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的時間過去了。


    三十條改造好的蒸汽驅動的漕船,一字排開,靜靜的停泊在岸邊。已經可以投入使用了。


    楊凡帶著眾人夜以繼日的幹了一個月,終於把內河用的漕船變成了靠譜的蒸汽動力船舶。


    這些使用初代蒸汽機的船,終於安裝了變速齒輪和調速器。


    這些齒輪都是從現代收到的廢品中,挑選出來的工業齒輪做的。比較堅固耐用,用在這種小功率的蒸汽機傳動係統上,簡直就是小意思。


    畢竟齒輪需要耐磨,要使用錳鋼鑄造,現在楊凡的鋼鐵廠還沒有特種鋼車間,目前還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普通鋼材壽命太短,很快就磨損了。齒輪的工作環境太嚴酷。


    畢竟變速齒輪不停的承受多個方向,不同大小,而且急劇變化的力。普通鋼材用不了多久就金屬疲勞了。


    不是掉齒,就是斷了,要不就是磨壞了。


    紐科門式蒸汽機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不能調節速度,也不能保證穩定的速度。


    因為鍋爐燒水是不穩定的,燃料質量也不能保證熱值始終一致。


    如果燃燒熱量高的時候,蒸汽就多,氣缸活塞就會高速運動。等過一會,煤燃燒的峰值過去,熱量下降,蒸汽減少時,又會低速運動。


    重新加煤後,新煤會壓住火焰,這時候溫度進一步降低,蒸汽急劇減少。


    過一會,新填進去的煤燒起來,蒸汽又變多,燒到最旺時,氣缸就會達到做功的峰值。


    這時候瘋狂的做功甚至會損壞機器。


    如果直接把活塞的連杆連接曲軸,用於驅動明輪的話是不行的。


    那樣這套設備,就會跟孝喘病人一樣,周期性的一會快,一會慢。很難控製。


    大家開過車都知道,行車安全主要靠控製速度,所謂讓速不讓路。其次才是方向盤控製。


    如果速度不由自己控製,這個車恐怕沒有人敢開。


    這也是,試航時楊凡不想帶上小娘皮她們的原因。


    現在往複式蒸汽機還在試製中,畢竟涉及到太多的設備在研發和製造之中。今年肯定是出不來了。


    沒有辦法,現在多倫城已經被蒙古人圍攻了一個月了。四麵交通斷絕,通信幾乎中斷。人心惶惶,不過目前還算在控製之內,畢竟多次打退蒙古人的進攻給了全城人信心。


    幸好,安三溪那裏有個兩個小孩子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把文書裝在掏空的木頭裏,趁著黑夜順流放下去。


    這些木頭就會向下遊飄去,最後總有一些會到達遵化一帶。


    通過這個方法,楊凡每天都可以得到多倫城的詳細報告。但是沒有辦法把他的命令傳過去。


    人力踩踏驅動螺旋槳的漕船,因為沒有裝甲防護,不能抵抗兩岸蒙古人的弓箭射擊,不得不停運了。這導致交通斷絕,這年代可沒有無線電通訊。


    要想重新開通水路交通,就必須給漕船安裝上四麵和頂部的裝甲。


    蒙古人的箭失質量很差,他們嚴重缺鐵。牧民征召兵的箭頭絕大多數都是骨頭和石頭磨製的。隻有軍官才有鐵箭頭。


    所以,隻要有兩毫米厚的鋼板就足夠抵擋了。甚至一毫米的滲碳加強表麵硬化的瓦愣鋼板也沒問題。


    楊凡的新城鋼鐵廠,已經安裝了三台平爐,還上了一套鋼棍軋鋼的生產線,都是二愣子收廢品收來的。


    現代好多小鋼廠都關停了。這種按照報廢處理的設備有的是,就是把這些設備改為用水力驅動費些力氣罷了。


    這些寬幅僅僅三米的小軋板機器,需要的動力不算大。


    楊凡從北塘船廠調來了大批技師和工人,改裝這三十條漕船。


    主要是在船的兩舷和頂部安裝鋼架,覆蓋瓦愣鋼板。沒有焊接,但是熱鉚技術已經很成熟了。這個活,鉚接就可以。


    熱鉚技術雖然簡單,但是非常靠譜,一直到二戰前才被電焊技術徹底淘汰,一戰的軍艦基本都是鉚接的。用了幾百年呢。


    每一條船,尾部安裝兩台改進後的紐科門式蒸汽機和明輪。經過改進設計,紐科門式蒸汽機2.0版本,大大減輕了重量,提供了功率,現在裝兩台就夠了。


    陳誌堅堅持給這些漕船的中部,安裝一座桅杆和一副中式硬帆,兩舷安裝了一些搖櫓。中式硬帆利用不同方向的風效率高。這些都是給蒸汽機做的保險和備份措施。


    他的理由是,這些蒸汽機的可靠性不佳。戰鬥時要是熄火了,會出大事的。而且,這些船機動起來非常的笨拙,操縱性極差。


    如果有一定數量的搖櫓,可以方便調整方向和掉頭、拐彎等。


    就算蒸汽機壞了,而且沒有合適的風向,船帆也不起作用,至少可以搖櫓保持最低程度的運行。緊急情況可以脫離戰場,不至於拋錨了,然後原地被動挨打。


    經過計算,這樣下來,安裝蒸汽機和明輪,安裝瓦愣鋼板裝甲,安裝桅杆和一麵中式硬帆。


    再加上搖櫓,還有人員和武器的重量,一條船的載重量從兩百噸,急劇下降到一百噸。


    但是,經過這麽一改裝,確實各方麵都考慮到了。內河蒸汽船具備了實用性。


    楊凡雖然每天都能收到多倫城的戰報,目前多倫城憑借之前修建的夯土城牆,每天都能擊退幾次進攻。


    但是情況仍然比較嚴峻。


    為了保證速度,這些船都是同時開工改裝。上述的這些方桉技術難度不大,現有的技術儲備都可以實現,但是最大的問題還是在船的傳動係統和變速上麵。


    即使做不出來好用的變速箱,也必須先做出來一個靠譜的調速器。先穩定蒸汽機的輸出速度。然後再加裝變速齒輪來控製速度和倒車。


    調速器楊凡選用了瓦特蒸汽機上的調速器,因為這個原理最簡單。


    氣缸輸出時同時帶都一個根豎立的軸,這個軸上麵安裝了兩個配重球體。氣缸功率大時,轉速快,就會把兩個球體掄起來,這是因為離心力的原因。


    球體上有連杆,球體向上運動就會通過比較複雜的連杆去帶動蒸汽機出氣口的閥門。如果速度過快了,配重球被掄起來太高,就會通過連杆減小蒸汽機的出氣量。


    這樣速度就降下來了。


    同理,如果出氣少,轉動的速度慢,球體的離心力不足,就會下落,就會帶動連杆向下運動,把出氣閥打開的大一些,這樣多出汽,氣缸就會加大運動速度。


    所以,隻要把調速器設定好,就可以穩定的輸出固定的功率。這樣子就把蒸汽機的孝喘病治好了。


    這個原理非常簡單,陳曦很快就掌握了,還帶著學生們做出了一些改進。老匠師們手工打磨做好零件,然後安裝上去,試用效果非常好。


    變速箱就是完全用現代的廢棄材料拚裝了。這些零件和齒輪,現在的條件根本做不出來。


    反正也是小規模使用,用廢舊零件拚湊也能滿足使用,至於本地化,等以後大規模使用時候再說。


    第一艘,安裝好了調速器和變速箱的漕船試航結束後,前進、後退,轉向、穩定輸出功率,都沒有發現問題。因為趕時間,變速齒輪製作了兩個前進擋和一個倒擋。


    試航時,終於找到了現代船舶的一些感覺,幾乎讓楊凡熱淚盈眶。這一段時間總算沒有白幹。


    楊凡決定,先派遣這條船去一趟多倫城。鼓舞一下民心士氣。


    這條船的到來,一定會極大的振奮人心。


    現在他們最大的壓力就是孤懸草原深處的心理壓力。如果在蒙古人的重重圍困之中,恢複通航,多倫和遵化、新城可以自由往來,那麽人心立刻就會安定下來。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蒙古人圍不圍城無所謂,反正莊稼也歸倉了,牲畜有足夠的秸稈吃,城裏煤炭也充足。


    城裏糧食充足,吃水有水井。牲畜也都進城了,肉鋪子裏,從豬肉到牛羊肉,甚至野味都有,這裏臨河,還有魚。


    冬天也不怕,土坯房子冬暖夏涼,還有鐵皮爐子。願意花錢可以買蜂窩煤燒,那玩意都是一半劣質土煤粉加一半石灰和粘土,便宜的很。


    不願意花錢,自己有秸稈,足夠燒一冬天了。


    有的勤快人家,還在田埂上打雜草灌木柴禾。院子裏高高的堆著柴草垛。怎麽看也不怕冬天挨凍。


    如果恢複通航了,大家夥就更有信心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鋼鐵大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漫卷詩書萬點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漫卷詩書萬點花並收藏明末鋼鐵大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