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凡喝了口水,清了清嗓子,說道:“曾經有一個人。他發表過一些高論。提出了一些觀點,認為土木堡之變疑點重重,認為裏邊的真相,被文官所掩蓋。我覺得英國公當年時親身參與了土木堡之變的。你們家裏應該知道很多當時的真相。”


    張世澤歎了口氣,說道:“真相很重要嗎。”


    “很重要,因為土木是個分水嶺,再這個事件的前後,大明完全是兩個國家。我這麽說絕對不是危言聳聽。”楊凡嚴肅的說道。


    張世澤問道:“你都聽說了什麽,你先說說,我也聽聽。”


    “他說的很雜,我撿要點說一下吧,英宗當年要清軍,就和陛下現在一樣。結果他清查哪個倉庫,那個倉庫就失火。後來,皇帝決定去九邊看看實際的情況,文官和地方的將領急了。就陰謀路上攻擊禦駕。”


    張世澤之前已經聽了楊凡的說法,這一次沒有太吃驚。


    他想了想,平靜的解釋道:“如果你查一下,就會發現,大明的倉庫冬天失火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冬季幹燥,糧食又是脫水的。每年都有大量的糧倉失火。”


    “京城附近的糧倉特別多,所以,失火的自然也多。這一條站不住腳。你可以到戶部統計一下資料,我的記憶應該不會錯,假的真不了。”


    楊凡點點頭,說道:“英宗清軍是確有其事吧。”


    “這個倒是真的,大明這個樣子,早已有之,不是現在才出現的。皇帝想要振作,也是正常人的想法。其實每一個皇帝都想整頓軍隊,清查倉庫、核實兵員。就是最後都是虎頭蛇尾,不了了之。”


    楊凡點點頭,他也發現了,大明的事情,不管當時鬧得多大,多被人關注,到最後都是不了了之。


    “文官,貪墨、漂沒軍餉這事確實存在,你也知道。但是,我不認為,皇帝要查他們和地方武將勾結貪墨,他們就會采取這麽極端的手段對付皇帝。”張世澤說道。


    楊凡說道:“英宗因為在京城查不清楚,決定去九邊巡視,而不是蒙古真的來入侵,他在土木堡其實是被邊軍的將領突襲的。因為他這次出征帶了十幾個禦史,其實是去查地方官員和武將的。英宗把內閣都帶走了,就是最大的疑點。他擔心內閣趁機作亂,同時也是帶著他們去宣大清軍,對查出來的問題和地方官員、將軍們對質。”


    張世澤說道:“這可真是陰謀論啊,這個人太刁鑽了。他告訴你的有些事情,確實是真的,可隻是部分真相,你知道一部分和知道全部,你的看法肯定是不一樣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我就說禦史這件事吧,不能因為英宗帶了好多的禦史,就說是去查桉的。咱們也帶是二十多個禦史呢,比英宗還多,你能說我們去查桉嗎。大軍出征,帶很多禦史,本身就是常態。”張世澤說道。


    “宣大軍官向瓦剌走私,確有其事,但是皇帝犯得著親自去查嗎。”


    “還有一個疑點,瓦剌俘虜英宗是八月十六日,十月十一日瓦剌軍抵北京城下。當時,京營全軍覆沒,皇帝被俘,也先不一鼓作氣直接攻擊空虛的京城。反倒白白浪費兩個月的時間,帶著英宗去大同叫門。這兩個月的時間,大明立了新君,召集了外地的軍隊。結果也先等大明過了最困難的時期才來進攻。結果失敗了。”


    張世澤也很苦惱的說道:“天知道,也先當時是怎麽想的,他俘虜了皇帝,不趁熱打鐵,趕緊進攻居庸關,占領京城。反倒帶著英宗草原大巡遊。四處叫門。我也不知道怎麽解釋。”


    “有一種說法,英宗在蒙古受到的待遇太好,不像是戰敗被俘的。他們懷疑,英宗就是被調走了五萬騎兵,然後遭到了宣大軍頭們的突襲。皇帝在大軍土崩瓦解時,遇到了來進貢的也先。也先想把英宗送迴去,結果宣大不接受。也先也沒有帶太多人,居庸關他也不敢去。“


    張世澤想了想說道:“這件事,我倒是可以說句公道話。英宗在蒙古確實受到了很好的禮遇。送他迴來時,也先還派了二十個蒙古勇士保護他。不過朝貢這件事肯定是假的。也先在土木堡之前,曾經十次來朝貢,每次都是派的使臣。怎麽這麽巧,這一次也先親自來朝貢了。也先實際上就是蒙古的君主,君主親自來朝貢,可能嗎。”


    楊凡點點頭,反駁很有力,確實不會。


    “他們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英宗迴來後,沒有被景泰帝謀害,是因為那些蒙古人一直在貼身保護他。”


    張世澤笑了,他說道:“這絕對是胡扯。大明怎麽可能答應,在紫禁城裏駐紮二十多個蒙古韃子。還是精銳士兵。這些蒙古人把英宗送到東安門,就去四夷館下榻了。這個有記錄的,你可以去查的。我覺得他沒有被害,後來甚至還能複辟,是因為紫禁城掌握在孫太後,也就是他親媽手裏的緣故。”


    楊凡仔細想了想,張世澤說的有道理,自己在大明也兩年多了。感覺土木堡可能確實迷霧重重,但是,這些說法顯然有些過了。


    “英宗為什麽要把內閣、六部打包帶走,有必要嗎。是不是為了防止內閣給邊鎮通風報信。大軍半路上,王振還罰跪內閣首輔、次輔以及閣老。是不是內閣想給邊軍通風報信,被英宗抓了現行,其實是英宗讓王振去罰跪的。”


    張世澤仰起頭,想了半天,說道:“我解釋不了,我也不知道英宗禦駕親征。為什麽把內閣、六部和五軍都督府重要成員帶走這麽多。搞得京城空虛,人也沒有,兵也沒有。後來瓦剌打來了,於謙隻好從外地緊急調兵。”


    “其實,英宗沒有把內閣都帶走,至於什麽罰跪首輔、次輔、閣老的事情是沒有的,都是瞎編亂造的。”


    “當時確實帶了很多的文官,這個死難的名單裏有。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修武伯沉榮,都督梁成、王貴,戶部尚書王左,兵部尚書鄺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鄧栗等人,剩下的官小我就不說了。”


    楊凡知道,這些信息都可以查到,張世澤敢說,就一定不會錯。之前他聽這些事情,還有些相信,但是現在聽張世澤一說,也感覺這些說法,還是缺乏依據。


    “你了解的土木堡之變是什麽樣的,能和我說說嗎。”楊凡說道。


    “我知道的也不見得就是完整的,真實的。不過好歹我家也是大明第一勳貴,當年張輔也是當事人。所以,還是知道的更接近真相一些。”張世澤說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鋼鐵大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漫卷詩書萬點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漫卷詩書萬點花並收藏明末鋼鐵大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