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宗對袁崇煥此時的心情是複雜的,在他看來,袁崇煥早已不是當初虛心求教的孺子了。此時的袁崇煥更像是孩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心思。


    做為他的老師,也是恩主,孫承宗是非常了解他的。


    因為他從出關之後,就在孫承宗的手下工作。他的本事,是孫承宗手把手教給他的。他是什麽性格脾氣,有幾斤幾兩,孫承宗是最清楚的。


    袁崇煥和崇禎的性格有相同之處,那就是脾氣急躁,沉不住氣。


    要不怎麽崇禎用袁崇煥呢。


    袁崇煥的操切主張,何嚐不是崇禎心裏的渴望呢。


    孫承宗沒有再說話,何可綱作為東林安排的袁崇煥的監視者,此時也隻能沉默。


    孫承宗泡茶的手有些抖,他心神不寧,總覺得有些不安。他的不安不是對於赤峰戰場的。皇帝這麽著急決戰,注定是要失敗的。沒有懸念的事情,他已經接受現實了。


    他的不安,來自於袁崇煥。


    他越來越擔心他的這個關門弟子,在仕途上行差踏錯。官場上一旦倒台,絕大多數人都再無翻身之日。兩起兩落那是傳奇,三起三落那是神跡。


    孫承宗是天啟的老師,他對先帝是非常了解和欣賞的。


    袁崇煥第一次吹牛皮,就是跟天啟皇帝。


    結果,被皇帝一通詰問,弄得啞口無言,搞了個大紅臉。從此之後,夾著尾巴不敢出聲了。直到換了崇禎,他才又開始賣弄他那一套速勝論主張。


    孫承宗記得,那年是天啟六年11月。時任遼東巡撫的袁崇煥,上奏疏信口開河。吹牛說自己已經找到收複遼東的辦法了。那就是修城屯田,步步緊逼,步步為營,鯨吞蠶食,老奴毫無辦法,如果讓臣統籌遼東事物,定能降服建奴。


    「祖宗之製具在非奉,祖製斷不能調,人情無容臣一毫作意者。由此行之,奴子不降,必為臣成擒矣……臣所遇非偶,故敢卜事之必成」(《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之七十八》)。


    天啟當時22歲,孫承宗在朝堂上偷偷用眼睛的餘光去看他的反應。


    他發現皇帝麵色不渝,板著臉讓讀奏章的魏忠賢別念了。


    天啟異常冷靜地反問了六個細節:「向以防守方殷,故著從容議行。但向後作何給授,使軍民不相妨?作何分撥,使農戰不偏廢?作何演練,使農隙皆兵?作何更番,使營伍皆農?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馬?作何收保,不致資盜糧?一切事宜,該撫悉心區處具奏。」


    袁崇煥你給我詳細說說,守城屯田,怎麽讓軍民共處。明朝軍隊的紀律這麽壞,禍害百姓更甚於匪盜。你怎麽解決。


    遼人守遼土,兵民一體。具體怎麽做到又種田又能打仗。


    農時敵人來了怎麽辦。秋收敵人來了怎麽辦。是打是撤。


    你說寓兵於農,那平時怎樣訓練,使農民具有戰鬥力。


    怎樣輪換,讓士兵不僅能打好仗,平時還能好好種地。


    怎麽防守邊疆,防止敵人對屯田的破壞。


    怎麽把糧食收上來,不至於被敵人搶走。要是被建奴搶走了,你不是給建奴種的地嗎。


    這些一連串的提問,把袁崇煥幹啞火了。他根本就沒有仔細分析過這些細節。隻是感覺這麽搞行,簡單做出一個計劃就上書了。具體怎麽落實,能否落實,根本沒有沉下心來,仔細的推敲,研究,調研。也沒有和基層討論過。具體研究如何落實,則什麽都沒有做。


    天啟是一個非常冷靜,務實的皇帝,就是壽命太短了。


    他的段位比崇禎高出太多了。他活著的時候,朝廷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而且財政基本可以維持。軍事上鞏固了遼東的防線。


    從這段話就能看得出,袁崇煥在天啟心目中是什麽樣子的印象。皇帝其實不太待見他,隻是在對東林妥協。後來他的去職早已露出端倪。


    從這裏就能能看出,皇帝對他的看法。好大喜功,浮於表麵,做事浮誇,名不副實。當時的人對他的評價也不算正麵,「崇煥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極躁暴。攘臂談天下事,多大言不慚。而終日夢夢,墮幕士雲霧中,而不知其著魅魘也。」


    天啟對遼東問題有非常冷靜的認識。


    「以朕計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戰必能勝,勝無輕談也。蹈實而做,需時而動。正也,奇在其中矣。該撫饒為之,亦善為之。」


    這段話的中心意思是,蹈實而做,需時而動。以現在大明的情況,敵我雙方的實力對比。大明根本滅不了建奴。平遼需要從長計議,先踏實地做好自身工作,養護好大明的國力及元氣,以待「天時」!


    這裏隱藏的鬥爭線就是,你們別想用步步為營這些漂亮話,掩蓋搞工事修城堡這些方法來騙朕的錢。朕就堅持最省錢的防守策略。大明的財政經不起你們這般胡搞。財政崩了會出天大的事情的。


    複遼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先穩定住局勢,不要繼續惡化。然後逐步加強軍事力量,等待時機。比如自然災害,建奴內亂,聯合蒙古等。就像隆中對中,對北伐中原的條件,也是待北方有變。


    他對頭腦膨脹的袁崇煥先批評再教育,十分有領導水平。


    袁崇煥你要有自知之明,你自己估摸估摸,就你那兩下子,能不能迫使後金向你投降。如果聲言投降那必定有詐(「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他已經看出袁崇煥想在後金投降這上麵做文章。後來他果然走上私自和後金議和的危險道路。這是對他剛露出一點點的危險想法的警告。


    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後,天啟告誡袁崇煥不要信口開河。拋開守城不談,如果野戰打不贏後金,那就別再發癔症,輕易說能戰勝他們的昏話(「戰必能勝,勝無輕談也」)。一個封疆大吏,要穩重,不要給人看笑話。


    告誡之後,針對他錯誤的思想根源也做了剖析。你袁崇煥不要老是想著用什麽奇謀密計去戰勝建奴。先老老實實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對敵計策!(「正也,奇在其中矣」)


    這是真正的真知灼見。戰爭打的就是國力和軍事實力。戰陣就是實實在在的實力碾壓。出奇製勝的都是鳳毛麟角,因為案例少才稀奇,才被記錄在曆史上,太多的硬碰硬的戰爭,因為平常而不會被曆史記錄。


    他把袁崇煥批評教育了一番後,達到了目的。但又不能讓他灰心喪氣,失去了心氣兒。他又勉勵袁崇煥,要忠誠努力、腳踏實地多做實事、做好實事,少說大話,幹好本職工作。(「該撫饒為之,亦善為之」)


    最後,還不忘再勉勵他一番。給他加加油。他頭腦發熱了,當頭一棒是應該的,但一棍子打成二傻子,從此嚇得縮頭縮腦,不敢任事,就不是天啟的本意了。


    可見,在天啟皇帝這裏,掌控權利已經達到了藝術的水平。


    讓你發揮作用,你就能發揮作用。不讓你發揮作用,你就發揮不了作用。什麽時候該你發揮作用了。你就能發揮作用了。


    這兩人都是孫承宗教出來的,水平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天啟的大局觀,宏觀領導能力是出類拔萃的。對付士紳的內鬥水平也是頂尖的。從他敢用敵對勢力鄭貴妃的人魏忠賢,就能看出他的胸襟和本事。


    能用彎刀射明月,藝高人大膽。


    孫承宗心裏一陣痛惜,先帝就是走的太早了。否則何至於今日讓老夫這般為難。皇帝四六不懂,胡來。大臣們也都是飯桶,或者不是眼瞎了,就是心黑了。睜著


    眼睛說瞎話,幹錯事。


    所有人都在為了自己和自己團體的利益,不顧大明。本來他打算把袁崇煥調教好了,作為東林裏第二代的軍事擔當。可惜他現在已經為權力而失去了理智。


    赤峰打了二十多天了,關寧軍居然按兵不動。


    孫承宗一雙老眼可並不昏花。看來要提前預備一些措施,避免局勢出現不可控的變化。


    (看完記得收藏書簽方便下次閱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鋼鐵大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漫卷詩書萬點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漫卷詩書萬點花並收藏明末鋼鐵大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