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
大夏發展可謂一日千裏,日新月異。
雖然太子爺在其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但葉瀾天眾人看的出來,人才對大夏發展也很關鍵。
尤其是太子爺一直強調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火器坊,夏商基地,船塢.......
這些地方的核心人物,全都是原本不受重視的工匠。
但如今在太子爺手中,卻全都成了大夏頂尖人才。
所以,今後大夏若想繁榮昌盛,人才必不可少。
今後在大夏,無論有多大背景。
祖輩蒙蔭更多的是榮譽,是資源,是更進一步的階梯。
但歸根結底,還是靠自身能力。
頓了頓。
葉瀾天看向葉洵,點點頭,“太子說的沒錯,今後大夏若想發展,文武必須齊頭並進。文官有文官的作為,武將有武將的貢獻,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說著,他又道:“那你就將武舉考試的具體舉措說一下吧,如何實施由兵部和吏部來統籌就好了。”
如今,他們之間的配合,已非常默契。
葉洵負責出主意,葉瀾天負責牽頭幹。
眾人亦是轉頭看向葉洵,期待著他的舉措。
葉洵站起身來,掃視眾人,緩緩開口,“從字麵的意思看,武舉考核的是技勇,像是馬射、步射、馬槍、摔跤等等。”
“這些也確實是考核科目之一,但作為大夏軍事人才的預備役,今後戰場上的指揮者,光有武藝和膽魄肯定不行。”
“所以武舉考試要包含武藝和策論兩方麵。”
“我們用武藝和策論兩種考核方式,將軍事人才的能力羅列出來,不管是側重武藝的人才,側重策論的人才,還是武藝和策論雙全的人才,我們都能給他們分配到適合的崗位,為大夏軍事發展,發光發熱。”
聽聞此話。
葉瀾天眾人,皆是點頭認同。
葉洵對於武舉,考慮的已非常周全。
側重武藝的可以往將的方向培養。
側重策論的可以往謀的方向培養。
全都精通的那就往統帥方向培養。
這樣可以保證各類軍事人才,均衡發展。
若是將這種考核方式公布出來。
大夏不知道有多少軍事人才,要被這一場武舉之風給刮出來。
葉瀾天臉上噙喜,朗聲道:“太子說的沒錯!這麽多年過去,大夏的路要怎麽走,該如何去走,朕想諸位愛卿心中,肯定都有一杆秤。”
“軍事強國這條路,我們走也要走,不走也要走!尊嚴隻在劍鋒之上,真理隻在大炮的射程之內!”
“那就按太子說的辦,武舉考核分武藝和策論兩項,成績綜合平定。”
說著,他轉頭看向高永昌,問道:“太子說的,可都記下了?”
高永昌忙道:“迴陛下,卑職已全部記下。”
緊接著。
葉洵繼續道:“武舉考試也分為四場,跟科舉考試一樣,兩年一輪。”
“第一年春三月,舉辦院試,由大夏各城主持,考中者為武秀才。”
“第一年秋八月,舉辦鄉試,由大夏各州府主持,武秀才可參加,考中者為武舉人。”
“第二年春三月,舉辦會試,由兵部主持,武舉人可參加,考中者為武貢士。”
“第二年春四月,舉辦殿試,由父皇主持,武貢士可參加,考中者為武進士,第一,二,三名分別為武狀元,武榜眼,武探花。”
“考試科目為武藝和策論,科目具體明細和招考人數,就由兵部研究吧。”
聽聞此言。
葉瀾天一眾點點頭,大體跟科舉考試的時間是樣的,不過部門不同,倒也不衝突。
殿試雖然都是由葉瀾天主持,但相互錯後幾天即可,倒也不是什麽大事。
如此選拔方式可以跟科舉同等重要,足以令人信服。
葉瀾天轉頭看向高永昌和陸九淵,“兩位愛卿,太子如此安排,你們有沒有什麽意見。”
高永昌和陸九淵起身,齊聲揖禮道:“微臣沒有。”
科舉已開兩年,各項考核越來越完善,製度也越來越清晰。
所以再開武舉,那就是手到擒來的事。
頓了頓。
陸九淵看向葉瀾天,緩緩道:“陛下,微臣倒是有個意見。”
葉瀾天一滯,點點頭,“但說無妨。”
陸九淵沉吟道:“軍事和政治不樣,全都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不是事後可以彌補的。”
“微臣建議,是不是將選拔出來的人才,再送入軍事學院進修一下。”
“以三年為期,對這些人才進行一些軍事理論和實踐的教授,還有規章製度的學習和習慣。”
“如此一來,他們的能力不但得到了加強,進入軍隊後就有了軍人的威嚴與風範。”
“不然,若是一群不懂規矩的人進入軍中,而且全都是有官階的人,難免會無法服眾,滋生矛盾。”
聽聞此話,眾人皆是點頭思忖著。
葉洵十分認同,應聲道:“大將軍此話說的非常好,咱們大夏軍隊經過這麽多年的磨練,終於將軍事素質和水平給提上去了。”
“若是一批新的指揮人員進入軍中,反而將風氣帶歪,得不償失。”
“而且讓他們進入軍事學院學習,有利於長期考核,優勝劣汰,畢竟戰爭可不是鬧著玩的,軍隊指揮人員的任命更不可馬虎。”
葉瀾天附和道:“沒錯!朕也認為陸愛卿此言說的甚為有理,軍事人才的選拔,培養與任命不可兒戲。”
“那此事就定下了,武舉和入軍事學院的具體事宜由兵部負責,中書省草擬一份詔書送到各州府,明年科舉與武舉同開。”
現如今,大夏軍事人才還夠,第一批人才入軍事學院學習三年時間,也來得及。
高永昌忙起身揖禮道:“是,陛下。”
此事議定。
葉洵就帶著穆淩霜離開了。
具體細節討論,他沒有參與的興趣,把控大方向即可。
葉瀾天一眾趁熱打鐵,又商議起了細節。
出了厚德殿。
葉洵帶著穆淩霜向皇宮外麵而去。
穆淩霜疑惑道:“夫君,我們這是去哪?”
葉洵應道:“去實驗室看看,那裏有好東西!”
大夏發展可謂一日千裏,日新月異。
雖然太子爺在其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但葉瀾天眾人看的出來,人才對大夏發展也很關鍵。
尤其是太子爺一直強調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火器坊,夏商基地,船塢.......
這些地方的核心人物,全都是原本不受重視的工匠。
但如今在太子爺手中,卻全都成了大夏頂尖人才。
所以,今後大夏若想繁榮昌盛,人才必不可少。
今後在大夏,無論有多大背景。
祖輩蒙蔭更多的是榮譽,是資源,是更進一步的階梯。
但歸根結底,還是靠自身能力。
頓了頓。
葉瀾天看向葉洵,點點頭,“太子說的沒錯,今後大夏若想發展,文武必須齊頭並進。文官有文官的作為,武將有武將的貢獻,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說著,他又道:“那你就將武舉考試的具體舉措說一下吧,如何實施由兵部和吏部來統籌就好了。”
如今,他們之間的配合,已非常默契。
葉洵負責出主意,葉瀾天負責牽頭幹。
眾人亦是轉頭看向葉洵,期待著他的舉措。
葉洵站起身來,掃視眾人,緩緩開口,“從字麵的意思看,武舉考核的是技勇,像是馬射、步射、馬槍、摔跤等等。”
“這些也確實是考核科目之一,但作為大夏軍事人才的預備役,今後戰場上的指揮者,光有武藝和膽魄肯定不行。”
“所以武舉考試要包含武藝和策論兩方麵。”
“我們用武藝和策論兩種考核方式,將軍事人才的能力羅列出來,不管是側重武藝的人才,側重策論的人才,還是武藝和策論雙全的人才,我們都能給他們分配到適合的崗位,為大夏軍事發展,發光發熱。”
聽聞此話。
葉瀾天眾人,皆是點頭認同。
葉洵對於武舉,考慮的已非常周全。
側重武藝的可以往將的方向培養。
側重策論的可以往謀的方向培養。
全都精通的那就往統帥方向培養。
這樣可以保證各類軍事人才,均衡發展。
若是將這種考核方式公布出來。
大夏不知道有多少軍事人才,要被這一場武舉之風給刮出來。
葉瀾天臉上噙喜,朗聲道:“太子說的沒錯!這麽多年過去,大夏的路要怎麽走,該如何去走,朕想諸位愛卿心中,肯定都有一杆秤。”
“軍事強國這條路,我們走也要走,不走也要走!尊嚴隻在劍鋒之上,真理隻在大炮的射程之內!”
“那就按太子說的辦,武舉考核分武藝和策論兩項,成績綜合平定。”
說著,他轉頭看向高永昌,問道:“太子說的,可都記下了?”
高永昌忙道:“迴陛下,卑職已全部記下。”
緊接著。
葉洵繼續道:“武舉考試也分為四場,跟科舉考試一樣,兩年一輪。”
“第一年春三月,舉辦院試,由大夏各城主持,考中者為武秀才。”
“第一年秋八月,舉辦鄉試,由大夏各州府主持,武秀才可參加,考中者為武舉人。”
“第二年春三月,舉辦會試,由兵部主持,武舉人可參加,考中者為武貢士。”
“第二年春四月,舉辦殿試,由父皇主持,武貢士可參加,考中者為武進士,第一,二,三名分別為武狀元,武榜眼,武探花。”
“考試科目為武藝和策論,科目具體明細和招考人數,就由兵部研究吧。”
聽聞此言。
葉瀾天一眾點點頭,大體跟科舉考試的時間是樣的,不過部門不同,倒也不衝突。
殿試雖然都是由葉瀾天主持,但相互錯後幾天即可,倒也不是什麽大事。
如此選拔方式可以跟科舉同等重要,足以令人信服。
葉瀾天轉頭看向高永昌和陸九淵,“兩位愛卿,太子如此安排,你們有沒有什麽意見。”
高永昌和陸九淵起身,齊聲揖禮道:“微臣沒有。”
科舉已開兩年,各項考核越來越完善,製度也越來越清晰。
所以再開武舉,那就是手到擒來的事。
頓了頓。
陸九淵看向葉瀾天,緩緩道:“陛下,微臣倒是有個意見。”
葉瀾天一滯,點點頭,“但說無妨。”
陸九淵沉吟道:“軍事和政治不樣,全都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不是事後可以彌補的。”
“微臣建議,是不是將選拔出來的人才,再送入軍事學院進修一下。”
“以三年為期,對這些人才進行一些軍事理論和實踐的教授,還有規章製度的學習和習慣。”
“如此一來,他們的能力不但得到了加強,進入軍隊後就有了軍人的威嚴與風範。”
“不然,若是一群不懂規矩的人進入軍中,而且全都是有官階的人,難免會無法服眾,滋生矛盾。”
聽聞此話,眾人皆是點頭思忖著。
葉洵十分認同,應聲道:“大將軍此話說的非常好,咱們大夏軍隊經過這麽多年的磨練,終於將軍事素質和水平給提上去了。”
“若是一批新的指揮人員進入軍中,反而將風氣帶歪,得不償失。”
“而且讓他們進入軍事學院學習,有利於長期考核,優勝劣汰,畢竟戰爭可不是鬧著玩的,軍隊指揮人員的任命更不可馬虎。”
葉瀾天附和道:“沒錯!朕也認為陸愛卿此言說的甚為有理,軍事人才的選拔,培養與任命不可兒戲。”
“那此事就定下了,武舉和入軍事學院的具體事宜由兵部負責,中書省草擬一份詔書送到各州府,明年科舉與武舉同開。”
現如今,大夏軍事人才還夠,第一批人才入軍事學院學習三年時間,也來得及。
高永昌忙起身揖禮道:“是,陛下。”
此事議定。
葉洵就帶著穆淩霜離開了。
具體細節討論,他沒有參與的興趣,把控大方向即可。
葉瀾天一眾趁熱打鐵,又商議起了細節。
出了厚德殿。
葉洵帶著穆淩霜向皇宮外麵而去。
穆淩霜疑惑道:“夫君,我們這是去哪?”
葉洵應道:“去實驗室看看,那裏有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