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軍中的情況要好些,一直以來都有朝廷運送過來的軍餉,再加上年前開了互市,收上來的稅基本能抵消軍隊一半的消耗。而軍隊內也延續了之前的傳統,每天都會派士兵去輪流耕種,盡量做到自給自足。
陶笉然終於明白為啥王君浩那十萬大軍至今還住在帳篷裏了。那軍隊中隻有一成是老兵,其餘都是新兵蛋子,如今匈奴隨時可能入侵,肯定是要先玩命訓練,把大軍的總體素質提升上來。
而期間要去輪耕已經十分浪費時間了,又哪裏有空蓋房子呢。
而沂州的百姓也不像其他地方一般,農閑就沒活幹了,他們還要去挖河道,引水灌溉,開荒新農田,根本沒有停下來歇口氣的時間,更別提抽調去給士兵們蓋房子了。
了解了沂州的基本情況,陶笉然在心中長嘆一聲,這情況比他想的還要複雜。
等陶笉然從一堆卷宗中迴過神來時,已經過了午時,一抬頭就看到了兩張陌生的麵孔。
麵前兩個男子,一個麵容還透露著一股稚氣,看起來不過十六歲的模樣,另一個已經是飽經風霜,雙鬢發白,約莫四五十歲的模樣。
兩人看到陶笉然終於注意到了自己,那年輕的男子連忙道:“大人,您可算迴神了,我們等了您許久了。”
這話聽起來像是在埋怨,年長的連忙扯了一下他的衣袖。
陶笉然倒沒跟年長的人想像的一樣發火,反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讓你們久等了,要不一起去吃飯吧?我們邊吃邊說。”
“哎,這怎麽好意思。”少年假意推脫,但眼神中卻是飽含期待。
陶笉然在官場混了這麽兩年,倒是許久沒見過這麽有趣的性子,臉上的笑意更加明顯了:“走吧,府上的廚娘是從寧安來的,來嚐嚐南邊的菜餚。”
少年聞言,一雙眼睛頓時變成了星星眼。那年長的那位則沒什麽表情,跟那些政場老油條沒啥區別。
陶笉然下意識地對少年親近了一些,少年一個高興,就將自己的家底全部倒出來了。
原來他是邱裕的幼子,名叫邱勤業,今天確實是十六歲。從小跟著爹爹和兩個哥哥讀書識字,對畫畫也略通皮毛。就是性子太過跳脫,邱裕便沒讓他下場考試,要他再經幾年事再說。
而邱勤業的兩個哥哥,大的已經考取了舉人,小的也是秀才,雙雙在京城求學,家裏隻有她一個同齡人,已經被憋成了個人來瘋。
年長的則姓李,名瓊,是李通判的大堂兄。科舉考了這麽多年隻是個秀才,如今在李通判手下掛個閑職。
陶笉然並不意外,在沂州這麽窮的地方,不可能再出什麽寒門學子了,一說識字的,那必定是跟這些官員門沾親帶故的關係,否則又哪裏有錢財和時間去讀書識字。
思及此,陶笉然也是十分可惜。沂州這地方已經窮到連義務教育都不可能展開了,必須得先搞好民生再說。
陶笉然不跟他們賣關子,席間就說了:“這次請二位來,是想你們幫本官將這冊子上的內容,畫成簡單易懂的圖冊,就像這個一樣。”陶笉然掏出了棉花種植手冊,還有一本推廣漚肥的小畫冊。
“這個畫冊我看過!”邱勤業興奮道,當初邱裕把這種冊子拿迴家到時候,他就因為好奇偷偷描了幾幅,“這個我會畫,包在我身上了!”不過就是幾根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人物和動作麽,簡單到不行!
陶笉然也沒有打擊他的積極性,隻是提醒道:“這個冊子的唯一目的是讓不識字的農民們也能看懂上麵的內容,所以簡潔易懂是重點。不如這樣,你們先各自迴去試著畫畫這播種篇,為期三日,我看誰畫的最易懂,這個畫冊就由誰主導。”
邱勤業對這種有競爭性的比賽十分積極,連忙誇下海口道:“沒問題!三日後定叫大人眼前一亮!”
李瓊麵上情緒仍舊沒多大起伏,但心中卻也是十分激動。即使被歲月蹉跎了那麽久,但陶笉然的出現,喚醒了他內心深處的野心和抱負。若能被陶笉然看中,日後這小小的沂州就再也困不住他了!
三人在席間相談甚歡,而遠在京城的民生日報,悄悄有了新的變化。
起因是經過報社不斷地探索和研究,王琬凝並沒有盲目尊崇陶笉然當初隻為吸引農民的理念,她將民生日報的時事點評板塊開闢成了兩大板塊,在沒有什麽發生重大時事的時候,就會請國子監的先生們,在時事點評專欄來搞一期專講!
這個資源,自然是王琬凝去跟王靈均要來的。王靈均雖然混不吝,但他身份地位在那裏,找個國子監的先生寫篇文章,那也是一句話的事情。不過第一個登上民生日報的,卻並不是國子監的先生,而是禮部侍郎慕容溫瑜!
王靈均隻是給國子監的先生廣下貼,沒人要點教案之類的,卻沒想到把慕容溫瑜給吸引過來了。既然人家禮部侍郎都主動送上門了,那他們還矜持什麽!
慕容溫瑜的文采不必多說,對於政事的敏感程度也是一流的。他以去年科舉的五十道試題為例,講解了該如何答這些試題,文章行雲流水,讀起來讓人慾罷不能,但總感覺缺了點什麽。
王靈均讀完慕容溫瑜親自送過來的手稿,看得心中佩服不已,但還是一拍大腿,不滿道:“瑜啊,這就是你的不對了。”
慕容溫瑜摸不著頭腦:“靈均兄何處此言?”這篇文章他可是修修改改廢了幾十稿,才拿出來的,這也算是他這輩子少有的精品文章了!
王靈均一臉哀怨地看著慕容溫瑜:“我可是把陛下賞的鬆石硯都送你了,你怎麽不給我們民生日報打打廣告?這麽好的文章,起碼地讓人知道是我們日報刊登出來的啊!”
慕容溫瑜聞言,嘴角一抽。自己嘔心瀝血寫的文章,難道還比不上一句廣告詞嗎?!慕容溫瑜無奈地嘆了口氣,叫人傳來筆墨紙硯,提筆在文章最後加了一句,多看看民生日報的時事點評,可以開拓視野,提高政治敏感度,讓你的文章立意更加深遠之類的廣告詞。
雖是臨時加上去的,但看起來跟前文互相唿應,渾然一體。
王靈均這才滿意了,又叫下人拿來戚博翰送的貢品金絲墨:“辛苦啦辛苦啦,這可是貢品,我也就這麽一點,全都送你啦。”
慕容溫瑜受寵若驚,雖然他慕容家是大世家,可那進貢給皇帝的墨和硯都輪不到他這個小輩用,但是哪個讀書人不愛這個!此時心中對王靈均的一丁點不滿也灰飛煙滅了,甚至差點就感激涕零!
而王靈均,把戚博翰送給他,督促他用功讀書的東西全部送出去之後,頓時有種掩耳盜鈴的舒暢之感,對慕容溫瑜更是遇到了知己一般惺惺相惜起來。
第164章
第二天, 慕容侍郎的的文章一經刊登, 陶鵬飛早就準備好的宣傳攻勢立即鋪天蓋地地展開了!
這一天, 住在京城的人,隻要走到大街上轉一圈, 就沒有一個人不知道, 慕容溫瑜的文章在民生日報刊登了。
慕容溫瑜在讀書人心目中的地位,可比普通侍郎要高不知道多少。一聽到慕容的名頭,學子們不管三七二十一, 先買一份報紙再說!
</br>
陶笉然終於明白為啥王君浩那十萬大軍至今還住在帳篷裏了。那軍隊中隻有一成是老兵,其餘都是新兵蛋子,如今匈奴隨時可能入侵,肯定是要先玩命訓練,把大軍的總體素質提升上來。
而期間要去輪耕已經十分浪費時間了,又哪裏有空蓋房子呢。
而沂州的百姓也不像其他地方一般,農閑就沒活幹了,他們還要去挖河道,引水灌溉,開荒新農田,根本沒有停下來歇口氣的時間,更別提抽調去給士兵們蓋房子了。
了解了沂州的基本情況,陶笉然在心中長嘆一聲,這情況比他想的還要複雜。
等陶笉然從一堆卷宗中迴過神來時,已經過了午時,一抬頭就看到了兩張陌生的麵孔。
麵前兩個男子,一個麵容還透露著一股稚氣,看起來不過十六歲的模樣,另一個已經是飽經風霜,雙鬢發白,約莫四五十歲的模樣。
兩人看到陶笉然終於注意到了自己,那年輕的男子連忙道:“大人,您可算迴神了,我們等了您許久了。”
這話聽起來像是在埋怨,年長的連忙扯了一下他的衣袖。
陶笉然倒沒跟年長的人想像的一樣發火,反而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讓你們久等了,要不一起去吃飯吧?我們邊吃邊說。”
“哎,這怎麽好意思。”少年假意推脫,但眼神中卻是飽含期待。
陶笉然在官場混了這麽兩年,倒是許久沒見過這麽有趣的性子,臉上的笑意更加明顯了:“走吧,府上的廚娘是從寧安來的,來嚐嚐南邊的菜餚。”
少年聞言,一雙眼睛頓時變成了星星眼。那年長的那位則沒什麽表情,跟那些政場老油條沒啥區別。
陶笉然下意識地對少年親近了一些,少年一個高興,就將自己的家底全部倒出來了。
原來他是邱裕的幼子,名叫邱勤業,今天確實是十六歲。從小跟著爹爹和兩個哥哥讀書識字,對畫畫也略通皮毛。就是性子太過跳脫,邱裕便沒讓他下場考試,要他再經幾年事再說。
而邱勤業的兩個哥哥,大的已經考取了舉人,小的也是秀才,雙雙在京城求學,家裏隻有她一個同齡人,已經被憋成了個人來瘋。
年長的則姓李,名瓊,是李通判的大堂兄。科舉考了這麽多年隻是個秀才,如今在李通判手下掛個閑職。
陶笉然並不意外,在沂州這麽窮的地方,不可能再出什麽寒門學子了,一說識字的,那必定是跟這些官員門沾親帶故的關係,否則又哪裏有錢財和時間去讀書識字。
思及此,陶笉然也是十分可惜。沂州這地方已經窮到連義務教育都不可能展開了,必須得先搞好民生再說。
陶笉然不跟他們賣關子,席間就說了:“這次請二位來,是想你們幫本官將這冊子上的內容,畫成簡單易懂的圖冊,就像這個一樣。”陶笉然掏出了棉花種植手冊,還有一本推廣漚肥的小畫冊。
“這個畫冊我看過!”邱勤業興奮道,當初邱裕把這種冊子拿迴家到時候,他就因為好奇偷偷描了幾幅,“這個我會畫,包在我身上了!”不過就是幾根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人物和動作麽,簡單到不行!
陶笉然也沒有打擊他的積極性,隻是提醒道:“這個冊子的唯一目的是讓不識字的農民們也能看懂上麵的內容,所以簡潔易懂是重點。不如這樣,你們先各自迴去試著畫畫這播種篇,為期三日,我看誰畫的最易懂,這個畫冊就由誰主導。”
邱勤業對這種有競爭性的比賽十分積極,連忙誇下海口道:“沒問題!三日後定叫大人眼前一亮!”
李瓊麵上情緒仍舊沒多大起伏,但心中卻也是十分激動。即使被歲月蹉跎了那麽久,但陶笉然的出現,喚醒了他內心深處的野心和抱負。若能被陶笉然看中,日後這小小的沂州就再也困不住他了!
三人在席間相談甚歡,而遠在京城的民生日報,悄悄有了新的變化。
起因是經過報社不斷地探索和研究,王琬凝並沒有盲目尊崇陶笉然當初隻為吸引農民的理念,她將民生日報的時事點評板塊開闢成了兩大板塊,在沒有什麽發生重大時事的時候,就會請國子監的先生們,在時事點評專欄來搞一期專講!
這個資源,自然是王琬凝去跟王靈均要來的。王靈均雖然混不吝,但他身份地位在那裏,找個國子監的先生寫篇文章,那也是一句話的事情。不過第一個登上民生日報的,卻並不是國子監的先生,而是禮部侍郎慕容溫瑜!
王靈均隻是給國子監的先生廣下貼,沒人要點教案之類的,卻沒想到把慕容溫瑜給吸引過來了。既然人家禮部侍郎都主動送上門了,那他們還矜持什麽!
慕容溫瑜的文采不必多說,對於政事的敏感程度也是一流的。他以去年科舉的五十道試題為例,講解了該如何答這些試題,文章行雲流水,讀起來讓人慾罷不能,但總感覺缺了點什麽。
王靈均讀完慕容溫瑜親自送過來的手稿,看得心中佩服不已,但還是一拍大腿,不滿道:“瑜啊,這就是你的不對了。”
慕容溫瑜摸不著頭腦:“靈均兄何處此言?”這篇文章他可是修修改改廢了幾十稿,才拿出來的,這也算是他這輩子少有的精品文章了!
王靈均一臉哀怨地看著慕容溫瑜:“我可是把陛下賞的鬆石硯都送你了,你怎麽不給我們民生日報打打廣告?這麽好的文章,起碼地讓人知道是我們日報刊登出來的啊!”
慕容溫瑜聞言,嘴角一抽。自己嘔心瀝血寫的文章,難道還比不上一句廣告詞嗎?!慕容溫瑜無奈地嘆了口氣,叫人傳來筆墨紙硯,提筆在文章最後加了一句,多看看民生日報的時事點評,可以開拓視野,提高政治敏感度,讓你的文章立意更加深遠之類的廣告詞。
雖是臨時加上去的,但看起來跟前文互相唿應,渾然一體。
王靈均這才滿意了,又叫下人拿來戚博翰送的貢品金絲墨:“辛苦啦辛苦啦,這可是貢品,我也就這麽一點,全都送你啦。”
慕容溫瑜受寵若驚,雖然他慕容家是大世家,可那進貢給皇帝的墨和硯都輪不到他這個小輩用,但是哪個讀書人不愛這個!此時心中對王靈均的一丁點不滿也灰飛煙滅了,甚至差點就感激涕零!
而王靈均,把戚博翰送給他,督促他用功讀書的東西全部送出去之後,頓時有種掩耳盜鈴的舒暢之感,對慕容溫瑜更是遇到了知己一般惺惺相惜起來。
第164章
第二天, 慕容侍郎的的文章一經刊登, 陶鵬飛早就準備好的宣傳攻勢立即鋪天蓋地地展開了!
這一天, 住在京城的人,隻要走到大街上轉一圈, 就沒有一個人不知道, 慕容溫瑜的文章在民生日報刊登了。
慕容溫瑜在讀書人心目中的地位,可比普通侍郎要高不知道多少。一聽到慕容的名頭,學子們不管三七二十一, 先買一份報紙再說!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