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將天宮謂之紫宮,曆來天子居所又被稱為禁地,所以皇宮便得名“紫禁城”
這座巍峨宮城,始建於春秋一戰結束之後,曆時十三年完工,整座皇城自南而北中軸線與全城軸線重合,唿應天象,由精通堪輿術的陰陽大家郭延翰親自督蓋。
皇城設有六座城門,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別以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命名。
宮城正門名為“子午門”朝中官吏從此門進宮之後便可直達奉天廣場,緊接著映入眼簾的是通往武英殿的三條大道,中間禦道隻走帝後鑾駕,左右兩側隻有李氏皇族、王公、侯爺、駙馬、文官三品和武官四品以上才準許出入,其他品級隻能走兩闕門入殿。
皇城中軸線建有三殿,一字排開,武英殿位於奉天廣場層層階梯盡頭,紫禁城正中,乃朝會之地,東西兩側分別建有文淵閣,東華殿,乃四品以上文武官員朝會結束之後議事處。
東宮因方位得名,作為當朝太子在皇城內的居所,盡顯輝煌。
宮殿頂端,琉璃磚瓦映著日頭熠熠生輝,恰似一片金碧汪洋,兩側飛簷龍首,活靈活現,似欲騰空飛去。
此刻,天蒙蒙亮,太子李啟正端坐於細密如銀亳的水晶珠簾後,端詳一份剛剛送到東宮的密報。
李啟看著這份密報的內容,眉頭微皺,輕輕揮手示意殿內一眾仆從退下。
等到宮女太監悉數退下,李啟將這份密報擱置於紫檀木桌之上,問道:“先生怎麽看?”
這時,一名中年儒衫男子從殿中隱蔽角落走至光亮處,拿起密報掃了一眼。
男子開口,如一股子金石聲,“當棄則棄。”
李啟看向中年男子,眉頭微皺,“先生的意思是?”
男子平靜道:“殿下應該明白不能引火燒身這個道理。”
李啟扶了扶額頭,微微歎氣,“唉,本宮的這位王叔怎就生出了這麽一個蠢兒子?”
男子再次提醒道:“殿下今日上朝,千萬不可主動提及此事。”
李啟點了點頭,“本宮知曉了,先生退下吧。”
男子躬身作揖,緩緩退去。
等儒衫男子退去後不久,簾外,有一名太監風塵仆仆,跪地嘶聲道:“啟稟太子殿下,該上朝了。”
李啟掐指算了下時辰,命下人為自己更衣之後,便掀開珠簾緩步走向殿外。
這些年代父皇監國,李啟向來早出晚歸,不備車輦,今日也不例外,離例行朝會還有半個時辰,便動身前往武英殿。
從東宮穿過祭祀天壇,東華殿,以及一條長長廊道,方可從東門抵達奉天廣場。
這段路,李啟已經走了八年。
李啟穿過城門孔洞,被眼前一幕有些弄得匪夷所思。
因為奉天廣場今天道路兩側,不似往日空無一人,此刻竟站滿了身穿袍服的朝中官員。
就在李啟納悶這些人今天為何來得比自己還早時,武英殿層層台階下的那道身影給出了答案。
李啟見狀大驚,連忙穿過百官,跪拜道:“兒臣拜見父皇。”
久未露麵的大秦天子李渠此刻被內侍總管呂廷芳攙扶著,麵色發白,語氣略顯虛弱道:“平身吧。”
李啟起身之後,關心道:“春寒料峭,父皇一定保重龍體。”
李渠點了點頭,“無妨。”
李啟見狀,便退向一旁,默默掃視禦道兩旁站立的朝中官員。
兩朝首輔蘇儀身穿大紅仙鶴補子袍服,位居文官隊伍之首。
而且在他身邊,竟還站著兩位很久不曾上朝的年邁老臣,一位是早就退居幕後的翰林院大學士,素來有“內相”之稱的薛懷中,一位是稷下學宮大祭酒,兼領太師一位的程之洞。
武官那邊,聲勢更加浩大。第一排站著的除了被敕封為輔國大將軍,同時就任兵部尚書一職的石宗憲,還有兩淮總兵李錢塘,湖廣總督馬定遠,遼東巡撫楊懷山,皇家五千羽林大統領尉遲正恭的父親,安西大都護尉遲迥。
往後看去,年輕一代有驃騎將軍王林權,懷化將軍石子敬,昭毅將軍阮天成等等。
文武百官,所有人皆麵色沉重,站在奉天廣場。
李啟試探性問道:“父皇龍體為重,要不先行入殿?”
李渠微微閉目,沒有答話。
就在這時,遠處皇城正門外,依稀可見有幾道人影緩緩走來。
太監們見狀,一個個扯開嗓門依次大喊道:“應天王,琅琊王,淮西王,蜀王入殿!”
聲音此起彼伏,迴蕩於朱紅宮牆之內。
李啟見狀,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久不臨朝的父皇今日是為了召見諸位藩王才特地露麵。
四位藩王,個個身穿杏黃蟒衣,穿過禦道走至天子身前,按照受封爵位大小依次跪拜道:“臣弟拜見陛下,吾皇萬歲萬萬歲。”
李渠仍舊閉目,隻是略微點頭,示意他們起身。
眾人起身後站往一側,均看向城門方向,個個如臨大敵。
李渠這時睜開雙目,緩緩說道:“終於來了。”
李啟聞言望去,眉頭緊鎖,渾身止不住顫抖。
一位老人身穿藍緞團龍蟒衣,腰懸佩劍,緩緩走入皇宮內城。
眾多太監見到此人,紛紛咽了口唾沫,竭力嘶喊,聲音卻略微有些顫抖,“靖北王入殿!”
此言一出,奉天廣場文武百官,不約而同轉頭看向城門方向。
城門處,老人身前身後幾排校尉統領齊齊跪地。
禦道兩側,五千羽林軍見到此人之後,紛紛垂首。
此時,文官之首,兩朝首輔蘇儀帶頭作揖。
武官那邊,兵部尚書石宗憲率先躬身抱拳。
緊接著,奉天廣場內浩浩蕩蕩如長龍的百官隊伍紛紛後退一步,彎腰不語。
靖北王梁衍就這麽在眾目睽睽之下,穿過中間禦道,緩緩走向殿前。
太子李啟看著眼前這一幕,不禁愣住。
監國八年,他還是第一次見到這等陣仗。
佩劍上殿,羽林垂首,百官折腰,天子降階。
大秦自立國以來,唯有靖北王梁衍一人當此殊榮!
這座巍峨宮城,始建於春秋一戰結束之後,曆時十三年完工,整座皇城自南而北中軸線與全城軸線重合,唿應天象,由精通堪輿術的陰陽大家郭延翰親自督蓋。
皇城設有六座城門,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別以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命名。
宮城正門名為“子午門”朝中官吏從此門進宮之後便可直達奉天廣場,緊接著映入眼簾的是通往武英殿的三條大道,中間禦道隻走帝後鑾駕,左右兩側隻有李氏皇族、王公、侯爺、駙馬、文官三品和武官四品以上才準許出入,其他品級隻能走兩闕門入殿。
皇城中軸線建有三殿,一字排開,武英殿位於奉天廣場層層階梯盡頭,紫禁城正中,乃朝會之地,東西兩側分別建有文淵閣,東華殿,乃四品以上文武官員朝會結束之後議事處。
東宮因方位得名,作為當朝太子在皇城內的居所,盡顯輝煌。
宮殿頂端,琉璃磚瓦映著日頭熠熠生輝,恰似一片金碧汪洋,兩側飛簷龍首,活靈活現,似欲騰空飛去。
此刻,天蒙蒙亮,太子李啟正端坐於細密如銀亳的水晶珠簾後,端詳一份剛剛送到東宮的密報。
李啟看著這份密報的內容,眉頭微皺,輕輕揮手示意殿內一眾仆從退下。
等到宮女太監悉數退下,李啟將這份密報擱置於紫檀木桌之上,問道:“先生怎麽看?”
這時,一名中年儒衫男子從殿中隱蔽角落走至光亮處,拿起密報掃了一眼。
男子開口,如一股子金石聲,“當棄則棄。”
李啟看向中年男子,眉頭微皺,“先生的意思是?”
男子平靜道:“殿下應該明白不能引火燒身這個道理。”
李啟扶了扶額頭,微微歎氣,“唉,本宮的這位王叔怎就生出了這麽一個蠢兒子?”
男子再次提醒道:“殿下今日上朝,千萬不可主動提及此事。”
李啟點了點頭,“本宮知曉了,先生退下吧。”
男子躬身作揖,緩緩退去。
等儒衫男子退去後不久,簾外,有一名太監風塵仆仆,跪地嘶聲道:“啟稟太子殿下,該上朝了。”
李啟掐指算了下時辰,命下人為自己更衣之後,便掀開珠簾緩步走向殿外。
這些年代父皇監國,李啟向來早出晚歸,不備車輦,今日也不例外,離例行朝會還有半個時辰,便動身前往武英殿。
從東宮穿過祭祀天壇,東華殿,以及一條長長廊道,方可從東門抵達奉天廣場。
這段路,李啟已經走了八年。
李啟穿過城門孔洞,被眼前一幕有些弄得匪夷所思。
因為奉天廣場今天道路兩側,不似往日空無一人,此刻竟站滿了身穿袍服的朝中官員。
就在李啟納悶這些人今天為何來得比自己還早時,武英殿層層台階下的那道身影給出了答案。
李啟見狀大驚,連忙穿過百官,跪拜道:“兒臣拜見父皇。”
久未露麵的大秦天子李渠此刻被內侍總管呂廷芳攙扶著,麵色發白,語氣略顯虛弱道:“平身吧。”
李啟起身之後,關心道:“春寒料峭,父皇一定保重龍體。”
李渠點了點頭,“無妨。”
李啟見狀,便退向一旁,默默掃視禦道兩旁站立的朝中官員。
兩朝首輔蘇儀身穿大紅仙鶴補子袍服,位居文官隊伍之首。
而且在他身邊,竟還站著兩位很久不曾上朝的年邁老臣,一位是早就退居幕後的翰林院大學士,素來有“內相”之稱的薛懷中,一位是稷下學宮大祭酒,兼領太師一位的程之洞。
武官那邊,聲勢更加浩大。第一排站著的除了被敕封為輔國大將軍,同時就任兵部尚書一職的石宗憲,還有兩淮總兵李錢塘,湖廣總督馬定遠,遼東巡撫楊懷山,皇家五千羽林大統領尉遲正恭的父親,安西大都護尉遲迥。
往後看去,年輕一代有驃騎將軍王林權,懷化將軍石子敬,昭毅將軍阮天成等等。
文武百官,所有人皆麵色沉重,站在奉天廣場。
李啟試探性問道:“父皇龍體為重,要不先行入殿?”
李渠微微閉目,沒有答話。
就在這時,遠處皇城正門外,依稀可見有幾道人影緩緩走來。
太監們見狀,一個個扯開嗓門依次大喊道:“應天王,琅琊王,淮西王,蜀王入殿!”
聲音此起彼伏,迴蕩於朱紅宮牆之內。
李啟見狀,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久不臨朝的父皇今日是為了召見諸位藩王才特地露麵。
四位藩王,個個身穿杏黃蟒衣,穿過禦道走至天子身前,按照受封爵位大小依次跪拜道:“臣弟拜見陛下,吾皇萬歲萬萬歲。”
李渠仍舊閉目,隻是略微點頭,示意他們起身。
眾人起身後站往一側,均看向城門方向,個個如臨大敵。
李渠這時睜開雙目,緩緩說道:“終於來了。”
李啟聞言望去,眉頭緊鎖,渾身止不住顫抖。
一位老人身穿藍緞團龍蟒衣,腰懸佩劍,緩緩走入皇宮內城。
眾多太監見到此人,紛紛咽了口唾沫,竭力嘶喊,聲音卻略微有些顫抖,“靖北王入殿!”
此言一出,奉天廣場文武百官,不約而同轉頭看向城門方向。
城門處,老人身前身後幾排校尉統領齊齊跪地。
禦道兩側,五千羽林軍見到此人之後,紛紛垂首。
此時,文官之首,兩朝首輔蘇儀帶頭作揖。
武官那邊,兵部尚書石宗憲率先躬身抱拳。
緊接著,奉天廣場內浩浩蕩蕩如長龍的百官隊伍紛紛後退一步,彎腰不語。
靖北王梁衍就這麽在眾目睽睽之下,穿過中間禦道,緩緩走向殿前。
太子李啟看著眼前這一幕,不禁愣住。
監國八年,他還是第一次見到這等陣仗。
佩劍上殿,羽林垂首,百官折腰,天子降階。
大秦自立國以來,唯有靖北王梁衍一人當此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