,懷疑陛下有隱疾,江山根基不穩。
二是,怒斥陛下苛待老臣,暗害先皇指定的輔政大臣,不念舊情,圈禁康親王。
如今風聲愈演愈烈,陛下在民間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威望,就要被破壞殆盡了。”
景明倒吸一口涼氣,“這……這幫人莫不是要造反?這麽重的罪名強壓下來,陛下怎麽忍得了?”
玉白悄悄地窺探秦大人,見他神色如常,不免為陛下感到不甘。
“秦大人,陛下一向對你厚待有加,如今陛下有難,你就沒什麽想說的,或想想辦法?”
秦念之垂下眼眸,“在下隻是一介草民,能有什麽辦法?陛下英明神武,他放任輿論發酵,自然有他的道理,我還是別添亂了。”
能有什麽道理,陛下就是想看你為他著急,幫他一起想辦法,你再沉默下去,陛下的心都要碎成玻璃渣了!
白玉在心頭咆哮,麵上掛著苦笑,“秦大人不妨再好好想想?”
秦念之卻已經起身,往屋內走,“我累了,休息一會兒。”
……
宣和帝這兩日照常作息,似乎對這些傳聞並不在意。
而朝臣見陛下遲遲沒有動靜,反倒將這把火越燒越大。
起先隻是零星地跪著幾位,國公府事先安排好的諫臣。
跪了整天,見無人驅趕,反倒激勵了那些想借著陛下,名留青史的言官。
畢竟“文死諫,武死戰”,若能因此成名,倒也不失為一樁美談。
因此不少朝臣跟風跪在宮門前,可宣和帝並不理會。既不派人驅趕,也沒有下“安撫詔書”的意思,就這麽晾著那幫跪諫的大臣。
讓觀望的幾方人馬反倒是摸不清頭腦,不敢貿然出手了。
……
南書房內
沈嶠帶著蔣年入宮複命。
“陛下,此次多虧了蔣年,才能這麽順利的將青衣抓捕歸案,順藤摸瓜,還找到了不少證據。
賈家多年來明麵上是太後黨的人手,幫康親王到處搜羅美人,調教好之後,在秘密送往目標身邊。
但實際上,賈家亦替天朝聖教辦事,賈兆興更是天朝聖教的一個小頭頭。
平日專門幹些人口買賣的勾當,四處搜集幼童,將他們分為幾等,資質好又聰慧的,便將他們秘密送往據點,培養成雙麵細作。
剩餘的又根據姿色,分成幾等,分別送往不同的據點,為他們謀利。
不僅如此,他們還資助了些有才氣的窮苦書生秀才,為他們免費提供食宿,供他們讀書,若是有成功入仕的,便可以一點一點地滲透朝堂。
大啟境內,像賈家這樣的據點,至少還有十幾個。”
蔣年不著痕跡地打量一番,並沒有見到恩公,心下閃過一絲失望,沉默地跪在一旁,並不邀功。
宣和帝摩挲著玉扳指,“此事茲事體大,牽連甚廣,排查起來也非一日之功,盡快拿到他們資助的學子名單,一一進行排查。
至於那青衣,務必將人看牢了,不拘什麽辦法,朕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摸清天朝聖教的底細。”
“是。”
沈嶠連連應下,環顧了一圈心下疑惑,見宣和帝麵色如常,忍不住開口問道,“今日怎麽不見沈大人?之前在東都城,屬下見他對此案甚是關心。”
宣和帝停了一瞬,點頭道,“此事理應讓他知曉,你去秦府別莊走一趟,將調查結果告訴他。
順便告訴他,如今宮門外的場景。”
沈嶠心頭百轉千迴,陛下這是何意,他倆之間何需派人傳話,莫不是吵架了?
麵上越發恭謹,“是,屬下知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