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鑫的打球風格頗具老一代職業人的氣質,穩健中夾雜著犀利的走位。
可能是年紀稍大的緣故,很多時候在比賽中精力跟不上,一打到後半段狀態急劇下滑,此時就會出現很多原本不該出現的失誤,準度也會差很多。
觀察一番局勢之後,石鑫繞著球桌來迴分析清台思路。
片刻過後,他選擇右下角底袋的三號球上手。
這局球唯一的難點就是靠近右上方邊庫的七號球被兩顆障礙球鎖死,沒有任何下球點,需要調整出合適的角度將七號球k出,那麽這局就算是結束了。
石鑫用中低杆發力打進三號球,後者在桌麵上劃出一個小弧線,順利叫位右側中袋的四號球,他趴下看了一眼分離角,確認這顆四號球有機會去k開上方七號鎖死的球堆。
之後用高杆發中力,迅速打出母球高杆塞的效果,成功將七號球順利解救出來。
為此,觀眾為中八教父這一杆漂亮的k球鼓掌,也包括李鑫,他對這位傳奇中八教父還是相當尊敬的,能夠調教出像準神鄭宇伯、地下打手秦利文以及女子巔峰選手女武神唐春曉等一眾頂尖職業選手,足以看出他對台球的理解深厚,他為中式八球在國內乃至國際上的發展也做出極大貢獻。
這樣的人物如何能讓人不尊重呢?
很快,一局沒有難點的球隨著最後一顆黑八落袋宣布結束。
比分1:0領先李鑫。
石鑫迴到休息區,張一桐上前擺球,她作為裁判的職業精神就是擺好每一局球、判定好每一個存在爭議的地方,為選手創造出相對公平的比賽環節。
擺球完畢,她示意李鑫可以上場開球。
後者深吸一口氣,拿起衝杆上前。
自從係統性訓練了開球之後,李鑫這次的衝球明顯要比之前效果更好,沒有發特別大的死力,但是球堆依舊炸得四分五裂,而且一號球跟四號球都順利開進袋中。
張一桐示意開球有效,李鑫繼續擊打。
有人說穩定的開球有時候就是決定一名選手能不能從10.5檔升到11檔的關鍵因素。
這句話雖然有些武斷,但絕對有一定的道理,很多時候雙方選手的硬實力差距都不大,可一旦出現開球沒下或開球失機,那麽差距就從這種小細節上被無限放大......
解說感慨道:“不知道為什麽,我能明顯地感覺到李鑫選手的開球跟之前不太一樣了......在上一輪對戰郭子儀時,他的開球大多數情況都是依靠蠻力炸球堆,效果也是是好是壞。可這次他的發力跟節奏都有了一些細微的變化,效果也是非常好,這局球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炸清了。”
三分鍾之後,比分來到1:1。
忽然,觀眾席中傳來陣陣驚唿聲,愈演愈烈。
李鑫還有些發懵,尋思著不應該是衝我來的吧?這局球沒難度啊!
緊接著,他就在人群中看到了準神從場館的右側往中間走來,後麵還跟著石家班幾個弟子,其中有太乙真人張泰藝、女武神唐春曉。
難怪觀眾的反應會這麽大,準神一出場自帶王者氣勢,左眼全息右眼紅點,麵帶微笑地看著比賽現場。
他們今天應該沒有比賽,所以才來看看師傅的比賽現場。
李鑫瞬間感覺壓力山大,仿佛自己的對手不僅僅是石鑫老師一個人,還有一整個龐大的石家班站在他身後一樣.......
女武神唐春曉偏過頭跟師傅鄭宇伯閑聊著。
“師傅,你覺得李鑫這個選手怎麽樣?我之前也看過他跟秦哥打的比賽,我總覺得李鑫打球有點怪怪的......”
鄭宇伯停頓了一下,隨後反問道:“怪怪的?哪裏怪?”
“我也說不上來......就是我跟小亮、小傑他們都打過,也研究過他們的打球風格,我總覺得在李鑫身上能看到他們的影子......對!還有你,我覺得他的出杆方式跟你很像,你們都很少加塞打邊庫球,全憑準度。”
唐春曉這麽一說,二寶倒是稍稍有點明白她的意思了......
可李鑫畢竟隻是個剛踏入職業圈子的毛頭小子,也沒聽人說過他有什麽師承,純粹就是靠自己摸索出來的,一步一步走到現在。
“難不成還真有這種天才?靠自己摸索台球,硬實力能到九檔?”他心裏也有些犯嘀咕。
因為台球這項運動是非常需要老師來帶的,很多知名選手都師承過不止一位老師。
比如楚霸王楚秉傑,小傑年輕的時候就在吉省台協會長金傑老師手下學球,後來又在他的建議之下去往菲律賓深造,之後迴國從九球轉戰中式八球再次拜師天王代勇。
他可以說是集百家之長的典型代表,九球出身有著犀利的走位,同時也不失準度和心態。
在中八台球圈裏能叫得上名號的選手都是有師承的,靠自己摸索練球可能幾十年都停步在業餘巔峰水平,很難繼續往上走。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著,基本上都是李鑫炸清一局,石鑫老師再炸清一局,兩者交替往複,誰也不讓讓著誰。
比賽看得準神鄭宇伯也是頻頻點頭.......
他跟唐春曉都晉級了64強,或許在之後的比賽中還可能遇上李鑫,提前研究一下對手也是沒錯的。
一旁一直沒說話的太乙真人張泰藝,這時湊上前跟二寶哥笑著說道:“哥,你說咱師傅是不是又起了愛才之心了?你看他看李鑫打球的眼神,又是點頭微笑又是拍手叫好的。我覺得他十有八九是想收徒了......”
二寶也笑笑說:“很正常,但我覺得李鑫不一定會接受......”
“你覺得李鑫會不願意?不能吧?每天不知道多少人想加入石家班,別說拜到咱師傅門下,就是我都有人找上門塞幾歲的孩子給我。李鑫雖然有天賦,但他靠自己瞎練,怕是短時間內很難出成績啊......”
可能是年紀稍大的緣故,很多時候在比賽中精力跟不上,一打到後半段狀態急劇下滑,此時就會出現很多原本不該出現的失誤,準度也會差很多。
觀察一番局勢之後,石鑫繞著球桌來迴分析清台思路。
片刻過後,他選擇右下角底袋的三號球上手。
這局球唯一的難點就是靠近右上方邊庫的七號球被兩顆障礙球鎖死,沒有任何下球點,需要調整出合適的角度將七號球k出,那麽這局就算是結束了。
石鑫用中低杆發力打進三號球,後者在桌麵上劃出一個小弧線,順利叫位右側中袋的四號球,他趴下看了一眼分離角,確認這顆四號球有機會去k開上方七號鎖死的球堆。
之後用高杆發中力,迅速打出母球高杆塞的效果,成功將七號球順利解救出來。
為此,觀眾為中八教父這一杆漂亮的k球鼓掌,也包括李鑫,他對這位傳奇中八教父還是相當尊敬的,能夠調教出像準神鄭宇伯、地下打手秦利文以及女子巔峰選手女武神唐春曉等一眾頂尖職業選手,足以看出他對台球的理解深厚,他為中式八球在國內乃至國際上的發展也做出極大貢獻。
這樣的人物如何能讓人不尊重呢?
很快,一局沒有難點的球隨著最後一顆黑八落袋宣布結束。
比分1:0領先李鑫。
石鑫迴到休息區,張一桐上前擺球,她作為裁判的職業精神就是擺好每一局球、判定好每一個存在爭議的地方,為選手創造出相對公平的比賽環節。
擺球完畢,她示意李鑫可以上場開球。
後者深吸一口氣,拿起衝杆上前。
自從係統性訓練了開球之後,李鑫這次的衝球明顯要比之前效果更好,沒有發特別大的死力,但是球堆依舊炸得四分五裂,而且一號球跟四號球都順利開進袋中。
張一桐示意開球有效,李鑫繼續擊打。
有人說穩定的開球有時候就是決定一名選手能不能從10.5檔升到11檔的關鍵因素。
這句話雖然有些武斷,但絕對有一定的道理,很多時候雙方選手的硬實力差距都不大,可一旦出現開球沒下或開球失機,那麽差距就從這種小細節上被無限放大......
解說感慨道:“不知道為什麽,我能明顯地感覺到李鑫選手的開球跟之前不太一樣了......在上一輪對戰郭子儀時,他的開球大多數情況都是依靠蠻力炸球堆,效果也是是好是壞。可這次他的發力跟節奏都有了一些細微的變化,效果也是非常好,這局球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炸清了。”
三分鍾之後,比分來到1:1。
忽然,觀眾席中傳來陣陣驚唿聲,愈演愈烈。
李鑫還有些發懵,尋思著不應該是衝我來的吧?這局球沒難度啊!
緊接著,他就在人群中看到了準神從場館的右側往中間走來,後麵還跟著石家班幾個弟子,其中有太乙真人張泰藝、女武神唐春曉。
難怪觀眾的反應會這麽大,準神一出場自帶王者氣勢,左眼全息右眼紅點,麵帶微笑地看著比賽現場。
他們今天應該沒有比賽,所以才來看看師傅的比賽現場。
李鑫瞬間感覺壓力山大,仿佛自己的對手不僅僅是石鑫老師一個人,還有一整個龐大的石家班站在他身後一樣.......
女武神唐春曉偏過頭跟師傅鄭宇伯閑聊著。
“師傅,你覺得李鑫這個選手怎麽樣?我之前也看過他跟秦哥打的比賽,我總覺得李鑫打球有點怪怪的......”
鄭宇伯停頓了一下,隨後反問道:“怪怪的?哪裏怪?”
“我也說不上來......就是我跟小亮、小傑他們都打過,也研究過他們的打球風格,我總覺得在李鑫身上能看到他們的影子......對!還有你,我覺得他的出杆方式跟你很像,你們都很少加塞打邊庫球,全憑準度。”
唐春曉這麽一說,二寶倒是稍稍有點明白她的意思了......
可李鑫畢竟隻是個剛踏入職業圈子的毛頭小子,也沒聽人說過他有什麽師承,純粹就是靠自己摸索出來的,一步一步走到現在。
“難不成還真有這種天才?靠自己摸索台球,硬實力能到九檔?”他心裏也有些犯嘀咕。
因為台球這項運動是非常需要老師來帶的,很多知名選手都師承過不止一位老師。
比如楚霸王楚秉傑,小傑年輕的時候就在吉省台協會長金傑老師手下學球,後來又在他的建議之下去往菲律賓深造,之後迴國從九球轉戰中式八球再次拜師天王代勇。
他可以說是集百家之長的典型代表,九球出身有著犀利的走位,同時也不失準度和心態。
在中八台球圈裏能叫得上名號的選手都是有師承的,靠自己摸索練球可能幾十年都停步在業餘巔峰水平,很難繼續往上走。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著,基本上都是李鑫炸清一局,石鑫老師再炸清一局,兩者交替往複,誰也不讓讓著誰。
比賽看得準神鄭宇伯也是頻頻點頭.......
他跟唐春曉都晉級了64強,或許在之後的比賽中還可能遇上李鑫,提前研究一下對手也是沒錯的。
一旁一直沒說話的太乙真人張泰藝,這時湊上前跟二寶哥笑著說道:“哥,你說咱師傅是不是又起了愛才之心了?你看他看李鑫打球的眼神,又是點頭微笑又是拍手叫好的。我覺得他十有八九是想收徒了......”
二寶也笑笑說:“很正常,但我覺得李鑫不一定會接受......”
“你覺得李鑫會不願意?不能吧?每天不知道多少人想加入石家班,別說拜到咱師傅門下,就是我都有人找上門塞幾歲的孩子給我。李鑫雖然有天賦,但他靠自己瞎練,怕是短時間內很難出成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