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筵這項製度,主要由翰林、尚書、大學士等飽學之士,為日理萬機的皇帝補補課、講講書。這麽高級的會議,楊凡是沒有資格參加的,能陪同皇帝參加學習的除了翰林們,就都是內閣的閣老們,大學士們。


    明代的規矩,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真正的進士其實就是進士及第那三個人。額外加上賜進士出身。


    注意,二甲帶一個賜字,意思是皇帝賞你的。三甲更不堪。賜同進士出身,那是皇帝可憐你,賞你的相當於進士出身。賜同進士出身,那不叫進士。


    科舉要是考了三甲,就是三等人。入翰林院什麽的,留在中央觀政培養什麽的,就別癡心妄想了。您就找個邊遠地方當縣令去吧。


    楊凡這種武將,在文官看來,狗都不如的東西。哪裏有資格參加這麽重要的學術活動。


    沒見,戚繼光給當朝首輔張居正寫信之時,自稱「門下走狗小的戚某」。楊凡現如今,還不敢跟戚少保比。所以他內心對不能參加這麽高級的學術活動,倒也很平衡得很。


    盡管大明朝目前最了解蒙古人就是他。


    文華殿上午的四書五經講完,中午,皇帝賜宴。


    這可是難的的殊榮,而且明朝非常人性化,除了吃飯,還可以打包帶些迴去給老婆孩子吃。算是陛下的額外的恩寵。


    此時的文華殿裏,放著一座從興禾超市那裏采購的立式座鍾,下午一點整,西北問題的講學正式開始。


    參加講學和學習的人員紛紛入內,全體翰林學士,六位大學士。明代文華殿大學士其實長期不被當做閣臣的差遣,正式用的也就五個。即華蓋殿大學士(嘉靖改製中極殿大學士)、謹身殿大學士(嘉靖改製建極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這些大學士都是內閣成員。但反之,閣臣不一定都是大學士。隻要帶入文淵閣參與機務這幾個字的職銜,就一樣是閣臣。明朝後期,有時內閣人多,大學士頭銜不夠用,可能一個頭銜,很多人都掛著。比如好幾個東閣大學士。


    眾人按照官階左右站立。


    隨後,皇帝來了,但是皇帝身後跟著一個老者,頓時讓眾人大吃一驚。


    首輔李標、次輔錢龍錫互相看了一眼。非常驚訝,皇帝把孫承宗召迴來了。這是什麽時候的事情,怎麽一點都沒聽到風聲。


    崇禎接受了群臣朝拜之後,在臨時的禦座上坐定,說道:「今兒個上午講了半天書,諸位閣老,臣工都很疲憊,今日下午就是聽聽我大明在西北的治理,就當聽聽故事吧,就不用這麽嚴肅了。」


    他轉頭對王承恩說道:「賜席吧,都坐著聽,朕也坐著。」


    群臣高唿萬歲。經筵是非常嚴肅的,規矩很大。自古以來隻有皇帝能坐著聽,其他人都要站著。


    但一般經筵上午就結束了,下午是皇帝臨時安排的。主要是馬上要對西北用兵。讓內閣和諸位大臣熟悉一下西北的情況,便於決策。


    崇禎在禦座上盤膝而坐,太監們也送進來很多席子,諸位大臣也兩側相對,盤膝而坐。隨即宮女送上果品和茶水。


    今日的主講人是孫承宗。


    其實想想也能明白。本屆內閣都是今年新上來的,對朝廷的各類沿革和曆史不甚了解。今日皇帝想聽西北問題,還真得要找一個熟知邊境情況,同時也在中樞長期任職的老臣。


    隻有這樣的人,才能了解很多決策的來龍去脈,以及一係列重大曆史事件背後的種種因由。才能把西北問題講清楚。


    而環顧目前的大明朝廷,最合適的人選就是天啟皇帝的老師,幾次擔任大學士,薊遼督師等職務的孫承宗。他即懂政治又懂軍事,


    同時又久居中樞,多次出任閣臣。是最合適得人選。


    孫承宗德高望重,又是東林前輩,準備開講,下麵頓時一片肅靜。


    「今天老夫主要講講,蒙古和青藏之間的關係,以及喇嘛教在蒙古地區的傳播。隻有搞明白了這個問題,才能清晰的了解如今西北地區的不同民族、部落、宗教、王公世係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最後,才能對本次對西北用兵,以及定遠伯會遇到的問題有所評估。以此作為內閣決策的基礎。」孫承宗清清嗓子,緩緩的說道。


    其實,大明的邊境上,大家現在最了解是東虜,也就是建奴。其次是和大明打了二百多年的漠南蒙古。其他的都不甚了解。


    對於西北,更是倆眼一抹黑。


    明朝從建立開始,在北方蒙古高原和東北地區,大舉用兵,多次征伐,直到成化朝,還曾深入鬆花江流域三次犁庭掃穴,清剿女真。


    但在西北和青藏地區,從一開始就是保守政策,基本不出嘉峪關。而青藏更是不曾出兵和駐軍。基本就是名義上的收服。保持一個朝貢的關係而已。


    明朝前期,因為明朝軍事力量強大,青藏地區還保持著朝覲和上貢,後期就逐步連麵上的關係也不能維持了。


    「我大明龍興之後,前元就基本撤出了青藏地區。龜縮於戈壁以北地區。太祖遣使招安西北諸部。洪武三年(1370年)大明軍隊攻占甘肅,切斷了蒙古和青藏的聯係,於是青藏各部紛紛表示臣服於大明。我朝於是就在青藏進行了大規模的冊封活動,名義上繼承了元朝對青藏的管理。也就是從這時候起,青藏從名義上歸入我大明版圖。」


    崇禎點點頭,這段曆史他是知道的。洪武三年是大明把青藏並入版圖的開始。


    孫承宗繼續說道:「在青海地區,我朝冊封原前元的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為朵甘都指揮使。青海由此平定。」


    「當時的藏地是由帕竹政權統治。帕竹王朝的首領被稱為「第悉」,主要信仰噶舉派。洪武五年(1372年),大明冊封帕竹第二代第悉釋迦堅讚為「灌頂國師」。上藏由此平定。」


    「在阿裏地區,古格王朝曾在洪武六年(1373年)初派人到大明「朝貢」,太祖就冊封古格為俄力思軍民元帥府。下藏由此平定。」


    「在嘉峪關以西,哈密及哈密以南,羅布泊以北以東。這塊三角區域內存在許多蒙古部落,這些部落是前元的時候,從察合台汗國投奔元朝的王公。被忽必烈安置在了嘉峪關以西的地區,設置有北庭都元帥府管理。大明平定甘肅後,這些王公接受了大明的冊封。到永樂年間,在嘉峪關以西冊封了七個衛,合稱「關西七衛」。


    這一部分人的後裔,就是今天占新疆四分之一麵積的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的主要居民。


    孫承宗看大家都聽的很明白,沒有疑問,就繼續說道:「青海、上藏、下藏、關西七衛這四大塊版圖就是大明建立之初西北的基本控製區域。全部都是糜係州和衛所。我大明沒有駐軍一兵一卒。但是,通過冊封和朝貢製度,徹底排除了蒙古人對西北的影響。」


    崇禎問道:「蒙古後來是怎麽和藏人再度攪和在一起的。形成了現在這種民族和宗教複雜交織的情況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鋼鐵大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漫卷詩書萬點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漫卷詩書萬點花並收藏明末鋼鐵大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