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艱難的大遷徙
末世天災,小蘿莉囤百億物資躺贏 作者:高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黃醫生迴到了黃氏大宅,看著眼前破敗不堪的房子發呆。
衛星突然墜落,整座城市成了廢墟,黃氏的房子全倒了,隻留下一小片完好的,黃府的傭人也出了不少事,死的死傷的傷。
港軍醫院裏原本有好多房間都是空著的,結果這場災難過後,傷員增加了,現在沒有多餘的地方給他們住。
黃醫生就讓新來的人在周圍的空地,搭起了帳篷,暫時解決問題。
這麽多人聚在一塊,簡直像個小社區。黃天明把從島上帶來的東西分給了他們,讓大家暫時安頓下來。
傍晚的時候,整個g城的廢墟突然變得一片漆黑,後來檢查才發現,大朗附近的那個變電站出了問題。
原來衛星隕落的那天晚上,太陽能發電機被掉下來的衛星撞壞了,很難再修好。
不久後,潮汐發電機也因為海水上漲,徹底停擺了。
慶幸的是,核電站在衛星墜毀時,沒受太大的損傷,但隨著海水上漲,它們麵臨著很大壓力。
變電站出了問題,就算搶修也沒用。沒轍了,詹英聽從專家建議,開始按照程序關停核電站。
關閉核電站可不是什麽小事,要把核燃料取出來得花足足10年時間。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問題,得用上好幾十年的時間。
就算是專家也沒有什麽特別好的辦法,隻能靠時間來搞定這個問題。
處理不當的話,就會給海洋帶來嚴重汙染,屆時還可能對人類生存環境造成嚴重威脅。
最後,黃天明接手了這個任務,安排黃氏公司的技術人員設法進行公關。
希望能夠盡量省時省力地搞定核電站問題,以防止大規模的海洋汙染。
……
海平麵上漲後,整個國家從南到北,海拔低的地區都被海水覆蓋。
其中遼、魯、蘇、浙、閩省、粵全部被淹,津京滬地區全被淹沒,皖省和桂省也有部分地區被海水淹沒,國家的版圖迅速縮小了三分之一。
末世後第四年,滿目瘡痍的華夏大地又開始了新的篇章,熱鬧嘈雜的大遷徙開始了。
這是史上最猛的搬遷,曆時數個月,橫跨十幾個省份,牽涉上億的人口,全國人民都參與其中,這是一部超級壯麗的史詩。
選址、建城、搬遷,每個步驟都得慎密設計,不能出現一點的差錯。
修建工程真的太不容易了,因為設備和資源都不夠,隻能就地取材,蓋的新房子都挺簡陋的,很多地方蓋了茅草屋來安置難民。
另外還有一個難題,這次大遷徙是在交通完全癱瘓的情況下進行的。
大部分人隻能靠走路,這一路艱難險闊,跋山涉水,很多老弱病殘受不了,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除了行路難,路上還有些人專門埋伏等著搶難民的難民,還有襲擊人類的野獸。
搶了他們的東西就算了,有時候甚至會把他們分屍吃掉。
能夠平安到達目的地,順利開展新生活的都隻是少數。
這場大遷徙造成了很大人口損失,這一路上又是骸骨滿地,屍橫遍野。
……
g城的搬遷也在麵臨這樣的問題,從選址開始就考驗著大家的智慧。
沒想到一開始,對於海平麵上升的具體數據,專家組和民間的組織就產生了嚴重分歧,大家各執一詞。
有人說,南北極的冰全部融化掉,海平麵將要漲70米。不過也有人懷疑,這數字不靠譜!
以前有部科幻電影《漫遊地球》裏說,末世南北極冰川融化後,十年內海麵漲了300米。
那部電影當時票房爆棚,傳播很廣,並且深入人心,現在專家想要辟謠,結果民眾似乎都不太相信。
要是海水漲了300米,到哪兒才能安身立命呢?
g城選址的時候,也是吵得不可開交。有的人說要去滇南或者川藏高原,才夠安全。
要知道,從沿海的g城到滇南高原大概有一千四百多公裏的距離。這一路爬山越嶺,沒有交通工具,大部分人根本去不了那邊,就死在半路上了。
勸說無奈之後,黃天明出示了嚴謹的數據,表明300米這個數字不靠譜。大家不能憑著影視作品的內容,就下科學的結論。
最後,聽說粵省新基地都選定在桂北了。有了這些基地作為依托,g城搬到那裏也算是不錯的選擇。
桂省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天災過後,當地僅剩下五分之一的人口。
海水漲潮後,桂南大部分都被淹沒了,隻有桂北完好無損,這裏的海拔八十多米,剛好超過海平麵上漲的高度。
新g城的選址就在附近,不久的將來,海水漲上來之後,這裏將會成為一座嶄新的海濱城市。
修建新城打地基,首先得搞到建築機械,這裏附近有個大型的工程機械廠,末世後就癱瘓了。
林思陽親自帶著人在廢墟裏淘出了好幾十部推土機、挖掘機、打樁機、運輸機,還有盾構機。
有了這些設備,就可以事半功倍。
詹英計劃在這片土地上興建新型城市,可以方便附近幾百公裏的居民來這裏交易物資。
確定了這個地方後,沈蕤帶著露西專門去現場查看了一下。
桂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這裏的山上有很多石灰岩,直接就可以拿去煆燒水泥,還有紅泥可以拿來燒紅磚。
山上還有不少竹木,都可以砍來做門窗。有了這些建材,蓋房子就不是什麽大問題。
另外,桂北的水資源也超級豐富,淡水供應充足,還可以用河流的水力發電給整個g城供電,比核電省心多了。
接下來,就是把先頭部隊送過來,然後開始在城市裏搞建設。
從g城到這裏,大概有七百多公裏,這時候道路早就癱瘓,他們隻能靠直升機送人過來。
林思陽在這裏可起了大作用,他的空間足足有五千多平方,可以一次性帶過來好幾千人。
在他的安排下,先頭部隊開始陸續開拔,前往新城的空地,在那裏搭起了帳篷。
衛星突然墜落,整座城市成了廢墟,黃氏的房子全倒了,隻留下一小片完好的,黃府的傭人也出了不少事,死的死傷的傷。
港軍醫院裏原本有好多房間都是空著的,結果這場災難過後,傷員增加了,現在沒有多餘的地方給他們住。
黃醫生就讓新來的人在周圍的空地,搭起了帳篷,暫時解決問題。
這麽多人聚在一塊,簡直像個小社區。黃天明把從島上帶來的東西分給了他們,讓大家暫時安頓下來。
傍晚的時候,整個g城的廢墟突然變得一片漆黑,後來檢查才發現,大朗附近的那個變電站出了問題。
原來衛星隕落的那天晚上,太陽能發電機被掉下來的衛星撞壞了,很難再修好。
不久後,潮汐發電機也因為海水上漲,徹底停擺了。
慶幸的是,核電站在衛星墜毀時,沒受太大的損傷,但隨著海水上漲,它們麵臨著很大壓力。
變電站出了問題,就算搶修也沒用。沒轍了,詹英聽從專家建議,開始按照程序關停核電站。
關閉核電站可不是什麽小事,要把核燃料取出來得花足足10年時間。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問題,得用上好幾十年的時間。
就算是專家也沒有什麽特別好的辦法,隻能靠時間來搞定這個問題。
處理不當的話,就會給海洋帶來嚴重汙染,屆時還可能對人類生存環境造成嚴重威脅。
最後,黃天明接手了這個任務,安排黃氏公司的技術人員設法進行公關。
希望能夠盡量省時省力地搞定核電站問題,以防止大規模的海洋汙染。
……
海平麵上漲後,整個國家從南到北,海拔低的地區都被海水覆蓋。
其中遼、魯、蘇、浙、閩省、粵全部被淹,津京滬地區全被淹沒,皖省和桂省也有部分地區被海水淹沒,國家的版圖迅速縮小了三分之一。
末世後第四年,滿目瘡痍的華夏大地又開始了新的篇章,熱鬧嘈雜的大遷徙開始了。
這是史上最猛的搬遷,曆時數個月,橫跨十幾個省份,牽涉上億的人口,全國人民都參與其中,這是一部超級壯麗的史詩。
選址、建城、搬遷,每個步驟都得慎密設計,不能出現一點的差錯。
修建工程真的太不容易了,因為設備和資源都不夠,隻能就地取材,蓋的新房子都挺簡陋的,很多地方蓋了茅草屋來安置難民。
另外還有一個難題,這次大遷徙是在交通完全癱瘓的情況下進行的。
大部分人隻能靠走路,這一路艱難險闊,跋山涉水,很多老弱病殘受不了,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除了行路難,路上還有些人專門埋伏等著搶難民的難民,還有襲擊人類的野獸。
搶了他們的東西就算了,有時候甚至會把他們分屍吃掉。
能夠平安到達目的地,順利開展新生活的都隻是少數。
這場大遷徙造成了很大人口損失,這一路上又是骸骨滿地,屍橫遍野。
……
g城的搬遷也在麵臨這樣的問題,從選址開始就考驗著大家的智慧。
沒想到一開始,對於海平麵上升的具體數據,專家組和民間的組織就產生了嚴重分歧,大家各執一詞。
有人說,南北極的冰全部融化掉,海平麵將要漲70米。不過也有人懷疑,這數字不靠譜!
以前有部科幻電影《漫遊地球》裏說,末世南北極冰川融化後,十年內海麵漲了300米。
那部電影當時票房爆棚,傳播很廣,並且深入人心,現在專家想要辟謠,結果民眾似乎都不太相信。
要是海水漲了300米,到哪兒才能安身立命呢?
g城選址的時候,也是吵得不可開交。有的人說要去滇南或者川藏高原,才夠安全。
要知道,從沿海的g城到滇南高原大概有一千四百多公裏的距離。這一路爬山越嶺,沒有交通工具,大部分人根本去不了那邊,就死在半路上了。
勸說無奈之後,黃天明出示了嚴謹的數據,表明300米這個數字不靠譜。大家不能憑著影視作品的內容,就下科學的結論。
最後,聽說粵省新基地都選定在桂北了。有了這些基地作為依托,g城搬到那裏也算是不錯的選擇。
桂省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天災過後,當地僅剩下五分之一的人口。
海水漲潮後,桂南大部分都被淹沒了,隻有桂北完好無損,這裏的海拔八十多米,剛好超過海平麵上漲的高度。
新g城的選址就在附近,不久的將來,海水漲上來之後,這裏將會成為一座嶄新的海濱城市。
修建新城打地基,首先得搞到建築機械,這裏附近有個大型的工程機械廠,末世後就癱瘓了。
林思陽親自帶著人在廢墟裏淘出了好幾十部推土機、挖掘機、打樁機、運輸機,還有盾構機。
有了這些設備,就可以事半功倍。
詹英計劃在這片土地上興建新型城市,可以方便附近幾百公裏的居民來這裏交易物資。
確定了這個地方後,沈蕤帶著露西專門去現場查看了一下。
桂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這裏的山上有很多石灰岩,直接就可以拿去煆燒水泥,還有紅泥可以拿來燒紅磚。
山上還有不少竹木,都可以砍來做門窗。有了這些建材,蓋房子就不是什麽大問題。
另外,桂北的水資源也超級豐富,淡水供應充足,還可以用河流的水力發電給整個g城供電,比核電省心多了。
接下來,就是把先頭部隊送過來,然後開始在城市裏搞建設。
從g城到這裏,大概有七百多公裏,這時候道路早就癱瘓,他們隻能靠直升機送人過來。
林思陽在這裏可起了大作用,他的空間足足有五千多平方,可以一次性帶過來好幾千人。
在他的安排下,先頭部隊開始陸續開拔,前往新城的空地,在那裏搭起了帳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