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左宗棠:帝國最後的「鷹派」 作者:徐誌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鹹豐皇帝登基,給左宗棠又帶來一次出山的機會。
為了顯得皇恩浩蕩,鹹豐一登基就頒發一道詔書,宣布開“孝廉方正科”,聲稱要搜集鄉野遺才,定薦舉後赴禮部驗看考試,授以知縣等官。[1]在這個不是時候的時候,左宗棠成了被搜集的對象。
翰林院庶吉士郭嵩燾推薦左宗棠。[2]
左宗棠一口拒絕了。他心裏一肚子火:你這麽個破朝廷,弄得我考試不中臉麵丟盡也就算了,如今連自己治下的老百姓都保護不了,弄得我左老三假隱要變真隱,我怎麽可能出山給你來幫忙?
不說他眼下正忙著要真隱了,就是不隱,他也不去。因為保舉“孝廉方正科”即使選上了,也隻能得個六品頂戴的芝麻官。左宗棠相信自己跟諸葛亮一樣,是拜相封侯的人物,怎麽可以起步如此低下?
關鍵是,一心關注社會變動的左宗棠,這幾年通過一個人,看到了自己的希望。這個榜樣,就是湘勇(今稱湘軍)創始人江忠源。
江忠源,湖南新寧人,與左宗棠同歲。但科考比不上左宗棠, 1837年才考取舉人,其後科考一直不順。 1844年,為鎮壓農民起義,便在籍辦團練,[3]灌輸忠孝禮義,教兵法技巧。
江忠源辦團練,很快就見成效:一舉成功消滅了同鄉雷再浩的起義軍。
19世紀40年代初,在連年天災人禍的逼迫下,湖南新寧人雷再浩揭竿而起,組織平民反清,與李輝、李世德共創“幫幫會”。雷再浩、李輝分別於新寧八峒、瑤市、盆溪及縣城發展會眾。幾年後,會員發展到2萬多人,雷再浩被推舉為總大哥,李輝推為元帥。
1847年10月16日,雷再浩在黃背峒,李世德在廣西滑溪正式宣布起義。江忠源組織團練迅速去鎮壓。
江忠源帶的團練,堅持了民間辦軍事特色,對朝廷,一不要人,二不要錢,三不要糧,但一心幫朝廷辦事。對於這樣“三不一有”的民間部隊,朝廷求之不得,自然大加鼓勵,常常獎勵。
江忠源憑藉這支民兵隊,成功鎮壓了會黨起義。朝廷馬上賞他做浙江秀水知縣。
嚐試到辦團練的甜頭,江忠源又命弟弟江忠淑募選500人,號稱“楚勇”,趕到廣西。這是湖南鄉勇首次出省作戰,也是湖南民間第一次搞軍事輸出,出師大捷。
開局很好,發展很快。其後幾年,江忠源節節勝利,他的官位也從舉人起步,知縣、知府,一路往上升,升升升,升到了按察使和安徽巡撫。
非常之人,以非常手段,辦非常之事,取非常官位。江忠源別開生麵的起步,讓左宗棠豁然開朗:即使江忠源考上進士,發展再快,也無非做個縣令、知府,類似胡林翼官場驕子,眼下就是這樣。
江忠源後來被奉為湘軍創始人,可惜死得太早,事業半路夭折,名氣沒有曾國藩大。[4]就才能而言,他與曾國藩旗鼓相當,各有所長。北京城裏流傳著一個說法,京城裏隻要有人去世,江忠源必定會幫忙買棺材,曾國藩必定會趕過去送輓聯。“包送靈柩江忠源,包作輓聯曾國藩”,說的就是這個事。當時流傳一則笑話:曾國藩幫人寫輓聯上了癮,有空就琢磨怎樣給人家挽一聯。某次有朋友登門拜訪,見他正寫著,好奇地探頭去看。曾國藩拚命捂住,朋友更加好奇,奪過來一看,原來活著的朋友,都被他預先寫好了輓聯,隻等一死就直接送,自己名字竟然也赫然挺立其中。朋友大驚失色,憤怒地甩門而去,從此與曾國藩絕交。
這些江湖傳聞,已透露給世人,江忠源長處在實踐與行動,曾國藩長處在文采與謀略。左宗棠則兼具兩者之才。
江忠源的經曆給了左宗棠啟發:在當下亂世裏,要想做成當代諸葛亮,必須蓄足勢力,一炮打響,扶搖直上。
不做大事,就做隱士。
左宗棠想避世而隱,這一思想苗頭最早發生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他多次寫信給賀熙齡,稱自己要“買山而隱,為苟全之計”。後來先鬧旱災,後發洪災,計劃全打亂了。
左宗棠“買山而隱”的創意,來自讀史的啟發。明末戰禍亂燒,一個叫孫夏峰的人,帶著幾千人躲進了易州五公山;一個叫魏敏果的人,帶著母親躲進蔚州德勝岩。他們都躲過了劫難,最後完好地存活下來。左宗棠因此結論:學他們躲進深山,世界再亂也安全。
左宗棠厲害,在於他懂曆史。
黑雲終於壓城而來。 1852年7月,太平軍將領蕭朝貴直奔長沙,帶領5萬人馬,槍炮雷動,兵臨城下。緊鄰長沙的湘陰土地,在起義的劇烈顛簸中震蕩了,隨處可見倉皇與逃離。這時的左宗棠,已經帶著一家人,帶上二哥左宗植、帶上周夫人妹妹的兩個兒子,加上朋友郭嵩燾,以及他的弟弟郭昆燾、郭侖燾,在白水洞和梓木洞裏安然地過起了“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生活。
這種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生活,其實是一種要什麽沒什麽的苦不堪言的生活。但比起隨時會被亂軍殺頭的生活,已經有一種莫大的幸福。左宗棠有點沮喪,但他覺得真安全了,“我無害於賊,賊無所忌於我。”他推斷:自己已經弄得江湖名氣很大,太平軍到了一定會來找,找到封個職位,如果不從就殺掉;但現在自己已經成功躲起來了,沒給朝廷做事,對太平軍沒傷害,他們稍微找一下,沒看到就走了,不會專門來找去幹掉。
</br>
為了顯得皇恩浩蕩,鹹豐一登基就頒發一道詔書,宣布開“孝廉方正科”,聲稱要搜集鄉野遺才,定薦舉後赴禮部驗看考試,授以知縣等官。[1]在這個不是時候的時候,左宗棠成了被搜集的對象。
翰林院庶吉士郭嵩燾推薦左宗棠。[2]
左宗棠一口拒絕了。他心裏一肚子火:你這麽個破朝廷,弄得我考試不中臉麵丟盡也就算了,如今連自己治下的老百姓都保護不了,弄得我左老三假隱要變真隱,我怎麽可能出山給你來幫忙?
不說他眼下正忙著要真隱了,就是不隱,他也不去。因為保舉“孝廉方正科”即使選上了,也隻能得個六品頂戴的芝麻官。左宗棠相信自己跟諸葛亮一樣,是拜相封侯的人物,怎麽可以起步如此低下?
關鍵是,一心關注社會變動的左宗棠,這幾年通過一個人,看到了自己的希望。這個榜樣,就是湘勇(今稱湘軍)創始人江忠源。
江忠源,湖南新寧人,與左宗棠同歲。但科考比不上左宗棠, 1837年才考取舉人,其後科考一直不順。 1844年,為鎮壓農民起義,便在籍辦團練,[3]灌輸忠孝禮義,教兵法技巧。
江忠源辦團練,很快就見成效:一舉成功消滅了同鄉雷再浩的起義軍。
19世紀40年代初,在連年天災人禍的逼迫下,湖南新寧人雷再浩揭竿而起,組織平民反清,與李輝、李世德共創“幫幫會”。雷再浩、李輝分別於新寧八峒、瑤市、盆溪及縣城發展會眾。幾年後,會員發展到2萬多人,雷再浩被推舉為總大哥,李輝推為元帥。
1847年10月16日,雷再浩在黃背峒,李世德在廣西滑溪正式宣布起義。江忠源組織團練迅速去鎮壓。
江忠源帶的團練,堅持了民間辦軍事特色,對朝廷,一不要人,二不要錢,三不要糧,但一心幫朝廷辦事。對於這樣“三不一有”的民間部隊,朝廷求之不得,自然大加鼓勵,常常獎勵。
江忠源憑藉這支民兵隊,成功鎮壓了會黨起義。朝廷馬上賞他做浙江秀水知縣。
嚐試到辦團練的甜頭,江忠源又命弟弟江忠淑募選500人,號稱“楚勇”,趕到廣西。這是湖南鄉勇首次出省作戰,也是湖南民間第一次搞軍事輸出,出師大捷。
開局很好,發展很快。其後幾年,江忠源節節勝利,他的官位也從舉人起步,知縣、知府,一路往上升,升升升,升到了按察使和安徽巡撫。
非常之人,以非常手段,辦非常之事,取非常官位。江忠源別開生麵的起步,讓左宗棠豁然開朗:即使江忠源考上進士,發展再快,也無非做個縣令、知府,類似胡林翼官場驕子,眼下就是這樣。
江忠源後來被奉為湘軍創始人,可惜死得太早,事業半路夭折,名氣沒有曾國藩大。[4]就才能而言,他與曾國藩旗鼓相當,各有所長。北京城裏流傳著一個說法,京城裏隻要有人去世,江忠源必定會幫忙買棺材,曾國藩必定會趕過去送輓聯。“包送靈柩江忠源,包作輓聯曾國藩”,說的就是這個事。當時流傳一則笑話:曾國藩幫人寫輓聯上了癮,有空就琢磨怎樣給人家挽一聯。某次有朋友登門拜訪,見他正寫著,好奇地探頭去看。曾國藩拚命捂住,朋友更加好奇,奪過來一看,原來活著的朋友,都被他預先寫好了輓聯,隻等一死就直接送,自己名字竟然也赫然挺立其中。朋友大驚失色,憤怒地甩門而去,從此與曾國藩絕交。
這些江湖傳聞,已透露給世人,江忠源長處在實踐與行動,曾國藩長處在文采與謀略。左宗棠則兼具兩者之才。
江忠源的經曆給了左宗棠啟發:在當下亂世裏,要想做成當代諸葛亮,必須蓄足勢力,一炮打響,扶搖直上。
不做大事,就做隱士。
左宗棠想避世而隱,這一思想苗頭最早發生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他多次寫信給賀熙齡,稱自己要“買山而隱,為苟全之計”。後來先鬧旱災,後發洪災,計劃全打亂了。
左宗棠“買山而隱”的創意,來自讀史的啟發。明末戰禍亂燒,一個叫孫夏峰的人,帶著幾千人躲進了易州五公山;一個叫魏敏果的人,帶著母親躲進蔚州德勝岩。他們都躲過了劫難,最後完好地存活下來。左宗棠因此結論:學他們躲進深山,世界再亂也安全。
左宗棠厲害,在於他懂曆史。
黑雲終於壓城而來。 1852年7月,太平軍將領蕭朝貴直奔長沙,帶領5萬人馬,槍炮雷動,兵臨城下。緊鄰長沙的湘陰土地,在起義的劇烈顛簸中震蕩了,隨處可見倉皇與逃離。這時的左宗棠,已經帶著一家人,帶上二哥左宗植、帶上周夫人妹妹的兩個兒子,加上朋友郭嵩燾,以及他的弟弟郭昆燾、郭侖燾,在白水洞和梓木洞裏安然地過起了“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生活。
這種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生活,其實是一種要什麽沒什麽的苦不堪言的生活。但比起隨時會被亂軍殺頭的生活,已經有一種莫大的幸福。左宗棠有點沮喪,但他覺得真安全了,“我無害於賊,賊無所忌於我。”他推斷:自己已經弄得江湖名氣很大,太平軍到了一定會來找,找到封個職位,如果不從就殺掉;但現在自己已經成功躲起來了,沒給朝廷做事,對太平軍沒傷害,他們稍微找一下,沒看到就走了,不會專門來找去幹掉。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