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五年
不朽家族,我能改變子孫資質 作者:通通如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歲月如白駒過隙,五年的光景轉瞬即逝,南四縣則是一片欣欣向榮,凡人安居樂業,坊市繁華熱鬧。修士也是越來越多,使得南四縣愈發興盛。
黃家雖然不再將碧玉丹賣給散修,但靠著諸多仙族的資源,再加上將丹藥賣給李宋兩家,其也是賺得盆滿缽滿,家族日益強盛了起來。
其他七個老牌仙族憑借各自優勢,也是或多或少地謀利,從而壯大了不少。
也隻有那些同黃家有債務關係的一眾新晉仙族,既無優勢特長,還要償還巨額債務,所以哪怕是過去了五年,其也很難攢下什麽資源來,就更別想兌換什麽百藝傳承了。
周家治下
白溪山屹立在大地上,其東邊散落著八個不大不小的村子,更有一座規模不小的鎮子坐落在山腳,嫋嫋炊煙自這些村落升起,孩童三五成群歡悅奔走在各村間嬉戲,農家漢子於田地間耕種,婦人在家中織布縫衣,垂暮老者環坐在樹蔭下安享晚年。
周家雖然不是什麽良善之輩,但也絕非惡人,自然不會苛刻治下百姓。
這五年間隨著人口愈來愈多,地稅也是變動了數迴,周長河最終將其定為收三成半,且田租於戶,根據家中人口敲定租借多少田地。
如一家有老有小共四口,便按照男三畝女兩畝老一畝的規矩,共租得六畝,足以養活一家四口。
這樣的法子,雖不能讓這些治下百姓富足,但隻要勤奮耕種,豐年便能攢下糧食,饑年也餓不死人。
若是人口徹底超過了土地所能供養的極限,周家也隻能讓他們往外遷移。
周長河忙活了一整日的政務,這才從府邸中走出,想在外麵散散神,周八緊步跟在其身後。
“大老爺。”
“大老爺,您安好。”
每到一處,路過的鎮民便會朝周長河恭敬問好,眼中也滿是尊崇。
隨著周家的統治愈發穩固,再加上仙族威望日益深重,以及諸多話本不斷讚頌,最重要的是在周家治下能過得安穩吃飽穿暖,使得這些鄉民百姓對周家日益愛戴。
周家鎮並不大,周長河沒走多遠便來到了鎮子邊緣,正好眺望茫茫稻田,稻田之中有一夥人正於田中蓄水除害,照看稻穗的長勢。
那是周長河的二兒子周承陽,在承字輩中排第二,年歲十八。
隨著周家族學的不斷熏陶教化,周承乾這代人也漸漸脫去了周長河那代人身上的土氣,雖各自仍有性情上的缺陷,但個個也明辨是非,知慧明禮,頗有以文傳家的勢頭。
周承陽無意間抬頭張望,便望到了鎮子邊緣的周長河,立刻高興地小跑了過來,將一株有些殷實的稻穗呈給周長河看。
“父親,這是孩兒和幾位弟弟一同發現的特殊稻穗,其結的稻穀比尋常稻穗足足多了三成,若是能將其栽培出來,應該能養活更多的人。”
“孩兒想試試,看看能不能讓其繁衍出更多的好稻穗來。”
周長河淡笑著望著周承陽,“我都支持你,鎮東那十畝地便交給你們去弄吧。”
這些年,他的孩子也有十六個之多,但卻無一人有仙緣,周長河也漸漸看開了,不再那麽執著,而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器。
周承乾治家有方,周長河便將其安排在商號不斷曆練,待到以後便由其治家。
周承陽於莊稼有所喜好,周長河自然也是極力支持,若是能培育出更好的稻穗來,也是一件利民之事。
再如周承彥好學,周承樺喜琴,周倩淑好刺繡……
這其實也是周家的教育之法,族學隻是教讀書識字明辨是非,愛家敬老,如何治家。而對於他們的喜好,卻是不過多的幹涉。
畢竟,仙族的興盛,最重要的便是修士不絕。其餘凡俗族人若是有所成就那自然最好,沒有也無妨。
周長河迴首望著不遠處的白溪山,隨後笑著便往山上走去。
白溪山四峰經過五年的不斷發展,也是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明峰最為高聳,其山腰間的屋舍樓宇多了不少,向著山腳不斷搭建。而山巔卻生長著許多高大粗壯的樹木,乃至是遮蔽了整個山頂,不斷向山下蔓延生長。
敬峰翠綠茂盛,其中種植著許多珍貴草木,還有大大小小十餘塊靈田散落。
因為黃家想著壓製周家,使得周家種植白髓草的份額也減少了不少,清峰也逐漸恢複了生機,隻剩下四分之一的區域依舊荒蕪。
當然,明麵上周家種植的白髓草是少了,但暗地裏卻是分毫不減,以此賺取資糧。
唯有遲峰,顯得格外肅穆清冷,其上聳立著一座雄偉的殿堂,那便是周家祠堂。
這些年雖然靈脈變化不大,但白溪山的靈氣卻是濃鬱了不少,進而使得靈田都達到了十二畝三分,畝產亦是增加了不少。
金藤潭
周承元正不斷催使寶珠法器,將諸多靈果搗得稀碎,汁液四濺。
“爺爺,還要打多久啊?”
周平躺在一側的木椅上,悠哉悠哉道:“這才哪到哪,接著幹。”
周承元雖然已經長成魁梧挺拔,但性子也就是慵懶歡快,聽到這句話瞬間哭喪著臉,手上的功夫卻是沒有減弱分毫。
十六顆寶珠飛快旋轉,猶如碾磨機一般,將無數靈果靈草擊碎。
若是其他仙族知道周承元拿兩件法器來打果子,也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一側的周倩苓則是將靈果不斷塞進一個個酒壇之中,然後施展術法將其封禁醞釀。
這些年周家雖然攢下了好幾百靈石,但丹陣符器四藝哪一樣的功勳不是數以千計。
為了增添營生早日兌換到四藝,周平便在三年前花費一百三十靈石換了一門一階靈酒傳承。
有了此等手藝,再加上那酒葫蘆的神效,周家的靈酒也是成為一絕,乃至是在整個昭平郡都有不小的名氣。
白溪周氏,族小中庸,美酒名揚四方。
周平望著逐漸脫去稚氣的孫兒,也不由地有些傷感了起來,不禁思量,究竟要不要讓周承元去白山門。
黃家雖然不再將碧玉丹賣給散修,但靠著諸多仙族的資源,再加上將丹藥賣給李宋兩家,其也是賺得盆滿缽滿,家族日益強盛了起來。
其他七個老牌仙族憑借各自優勢,也是或多或少地謀利,從而壯大了不少。
也隻有那些同黃家有債務關係的一眾新晉仙族,既無優勢特長,還要償還巨額債務,所以哪怕是過去了五年,其也很難攢下什麽資源來,就更別想兌換什麽百藝傳承了。
周家治下
白溪山屹立在大地上,其東邊散落著八個不大不小的村子,更有一座規模不小的鎮子坐落在山腳,嫋嫋炊煙自這些村落升起,孩童三五成群歡悅奔走在各村間嬉戲,農家漢子於田地間耕種,婦人在家中織布縫衣,垂暮老者環坐在樹蔭下安享晚年。
周家雖然不是什麽良善之輩,但也絕非惡人,自然不會苛刻治下百姓。
這五年間隨著人口愈來愈多,地稅也是變動了數迴,周長河最終將其定為收三成半,且田租於戶,根據家中人口敲定租借多少田地。
如一家有老有小共四口,便按照男三畝女兩畝老一畝的規矩,共租得六畝,足以養活一家四口。
這樣的法子,雖不能讓這些治下百姓富足,但隻要勤奮耕種,豐年便能攢下糧食,饑年也餓不死人。
若是人口徹底超過了土地所能供養的極限,周家也隻能讓他們往外遷移。
周長河忙活了一整日的政務,這才從府邸中走出,想在外麵散散神,周八緊步跟在其身後。
“大老爺。”
“大老爺,您安好。”
每到一處,路過的鎮民便會朝周長河恭敬問好,眼中也滿是尊崇。
隨著周家的統治愈發穩固,再加上仙族威望日益深重,以及諸多話本不斷讚頌,最重要的是在周家治下能過得安穩吃飽穿暖,使得這些鄉民百姓對周家日益愛戴。
周家鎮並不大,周長河沒走多遠便來到了鎮子邊緣,正好眺望茫茫稻田,稻田之中有一夥人正於田中蓄水除害,照看稻穗的長勢。
那是周長河的二兒子周承陽,在承字輩中排第二,年歲十八。
隨著周家族學的不斷熏陶教化,周承乾這代人也漸漸脫去了周長河那代人身上的土氣,雖各自仍有性情上的缺陷,但個個也明辨是非,知慧明禮,頗有以文傳家的勢頭。
周承陽無意間抬頭張望,便望到了鎮子邊緣的周長河,立刻高興地小跑了過來,將一株有些殷實的稻穗呈給周長河看。
“父親,這是孩兒和幾位弟弟一同發現的特殊稻穗,其結的稻穀比尋常稻穗足足多了三成,若是能將其栽培出來,應該能養活更多的人。”
“孩兒想試試,看看能不能讓其繁衍出更多的好稻穗來。”
周長河淡笑著望著周承陽,“我都支持你,鎮東那十畝地便交給你們去弄吧。”
這些年,他的孩子也有十六個之多,但卻無一人有仙緣,周長河也漸漸看開了,不再那麽執著,而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器。
周承乾治家有方,周長河便將其安排在商號不斷曆練,待到以後便由其治家。
周承陽於莊稼有所喜好,周長河自然也是極力支持,若是能培育出更好的稻穗來,也是一件利民之事。
再如周承彥好學,周承樺喜琴,周倩淑好刺繡……
這其實也是周家的教育之法,族學隻是教讀書識字明辨是非,愛家敬老,如何治家。而對於他們的喜好,卻是不過多的幹涉。
畢竟,仙族的興盛,最重要的便是修士不絕。其餘凡俗族人若是有所成就那自然最好,沒有也無妨。
周長河迴首望著不遠處的白溪山,隨後笑著便往山上走去。
白溪山四峰經過五年的不斷發展,也是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明峰最為高聳,其山腰間的屋舍樓宇多了不少,向著山腳不斷搭建。而山巔卻生長著許多高大粗壯的樹木,乃至是遮蔽了整個山頂,不斷向山下蔓延生長。
敬峰翠綠茂盛,其中種植著許多珍貴草木,還有大大小小十餘塊靈田散落。
因為黃家想著壓製周家,使得周家種植白髓草的份額也減少了不少,清峰也逐漸恢複了生機,隻剩下四分之一的區域依舊荒蕪。
當然,明麵上周家種植的白髓草是少了,但暗地裏卻是分毫不減,以此賺取資糧。
唯有遲峰,顯得格外肅穆清冷,其上聳立著一座雄偉的殿堂,那便是周家祠堂。
這些年雖然靈脈變化不大,但白溪山的靈氣卻是濃鬱了不少,進而使得靈田都達到了十二畝三分,畝產亦是增加了不少。
金藤潭
周承元正不斷催使寶珠法器,將諸多靈果搗得稀碎,汁液四濺。
“爺爺,還要打多久啊?”
周平躺在一側的木椅上,悠哉悠哉道:“這才哪到哪,接著幹。”
周承元雖然已經長成魁梧挺拔,但性子也就是慵懶歡快,聽到這句話瞬間哭喪著臉,手上的功夫卻是沒有減弱分毫。
十六顆寶珠飛快旋轉,猶如碾磨機一般,將無數靈果靈草擊碎。
若是其他仙族知道周承元拿兩件法器來打果子,也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一側的周倩苓則是將靈果不斷塞進一個個酒壇之中,然後施展術法將其封禁醞釀。
這些年周家雖然攢下了好幾百靈石,但丹陣符器四藝哪一樣的功勳不是數以千計。
為了增添營生早日兌換到四藝,周平便在三年前花費一百三十靈石換了一門一階靈酒傳承。
有了此等手藝,再加上那酒葫蘆的神效,周家的靈酒也是成為一絕,乃至是在整個昭平郡都有不小的名氣。
白溪周氏,族小中庸,美酒名揚四方。
周平望著逐漸脫去稚氣的孫兒,也不由地有些傷感了起來,不禁思量,究竟要不要讓周承元去白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