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為了等待三萬五千京營老軍與衛所軍盡快趕來增援,又或許是為了等待弘光皇帝朱慈烺能夠調派威武軍前來增援,


    征討督師李邦華率領著八萬朝廷大軍離開了濟南城後,便就刻意的放緩了行軍速度,竟是以每日四十裏的速度行進著。


    而這樣的行軍速度,帶來的便是過於浪費時間,以及消耗了更多的糧草。


    不過這對於李邦華來講,時間的浪費與糧草的消耗算不了什麽,隻要這場征討之戰能夠取得勝利,那就一切都是值得。


    六月二十三日。


    散布在濟南府各地的三萬五千京營老軍與衛所軍,終於是全部完成了集結。


    隨後在威武軍第三軍軍長王良的催促下,兵部左侍郎張伯鯨與監軍王德化當即率領著三萬五千大軍,向著南直隸方向盡快趕去。


    六月二十八日。


    張伯鯨與王德化率領著三萬五千大軍,總算是在兗州府的濟寧縣城,與李邦華率領的八萬朝廷大軍匯合在了一起。


    陡然增加了三萬五千大軍,李邦華的心裏也是踏實了不少,也不至於不敢再向南直隸方向繼續逼近。


    盡管這三萬五千兵馬的實力,最多隻能是湊個人數而已,在戰場上根本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但是對於李邦華來講,這就已經足夠了。


    因為在李邦華的心裏,根本就不指望這三萬五千兵馬能夠上陣殺敵,隻要能夠起到壯大聲勢的作用即可。


    而能夠真正上陣殺敵的兵馬,還得需要依靠三萬京營新軍,以及還有各鎮總兵將領率領的五萬戰兵。


    隻有這八萬精銳明軍,才是李邦華最為倚重的。


    當然了,如果能有威武軍加入的話,那麽這場征討之戰絕對能夠取得勝利。


    因此李邦華現在最為期望的就是,能夠盡快收到弘光皇帝朱慈烺下達的旨意,調派威武軍趕來增援。


    也就是在這種期望與等待之中,李邦華率領著十一萬五千朝廷大軍,總算是來到了兗州府穀亭鎮。


    在穀亭鎮的東麵數裏之外,有著三個麵積達數百平方公裏的湖泊,它們分別是獨山湖、南陽湖、昭陽湖。


    而在這三個湖泊之間,有著一條貫通南北的人工運河,同時也是貫通了山東與南直隸兩地。


    隻要順著運河南下的話,就能直接進入南直隸的地界。


    也正是因為如此,李邦華這才停在了穀亭鎮,不敢貿然的率軍逼近。


    畢竟這場征討之戰,大明朝廷絕對是不能戰敗。


    一旦大明朝廷遭遇戰敗的話,那麽造成的後果實在是難以想象,李邦華也承擔不起這樣的後果。


    他李邦華不能辜負朱慈烺的期望,也不能辜負崇禎皇帝臨終的囑托,更是不能成為大明朝廷的罪臣。


    唯有在這場征討之戰中取得勝利,如此才能對得起自己的忠心。


    可在麵對著不過十裏距離的南直隸時,李邦華根本沒有勇氣主動的發起進攻,也沒有這個實力發起主動的進攻。


    因為南京的那些亂臣賊子,雖然他們的叛亂行為確實該死,但是他們所擁有的實力確實不可小覷。


    如果就這麽貿然的發起主動進攻,就算前期取得了些許勝利,可是後續的進攻絕對會被抵擋住,根本無法擊敗南京的那些亂臣賊子。


    如今唯一應對的辦法,隻有等待弘光皇帝朱慈烺調派兵馬前來增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奮鬥在明末的邊軍小兵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牛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牛俊並收藏奮鬥在明末的邊軍小兵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