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左宗棠:帝國最後的「鷹派」 作者:徐誌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左宗棠當然會享受過程。
這些年,左宗棠“行走山水間”,經常騎著馬,爬過峰頭,或坐著船,見朗月,聞清風,在安化與湘陰來迴奔走。教書、讀書、家事交錯,一陣子做這個,一陣子做那個,忙得有滋有味。
在陶家設館,一呆8年。
8年裏,左宗棠都收穫了什麽?
湘上農人
用8年時間,左宗棠不僅讀完了當下湖南經世致用學風集大成者陶澍的實踐心得,連中國古代諸子百家,三教九流之類的書也全讀了一遍,他終於實現了自己22歲時立下的誌向,“讀破萬卷”了。
這些正書與雜書加在一起,左宗棠免費自學成了一個“自由派進士”。
但自讀不是空想,而是實幹。教書空閑時,他抓緊迴到湘陰,繼續研究地理,忙農學實踐。他規劃好時間,教書與農莊,互不耽誤。左宗棠自述這段經曆,“自移家來柳家沖,署其曰柳莊,每由安化歸,即督工耕作,以平日所講求者試行之。日遊隴畝,自號湘上農人”。
在陶家讀完《康熙輿圖》,又讀了《幹隆內府輿圖》,學問大有長進。他在自繪地圖的基礎上,對輿地的研究深刻、全麵了許多。
在農學的實踐上,左宗棠比起入贅湘潭周家時也有了更深入的科學實驗。除了前麵說到的《廣區田圖說》被左宗棠用進了實踐,他還僱傭了一批農民幫自己幹活,自己也親自參加勞動。每年他從安化往返湘陰,中間有150裏路,他就走訪農家,觀察農田,將別處的好種子、好方法,帶迴柳莊。親手耕作,給人家示範。他將這些種稻、種柳、種竹的方法,及時總結下來。
甚至,為了證實“深水插秧,淺水耙田”這句農諺,他挨個問了幾十個種田高手,然後自己下到田裏去,扶犁掌耙,插田拋秧。
左宗棠潛心研究農學,科學種田,他嚐試採用古時候流傳下來的耕種方法,非常有效。又種上桑樹和茶樹、竹子等,來充分挖掘田地的優勢,幾年之後,單是茶園的收入,差不多就繳清了國家的賦稅,其他產出全是純收入。(“比以古農法耕柳莊之田,甚有效驗。又種桑茶,植竹樹,以盡地利。而茶園所入,今年差可了清國課。”)
左宗棠自己當然也想不到,這些眼下看來屬“無用之學”的知識,為他日後平定陝西、甘肅,收複新疆打下了實踐基礎。他更加沒有事先料到,當他以“湘上農人”自號,說出“長為農夫沒世”,一心一意迴到柳莊來建設晚清新農村時,他這時學到的農學知識,將為他收複新疆立下汗馬功勞。
正是這段時間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種田、種樹實踐經驗, 20多年後,左宗棠對中國大西北的生態環境的建設,遠大於六個英國國土麵積的植樹造林,給後人帶來史無前例的貢獻。
眼下,他隻是憑一個讀書人,一個農民的本能,在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
他將這8年裏種稻、種茶、種柳、種桑、種竹的實踐研究,總結寫成一本書—— 《樸存閣農書》。
他為什麽這麽替農民操心?生活經曆決定的。左宗棠天天跟農民打交道,既懂他們,也對他們有感情,而作為一個民間知識分子,理性也在告訴他,“農為人生第一要務”。
上次與胡林翼觀點發生分歧後,左宗棠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接地氣與尚空談,水火難容,什麽原因造成的呢?左思右想,他終於想明白了:官員崇尚搞關係,通過一些手段,往往反倒博得虛名,獲得利益,所以他們樂意玩關係與手腕。但農人不能這樣,做實事必得紮實,一分投入,一分收穫,農民不能欺騙土地。你去騙土地,三腳貓,花架子,土地依葫蘆畫瓢迴報你,弄得你歉收。左宗棠跟朋友張玉夫比較後得出結論:“而古今頗少傳書,頗思有所著述,且素患近人著書惟擇易就而名美者為之,絕無實學可餉後人。弟近閱新書萬卷,賞心者數種已耳。學問之荒,人才之敝,可見一斑”。
這段生活經曆,對左宗棠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麵強化了左宗棠踏實的辦事風格,同時也培養了左宗棠對底層民眾的樸素情感。
左宗棠實踐後悟出讀書與作農之間,有一個共通的道理:“足知地利之不可不盡,而人事之不可不修矣。”他說,我最大的體會是,追究問題就要洞察根本,追求學問尤其要窮根究底。(“問之既洞其事,學之尤窮其理”)。
對這種邊耕邊讀、既享受自然真味又求得了學問真知的農家生活,左宗棠十分滿意,這也是他一生中最開心的時光。那種開心的勁頭,可與他後來被拜相封侯相提並論。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充分流露出那種道家自然的樂趣。他說:“兄東作甚忙,日與傭人緣隴畝,秧苗初茁,田水琮琤(cóng chēng,形容像玉石一樣的流水聲),時鳥變聲,草新土潤,別有一番樂意。”這種生活,在先秦的《詩經》裏才可以找到,在莊子的散文裏才可以看到。
看著柳莊裏家人越聚越多,左宗棠心花怒放。他甚至操心上了廚藝。嶽母來的那天,他親自迎接,並且動手蒸米酒,為老人家接風。
家裏沒有釀米酒的工具,他就去鄰居那裏借來一套。他從倉庫裏取出自己去年收割的糯米、堅米,找來木香、青藤、地綿、烏藥、黃荊配成的曲料,忙得不亦樂乎,一手釀起酒來。
</br>
這些年,左宗棠“行走山水間”,經常騎著馬,爬過峰頭,或坐著船,見朗月,聞清風,在安化與湘陰來迴奔走。教書、讀書、家事交錯,一陣子做這個,一陣子做那個,忙得有滋有味。
在陶家設館,一呆8年。
8年裏,左宗棠都收穫了什麽?
湘上農人
用8年時間,左宗棠不僅讀完了當下湖南經世致用學風集大成者陶澍的實踐心得,連中國古代諸子百家,三教九流之類的書也全讀了一遍,他終於實現了自己22歲時立下的誌向,“讀破萬卷”了。
這些正書與雜書加在一起,左宗棠免費自學成了一個“自由派進士”。
但自讀不是空想,而是實幹。教書空閑時,他抓緊迴到湘陰,繼續研究地理,忙農學實踐。他規劃好時間,教書與農莊,互不耽誤。左宗棠自述這段經曆,“自移家來柳家沖,署其曰柳莊,每由安化歸,即督工耕作,以平日所講求者試行之。日遊隴畝,自號湘上農人”。
在陶家讀完《康熙輿圖》,又讀了《幹隆內府輿圖》,學問大有長進。他在自繪地圖的基礎上,對輿地的研究深刻、全麵了許多。
在農學的實踐上,左宗棠比起入贅湘潭周家時也有了更深入的科學實驗。除了前麵說到的《廣區田圖說》被左宗棠用進了實踐,他還僱傭了一批農民幫自己幹活,自己也親自參加勞動。每年他從安化往返湘陰,中間有150裏路,他就走訪農家,觀察農田,將別處的好種子、好方法,帶迴柳莊。親手耕作,給人家示範。他將這些種稻、種柳、種竹的方法,及時總結下來。
甚至,為了證實“深水插秧,淺水耙田”這句農諺,他挨個問了幾十個種田高手,然後自己下到田裏去,扶犁掌耙,插田拋秧。
左宗棠潛心研究農學,科學種田,他嚐試採用古時候流傳下來的耕種方法,非常有效。又種上桑樹和茶樹、竹子等,來充分挖掘田地的優勢,幾年之後,單是茶園的收入,差不多就繳清了國家的賦稅,其他產出全是純收入。(“比以古農法耕柳莊之田,甚有效驗。又種桑茶,植竹樹,以盡地利。而茶園所入,今年差可了清國課。”)
左宗棠自己當然也想不到,這些眼下看來屬“無用之學”的知識,為他日後平定陝西、甘肅,收複新疆打下了實踐基礎。他更加沒有事先料到,當他以“湘上農人”自號,說出“長為農夫沒世”,一心一意迴到柳莊來建設晚清新農村時,他這時學到的農學知識,將為他收複新疆立下汗馬功勞。
正是這段時間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種田、種樹實踐經驗, 20多年後,左宗棠對中國大西北的生態環境的建設,遠大於六個英國國土麵積的植樹造林,給後人帶來史無前例的貢獻。
眼下,他隻是憑一個讀書人,一個農民的本能,在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
他將這8年裏種稻、種茶、種柳、種桑、種竹的實踐研究,總結寫成一本書—— 《樸存閣農書》。
他為什麽這麽替農民操心?生活經曆決定的。左宗棠天天跟農民打交道,既懂他們,也對他們有感情,而作為一個民間知識分子,理性也在告訴他,“農為人生第一要務”。
上次與胡林翼觀點發生分歧後,左宗棠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接地氣與尚空談,水火難容,什麽原因造成的呢?左思右想,他終於想明白了:官員崇尚搞關係,通過一些手段,往往反倒博得虛名,獲得利益,所以他們樂意玩關係與手腕。但農人不能這樣,做實事必得紮實,一分投入,一分收穫,農民不能欺騙土地。你去騙土地,三腳貓,花架子,土地依葫蘆畫瓢迴報你,弄得你歉收。左宗棠跟朋友張玉夫比較後得出結論:“而古今頗少傳書,頗思有所著述,且素患近人著書惟擇易就而名美者為之,絕無實學可餉後人。弟近閱新書萬卷,賞心者數種已耳。學問之荒,人才之敝,可見一斑”。
這段生活經曆,對左宗棠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麵強化了左宗棠踏實的辦事風格,同時也培養了左宗棠對底層民眾的樸素情感。
左宗棠實踐後悟出讀書與作農之間,有一個共通的道理:“足知地利之不可不盡,而人事之不可不修矣。”他說,我最大的體會是,追究問題就要洞察根本,追求學問尤其要窮根究底。(“問之既洞其事,學之尤窮其理”)。
對這種邊耕邊讀、既享受自然真味又求得了學問真知的農家生活,左宗棠十分滿意,這也是他一生中最開心的時光。那種開心的勁頭,可與他後來被拜相封侯相提並論。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充分流露出那種道家自然的樂趣。他說:“兄東作甚忙,日與傭人緣隴畝,秧苗初茁,田水琮琤(cóng chēng,形容像玉石一樣的流水聲),時鳥變聲,草新土潤,別有一番樂意。”這種生活,在先秦的《詩經》裏才可以找到,在莊子的散文裏才可以看到。
看著柳莊裏家人越聚越多,左宗棠心花怒放。他甚至操心上了廚藝。嶽母來的那天,他親自迎接,並且動手蒸米酒,為老人家接風。
家裏沒有釀米酒的工具,他就去鄰居那裏借來一套。他從倉庫裏取出自己去年收割的糯米、堅米,找來木香、青藤、地綿、烏藥、黃荊配成的曲料,忙得不亦樂乎,一手釀起酒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