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北溝一家人,帶著鬥笠,背著水葫蘆,裏邊裝著放了鹽的涼開水,腰上別著鐮刀。他的老婆子兩個兒子兒媳婦,還有兩個十三四歲的小孫子。都是一樣的打扮,排著隊。


    “大夥兒都聽好了,咱們辛苦好幾個月,等的就是這幾天。最近不太平,東邊和西邊都蠢蠢欲動,咱們要抓緊搶收,誰也不希望,成熟的莊稼便宜了韃子不是。好了,剩下的我不用多說了,工坊裏還趕製了一批腳踏脫粒機,就在地頭上脫離裝袋。牧業隊把能弄來的牛馬都弄來了。幫助咱們往城裏運。大家夥兒,加把勁,拚命幹,做到顆粒歸倉,可不能浪費了,這耽誤一刻,鳥啄鼠咬、風雨脫落損失可不小。”


    “老鍾叔,別說了,大夥兒都明白,都是餓怕了的,那個敢不愛惜糧食啊,肯定拚命幹。”


    “對,白天收不完,打著火把繼續幹”


    “是啊,這種子好,地也肥,今年風調雨順,小蟲子也不來作梗,看著就是大豐收啊。”


    老鍾頭兒雙手壓下來,示意大家夥兒安靜一下,說道:“今年上邊安排咱們社種植釀酒高粱,用的是矮杆兒早熟高產的種子,每一畝地都上了六十斤牛糞肥,開花後,又追肥上了三十斤人糞肥。書院的農學生說是畝產能到800斤。要是有化肥,畝產能到1500-2000斤。咱也不知道啥是化肥,不過,咱們的農家肥可是上的足足的。今年的收成肯定差不了。等賣了高粱,大夥兒想買什麽糧食,就買什麽糧食。”


    傳說上古的時候,由共工分主管水利工作,共工的兒子叫做句龍,在洪水爆發之時,引導百姓在高地土丘上建築房屋、開墾荒地,以抗洪水。


    每25戶為一社,這是社字的最早來源。


    楊凡遵循古代製度,也是25戶編為一社,十社編為一區。多倫城裏的農民每個社區有250戶人家,大概1300多人口。全城一共6000戶農民,分成24個社區,也叫二十四坊。


    每個坊都有社區辦事處,由農民們自治,管理機構都是直接選舉產生,和楊凡的地盤上村委會一樣,都是直選的。每年春節前改選一次。當然醫療、教育、司法和財稅部門還是官府下派的。


    目前多倫城還沒有選派文官來負責,還處於早期的軍管之中,主要事務都是由黃三和安三溪負責。


    而安三溪主要負責蒙古人的牧場。農田和多倫城、巴士底獄城堡則主要是黃三負責。


    城裏的治安主要是各個坊選舉出來的脫產人員組成治安隊來負責。民事糾紛和刑事案件移送到黃三那裏處理。


    後期書院畢業的學生會被逐步派遣來這裏組織政府和司法、執法機構。


    因為這裏是蒙古地區,楊凡不敢讓他們分散成自然村居住在周圍,寧可辛苦他們,種田時起早走遠路去上田。


    畢竟有夯土城牆的保護,他們也安全。至於農田的外圍,都開挖壕溝布置鐵絲網,防止野生動物毀壞莊稼。


    雖然這塊地長得好,大夥兒都看在眼裏,高粱花子比一般的高粱大很多。但畝產誰也沒敢估計這麽高,頓時下麵翁的一下子炸開了。


    當初種這個品種時大家都不太願意,這個高粱長得矮,大家都擔心收成不好,沒想到,居然有這麽高的產量。


    這個高粱好奇怪,隻有不到一人高,一般的高粱比這個要高出四分之一還多,可是這個矮杆兒高粱結出來的種子可比正常的高粱高多了。


    這個種子是楊凡特意選的,蒙古人好酒,所以大量產出白酒,是搞活當地經濟的好手段。


    隻有讓蒙古人和漢人互相有需求,才能把兩個民族團結在一起,誰也離不開誰。


    這個種子是現代來的晉糯5號。這種種子半糯性、產值大、出酒率高,是釀酒職業首選的高粱品種之一。


    生育期120天,均勻株高1.50米,穗長30—42厘米,緊湊型、紅殼紅粒;該品種順應性強,山地、旱地、鹽堿地、沙土地均可栽培,一般畝產1500—2000斤左右。


    而且高粱稈子可以喂牛馬羊等牲畜,楊凡收編的蒙古人將告別遊牧方式,改為固定草場種植高營養價值的苜蓿,圈養的方式。


    遊牧是不得已而為之,是為了防止牲畜把草根吃掉,毀壞草原,所以要流動放牧,這也是蒙古和之前的遊牧民族,國家組織鬆散的原因。


    控製力不強,政權極不穩定。


    楊凡把他們固定下來,定居生活,便於控製。


    隻有定居,把他們固定在城市和居民點裏,才可以穩固的控製住草原,便於今後的長治久安。


    而且種植牧草,可以在秋季製作青儲飼料,保證了牲畜越冬。


    定居圈養好處太多了。牛羊不走動便於增肥。種植牧草便於提高單位草場的載畜量。


    冬天把牛羊趕進石頭房子,可以生火,內蒙不缺煤炭。這樣牛羊就不會凍死。


    等把羊種換成細毛羊,今後除了羊肉,羊毛也是牧民的一大收入。


    多倫城將會開展毛紡織工業,生產毛線、羊毛和羊絨製品、生產皮革衣服鞋靴,皮草服裝。建設大型屠宰廠,製作各種熟食和香腸等肉製品,向內地出售。


    蒙古人把城裏分給他們每家每戶的小口院子,直接建好柵欄,支上蒙古包,帶著自家的狗群住了進去。


    隻有部分蒙古人選擇了請人建房子。當這些蒙古人住上房子和熱炕後,舒服的過一冬天後,相信其他蒙古人,很快就會放棄蒙古包。


    現在城裏每個社區都是土房子和蒙古包雜亂的混在一起。


    蒙古人沒有單獨劃出社區,都是打散了居住在二十四坊裏邊,和漢人雜居。


    這時候城南的空地上擺著香案。


    安三溪和黃三帶著大小官員,焚香禱告,三拜九叩。


    當場殺豬、牛、羊各一頭,把首級放在香案上。


    祈求上天和祖先保佑,年年五穀豐登,人畜平安、百業興旺,四季發財。


    祭祀完了天地、祖先和穀神,安三溪大吼一聲,“開鐮!”


    城門樓上,一門發熕炮,沒有裝填彈丸,作為信號炮,轟隆一聲巨響,對著天空開了一炮。


    這聲炮響過後,東西北三座城門上,接連炮響。


    聚集在城外,各個社區的生產隊,以社為小隊,區為大隊,集體舉起鐮刀,大聲吼道:“開鐮!開鐮!開鐮!”


    隊長老鍾頭兒,把鐮刀舉起來,大吼一聲:“大夥兒拚命幹啊,爭取三天收完,收獲最多的十家人,上麵說了,每戶獎勵一掛大車一匹馱馬。”


    頓時,人群人人摩拳擦掌,轉身向著高粱地衝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鋼鐵大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漫卷詩書萬點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漫卷詩書萬點花並收藏明末鋼鐵大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