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就是崇禎二年,清軍攻陷遵化後,把當地的礦工和冶鐵工人擄掠到遼東。而遼東本來就是華夏四大鐵礦區之一。


    鞍山的鐵礦和本溪的煤礦,還有一條可以水運的河流連著。建奴的鋼鐵規模很快超過了明朝。


    從此後,八旗的裝備愈加精良,此消彼長之下,大明完全處於了下風。


    史書記載,沈陽渾河沿岸百餘裏,連綿不絕的全是鐵匠爐,日夜不息的打造兵器鎧甲,從此後,明軍即使在冷兵器的裝備上,也沒了優勢。


    第二個關鍵節點,就是登州之亂。


    孫元華搞得火炮鑄造研究班子和第一隻純火器部隊,全部投了建奴。從此之後,建奴徹底掌握了紅衣大炮的鑄造技術,還有鳥銃的生產技術。


    這次之後,大明的城牆不在能抵禦建奴。高牆不足依仗。


    尤其是到了崇禎朝後期,大清具備了自行鑄造大口徑重炮後,清軍入關南下,再也沒有能抵擋的城牆了。


    早期,僅憑孫成宗的高築牆,就能擋住建奴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


    孫承宗本人也在清軍南下時,被清軍用重炮轟開了高陽縣的城牆。孫師傅全家死難。這個清朝最大的敵人基本被滅族了。


    楊凡盡管已經把絕大部分技術人員和工人,都弄到工業區保護了起來。可是那些文官控製的廠礦,還是有十萬人落入了建奴的手裏。


    但楊凡也沒有辦法,他管不到文官哪裏去。


    不過楊凡也不會讓他們好過的,等他迴去的路上,楊凡會給他們安排好一切的。


    皇太極在鼓樓上,居高臨下的看著遠處兩個棚戶區,裏麵喊殺聲,爆炸聲響成一片。四處冒煙,還有很多房子燒成了火炬。


    漢軍旗和民兵都把小型火炮推了上來,用來轟擊對方。這是巷戰打到第三天,雙方同時發現的。用火炮參與街壘的攻防戰,非常有效。


    工業區裏的工廠,甚至臨時開始鑄造劈山炮等小型輕便火炮。


    這種小型火炮,兩個人就能推著前進。四五個人就可以抬著走。


    棚戶區的巷戰,依托工業區。這種小型火炮可以臨時鑄造。一晚上,就可以鑄造出幾十門來。直接鑄造鋼炮就好。


    劈山炮是輕型一種野戰炮。劈山炮在乾隆時期就有了,到了湘軍用的時候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有設計過新的劈山炮。


    左宗棠曾經對劉霞仙簡單介紹過:「近命製劈山百尊(式如大抬炮,而身隻五尺,能吃半斤子,半斤群子,可致遠四五裏),勒限一月成工。」


    而事實上,劈山炮從40多斤到幾百斤都有,可說是一大類輕型火炮的統稱,並沒有固定的規格。是一種輕便的、方便隨軍行動的野戰炮。


    而李永芳這邊則,采用小型佛朗機炮。現在,經過幾天的不停進攻。兩個棚戶區裏房倒屋塌。一片狼藉。到處都是建築物廢墟。


    這些房子本來就是粗製濫造的。隻有半磚厚的牆壁。並不結實。雙方動用小型火炮後。這些牆壁基本一炮一個窟窿。


    雙方士兵在立體的空間裏麵,樓上樓下、街道轉彎拐角的互相追逐,射擊。彼此互相砍殺。


    打到現在,時間已經過去六天。工業區的火藥明顯開始緊張了。


    羅思源不得不把火藥管控起來,主要做火炮發射藥使用。這樣效率比較低的三眼銃、神槍什麽的就停止使用了。


    可是巷戰有需要火槍。他最終決定把倉庫裏的三萬隻基然都尼氣步槍庫存提出來。向民兵和壯丁們分發這種武器。


    此槍的研發者是奧地利的一名製槍工匠(bartholousgirandoni),在1779年研製而成,最早被稱為「風之槍


    」並且由馬格爾尼進貢給乾隆。


    在歐洲,因其不受環境,雨雪潮濕的影響,更兼之可以機槍似的,一口氣發射20枚鉛彈,故此,很快就被裝備於軍隊。


    這種槍使用的鉛彈造價低廉,風之槍的射手,可以在半分鍾之內,連續發射20發鉛彈,其有效殺傷的距離為100米。射程上完全可以和清弓匹敵。清弓用大箭,隻能直射,不能拋射。雙方的作戰距離上,氣槍甚至還有些優勢。


    在有效的殺傷範圍中,鉛彈可以穿透1寸厚的木板。換句話來說,這種氣槍發射的子彈,和手槍的殺傷威力是差不多的。


    基然都尼氣步槍的槍托處,加裝著一個壓縮空氣儲存瓶,提供動力來源。基然都尼氣步槍可發射.51口徑的鉛彈(13),並且可實現連發,在100米的距離內都有卓越的殺傷性。


    楊凡認為這玩意真是好東西。優點是可以實現連發。火力密度高,射速快,還特麽的準。


    火槍還打完一發,還需要槍管前方裝填彈藥呢。相比起火藥槍,氣槍優勢極為明顯。可以連續發射。二十發鉛彈是裝填在內的。可以連續發射。這種暴風驟雨般的壓製下,一旦投入戰場,效果是一邊倒的。


    氣槍不像火藥槍那樣容易受到雨天和潮濕天氣的影響,氣槍發射時不會產生煙氣,隱蔽性極強。特別適合伏擊戰和巷戰、夜戰。


    這把氣槍的最大缺陷就是它的氣瓶,一個氣瓶隻夠發射30發鉛彈,而給一個氣瓶打滿氣需要用打氣筒打1500下左右,非常費時費力。可謂是開槍一時爽,打氣累斷腰。


    打一個時辰的氣,隻能瀟灑半分鍾。


    不過這也不是問題。現在工業區內聚集了二十多萬百姓,他們閑著也是閑著。


    工業區管吃管喝,他們幹脆就打氣去吧。人手一個打氣筒和大量鋼瓶。他們就沒日沒夜的打氣吧。


    把充好氣的鋼瓶用小車送到前線去。前線的戰士們,打完了就換鋼瓶。


    因為楊凡對這種步槍進行了改進。原槍鋼瓶是一體的,需要整槍打氣。


    楊凡仿製的型號是分體的,鉛彈改為三十發一個彈夾,直接插入槍體。氣瓶剛好可以發射三十次,是可以靈活拆卸組裝的。


    打完三十發,隻要換彈夾和氣瓶後,就可以繼續發射。


    據說奧地利皇帝約瑟夫打獵的時候,特別喜歡用這種氣步槍,因為噪音小,而且關鍵在於,這玩意是有膛線的,打的相當準,在50米可謂是百發百中。


    這種槍的缺點也有,那就是氣槍的零件與結構極為精密。生產困難,成本高。不過,楊凡有機床,生產這個小意思。


    這樣使得氣槍的日常保養維護變得困難起來,所以基然都尼氣步槍隻生產了1500多支,並且隻服役了35年多就退役了。


    但這也不是問題,現在都火燒眉毛了。誰還管維護的事情,先用了再說吧。


    楊凡考慮到這東西不需要火藥。使用成本非常低,特別適合民間使用。一瓶氣隻需要消耗兩個饅頭。


    而且一百米擊穿一寸的硬木,對上無防護目標十分好用,威力很大。就是穿一層紮甲、鱗甲、山紋甲、鎖子甲的敵人,就算不能擊穿,這個動能也足夠造成嚴重的鈍傷。讓敵人失去作戰能力。


    中近距離即使沒有擊穿鎧甲,讓人骨折還是沒問題的。


    三十米內對付三重甲的擺牙喇兵也是威脅很大的。


    畢竟這個時代的盔甲不是板甲,有大量暴露的肢體。比如麵部。這時代普遍不裝備麵甲。再比如胳膊內側,甲裙下的大腿。隻要運動,這些部位都會暴露出來。在氣槍下被擊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鋼鐵大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漫卷詩書萬點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漫卷詩書萬點花並收藏明末鋼鐵大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