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去宣旨去了。去新城往返需要兩天時間。


    崇禎並不相信楊府真的聯係不到楊凡,楊凡身上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東廠也沒有完全查清楚。


    但他對楊凡能否及時趕迴來,心裏也沒有底。看現在的形勢惡化速度,不出十天,建奴可能就抵達長城沿線了。


    現在薊鎮經過大亂之後,實力下降非常嚴重,可戰之兵不足三萬五千人。原來的十幾萬大軍早已星流雲散。此時,他又患得患失起來。感覺是不是裁軍搞得太急了。


    但現在說什麽都晚了,當務之急是怎麽抵擋蜂擁而來的二十多萬建奴、蒙古聯軍。幸好手裏還有京營。十五萬京營是他的底牌。


    「召定西候蔣秉忠覲見,同時把情報抄送通州孫閣老一份。讓他早做準備。」


    畢竟,目前京營的車營五萬步騎大軍,都在通州。除了京城內的五萬大軍負責守城外,就是南苑大營內的五萬騎兵了。


    這些騎兵目前是定西候蔣秉忠在率領。馬匹本來都是楊凡送迴來,抵償軍費的十萬匹蒙古戰馬。可是,戰爭一結束,東林開始整編京營,大量的蒙古戰馬被偷偷替換成了本地馬。


    本來出征前,京營隻有戰馬兩萬八千匹,被六部和各個衙門借走了一萬八千匹。楊凡都要了迴來,帶著出征。得罪了很多人,一時間沒有交通工具上下班和日常使用,文官們都罵罵咧咧的。


    這一次,定遠伯滾蛋了。戰馬還增加到十萬匹。而且京營輪到東林做主了。他們的眼珠子都紅了。他們立刻即打起了這些戰馬的主意。.


    京城的二世祖們和後世的公子們喜歡豪車一樣,這個年代,好馬價格昂貴,就相當於後世的高檔跑車。於是,補差價,用大明本地馬換京營戰馬的活動紅火了起來。


    好多勳貴家裏拉車的都換成了上等的蒙古戰馬。夫人小姐出門都是雄壯的戰馬拉車。這也成了她們炫富的新方式。


    蔣秉忠今年剛剛通過勳貴們的老關係,成功世襲了定西候的爵位,自然不好查這件事情。基本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現在,崇禎把英國公一係掛起來了,重用蔣家人。他和蔣秉忠密談了一晚上。第二天,崇禎又召見了大半年沒見的塗山庸。


    塗山庸走進西暖閣的時候,崇禎愣了一下,大半年沒見,塗山明顯老了很多,兩鬢已經有些星星點點的霜雪。這些年,塗山庸多次受傷,對他的身體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塗山是潛邸老臣,一時間君臣都有些相對唏噓。


    「遼河和老哈河前線的事情,愛卿都知道了嗎。」崇禎問道。


    「臣一直關注著各方麵的情況,東廠未有一日懈怠。不論是建奴,還是貴州戰區,情況臣都掌握。」塗山立刻挺起胸脯,自信滿滿的說道。


    不是塗山不上心,而是,現在皇帝隻依靠錦衣衛。東廠已經處於邊緣化的地帶了。可顯然,崇禎過高的估計了駱養性的能力。這一次的慘敗,明顯前期錦衣衛的情報係統和邊軍的夜不收係統,出了很大的問題。


    這時候,崇禎也感覺到了,他提拔的人,可能實際上不如前朝留下來的老人。他們撐不起來局麵。他識人其實不如天啟,但這一點他是打死不會承認的。


    崇禎點點頭,示意塗山把建奴的情況說一下。


    塗山早有準備,並沒有因為皇帝的長期不召見而有所懈怠。隨時都做著皇帝諮詢的準備。


    「十二月初二日,即醜日巳刻,皇太極親謁堂子(祭天),從沈陽北郊匯合蒙古諸部,率兵起行。」


    崇禎示意,高起潛展開地圖,用朱筆清點,跟著塗山的敘述進行標注。


    崇禎從楊凡那裏偷師了不少好東西。其中就包括圖上


    作業。當時,楊凡帶著京營西征之時,特地從京衛武學中挑選人才,組成了五十人的參謀班子。負責製作沙盤,印刷雕版地圖、收發命令,督查執行等業務。


    楊凡用衛星地圖,結合大明此時的世界情況,製作了一批雕版。包括此時從遼東到天山南北的北方地圖。因為圖上作業,需要大量地圖。所以楊凡直接招募工匠雕版。


    參謀團隊中有十個人負責管理雕版,以及印刷地圖。這些地圖每次作戰都會在圖上做預案,在圖上塗抹標識。是消耗品。


    戰後,這些人直接被崇禎接收,放在武英殿辦公,這些雕版也被他搶先兵部收進宮裏。這個年代地圖都是絕密資料。一般都是嚴密控製的。


    「初四日,至都爾鼻,蒙古紮魯特部色本及桑圖、哈馬蓋率兵來會汗。」


    初四那天,清軍抵達都爾鼻。「都爾鼻」,即今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五鋒鎮高山台山。


    《奉天通誌·山川誌》有介紹:「高山台,城西南十裏,此山與諸山脈不相連接,盤亙三裏許,形如臥龍,其南巔有古台,因是得名。」五鋒鎮的古台,其實是建於明代早期的四方形烽火墩台。此台居高臨下,可以偵察周圍平原的十餘裏動靜。淪陷以前,曾經是遼東明軍防備蒙古入侵的重要崗哨。


    崇禎心裏歎了口氣,論到工作能力,駱養性太嫩了,和塗山這種老情報頭子差的太遠。塗山這邊,對敵情偵察的非常清楚。


    崇禎讚許道:「這樣一個小地方,愛卿都偵察的這麽清楚,真是有心了。」


    塗山拱手道:「陛下您有所不知,這個地方極其重要,東廠一直有暗樁盯著這裏。」


    清張穆在《蒙古遊牧記》中說:「太祖征明,大軍必由都爾鼻入邊,即是地也」。「蓋我朝未入關前,以此為全遼筦鑰矣。」


    張穆將都爾鼻比作了遼東鎖鑰之地。可見其重要。


    楊凡把沈陽情報站撤了,都爾鼻的大車店都沒有撤,可見這裏監視建奴軍事動向的便捷性。


    皇太極屢次進攻明朝和蒙古,也是走的都爾鼻路。


    清代很多史料記載,自天聰元年到崇德八年(1627—1643),清軍有10餘次經過都爾鼻地方南下。


    皇太極鑒於該地交通上的重要性,於崇德二年專門修建了都爾鼻城。為了使盛京通向都爾鼻地方的道路良好,專門修築了一條寬口,兩側帶排水溝的大路。


    據清代史料記載,「複治盛京至遼河道。道廣十丈,高三尺,濬壕夾之」。這個規模的公路,簡直堪稱古代的高速公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鋼鐵大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漫卷詩書萬點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漫卷詩書萬點花並收藏明末鋼鐵大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