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生命在於折騰
爭霸水滸這係統功能有限 作者:葛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之所以有這麽個感慨,不是王燁床上不行了,或者身體在走下坡路,而是人經曆的事情多,自然的就長大了。
長大的最重要一個標誌,就是認識到自己並不是無所不能的,甚至還有些平庸。
嗯,雖然做了皇帝還這麽說,有些矯情,但是這個國家太大,王燁對這個國家的掌控越來越弱,都是事實。
曾經王燁跟著宗澤讀書的時候,賣弄過對“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認知。
然後···
然後就挨的可慘了。
當初王燁以為這話是唐太宗說的,結果坐實了不學無術的名聲。
戰國·荀子及其弟子《荀子·王製》:“《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當然,這種尷尬的事情不重要,隻能說讀書的時候,不夠認真。
但是因為當時挨揍,所以王燁清晰的記得當年宗師有另一個教誨:
君是舟,說沒就沒,或是沉覆,或是燃為灰燼,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沒有舟,水還是水,但是沒有水,舟也就沒了用。
影響深刻,如今想起來嗎···
隻剩懷念。
“師兄,在滄州過的如何?”王燁今日接待的是宗穎。
宗澤獨子。
“百姓依舊困頓,愚兄慚愧,未能造福鄉裏。”宗穎道。
宗穎是真正的謙謙君子,不會粉飾自己的功勞,也不會彎彎繞繞,或者說是不想那麽多彎彎繞繞。
“黃河幾次泛濫於滄州,到底良田損毀,如今應該恢複了些吧。”王燁道。
“自河北不是前線邊疆,農田便恢複不少,再加上部分區域改種水稻,如今倒是能吃上飯了。”
宗穎不由笑了笑,百姓能吃上飯,便已經算是盛世了。
雖然自己不能給百姓找來財路,但是以身作則,總是能把吏治往好了帶帶的,所以滄州在河北雖然不能評上等,但是也是中上。
“未來許多年,滄州應該都不會打仗,日子總是會慢慢好過的。”王燁道,“關於推行新的《婚姻法》,推行難度如何?”
兩人飲宴,總是要說話的。兩人是師兄弟,也是君臣,這話題自然聊的就是政務相關。
而這個問題,王燁自然也不止問一個宗穎。
“說不上好壞,有錢的還是想多娶幾個,隻是如今陛下把人命看的貴重,家中奴仆也非賤籍,也少了溺嬰,多了諸多福利院,又有《法律》威懾人心,貧苦百姓,多少有機會娶妻生子了。”
一係列的作為,都是仁政,宗穎很是欽佩,比如這新的《婚姻法》。
王垚鬧騰的厲害,這些事情,也是屬於普世價值觀的,好些真道德人士,也是真的就不娶妾室的。
所以鼓勵一夫一妻的《齊國新婚姻法》便出爐了,其中還有關於和離,婦女權益保護,子女遺產繼承等諸多內容,可以說,這個法律雖然強製性不是很強,但是導向性很強。
比如就有規定,基層官吏,優先錄取隻娶妻的···
在東亞文化圈,有錢的人,都想有權,所以這下來多少還是有些效果的。
實際除了《婚姻法》,還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女性權益保護法》等諸多配套法律,一度讓人懷疑,王燁就是個標準的法學家。
“指望這天下豪富都是師兄這般道德君子,明顯不成,隻能以法繩之,如此雖不能治本,多少能治標。”王燁道。
宗穎點點頭,所謂家學淵源,不是說生下來看書比別人方便些,四書五經,二十四史也就那麽些東西,而是一個父親,不僅能教你讀書,還能教你書外的道理,或者教你怎麽讀書。
再說的時髦一些,家庭中,父親的角色,可以教你認知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律。
宗穎不覺得自己聰明,隻記得父親說過,道德自律固然好,但《法》守住的是這個社會的底線。
“愚兄依然覺得,法律隻能束人心一時,道與德更重要些,還是要讀書。”宗穎頓了頓,“當年陛下推廣三年義務教育,我等愚昧,不識此間真意,如今來看,才是萬世之法,人不學,不知禮,與野獸無異!”
王燁點點頭,有錦衣衛在,自然也知道宗穎為什麽發出這樣的感慨,就是執政的時候,遇到真刁民了。
“倉斌足,才能知禮節,能吃上飯,才能說其他的。”王燁道。
“陛下說的是,終歸是農桑為本的。”
所以這聊天吧,也是執政理念的溝通,宗穎想的是教化萬民,推行朝廷大政,而王燁提醒的是勸化農桑才是第一要務。
“土豆紅薯推廣的如何了?”
“如今已有數載,百姓也已接受,隻是主糧依舊是麥與穀。”宗穎道,五穀的說法持續了那麽多年,不是沒有道理的,是這片土地那麽多年,檢驗選出來的結果。
土豆和紅薯的產量高,但是沒高的那種程度,它依然需要持續不斷的選種培育,而且便是不說飲食習慣,認知和推廣本身也需要時間。
如今這些新的作物,更多的是作為補充,比如田間地頭,或是劣田,種著試試。
“慢慢推廣便是,這事不急。”王燁道,“便是不久之前,我也在擔心,咱們百姓安居之後,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導致土地不夠用,然後這般土地政策便崩潰了,如此這天下恐怕又一次重蹈覆轍,動亂不休,師兄於地方執政數載,何以教我?”
這個問題有點難,宗穎想了好一會,方迴道:“愚兄才淺,不敢言教,陛下既然問,隻說一家之言語,若是後人敗家,那便多掙些家底,如此也能多敗些年,陛下以為呢?”
王燁哈哈一笑,雖然迴答的有些驢唇不對馬嘴,但是又莫名的有些暗爽。
是了,隻要把地盤打的足夠大,怕什麽人口增長?
··· ···
自五月中旬與宗穎議政之後,王燁到底是稍稍放下了心中急切,哪怕襄陽還是進攻受阻,趙楷一副勵精圖治的樣子,也不著急上火了。
這世上雖然很多人不講道理,但是世界運轉,大體還是講理的。
就像優幣會驅逐劣幣,良政會慢慢取代弊政,隻要齊國治下百姓過的好,那偏安一隅的南宋,就早晚會被吞並,百姓是有腿的,從梁山時期,就是靠著利誘吸引百姓投山,然後成就如今的功業,以前能做,現在為何就不能做?
所以放下心事的王燁,做事就隨心了一些。
有事啟奏,沒事披閱走賬,得空廝混在後宮,可謂是工作生活兩不誤。
王燁在休息,但是齊國沒有,各地土改,基層官吏選拔任用,穩步推進;
大軍動處,依然是穩步不停,西域在開拓,蜀道越修越齊整,糧草越備越充足。長江沿岸的駐軍雖然少了些,軍寨卻是多了的。
大踏步的安穩行進,到底不是王燁的做事風格,在安穩了小半年,秋收之後,王燁便又開始了折騰···
長大的最重要一個標誌,就是認識到自己並不是無所不能的,甚至還有些平庸。
嗯,雖然做了皇帝還這麽說,有些矯情,但是這個國家太大,王燁對這個國家的掌控越來越弱,都是事實。
曾經王燁跟著宗澤讀書的時候,賣弄過對“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認知。
然後···
然後就挨的可慘了。
當初王燁以為這話是唐太宗說的,結果坐實了不學無術的名聲。
戰國·荀子及其弟子《荀子·王製》:“《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當然,這種尷尬的事情不重要,隻能說讀書的時候,不夠認真。
但是因為當時挨揍,所以王燁清晰的記得當年宗師有另一個教誨:
君是舟,說沒就沒,或是沉覆,或是燃為灰燼,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沒有舟,水還是水,但是沒有水,舟也就沒了用。
影響深刻,如今想起來嗎···
隻剩懷念。
“師兄,在滄州過的如何?”王燁今日接待的是宗穎。
宗澤獨子。
“百姓依舊困頓,愚兄慚愧,未能造福鄉裏。”宗穎道。
宗穎是真正的謙謙君子,不會粉飾自己的功勞,也不會彎彎繞繞,或者說是不想那麽多彎彎繞繞。
“黃河幾次泛濫於滄州,到底良田損毀,如今應該恢複了些吧。”王燁道。
“自河北不是前線邊疆,農田便恢複不少,再加上部分區域改種水稻,如今倒是能吃上飯了。”
宗穎不由笑了笑,百姓能吃上飯,便已經算是盛世了。
雖然自己不能給百姓找來財路,但是以身作則,總是能把吏治往好了帶帶的,所以滄州在河北雖然不能評上等,但是也是中上。
“未來許多年,滄州應該都不會打仗,日子總是會慢慢好過的。”王燁道,“關於推行新的《婚姻法》,推行難度如何?”
兩人飲宴,總是要說話的。兩人是師兄弟,也是君臣,這話題自然聊的就是政務相關。
而這個問題,王燁自然也不止問一個宗穎。
“說不上好壞,有錢的還是想多娶幾個,隻是如今陛下把人命看的貴重,家中奴仆也非賤籍,也少了溺嬰,多了諸多福利院,又有《法律》威懾人心,貧苦百姓,多少有機會娶妻生子了。”
一係列的作為,都是仁政,宗穎很是欽佩,比如這新的《婚姻法》。
王垚鬧騰的厲害,這些事情,也是屬於普世價值觀的,好些真道德人士,也是真的就不娶妾室的。
所以鼓勵一夫一妻的《齊國新婚姻法》便出爐了,其中還有關於和離,婦女權益保護,子女遺產繼承等諸多內容,可以說,這個法律雖然強製性不是很強,但是導向性很強。
比如就有規定,基層官吏,優先錄取隻娶妻的···
在東亞文化圈,有錢的人,都想有權,所以這下來多少還是有些效果的。
實際除了《婚姻法》,還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女性權益保護法》等諸多配套法律,一度讓人懷疑,王燁就是個標準的法學家。
“指望這天下豪富都是師兄這般道德君子,明顯不成,隻能以法繩之,如此雖不能治本,多少能治標。”王燁道。
宗穎點點頭,所謂家學淵源,不是說生下來看書比別人方便些,四書五經,二十四史也就那麽些東西,而是一個父親,不僅能教你讀書,還能教你書外的道理,或者教你怎麽讀書。
再說的時髦一些,家庭中,父親的角色,可以教你認知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律。
宗穎不覺得自己聰明,隻記得父親說過,道德自律固然好,但《法》守住的是這個社會的底線。
“愚兄依然覺得,法律隻能束人心一時,道與德更重要些,還是要讀書。”宗穎頓了頓,“當年陛下推廣三年義務教育,我等愚昧,不識此間真意,如今來看,才是萬世之法,人不學,不知禮,與野獸無異!”
王燁點點頭,有錦衣衛在,自然也知道宗穎為什麽發出這樣的感慨,就是執政的時候,遇到真刁民了。
“倉斌足,才能知禮節,能吃上飯,才能說其他的。”王燁道。
“陛下說的是,終歸是農桑為本的。”
所以這聊天吧,也是執政理念的溝通,宗穎想的是教化萬民,推行朝廷大政,而王燁提醒的是勸化農桑才是第一要務。
“土豆紅薯推廣的如何了?”
“如今已有數載,百姓也已接受,隻是主糧依舊是麥與穀。”宗穎道,五穀的說法持續了那麽多年,不是沒有道理的,是這片土地那麽多年,檢驗選出來的結果。
土豆和紅薯的產量高,但是沒高的那種程度,它依然需要持續不斷的選種培育,而且便是不說飲食習慣,認知和推廣本身也需要時間。
如今這些新的作物,更多的是作為補充,比如田間地頭,或是劣田,種著試試。
“慢慢推廣便是,這事不急。”王燁道,“便是不久之前,我也在擔心,咱們百姓安居之後,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導致土地不夠用,然後這般土地政策便崩潰了,如此這天下恐怕又一次重蹈覆轍,動亂不休,師兄於地方執政數載,何以教我?”
這個問題有點難,宗穎想了好一會,方迴道:“愚兄才淺,不敢言教,陛下既然問,隻說一家之言語,若是後人敗家,那便多掙些家底,如此也能多敗些年,陛下以為呢?”
王燁哈哈一笑,雖然迴答的有些驢唇不對馬嘴,但是又莫名的有些暗爽。
是了,隻要把地盤打的足夠大,怕什麽人口增長?
··· ···
自五月中旬與宗穎議政之後,王燁到底是稍稍放下了心中急切,哪怕襄陽還是進攻受阻,趙楷一副勵精圖治的樣子,也不著急上火了。
這世上雖然很多人不講道理,但是世界運轉,大體還是講理的。
就像優幣會驅逐劣幣,良政會慢慢取代弊政,隻要齊國治下百姓過的好,那偏安一隅的南宋,就早晚會被吞並,百姓是有腿的,從梁山時期,就是靠著利誘吸引百姓投山,然後成就如今的功業,以前能做,現在為何就不能做?
所以放下心事的王燁,做事就隨心了一些。
有事啟奏,沒事披閱走賬,得空廝混在後宮,可謂是工作生活兩不誤。
王燁在休息,但是齊國沒有,各地土改,基層官吏選拔任用,穩步推進;
大軍動處,依然是穩步不停,西域在開拓,蜀道越修越齊整,糧草越備越充足。長江沿岸的駐軍雖然少了些,軍寨卻是多了的。
大踏步的安穩行進,到底不是王燁的做事風格,在安穩了小半年,秋收之後,王燁便又開始了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