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塵說完這句話之後,丟去一個淩厲眼神,示意年輕世子將旁邊那具無頭屍體和一眾殘兵領走,接著徑直走向風塵營眾多將士前方。
這場大戰,六百輕騎再怎麽驍勇善戰,終究也吃了人數上的虧。
梁塵環顧一圈此刻正在互相包紮傷口的風塵營甲士,默不作聲。
寧川見狀,抹了抹臉上血汙,快步走到小王爺身前,抱拳道:“啟稟小王爺,我方將士此戰陣亡九十三人,斬殺敵軍粗略算下來已經過千。”
梁塵點了點頭,“知道了。”
緊接著,梁塵深唿吸一口氣,神色堅毅,竭盡全身氣力大喊道:“此戰,弟兄們個個以一敵十!殺的四千徽州步軍如喪家野犬丟盔棄甲,可謂戰果卓絕!今日之後,我風塵營之名必定響徹天下!”
眾多受傷兵士見狀,紛紛停下手中動作,艱難駐刀跪地,應聲大喝道:“吾等願誓死追隨小王爺!”
梁塵向前緩緩走去,指著一個個受傷士兵開口道:“張慶錫,胡廣,李池岩,郝丞.....”
算上寧川與韋龍,剩餘五百零七人的名字,悉數從梁塵的口中蹦出。
眾多將士,聽到梁塵念到自己名字,心中紛紛有些吃驚,在吃驚之餘,又湧起些許豪邁。
此刻,所有人皆目光堅定看向梁塵。
梁塵語氣再也不似往日的輕佻,“諸位,過了今日,往後的路隻會更加難走。”
寧川猛然跪地抱拳,聲嘶力竭道:“還是那句話,風塵營將士隨時聽候小王爺的調遣!”
一眾甲士紛紛大聲響應,“吾等願唯小王爺馬首是瞻!”
聲聲如雷,震散雲海!
梁塵神色肅穆,走到風塵營眾多士兵正前方,轉過身抱拳沉聲道:“既然如此,那就有請諸位,與我梁塵共走一遭南楚皇都!”
————
南楚,顧名思義,位於南域邊陲,春秋一戰結束後,與大秦簽訂休戰盟約,協議割讓轄境八州之地,如今占地九州。
菩提山坐落於南楚大都內的皇城不遠處,從山腳到山頂,建有百座寺廟樓閣。
在南楚轄境內眾多寺廟佛閣當中,有一座名刹最被國人信奉景仰,坐落於菩提山頂,超塵拔俗。
幽幽古刹千年鍾聲,鎖心猿,拴意馬,一歲一枯榮。
這便是天下第一名刹鴻臚寺。
數百年間,這座山寺出了不少得道高僧,但要說誰最有名氣,那就是鴻臚寺當代主持,白衣僧人羅法華。
過去幾十年的佛道相爭,每隔五年,釋道二教皆會派人去往五嶽之首的泰山之巔辯論。
前二十年,以釋教四負告終。
再往後,龍虎山天師府出了一名如日中天的趙篁,道門香火愈發鼎盛,釋門勢弱,一時間,天下人紛紛喊起了“滅佛”的口號。
這場“滅佛”持續了十年之久,就在天下人以為世間以後再無佛教祖庭之時,一位白衣僧人橫空出世。
彼時的羅法華剛從西域天竺求取無上真經返迴南楚,就趕上五年一次的泰山辯論。
遙望那日,從泰山之巔俯瞰,有一輪紅日破開海麵,高高懸起。
白衣僧人雙手合十,盤坐於曆代帝王封禪的高台之上,誦讀《金剛經》。
霎時間,高台之上異象四起,僧人身後眾生法相隱隱若現。
片刻之後,白衣僧人又從袈裟內掏出一本從西域天竺求取來的無上經文,低聲佛唱。
僧人手捧真經,緩緩走向一眾道士身前,步步生蓮,不染凡塵,佛光普照大地。
眾多來此道士,紛紛看向參入禪境的白衣僧人與他手中經文,皆啞口無言。
因為他手中的經文,竟空無一字!
白衣僧人喃喃低語。
“我心向佛,如來近在眼前。”
“我心無佛,如來遠在天邊。“
“禪由心生,坐亦禪,行亦禪,靜亦禪,萬物亦禪。”
“萬法因緣所生,因緣所滅。”
“一心無掛,四大皆空。”
最終,這場佛道之爭,白衣僧人以一己之力,破去山下流傳已久的“佛門不可勝之”六字讖語。
菩提山頂,風和日麗,鴻臚寺一處偏僻院林內,白衣僧人正躺在長竹椅上曬太陽,好不愜意。
這時,一名小沙彌走到白衣僧人跟前,試探性問道:“師父,慧能菩薩已經到山下了,咱要不去見見人家?”
白衣僧人一個翻身,看也不看小沙彌,沒好氣道:“不見不見。”
小沙彌撓了撓頭,不知該如何是好。
白衣僧人伸長脖子瞥了他一眼,歎道:“唉,小長念呀小長念,這幾年個頭也沒少長啊,咋就不開竅呢?”
俗名蘇長念的小沙彌撇撇嘴,“我替師父下山與慧能菩薩說禪就是。”
白衣僧人滿意地笑了笑,又說道:“迴來記得帶壺酒,二兩燒雞,一屜包子,要豬肉的。”
蘇長念沒好氣道:“知道了。”
顯然,小沙彌早已習慣了自己師父的所作所為。
南朝四百八十寺,光是記錄在冊的高僧就多達六千人,其中有一人惡跡斑斑,也最出名。
此人便是小和尚蘇長念的師父,當代鴻臚寺主持,近年來泰山辯論無一敗績的羅法華。
可這名白衣僧人平日裏的荒唐行徑,與他流傳在外的盛名不僅不相符合,更是用天差地別形容也不為過。
至於為什麽這樣說,原因很簡單。
當今天下,你就算滿大街提燈籠恐怕也找不出第二個置佛門八大戒律於不顧,整日滿腦子想著喝酒吃肉的和尚。
要不是此人近些年泰山辯論力壓道門一頭,南朝眾多高僧說什麽也得將有辱佛門戒律的羅法華掃地出門。
等到徒弟走遠了以後,白衣僧人伸了個懶腰,換了個更為舒適的姿勢,眯眼愜意道:“一天又快過去咯。”
恰好此時,吹來一陣和煦春風。
鴻臚寺那座最高千佛閣頂,有一長幡,上書“佛法無量”四個大字,此刻隨風搖曳。
這麵長幡,乃已逝南楚先帝許淳所書,親自登至菩提山鴻臚寺贈予白衣僧人。
羅法華雙手置於腦後,看向千佛閣方向,微笑道: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這場大戰,六百輕騎再怎麽驍勇善戰,終究也吃了人數上的虧。
梁塵環顧一圈此刻正在互相包紮傷口的風塵營甲士,默不作聲。
寧川見狀,抹了抹臉上血汙,快步走到小王爺身前,抱拳道:“啟稟小王爺,我方將士此戰陣亡九十三人,斬殺敵軍粗略算下來已經過千。”
梁塵點了點頭,“知道了。”
緊接著,梁塵深唿吸一口氣,神色堅毅,竭盡全身氣力大喊道:“此戰,弟兄們個個以一敵十!殺的四千徽州步軍如喪家野犬丟盔棄甲,可謂戰果卓絕!今日之後,我風塵營之名必定響徹天下!”
眾多受傷兵士見狀,紛紛停下手中動作,艱難駐刀跪地,應聲大喝道:“吾等願誓死追隨小王爺!”
梁塵向前緩緩走去,指著一個個受傷士兵開口道:“張慶錫,胡廣,李池岩,郝丞.....”
算上寧川與韋龍,剩餘五百零七人的名字,悉數從梁塵的口中蹦出。
眾多將士,聽到梁塵念到自己名字,心中紛紛有些吃驚,在吃驚之餘,又湧起些許豪邁。
此刻,所有人皆目光堅定看向梁塵。
梁塵語氣再也不似往日的輕佻,“諸位,過了今日,往後的路隻會更加難走。”
寧川猛然跪地抱拳,聲嘶力竭道:“還是那句話,風塵營將士隨時聽候小王爺的調遣!”
一眾甲士紛紛大聲響應,“吾等願唯小王爺馬首是瞻!”
聲聲如雷,震散雲海!
梁塵神色肅穆,走到風塵營眾多士兵正前方,轉過身抱拳沉聲道:“既然如此,那就有請諸位,與我梁塵共走一遭南楚皇都!”
————
南楚,顧名思義,位於南域邊陲,春秋一戰結束後,與大秦簽訂休戰盟約,協議割讓轄境八州之地,如今占地九州。
菩提山坐落於南楚大都內的皇城不遠處,從山腳到山頂,建有百座寺廟樓閣。
在南楚轄境內眾多寺廟佛閣當中,有一座名刹最被國人信奉景仰,坐落於菩提山頂,超塵拔俗。
幽幽古刹千年鍾聲,鎖心猿,拴意馬,一歲一枯榮。
這便是天下第一名刹鴻臚寺。
數百年間,這座山寺出了不少得道高僧,但要說誰最有名氣,那就是鴻臚寺當代主持,白衣僧人羅法華。
過去幾十年的佛道相爭,每隔五年,釋道二教皆會派人去往五嶽之首的泰山之巔辯論。
前二十年,以釋教四負告終。
再往後,龍虎山天師府出了一名如日中天的趙篁,道門香火愈發鼎盛,釋門勢弱,一時間,天下人紛紛喊起了“滅佛”的口號。
這場“滅佛”持續了十年之久,就在天下人以為世間以後再無佛教祖庭之時,一位白衣僧人橫空出世。
彼時的羅法華剛從西域天竺求取無上真經返迴南楚,就趕上五年一次的泰山辯論。
遙望那日,從泰山之巔俯瞰,有一輪紅日破開海麵,高高懸起。
白衣僧人雙手合十,盤坐於曆代帝王封禪的高台之上,誦讀《金剛經》。
霎時間,高台之上異象四起,僧人身後眾生法相隱隱若現。
片刻之後,白衣僧人又從袈裟內掏出一本從西域天竺求取來的無上經文,低聲佛唱。
僧人手捧真經,緩緩走向一眾道士身前,步步生蓮,不染凡塵,佛光普照大地。
眾多來此道士,紛紛看向參入禪境的白衣僧人與他手中經文,皆啞口無言。
因為他手中的經文,竟空無一字!
白衣僧人喃喃低語。
“我心向佛,如來近在眼前。”
“我心無佛,如來遠在天邊。“
“禪由心生,坐亦禪,行亦禪,靜亦禪,萬物亦禪。”
“萬法因緣所生,因緣所滅。”
“一心無掛,四大皆空。”
最終,這場佛道之爭,白衣僧人以一己之力,破去山下流傳已久的“佛門不可勝之”六字讖語。
菩提山頂,風和日麗,鴻臚寺一處偏僻院林內,白衣僧人正躺在長竹椅上曬太陽,好不愜意。
這時,一名小沙彌走到白衣僧人跟前,試探性問道:“師父,慧能菩薩已經到山下了,咱要不去見見人家?”
白衣僧人一個翻身,看也不看小沙彌,沒好氣道:“不見不見。”
小沙彌撓了撓頭,不知該如何是好。
白衣僧人伸長脖子瞥了他一眼,歎道:“唉,小長念呀小長念,這幾年個頭也沒少長啊,咋就不開竅呢?”
俗名蘇長念的小沙彌撇撇嘴,“我替師父下山與慧能菩薩說禪就是。”
白衣僧人滿意地笑了笑,又說道:“迴來記得帶壺酒,二兩燒雞,一屜包子,要豬肉的。”
蘇長念沒好氣道:“知道了。”
顯然,小沙彌早已習慣了自己師父的所作所為。
南朝四百八十寺,光是記錄在冊的高僧就多達六千人,其中有一人惡跡斑斑,也最出名。
此人便是小和尚蘇長念的師父,當代鴻臚寺主持,近年來泰山辯論無一敗績的羅法華。
可這名白衣僧人平日裏的荒唐行徑,與他流傳在外的盛名不僅不相符合,更是用天差地別形容也不為過。
至於為什麽這樣說,原因很簡單。
當今天下,你就算滿大街提燈籠恐怕也找不出第二個置佛門八大戒律於不顧,整日滿腦子想著喝酒吃肉的和尚。
要不是此人近些年泰山辯論力壓道門一頭,南朝眾多高僧說什麽也得將有辱佛門戒律的羅法華掃地出門。
等到徒弟走遠了以後,白衣僧人伸了個懶腰,換了個更為舒適的姿勢,眯眼愜意道:“一天又快過去咯。”
恰好此時,吹來一陣和煦春風。
鴻臚寺那座最高千佛閣頂,有一長幡,上書“佛法無量”四個大字,此刻隨風搖曳。
這麵長幡,乃已逝南楚先帝許淳所書,親自登至菩提山鴻臚寺贈予白衣僧人。
羅法華雙手置於腦後,看向千佛閣方向,微笑道: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