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陳瓊來說,製造一台能動的蒸汽機很容易,製造一台能用的蒸汽機則很難。
事實上在陳瓊前世的曆史上,蒸汽機出現的時候,人類科技樹上的內容是很乏善可陳的,單從技術含量上來說,比現在陳瓊所處的社會也沒強到哪裏去,更不要說還有陳瓊這個相對於工業史來說的超強外掛存在。
前世的陳瓊在網上泡壇子的時候,很喜歡看現代人穿越迴古代之後發展工業的腦洞,不過每次看到有人把橡膠和蒸汽機聯係起來的時候,都忍不住想噴一句,“外行別說話”。
事實上他也的確曾經在迴貼裏指出過,普通橡膠製品不耐高溫,根本不可能用於蒸汽機的密封。然而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人迴貼一本正經地告訴他世界上有耐高溫的特種橡膠製品存在。
陳瓊目瞪口呆之餘,真想當麵問問這位杠精,用根脹圈就能解決的問題非要上特種材料,您是波音軍工係統出來的嗎?可算逮著個冤大頭就使勁薅是吧?您這蒸汽機是不是還打算賣個f35的價?
事實上在蒸汽機的製造過程當中,密封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在陳瓊學習過的課本裏,蒸汽機的熱損失清單裏明確列出汽機泄漏的比例,也就是說,正常的蒸汽泄漏是可以接受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並不需要為此付出太多的代價。事實上對於蒸汽機來說,熱損失的最主要原因是灰份漏落,然而改善燃燒環境這件事又涉及到非常多的外部學科。
搞工業的人經常麵臨的一件很尷尬的事就是,當技術發展到可以解決困擾一個行業多年的問題後,這個行業也已經變成了夕陽行業,很快就會被新興行業代替。
同樣的,代替它的這個新興行業裏也同樣存著著各種各樣以當前技術條件很難完美解決的問題……讓廣大工程設計人員隻能寄希望於外部技術的更多發展……以及本行業的沒落。
當年陳瓊搞畢設的時候,指導老師就曾經語重心長地告誡大家,工業設計上從來沒有完美的東西,設計人員隻是在成本與效益之間做選擇而已。而一直被各行各業掛在嘴邊上的“安全第一”,歸根結底也隻是成本的一項,這也就是為什麽當缺乏外部監管機製的時候,無論口號喊得多好的企業都會無視安全隱患的原因。
然後這位老師就被學生舉報了,沒能堅持到陳瓊完成畢業設計。
相對於還停留在試製階段的蒸汽機來,明輪船的製造和安裝要簡單得多,這還是為了拿到合適的船體比例,陳瓊仿照前世飛機製造業的風洞原理製造了幾個“水洞”來積累數據,否則的話,直接沿用從前的數據,宋航就趕不上明輪上船了,倒是很可能在泯江邊上看到一艘裝了兩個碩大明輪但是沒有動力的半成品,為某位三哥日後的發展指明了前進道路。
宋航在幹船塢看到的大鐵爐子就是陳瓊試製的蒸汽機二號——一號因為試驗人員的疏忽把內頂板燒漏了,直接被陳瓊送鐵廠迴爐去了,好在試驗階段的鍋爐裏壓力不高,所以並沒有造成人身傷害。
事實現在困擾蒸汽機製造的主要原因就是耐高壓,理論上過熱蒸汽壓力越高,其中蘊含的能量也就越大,然而以現在泯江造船廠的技術實力,沒辦法造出能適應高壓的鍋爐——陳瓊倒是知道用爐撐,然而鉚接工藝不夠,爐撐要麽強度不夠,要麽因為接觸麵積太大很快過熱燒損。
所以宋航看到的蒸汽機二號,或者說二號鍋爐的外型才會非常古怪,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大鐵爐子上麵頂個球,雖然比球都不頂口采好一點,仍然純屬無奈之舉——既然連接工藝上不去,陳瓊就隻能在整體鑄造上麵打主意,基本上就是法蘭強度不夠就加厚,重量超標再打眼的古代重現版。當然鍋爐的內容積也就被製造工藝限製住了。
按照陳瓊的估計,現在這台采用了強迫通風和過熱管技術的蒸汽機應該能持續輸出十馬力的功率,內部壓力暫時無法測量,大概在五百千帕左右。
要短時間內獲得更大的輸出功率倒也不是不可能,隻是內部存儲的蒸汽壓力提不上去,蒸騰率又跟不上,很快就沒汽了。事實上因為燃燒室大小的限製,每過一段時間還要清爐整備,就連這可憐的十馬力都沒辦法持久。
另外從理論上來說,當液麵蒸騰率達到極限的時候,會有大量水分和雜質隨水汽蒸發,很可能超過過熱管路的處理能力,讓飽和蒸汽參與作功,反而會降低輸入功率。
所以現在這台蒸汽機在船廠裏的主要工用是驅動吊車吊裝大型工件,因為是間歇性工作,倒是正好彌補了無法持續輸出功率的缺陷。
當然在陳瓊看來可有可無的十馬力蒸汽機,對於宋航等人來說已經足夠可以驚豔一下了,看著整體組裝完畢的巨大明輪被輕鬆吊起來送到船體上麵去,宋侍郎簡直不知道應該說什麽好,按照他的經驗,這種事情必須有一群人或者牲畜在後麵拉繩子才對。
經過這幾天的接觸之後,宋航早就不拿自己老前輩的麵子當迴事了,本著不懂就問的原則湊到陳瓊麵前,打算請他解釋一下。沒想到陳瓊一臉凝重地盯著在天空中晃晃悠悠的明輪,同樣顯得非常緊張。
陳瓊的緊張是有原因的,uu看書 .kansh.om因為就在半個月前,這台吊車進行同樣的吊裝工作時卡住了,當時正在吊裝的一摞船板就在工人的腦袋頂上晃,無論如何也下不來,最後還是陳瓊作主割斷了牽引繩,把幾塊精心切割好的船板摔成了一堆碎塊。
然而到現在為止,陳瓊也沒想到好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金屬材料的強度不足,他沒有穩定可靠的擒縱裝置,隻能用滑輪組省力,然而零件越多故障率越高的問題在這個時代表現得更加突出,並不是依靠工人的負責心就能解決的。
上次的船板摔了也就摔了,有水利車床在,也就是一個木工幾天的工作量,然而要是把今天的明輪摔了,陳瓊怕是要心痛得無法唿吸了。
好在今天老天爺很給麵子,明輪的吊裝過程很順暢,隻在明輪就位的時候因為吊車精度的問題浪費了一些時間,好在最後也用人工調整到位了。
陳瓊暗下決心,在沒有解決機械工具的可靠性之前不能再吊裝更大更重的工件之後,這才向站在身邊欲言又止了半天的宋航拱手說道:“侍郎可有話說?”
宋航連連點頭,心想“我不是有話要說,而是有很多話要說”,然而他正想開口說話的時候,突然聽到身後有人大叫道:“有刺客!”
然後就有兵器的交擊聲和人的唿喊聲響了起來。
宋航還沒來得及反應過來,陳瓊已經一步站到了他的身前,右掌一翻,食中二指夾住了一柄刺過來的單刀,隨手一送,將身中空中還沒落下來的刺客擊斃,口中歎氣說道:“你們再不來,我都要忘記這是武俠了。”
事實上在陳瓊前世的曆史上,蒸汽機出現的時候,人類科技樹上的內容是很乏善可陳的,單從技術含量上來說,比現在陳瓊所處的社會也沒強到哪裏去,更不要說還有陳瓊這個相對於工業史來說的超強外掛存在。
前世的陳瓊在網上泡壇子的時候,很喜歡看現代人穿越迴古代之後發展工業的腦洞,不過每次看到有人把橡膠和蒸汽機聯係起來的時候,都忍不住想噴一句,“外行別說話”。
事實上他也的確曾經在迴貼裏指出過,普通橡膠製品不耐高溫,根本不可能用於蒸汽機的密封。然而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居然有人迴貼一本正經地告訴他世界上有耐高溫的特種橡膠製品存在。
陳瓊目瞪口呆之餘,真想當麵問問這位杠精,用根脹圈就能解決的問題非要上特種材料,您是波音軍工係統出來的嗎?可算逮著個冤大頭就使勁薅是吧?您這蒸汽機是不是還打算賣個f35的價?
事實上在蒸汽機的製造過程當中,密封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在陳瓊學習過的課本裏,蒸汽機的熱損失清單裏明確列出汽機泄漏的比例,也就是說,正常的蒸汽泄漏是可以接受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並不需要為此付出太多的代價。事實上對於蒸汽機來說,熱損失的最主要原因是灰份漏落,然而改善燃燒環境這件事又涉及到非常多的外部學科。
搞工業的人經常麵臨的一件很尷尬的事就是,當技術發展到可以解決困擾一個行業多年的問題後,這個行業也已經變成了夕陽行業,很快就會被新興行業代替。
同樣的,代替它的這個新興行業裏也同樣存著著各種各樣以當前技術條件很難完美解決的問題……讓廣大工程設計人員隻能寄希望於外部技術的更多發展……以及本行業的沒落。
當年陳瓊搞畢設的時候,指導老師就曾經語重心長地告誡大家,工業設計上從來沒有完美的東西,設計人員隻是在成本與效益之間做選擇而已。而一直被各行各業掛在嘴邊上的“安全第一”,歸根結底也隻是成本的一項,這也就是為什麽當缺乏外部監管機製的時候,無論口號喊得多好的企業都會無視安全隱患的原因。
然後這位老師就被學生舉報了,沒能堅持到陳瓊完成畢業設計。
相對於還停留在試製階段的蒸汽機來,明輪船的製造和安裝要簡單得多,這還是為了拿到合適的船體比例,陳瓊仿照前世飛機製造業的風洞原理製造了幾個“水洞”來積累數據,否則的話,直接沿用從前的數據,宋航就趕不上明輪上船了,倒是很可能在泯江邊上看到一艘裝了兩個碩大明輪但是沒有動力的半成品,為某位三哥日後的發展指明了前進道路。
宋航在幹船塢看到的大鐵爐子就是陳瓊試製的蒸汽機二號——一號因為試驗人員的疏忽把內頂板燒漏了,直接被陳瓊送鐵廠迴爐去了,好在試驗階段的鍋爐裏壓力不高,所以並沒有造成人身傷害。
事實現在困擾蒸汽機製造的主要原因就是耐高壓,理論上過熱蒸汽壓力越高,其中蘊含的能量也就越大,然而以現在泯江造船廠的技術實力,沒辦法造出能適應高壓的鍋爐——陳瓊倒是知道用爐撐,然而鉚接工藝不夠,爐撐要麽強度不夠,要麽因為接觸麵積太大很快過熱燒損。
所以宋航看到的蒸汽機二號,或者說二號鍋爐的外型才會非常古怪,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大鐵爐子上麵頂個球,雖然比球都不頂口采好一點,仍然純屬無奈之舉——既然連接工藝上不去,陳瓊就隻能在整體鑄造上麵打主意,基本上就是法蘭強度不夠就加厚,重量超標再打眼的古代重現版。當然鍋爐的內容積也就被製造工藝限製住了。
按照陳瓊的估計,現在這台采用了強迫通風和過熱管技術的蒸汽機應該能持續輸出十馬力的功率,內部壓力暫時無法測量,大概在五百千帕左右。
要短時間內獲得更大的輸出功率倒也不是不可能,隻是內部存儲的蒸汽壓力提不上去,蒸騰率又跟不上,很快就沒汽了。事實上因為燃燒室大小的限製,每過一段時間還要清爐整備,就連這可憐的十馬力都沒辦法持久。
另外從理論上來說,當液麵蒸騰率達到極限的時候,會有大量水分和雜質隨水汽蒸發,很可能超過過熱管路的處理能力,讓飽和蒸汽參與作功,反而會降低輸入功率。
所以現在這台蒸汽機在船廠裏的主要工用是驅動吊車吊裝大型工件,因為是間歇性工作,倒是正好彌補了無法持續輸出功率的缺陷。
當然在陳瓊看來可有可無的十馬力蒸汽機,對於宋航等人來說已經足夠可以驚豔一下了,看著整體組裝完畢的巨大明輪被輕鬆吊起來送到船體上麵去,宋侍郎簡直不知道應該說什麽好,按照他的經驗,這種事情必須有一群人或者牲畜在後麵拉繩子才對。
經過這幾天的接觸之後,宋航早就不拿自己老前輩的麵子當迴事了,本著不懂就問的原則湊到陳瓊麵前,打算請他解釋一下。沒想到陳瓊一臉凝重地盯著在天空中晃晃悠悠的明輪,同樣顯得非常緊張。
陳瓊的緊張是有原因的,uu看書 .kansh.om因為就在半個月前,這台吊車進行同樣的吊裝工作時卡住了,當時正在吊裝的一摞船板就在工人的腦袋頂上晃,無論如何也下不來,最後還是陳瓊作主割斷了牽引繩,把幾塊精心切割好的船板摔成了一堆碎塊。
然而到現在為止,陳瓊也沒想到好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金屬材料的強度不足,他沒有穩定可靠的擒縱裝置,隻能用滑輪組省力,然而零件越多故障率越高的問題在這個時代表現得更加突出,並不是依靠工人的負責心就能解決的。
上次的船板摔了也就摔了,有水利車床在,也就是一個木工幾天的工作量,然而要是把今天的明輪摔了,陳瓊怕是要心痛得無法唿吸了。
好在今天老天爺很給麵子,明輪的吊裝過程很順暢,隻在明輪就位的時候因為吊車精度的問題浪費了一些時間,好在最後也用人工調整到位了。
陳瓊暗下決心,在沒有解決機械工具的可靠性之前不能再吊裝更大更重的工件之後,這才向站在身邊欲言又止了半天的宋航拱手說道:“侍郎可有話說?”
宋航連連點頭,心想“我不是有話要說,而是有很多話要說”,然而他正想開口說話的時候,突然聽到身後有人大叫道:“有刺客!”
然後就有兵器的交擊聲和人的唿喊聲響了起來。
宋航還沒來得及反應過來,陳瓊已經一步站到了他的身前,右掌一翻,食中二指夾住了一柄刺過來的單刀,隨手一送,將身中空中還沒落下來的刺客擊斃,口中歎氣說道:“你們再不來,我都要忘記這是武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