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第100章 記名弟子
鑒寶撿漏從1988開始 作者:易宿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周冰看出了張震的為難,在一旁輕聲說道。
“師弟,你是不是覺得在這邊時間短,沒空教導這位弟子啊?”
張震輕聲道,“這是其一,其二是我目前不再打算收徒,不過這本書我實在是喜歡,有些為難了!”
周冰輕笑道,“這有什麽為難的,你收個記名徒弟得了,至於沒空教,難道師姐就不能替你教嗎?”
張震眼中露出怪異目光,周冰雖說是師姐,也跟著齊老學了好幾年。
但是張震真沒覺得這位師姐在古董方麵有多麽高的造詣。
萬一他替自己教授弟子,誤人子弟咋辦?
豈不是壞了自己的名聲!
此時的趙學兵,心中滿是忐忑與期待。
他眼巴巴地望著張震,渴望著張震能夠答應收他為徒。
自從繼承了爺爺留下的古董店,他便深知自己肩負著傳承家業的重任。
然而,自己學藝不精,麵對店裏的諸多古董,常常感到力不從心。
他聽聞張震在古董界的威名,對其鑒定古董的高超技藝欽佩不已,認定張震就是那個能引領他在古董領域深入學習的良師。
若是能拜入張震門下,他便能學到真正的本事,將這家古董店發揚光大,也能不辜負爺爺的期望。
周冰似乎也看出了張震的擔心,撇嘴說道。
“你確實功底很硬,但是師姐對古董的研究也不是白給,不信後麵的東西我來看,你旁觀一下我的本事!”
不等張震說什麽,周冰便拿過了另外一件東西,開始詳細地品頭論足。
周冰心裏暗自想著,自己一定要抓住這次機會,向張震展示自己的實力,幫他解決收徒的難題。
她一直希望能與張震合作,共同為傳承華夏文化出一份力,而這次收徒之事,便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而且,通過與張震的接觸,她發現張震對華夏文化有著深厚的熱愛和使命感。
這讓她對張震的看法也從最初單純地尋求投資,逐漸轉變為對他的敬重與欣賞,她渴望能得到張震的認可,成為他在傳承文化道路上的夥伴。
張震看她看了一件晚清瓷器,一件明代仿巨然和尚的畫作,心裏頓時有了數。
這位師姐果真沒有辜負齊老的教導,雖說眼力沒有自己好,但也不差了,絕對能教導好一個學生。
等她再看了兩件東西,張震立刻有了決定,拉著那個年輕老板走到一邊。
他誠懇地說道,“咱們年齡相仿,原本應該平輩論交的,但你如果真的要拜師,那我就勉為其難收下你為記名弟子。
不過我確實沒空在德國待太久,就讓師姐代我教授你,你的意思如何?”
年輕老板大喜,作揖躬身說道,“師傅在上,請受弟子一拜。”
然後他做了自我介紹,這人叫趙學兵,今年二十三,出生在華夏江南。
但在他六歲的時候,跟著父親就來到了德國投奔從這邊定居的爺爺。
後來就繼承了這家古董店。
張震讓在座的幾位老板作為證人和嘉賓,喝了趙學兵敬的茶,算是收了他為記名弟子。
趙學兵也將那本書當做拜師禮,送給了張震。
拿著那本書,張震小心翼翼地將一些褶皺撫平,然後鄭重的收好。
周冰看著張震專注而堅毅的神情,心中也不禁對他多了幾分敬佩。
她輕聲說道:“看來這本書對你意義非凡呢。”
張震微微點頭,目光灼灼,緩緩說道。
“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我們華夏文化的瑰寶,值得我們用心去守護和傳承。”
周冰心想,自己如此執著想讓茶葉、絲綢,重新走向世界,也算是守護和傳承華夏文化,這位師弟果真和自己有共同語言。
張震又看了剩下的東西,直到天色全黑,這才向大家提出了告辭。
整整一天,他總共收了十幾件好東西。
有一件唐代的三彩馬俑,造型精美絕倫。
這匹馬昂首嘶鳴,四蹄騰空,仿佛下一刻就要飛奔而出。它的身上,黃、綠、白三色交融,色彩斑斕卻又不失和諧,曆經千年歲月,依然散發著迷人的光澤。
張震一眼看出這件三彩馬俑出自唐代的官窯,流傳至今極為不易,在市場上也是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寶,其藝術價值和曆史價值都不可估量。
另外還有一件元代著名畫家黃公望的山水小品畫,也著實不凡。
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道人,又號大癡道人,是元代著名的畫家、書法家,“元四家”之首。
他早年曾入仕途,後因遭誣陷而蒙冤入獄,出獄後便心灰意冷,開始了雲遊四方的生活。
在遊曆過程中,他飽覽名山大川,潛心研究繪畫藝術,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黃公望的繪畫以山水畫著稱,他繼承了董源、巨然的山水技法,並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
他的作品注重筆墨韻味,強調意境的營造,通過簡潔的筆觸和淡雅的色彩,展現出山水的雄渾與秀麗。
這幅山水小品畫雖尺幅不大,但卻濃縮了黃公望繪畫藝術的精髓。
畫麵上,山巒起伏,雲霧繚繞,幾棵蒼鬆挺立其間,一條蜿蜒的溪流從山間流淌而過。
遠處的山峰若隱若現,給人一種空靈悠遠的感覺。
黃公望以其獨特的筆墨技法,將山水的神韻展現得淋漓盡致,仿佛讓人置身於那片寧靜而美麗的山水之間。
此畫傳承有序,曆經數百年,能夠保存至今實屬萬幸。
黃公望在繪畫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他的作品不僅對元代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而且對後世明清兩代的繪畫風格也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對於研究元代繪畫藝術和文化背景有著極高的參考價值,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
另外一件是宋代的哥窯開片瓷枕。
這件瓷枕呈長方形,造型規整,線條流暢。
哥窯以其獨特的“開片”工藝而聞名於世。
此瓷枕表麵布滿了大小不一、疏密有致的開片紋路,猶如冰裂一般,自然而又美觀。
這些開片紋路是由於瓷器在燒製過程中,胎體和釉麵的膨脹係數不同,冷卻後產生的一種自然裂紋,經過歲月的洗禮,這些裂紋逐漸變色,形成了獨特的美感。
哥窯瓷器在宋代就極為珍貴,其燒製工藝複雜,成品率極低,流傳下來的精品更是少之又少。
這件哥窯開片瓷枕無論是從造型、工藝還是藝術價值上,都堪稱宋代哥窯瓷器的典範。
“師弟,你是不是覺得在這邊時間短,沒空教導這位弟子啊?”
張震輕聲道,“這是其一,其二是我目前不再打算收徒,不過這本書我實在是喜歡,有些為難了!”
周冰輕笑道,“這有什麽為難的,你收個記名徒弟得了,至於沒空教,難道師姐就不能替你教嗎?”
張震眼中露出怪異目光,周冰雖說是師姐,也跟著齊老學了好幾年。
但是張震真沒覺得這位師姐在古董方麵有多麽高的造詣。
萬一他替自己教授弟子,誤人子弟咋辦?
豈不是壞了自己的名聲!
此時的趙學兵,心中滿是忐忑與期待。
他眼巴巴地望著張震,渴望著張震能夠答應收他為徒。
自從繼承了爺爺留下的古董店,他便深知自己肩負著傳承家業的重任。
然而,自己學藝不精,麵對店裏的諸多古董,常常感到力不從心。
他聽聞張震在古董界的威名,對其鑒定古董的高超技藝欽佩不已,認定張震就是那個能引領他在古董領域深入學習的良師。
若是能拜入張震門下,他便能學到真正的本事,將這家古董店發揚光大,也能不辜負爺爺的期望。
周冰似乎也看出了張震的擔心,撇嘴說道。
“你確實功底很硬,但是師姐對古董的研究也不是白給,不信後麵的東西我來看,你旁觀一下我的本事!”
不等張震說什麽,周冰便拿過了另外一件東西,開始詳細地品頭論足。
周冰心裏暗自想著,自己一定要抓住這次機會,向張震展示自己的實力,幫他解決收徒的難題。
她一直希望能與張震合作,共同為傳承華夏文化出一份力,而這次收徒之事,便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而且,通過與張震的接觸,她發現張震對華夏文化有著深厚的熱愛和使命感。
這讓她對張震的看法也從最初單純地尋求投資,逐漸轉變為對他的敬重與欣賞,她渴望能得到張震的認可,成為他在傳承文化道路上的夥伴。
張震看她看了一件晚清瓷器,一件明代仿巨然和尚的畫作,心裏頓時有了數。
這位師姐果真沒有辜負齊老的教導,雖說眼力沒有自己好,但也不差了,絕對能教導好一個學生。
等她再看了兩件東西,張震立刻有了決定,拉著那個年輕老板走到一邊。
他誠懇地說道,“咱們年齡相仿,原本應該平輩論交的,但你如果真的要拜師,那我就勉為其難收下你為記名弟子。
不過我確實沒空在德國待太久,就讓師姐代我教授你,你的意思如何?”
年輕老板大喜,作揖躬身說道,“師傅在上,請受弟子一拜。”
然後他做了自我介紹,這人叫趙學兵,今年二十三,出生在華夏江南。
但在他六歲的時候,跟著父親就來到了德國投奔從這邊定居的爺爺。
後來就繼承了這家古董店。
張震讓在座的幾位老板作為證人和嘉賓,喝了趙學兵敬的茶,算是收了他為記名弟子。
趙學兵也將那本書當做拜師禮,送給了張震。
拿著那本書,張震小心翼翼地將一些褶皺撫平,然後鄭重的收好。
周冰看著張震專注而堅毅的神情,心中也不禁對他多了幾分敬佩。
她輕聲說道:“看來這本書對你意義非凡呢。”
張震微微點頭,目光灼灼,緩緩說道。
“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我們華夏文化的瑰寶,值得我們用心去守護和傳承。”
周冰心想,自己如此執著想讓茶葉、絲綢,重新走向世界,也算是守護和傳承華夏文化,這位師弟果真和自己有共同語言。
張震又看了剩下的東西,直到天色全黑,這才向大家提出了告辭。
整整一天,他總共收了十幾件好東西。
有一件唐代的三彩馬俑,造型精美絕倫。
這匹馬昂首嘶鳴,四蹄騰空,仿佛下一刻就要飛奔而出。它的身上,黃、綠、白三色交融,色彩斑斕卻又不失和諧,曆經千年歲月,依然散發著迷人的光澤。
張震一眼看出這件三彩馬俑出自唐代的官窯,流傳至今極為不易,在市場上也是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寶,其藝術價值和曆史價值都不可估量。
另外還有一件元代著名畫家黃公望的山水小品畫,也著實不凡。
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道人,又號大癡道人,是元代著名的畫家、書法家,“元四家”之首。
他早年曾入仕途,後因遭誣陷而蒙冤入獄,出獄後便心灰意冷,開始了雲遊四方的生活。
在遊曆過程中,他飽覽名山大川,潛心研究繪畫藝術,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黃公望的繪畫以山水畫著稱,他繼承了董源、巨然的山水技法,並在此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
他的作品注重筆墨韻味,強調意境的營造,通過簡潔的筆觸和淡雅的色彩,展現出山水的雄渾與秀麗。
這幅山水小品畫雖尺幅不大,但卻濃縮了黃公望繪畫藝術的精髓。
畫麵上,山巒起伏,雲霧繚繞,幾棵蒼鬆挺立其間,一條蜿蜒的溪流從山間流淌而過。
遠處的山峰若隱若現,給人一種空靈悠遠的感覺。
黃公望以其獨特的筆墨技法,將山水的神韻展現得淋漓盡致,仿佛讓人置身於那片寧靜而美麗的山水之間。
此畫傳承有序,曆經數百年,能夠保存至今實屬萬幸。
黃公望在繪畫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他的作品不僅對元代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而且對後世明清兩代的繪畫風格也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對於研究元代繪畫藝術和文化背景有著極高的參考價值,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
另外一件是宋代的哥窯開片瓷枕。
這件瓷枕呈長方形,造型規整,線條流暢。
哥窯以其獨特的“開片”工藝而聞名於世。
此瓷枕表麵布滿了大小不一、疏密有致的開片紋路,猶如冰裂一般,自然而又美觀。
這些開片紋路是由於瓷器在燒製過程中,胎體和釉麵的膨脹係數不同,冷卻後產生的一種自然裂紋,經過歲月的洗禮,這些裂紋逐漸變色,形成了獨特的美感。
哥窯瓷器在宋代就極為珍貴,其燒製工藝複雜,成品率極低,流傳下來的精品更是少之又少。
這件哥窯開片瓷枕無論是從造型、工藝還是藝術價值上,都堪稱宋代哥窯瓷器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