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尹十年九易,是很難當的官,曾應賢卻穩穩地坐在這個位置上數年。不管他走的是正道還是邪門歪道,能坐穩便是他的本事。以前沒鬧得過分,貞元帝也不問。今次在雲南王府弄出這麽大的動靜,一夜之間,整個長安城都知道了,連宮中都在議論。那些鎮守邊陲的節度使和藩王必然都會看他這個天子如何處置。
曾應賢聞言又是一驚,汗落得更多了。
“陛下此言又是從何說起?臣沐浴天恩,朝乾夕惕,克盡厥職。若單憑一個花娘的說辭,便將臣治罪,臣不服!”
貞元帝說:“嗯,你說得也有道理。朝恩,你命神策軍把楚湘館封了,再把裏麵的一幹人等都抓起來,嚴刑拷問。朕和京兆尹一同在這裏等著,有了結果,就來報朕。”
大宦官陳朝恩領命離去。他是神策軍的左軍大將,跟廣陵王各掌一半兵力,深得天子的寵幸。
曾應賢脊背發涼,今日自己恐怕真是要大禍臨頭了。
而此時,東宮之中,太子李誦正發雷霆之怒。廣陵王跪在地上,李誦手指著他:“好大的膽子!竟敢越過我去見聖人,你有幾條命敢動你皇叔的人?憑一個花娘,曾應賢就能倒了?”
廣陵王沉默不語。李誦坐下,手撐著桌案:“這些年你所為之事,我很少過問。我不問朝政是何原因,想必你心中也清楚。可是你太心急了!我身為太子,都淪落到今日這般田地,更何況是你這個小小的廣陵王!”
“父親息怒,聖人已將曾應賢扣在延英殿,並且去查封了楚湘館。相信……”
李誦斥道:“你當宮中這麽大的動靜,李謨會不知道?他隻要銷毀證據,並且封住那些些人的嘴巴,你能奈他們何?我一直叫你要忍,小不忍則亂大謀。你如此行事,玉衡可知道?”
廣陵王誠實地搖了搖頭。他們都叫他要忍,可他忍不住。他費盡心思在新科進士中挑選了幾個寒門出身的有為青年,私下與他們結交,培植自己的力量。可沒過幾日,那幾個人不是退出了吏部的銓選,轉投節度使帳下,便是稱病不再見他。
想想也知道是誰在背後搗鬼。他要做的事,就算千難萬難,也總要開個頭去做。不想眼下這麽好的機會,白白地放過。這難道錯了嗎?
李誦知道他年輕氣盛,太想建功立業,無奈道:“罷了。你母親聽說你進宮了,大概想你一麵,你去看看她吧。”說完,揮手讓他退出去。
廣陵王悻悻地起身,行禮之後告退,前往翡翠殿拜見徐氏。
徐氏的出身並不高,原本是太子之母昭德皇後身邊的一名女官。那年李誦在宮中大宴時喝醉,昭德皇後命徐氏扶李誦去偏殿休息,她意外承恩,懷了廣陵王。
徐氏因生育長子之功,被封為太子良媛。太子妃蕭氏去後,一直是她在掌管東宮的內務。聽說廣陵王進宮,徐氏一早就準備了很多他愛吃的糕點,在翡翠殿翹首以待。
廣陵王在父親那邊受了氣,見到母親也是悶悶不樂。
“大郎,你這是怎麽了?”徐氏屏退左右,關心地問道。
“無事,近來我諸事纏身,很少進宮看您。您身子可還好?”
徐氏笑道:“我身子骨一向硬朗,你不用掛心。可是殿下又斥責你了?”
廣陵王悶聲不答,徐氏語重心長地說道:“大郎,母親知道你一直因為自己非嫡出的身份而耿耿於懷,想要在殿下那裏得到認可。殿下他訓斥你,並非因為不喜歡你,他也是有苦衷的。伴君如伴虎,他為了守住這東宮之位,不敢行差踏錯。你要多體諒他。”
“這些我都知道。”廣陵王答道,“但有時,兒子覺得父親太過保守,隻會一味忍讓。再忍讓下去,東宮怎能有出頭之日?今日我不過設法敲打了一下曾應賢,又引得父親發怒。母親,我也不知該怎麽做了。”
徐氏輕撫著他的肩膀,柔聲說道:“所以我總說你要多跟那位玉衡先生磨磨性子。若不是他在你身邊,我跟殿下怎能放心你單獨行事?舒王權傾朝野,依附他的人眾多。就算拔掉了曾應賢,還有李應賢,王應賢頂上來。要想掌權,自己先要有實力。我問你,朝中如今有幾個大臣支持你?若是京兆尹的位置空缺,你可以向聖人推薦何人?你有把握他一定會用?”
廣陵王一時語塞。除了他廣陵王府養的謀士還有他掌的一半神策軍,放眼朝堂,竟真是無一人可為他所用。宰相各有立場,六部尚書多是明哲保身,做實事的侍郎十有八.九都被舒王捏在手心裏。這種局勢之下,他拔掉了曾應賢,或者裴延齡,又能如何?
他現在才明白,李曄之前跟他說的要忍是什麽意思。他的實力遠不如舒王,若過早露出鋒芒,隻會被他剔除。隻有慢慢地生長,將根脈紮穩,等自己也枝繁葉茂的時候,才能與那棵大樹抗衡。
“兒子愚鈍,多謝母親開導。”
此時,宮人在外麵稟報,廣陵王府派人來請他迴府,說李府的四郎君已經等他多時了。廣陵王立刻起身,又怕自己的神色顯得過於著急,因為玉衡的身份特殊,他連東宮這邊都瞞著。
“阿芸身子不舒服,我讓李曄來看她。母親,我先迴去了。”
徐氏笑著點點頭,讓宮人把糕點都裝在食籃裏,交給他:“這些你帶迴去吃吧,也請李家的四郎君嚐一嚐。”
曾應賢聞言又是一驚,汗落得更多了。
“陛下此言又是從何說起?臣沐浴天恩,朝乾夕惕,克盡厥職。若單憑一個花娘的說辭,便將臣治罪,臣不服!”
貞元帝說:“嗯,你說得也有道理。朝恩,你命神策軍把楚湘館封了,再把裏麵的一幹人等都抓起來,嚴刑拷問。朕和京兆尹一同在這裏等著,有了結果,就來報朕。”
大宦官陳朝恩領命離去。他是神策軍的左軍大將,跟廣陵王各掌一半兵力,深得天子的寵幸。
曾應賢脊背發涼,今日自己恐怕真是要大禍臨頭了。
而此時,東宮之中,太子李誦正發雷霆之怒。廣陵王跪在地上,李誦手指著他:“好大的膽子!竟敢越過我去見聖人,你有幾條命敢動你皇叔的人?憑一個花娘,曾應賢就能倒了?”
廣陵王沉默不語。李誦坐下,手撐著桌案:“這些年你所為之事,我很少過問。我不問朝政是何原因,想必你心中也清楚。可是你太心急了!我身為太子,都淪落到今日這般田地,更何況是你這個小小的廣陵王!”
“父親息怒,聖人已將曾應賢扣在延英殿,並且去查封了楚湘館。相信……”
李誦斥道:“你當宮中這麽大的動靜,李謨會不知道?他隻要銷毀證據,並且封住那些些人的嘴巴,你能奈他們何?我一直叫你要忍,小不忍則亂大謀。你如此行事,玉衡可知道?”
廣陵王誠實地搖了搖頭。他們都叫他要忍,可他忍不住。他費盡心思在新科進士中挑選了幾個寒門出身的有為青年,私下與他們結交,培植自己的力量。可沒過幾日,那幾個人不是退出了吏部的銓選,轉投節度使帳下,便是稱病不再見他。
想想也知道是誰在背後搗鬼。他要做的事,就算千難萬難,也總要開個頭去做。不想眼下這麽好的機會,白白地放過。這難道錯了嗎?
李誦知道他年輕氣盛,太想建功立業,無奈道:“罷了。你母親聽說你進宮了,大概想你一麵,你去看看她吧。”說完,揮手讓他退出去。
廣陵王悻悻地起身,行禮之後告退,前往翡翠殿拜見徐氏。
徐氏的出身並不高,原本是太子之母昭德皇後身邊的一名女官。那年李誦在宮中大宴時喝醉,昭德皇後命徐氏扶李誦去偏殿休息,她意外承恩,懷了廣陵王。
徐氏因生育長子之功,被封為太子良媛。太子妃蕭氏去後,一直是她在掌管東宮的內務。聽說廣陵王進宮,徐氏一早就準備了很多他愛吃的糕點,在翡翠殿翹首以待。
廣陵王在父親那邊受了氣,見到母親也是悶悶不樂。
“大郎,你這是怎麽了?”徐氏屏退左右,關心地問道。
“無事,近來我諸事纏身,很少進宮看您。您身子可還好?”
徐氏笑道:“我身子骨一向硬朗,你不用掛心。可是殿下又斥責你了?”
廣陵王悶聲不答,徐氏語重心長地說道:“大郎,母親知道你一直因為自己非嫡出的身份而耿耿於懷,想要在殿下那裏得到認可。殿下他訓斥你,並非因為不喜歡你,他也是有苦衷的。伴君如伴虎,他為了守住這東宮之位,不敢行差踏錯。你要多體諒他。”
“這些我都知道。”廣陵王答道,“但有時,兒子覺得父親太過保守,隻會一味忍讓。再忍讓下去,東宮怎能有出頭之日?今日我不過設法敲打了一下曾應賢,又引得父親發怒。母親,我也不知該怎麽做了。”
徐氏輕撫著他的肩膀,柔聲說道:“所以我總說你要多跟那位玉衡先生磨磨性子。若不是他在你身邊,我跟殿下怎能放心你單獨行事?舒王權傾朝野,依附他的人眾多。就算拔掉了曾應賢,還有李應賢,王應賢頂上來。要想掌權,自己先要有實力。我問你,朝中如今有幾個大臣支持你?若是京兆尹的位置空缺,你可以向聖人推薦何人?你有把握他一定會用?”
廣陵王一時語塞。除了他廣陵王府養的謀士還有他掌的一半神策軍,放眼朝堂,竟真是無一人可為他所用。宰相各有立場,六部尚書多是明哲保身,做實事的侍郎十有八.九都被舒王捏在手心裏。這種局勢之下,他拔掉了曾應賢,或者裴延齡,又能如何?
他現在才明白,李曄之前跟他說的要忍是什麽意思。他的實力遠不如舒王,若過早露出鋒芒,隻會被他剔除。隻有慢慢地生長,將根脈紮穩,等自己也枝繁葉茂的時候,才能與那棵大樹抗衡。
“兒子愚鈍,多謝母親開導。”
此時,宮人在外麵稟報,廣陵王府派人來請他迴府,說李府的四郎君已經等他多時了。廣陵王立刻起身,又怕自己的神色顯得過於著急,因為玉衡的身份特殊,他連東宮這邊都瞞著。
“阿芸身子不舒服,我讓李曄來看她。母親,我先迴去了。”
徐氏笑著點點頭,讓宮人把糕點都裝在食籃裏,交給他:“這些你帶迴去吃吧,也請李家的四郎君嚐一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