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孚王福晉是位和善溫柔的人,不善於唇劍舌槍地對話,但大道理講得滿好的。她說:‘閨房裏拌嘴,是任何小夫妻都難避免的事,也很難分辨出誰是誰非來。當父母的更不必從旁插手,越有旁人,他們感情越生分。本來是感情上的事,也很難論斷曲直。果真他們鬧出了圈心,勸一勸,讓他們不要過分就行了。家庭裏處處要以和為貴。’這些話本是入情入理的,也是當父母的維護家庭的正當言論。


    老醇親王奕與妻葉赫那拉氏(慈禧之妹)“桂公夫人哪裏聽得進這樣的話。她是抱著給閨女出氣的目的來的,不出這口怨氣怎肯罷休。於是她戳指對著孚王福晉說:‘你不管是不?你不管,我管!’這就一五一十地把載澍不滿芳嘉園、不滿老太後指婚的話,添枝加葉地稟奏了老太後,當然惹翻了老太後。老太後為了給芳嘉園圓麵子,為了給自己樹威信,為了敲山鎮虎,給光緒點顏色看,所以鄭重其事請出宗正(族長)來,請出所有王爺來,評論載澍的罪過。載澍是沒法還嘴的,因為有老丈母娘原告為證,隻有伏罪任憑處罰。可老太後堅持要以大逆不道罪處死,幸虧五爺、六爺力爭,以九王爺的後裔為重,苦苦哀求,才允許褫職奪府,杖責一百,永遠發往宗人府圈禁。在杖責的時候,桂公夫人又親自派人監視,聲言如杖刑從輕,就再次稟奏太後,嚇得施刑的人都不敢馬虎。本來交宗人府行刑,隻是官樣文章,一邊一五一十地念著杖數,一邊虛張聲勢地揮舞著竹板子,喝著唱過也就完了,向來沒有真正的笞過。可這次不行,桂公夫人派人盯著,非著實地打不可。一百杖打完了,載澍褲子上的血都和肉沾連在一起。孚王福晉一氣之下,搬到京西溫泉墓地去住。直到庚子年洋人進京,放了各種犯人,載澍才被放迴家,跟他母親一直住在墓地裏。前前後後載澍在宗人府的高牆裏圈禁了十多年。


    “桂公爺的夫人於是在皇家的宗族裏,在朝野上下就出了名聲了。能打架,不是假打而是真打,不是小打而是大打,把姑爺家打得落花流水,把姑爺打得血肉模糊。可後來結果呢?哼!親戚打斷了,閨女沒人要了,隻能悄悄地把三妞領迴自己的家裏守活寡。她就是這種顧前不顧後,隻顧一時,不顧後果,隻顧自己,不顧旁人的‘其性與人殊’的人。北京俗話,叫一條牛筋的性格,而且至死不悔改,誰勸和誰梗脖子。”


    說到這裏,老宮女話題一轉,又轉到光緒皇帝和他的皇後隆裕身上。


    光緒帝和隆裕


    清光緒皇帝像隨著老宮女將話題轉到光緒皇帝和他的皇後隆裕身上,一直以來老宮女斷斷續續敘及的光緒帝的點滴瑣事,也漸漸在腦中匯集起來,此略成二篇,以饗讀者。


    “隆裕有這樣一個媽,有這樣的一個媽當後台,有這樣的一個媽給出主意,受這樣的一個媽的教育、支持和操縱,請想,她能夠溫柔恭順地對待光緒嗎?說不定,一有機會也要把光緒打個血肉模糊呢!


    “光緒爺是深深懂得這個道理的。


    “不過也有忍無可忍的時候。


    “光緒爺病重時,住在中南海的涵元殿裏。老劉還是按照規矩伺候光緒爺刮臉理發。光緒像木頭人一樣,不說也不動,聽從下人們的擺布。他們都知道光緒的脾氣,趕緊伺候,趕緊離開。孤獨慣了的人,決不願有人在一旁打攪。在光緒爺麵前當差的人,都是低著眼皮做事,一句話也不說,這是一向的習慣。近些日子,皇後常來問候,光緒依然像往常一樣,除去請老太後萬安以外,冷冰冰地沒一句閑話。彼此都心照,皇後來是另有使命,是來察考監視皇帝的喜怒哀樂,一言一行,都要報告給太後。所以,皇後一來,就引起了皇帝的不安,甚至憤懣。光緒是個心胸狹窄,容易暴怒的人,但多年的宮廷坎坷,使他也小有智慧。一天,皇後進見完畢,皇帝吩咐她‘請跪安吧’,那就是請她退下。皇帝的寢宮,不願意誰在一旁,是完全有權力讓誰退下的,何況在病中。光緒連說兩次,皇後裝作沒聽見,大概是命而來有所仗恃吧。於是光緒暴怒了,奮起身來,用手一抻皇後的發髻,讓她出去,把一隻玉簪子都摔在地下了。這件事情,光緒是站在理上的。這是光緒臨死前十幾天的事。可以說至死他們兩個人的仇恨也沒有解開。這些事,伺候過光緒的老太監都能說上一兩件的。


    “我們聽書的時候常聽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說俗了叫‘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假如隆裕有好的家教,出閣後受到好的調理,用溫柔賢淑的態度去對待光緒,光緒也不是不可理喻的人。不,她聽從她娘家媽的指使,倚仗老太後的庇護,硬頂、硬撞,才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她已經失去了一個女人的美德。觀察晚清宮廷內幕的,如果忽略了芳嘉園,主要的是忽略了桂公夫人的一股力量,那是不夠的。談晚清曆史的,都說因為夫妻不和才影響到母子不和,因母子不和才影響到政見不和。如果這話是真的,那麽夫妻不和最主要根源還在芳嘉園。


    “我沒文化,但我成本大套地聽過《三國》,我也聽過戲,聽過《逍遙津》。漢獻帝還有個忠心耿耿的老丈人伏完呢,還有個知疼知熱的伏皇後呢。可光緒呢?連自己床頭人也變成監視自己的敵人,無怪他感嘆自己的淒涼,抱恨而歿了,‘涵元殿’變成隆裕皇後了真正的‘含冤殿’。我的話太露骨了吧!


    “我放肆地說一句話:不了解這些,就不能真正了解晚清宮廷的內幕。娘家的話,背後吹脖梗的話,往往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我們談完一段故事以後,向例是沉寂片刻,迴味一下故事的內容,然後就漫談起來,品頭論足無所不說。


    我說:“您大概看過《綁子上殿》這齣戲吧!那是唐朝郭子儀的事。郭子儀是唐朝的兵馬大元帥,正趕上安祿山、史思明造反,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以後,讓唐朝再度中興,自己功成名就,被封為汾陽王。郭子儀的兒子娶了皇上的女兒,當了駙馬。沒想到小倆口拌嘴,公主想用皇帝的大帽子來壓服男的,企圖占上風;男的也不示弱,說:‘你爸爸當皇上全憑我爸爸保駕。我爸爸不保,你爸爸一天皇帝也當不成。我爸爸是不想當皇帝,我爸爸若想當皇帝,就沒有你爸爸的地位。’結果公主惱了,一五一十地告訴了皇上。郭子儀知道了,嚇了一身汗,心想這是大逆不道的話,趕緊綁兒子上殿請罪。萬沒想到皇帝和顏悅色地說:‘老親翁,他們小倆口在閨房說的話,你管這些事幹什麽?不啞不聾不做家翁,你還是迴府享清福去吧!’迴頭又訓誡自己的女兒說:‘以後閨房以內的話不要傳到閨房以外。’老太後能有這樣的度量就好了,在她來說,這本是易如反掌的事!”


    老宮女木然地坐了半天沒再說話,最後長長籲了一口氣說:“斷斷續續地對您談了有十年的話了,可您還是不理解老太後。老太後是長期在宮廷裏爭風鬥勝長大的,養成了逞能要強的性格。對待任何人都是以‘你讓我一時不痛快,我讓你一生不舒服’這種以牙還牙的態度,哪裏談得上度量。不論是多麽親的人——對待光緒不是這樣嗎?您再試想想她對周圍所有的人吧……”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宮女談往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金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金易並收藏宮女談往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