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取出長劍,輕鬆的舞動幾下。他的動作極為緩慢,任誰看,都想裝模作樣的花架子。
可在楊有福眼裏,這一劍卻非同尋常,隱約間似有一隻無形的手托著。
他知道,那就是真氣。
對於真氣,楊有福並不陌生,可若要說他懂,那是瞎話。
因為他自己也沒能練出真元之氣,有的隻是胸腹間那莫名其妙的怪力。
那日,在暗香樓聽琴之後,那怪力似有變化,從以往的混沌一團,亂竄不止,變得有了一絲軌跡。
可這軌跡也隻能延續到右手上臂,似乎其他地方都被無形的屏障牢牢擋住,怎麽衝也衝不破。
唯有運用魔琴心訣之時,胸腹間的怪力就會變得溫順異常,如臂般驅使,可怪力的路也就那麽一條,似乎再想開辟一絲也是不可能的事。
那次與袁先生已琴較技,楊有福總算見到了先生笛聲的不凡,似乎如今日這般,有無形的真元鼓舞。
而他的琴劍技卻並非如此,而是靠著殘雪曲苦苦撐著。
再朝前,翠柳巷一戰,亦是如此,似乎少了琴音,那怪力就不受約束。楊有福苦思不得其妙,也許自己的怪力是另一種真元也說不定呢?
可今日見梅劍鋒舞劍,並無音律牽扯,就連劍身也穩若磐石,無一絲震顫,這種功夫,楊有福聞所未聞,大奇之下,出口急唿。
“梅師兄,運劍之法可是真元?”
梅劍鋒一笑,卻不作答,隻是手中的劍快了一絲。
青色的劍芒不斷跳躍、穿梭,讓一把長劍如靈蛇吐蕊般靈動,總是捕捉不住運行的軌跡。
若在對陣之時,這樣神出鬼沒的劍法,真是讓人防不勝防。
“好!”
楊有福脫口高喊。
他這一聲,讓那劍芒突然間大盛起來,一把三尺長的劍轉眼暴漲丈餘。
隻是這暴漲的劍芒與那日吳盛餘的刀鋒卻又不同。
吳盛餘的刀芒重在氣勢,看似聲勢浩大,可實際上卻是繡花枕頭。所以那一日楊有福才可以一劍破之。
可梅劍鋒的劍芒雖無鋪天蓋地的氣勢,卻重在凝實,青色的劍芒似乎實質般厚重。粗看一眼,以為他拿在手裏的就是這麽一把巨劍。
楊有福自認,若當日所遇之刀如這般重實,他的琴劍技絕對破不開,更不要說再洞穿幾個孔了。
看來,這京城真乃藏龍臥虎之所,以梅劍鋒的麵貌觀之,若不是老怪物,最多也不過十八。
細思,極恐。
楊有福真在安置思量,那李琦卻突然怒道。
“梅兄,你這人也太不地道了,這麽多天來,你竟然一直在藏拙,真不夠意思!”
梅劍鋒噗嗤一笑,收了劍,那青色巨劍瞬間又變成手中三尺青鋒,歸於鞘內。
“李兄,我那裏是藏拙,隻是一直悟不出這青蛇劍法的意境,今日恰逢楊師弟指點,突然就悟了,要怪就怪運氣。謝謝楊師弟,哈哈哈!”
朗聲大小,一刹那,整個人都如同一柄出鞘的寶劍,氣勢逼人。
等笑聲方歇,那股氣勢又消失的無影無蹤,梅劍鋒又恢複了原本少年郎的樣子。
“恭喜梅師兄,劍法大成,隻是,這功勞卻不能放到我身上,那個謝字更不敢當。
要說啊,這全是梅師兄苦練之功,恰好至今日水到渠成。有福隻是好奇,這青蛇劍法……”
楊有福笑,卻又欲言又止。
“嗬嗬,今日遇楊師弟實乃劍鋒之福祉,他日必要登門拜謝。至於青蛇劍法,楊兄要問,我自當一一道來,兄弟請講!”
楊有福見到梅劍鋒果豪爽,也不再虛與委蛇。
“我就想聽聽這青蛇劍法出自何處?”
武人相交一不問出處,二不問功法,三不分妻女,四不問錢財。
楊有福今日一問實乃江湖大忌,眾人本以為梅劍鋒會立即翻臉。誰知他不僅沒有翻臉,反而朗聲再笑。
“楊師弟,按理我不應說,可今日是你,說說可有何妨。
這青蛇劍法,其實是武道閣的私藏。進院之後,每人都有一次進入武道閣的機會,而我的機會卻一直不曾用過。直到三日前,先生公布了參加驚龍會的名額,我這才入武道閣,有幸得此功法。”他朝著眾人笑了笑,有些靦腆。
“其實這功法就是武道閣裏最尋常不過的了,隻是經過三年的曆練,我總算明白了自己最擅長的地方罷了!”
本來,楊有福也以為,這青蛇劍法是一門曠世奇功,可聽了梅劍鋒一席話,方才明白。
原來武功並不是越稀有的越好,而是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本來靜可聞針落的人群此時傳來一陣此起彼伏的歎息聲。可能好多人都去過武道閣,可又有幾人能和梅劍鋒一樣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功法呢?
李琦此時靜立不懂,似一塊石頭聳立,良久才緩過神來,對著梅劍鋒深深一拜。
“梅兄,聽君一席話,勝過十年功,此話不假。”
他折身又對楊有福深深一拜,“楊兄果真乃神人了,一眼看穿了我的短處。
習劍一來,我自以為快比慢好,是以,我的劍以快著稱。
隻是,這次來越國之前,書院大比,我總覺得自己的劍法變化甚少,是以這三月,我的劍重在機變。
楊兄今日觀我練劍,道太花,我本不服,可見到梅師兄的劍之後,我服了,看來我的劍不是變化不夠,而是還不夠快。楊兄,你說說可對?”
他這麽一說真出乎楊有福的意料之外,本來點評就是個由頭,當不當真。楊有福也自知,自己才疏學淺,隨口一句,總會有不服的,可沒見到有人會當麵講出來,他自歎不如也。
可話雖這麽說,當李琦一臉正經的詢問他今後武道的方向,楊有福卻真不敢答。
一來,說不出一個所以然。
二來,誤人而不利己,不是他楊有福的做法。
思慮自此,楊有福點頭對曰。
“快也罷,慢也罷,全是他人眼中之物,白駒過隙猶餘點痕,紅日當空卻耀萬物,孰快孰慢,不是你不夠快,而是不夠專一。”
他這句是偷聽夫子的,夫子每次教習練字,寫的差了,他總會來這麽一句。
雖然練字和練劍完全不同,可畢竟有像似之處。就是說差了,又能錯到哪裏去?
“楊兄教誨及時!李琦謝了,改日來大秦國,必行先生之禮俸之。”
那李琦突然跪倒,俯首長拜不起。
可在楊有福眼裏,這一劍卻非同尋常,隱約間似有一隻無形的手托著。
他知道,那就是真氣。
對於真氣,楊有福並不陌生,可若要說他懂,那是瞎話。
因為他自己也沒能練出真元之氣,有的隻是胸腹間那莫名其妙的怪力。
那日,在暗香樓聽琴之後,那怪力似有變化,從以往的混沌一團,亂竄不止,變得有了一絲軌跡。
可這軌跡也隻能延續到右手上臂,似乎其他地方都被無形的屏障牢牢擋住,怎麽衝也衝不破。
唯有運用魔琴心訣之時,胸腹間的怪力就會變得溫順異常,如臂般驅使,可怪力的路也就那麽一條,似乎再想開辟一絲也是不可能的事。
那次與袁先生已琴較技,楊有福總算見到了先生笛聲的不凡,似乎如今日這般,有無形的真元鼓舞。
而他的琴劍技卻並非如此,而是靠著殘雪曲苦苦撐著。
再朝前,翠柳巷一戰,亦是如此,似乎少了琴音,那怪力就不受約束。楊有福苦思不得其妙,也許自己的怪力是另一種真元也說不定呢?
可今日見梅劍鋒舞劍,並無音律牽扯,就連劍身也穩若磐石,無一絲震顫,這種功夫,楊有福聞所未聞,大奇之下,出口急唿。
“梅師兄,運劍之法可是真元?”
梅劍鋒一笑,卻不作答,隻是手中的劍快了一絲。
青色的劍芒不斷跳躍、穿梭,讓一把長劍如靈蛇吐蕊般靈動,總是捕捉不住運行的軌跡。
若在對陣之時,這樣神出鬼沒的劍法,真是讓人防不勝防。
“好!”
楊有福脫口高喊。
他這一聲,讓那劍芒突然間大盛起來,一把三尺長的劍轉眼暴漲丈餘。
隻是這暴漲的劍芒與那日吳盛餘的刀鋒卻又不同。
吳盛餘的刀芒重在氣勢,看似聲勢浩大,可實際上卻是繡花枕頭。所以那一日楊有福才可以一劍破之。
可梅劍鋒的劍芒雖無鋪天蓋地的氣勢,卻重在凝實,青色的劍芒似乎實質般厚重。粗看一眼,以為他拿在手裏的就是這麽一把巨劍。
楊有福自認,若當日所遇之刀如這般重實,他的琴劍技絕對破不開,更不要說再洞穿幾個孔了。
看來,這京城真乃藏龍臥虎之所,以梅劍鋒的麵貌觀之,若不是老怪物,最多也不過十八。
細思,極恐。
楊有福真在安置思量,那李琦卻突然怒道。
“梅兄,你這人也太不地道了,這麽多天來,你竟然一直在藏拙,真不夠意思!”
梅劍鋒噗嗤一笑,收了劍,那青色巨劍瞬間又變成手中三尺青鋒,歸於鞘內。
“李兄,我那裏是藏拙,隻是一直悟不出這青蛇劍法的意境,今日恰逢楊師弟指點,突然就悟了,要怪就怪運氣。謝謝楊師弟,哈哈哈!”
朗聲大小,一刹那,整個人都如同一柄出鞘的寶劍,氣勢逼人。
等笑聲方歇,那股氣勢又消失的無影無蹤,梅劍鋒又恢複了原本少年郎的樣子。
“恭喜梅師兄,劍法大成,隻是,這功勞卻不能放到我身上,那個謝字更不敢當。
要說啊,這全是梅師兄苦練之功,恰好至今日水到渠成。有福隻是好奇,這青蛇劍法……”
楊有福笑,卻又欲言又止。
“嗬嗬,今日遇楊師弟實乃劍鋒之福祉,他日必要登門拜謝。至於青蛇劍法,楊兄要問,我自當一一道來,兄弟請講!”
楊有福見到梅劍鋒果豪爽,也不再虛與委蛇。
“我就想聽聽這青蛇劍法出自何處?”
武人相交一不問出處,二不問功法,三不分妻女,四不問錢財。
楊有福今日一問實乃江湖大忌,眾人本以為梅劍鋒會立即翻臉。誰知他不僅沒有翻臉,反而朗聲再笑。
“楊師弟,按理我不應說,可今日是你,說說可有何妨。
這青蛇劍法,其實是武道閣的私藏。進院之後,每人都有一次進入武道閣的機會,而我的機會卻一直不曾用過。直到三日前,先生公布了參加驚龍會的名額,我這才入武道閣,有幸得此功法。”他朝著眾人笑了笑,有些靦腆。
“其實這功法就是武道閣裏最尋常不過的了,隻是經過三年的曆練,我總算明白了自己最擅長的地方罷了!”
本來,楊有福也以為,這青蛇劍法是一門曠世奇功,可聽了梅劍鋒一席話,方才明白。
原來武功並不是越稀有的越好,而是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本來靜可聞針落的人群此時傳來一陣此起彼伏的歎息聲。可能好多人都去過武道閣,可又有幾人能和梅劍鋒一樣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功法呢?
李琦此時靜立不懂,似一塊石頭聳立,良久才緩過神來,對著梅劍鋒深深一拜。
“梅兄,聽君一席話,勝過十年功,此話不假。”
他折身又對楊有福深深一拜,“楊兄果真乃神人了,一眼看穿了我的短處。
習劍一來,我自以為快比慢好,是以,我的劍以快著稱。
隻是,這次來越國之前,書院大比,我總覺得自己的劍法變化甚少,是以這三月,我的劍重在機變。
楊兄今日觀我練劍,道太花,我本不服,可見到梅師兄的劍之後,我服了,看來我的劍不是變化不夠,而是還不夠快。楊兄,你說說可對?”
他這麽一說真出乎楊有福的意料之外,本來點評就是個由頭,當不當真。楊有福也自知,自己才疏學淺,隨口一句,總會有不服的,可沒見到有人會當麵講出來,他自歎不如也。
可話雖這麽說,當李琦一臉正經的詢問他今後武道的方向,楊有福卻真不敢答。
一來,說不出一個所以然。
二來,誤人而不利己,不是他楊有福的做法。
思慮自此,楊有福點頭對曰。
“快也罷,慢也罷,全是他人眼中之物,白駒過隙猶餘點痕,紅日當空卻耀萬物,孰快孰慢,不是你不夠快,而是不夠專一。”
他這句是偷聽夫子的,夫子每次教習練字,寫的差了,他總會來這麽一句。
雖然練字和練劍完全不同,可畢竟有像似之處。就是說差了,又能錯到哪裏去?
“楊兄教誨及時!李琦謝了,改日來大秦國,必行先生之禮俸之。”
那李琦突然跪倒,俯首長拜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