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達,你的膽子不小嘛!”


    “祝家莊的事情,還敢對我隱瞞!”


    迴到獨龍岡分寨,朱武就說起這件事,笑著詢問陳達。


    陳達和朱武熟悉,聽出他有些不滿,忙不迭地叫苦,向朱武解釋道:


    “不是我想這樣做!”


    “是那些農戶知道加入合作社才能租田,爭著過來加入。”


    “我總不能把這些人,都給往外推吧!”


    向朱武說著苦衷,陳達表示這件事,並非有意隱瞞。


    知道陳達還沒有其它行為,朱武接受了這個說法,讓他把獨龍岡統計數據,都給自己拿出來。


    得益於朱武培養出的識字算數人才,以及對數據的重視,獨龍岡分寨的統計,總體還算準確。


    朱武仔細觀看,才知道獨龍岡三莊的人口,約有一萬五千人。祝家莊占比近一半,約有七千多人。


    “一千二百多戶,七千多的人口。”


    “除了殘留的地主富農外,其餘人大多加入了合作社。”


    “這麽多人加入,朝廷來圍剿時,真能拉他們上陣嗎?”


    看著祝家莊的統計數據,朱武問陳達道。對他這種隻顧拉人頭,數量上好看的做法,感到不大滿意。


    陳達卻自己覺得還不錯,向朱武道:


    “他們大多都參加過訓練,都還算是老實。”


    “周圍有豪強覬覦時,也被他們嚇退。”


    朱武搖了搖頭,說道:


    “嚇退周圍的豪強,又算什麽本事?”


    “我是問萬一朝廷派兵,能不能守住獨龍岡?”


    沒有想過這件事,陳達道:


    “朝廷派兵?”


    “朝廷為何要派兵?”


    “咱們這小打小鬧,驚動不了朝廷吧?”


    對自己做的事情,並沒有意識到嚴重性。


    對此有些無語,朱武歎了口氣,讓林衝向陳達解釋。林衝道:


    “陳頭領辦的合作社,在官府那邊看來,就是裹挾民眾。”


    “獨龍岡一萬五千人,有資格驚動朝廷了!”


    陳達聞言大驚,一時不知所措。不知自己這小打小鬧,怎麽就到了驚動朝廷的地步。有些慌亂地道:


    “那我該怎麽做?”


    “難道要解散合作社?”


    林衝搖了搖頭,道:


    “時間還不算長,鄉民也知道利害。”


    “合作社的事情,還沒有傳到外麵去。”


    “沒必要因為這點,就嚇得解散合作社!”


    把自己和朱武去獨龍岡打探,鍾離老人極為警惕地事情,向陳達一一道來。


    陳達直到這時,才知道祝家莊的民眾,都明白其中利害。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自覺把合作社的事情,向外鄉人隱瞞。


    隻是,這種自發的隱瞞,顯然不是辦法。外人若有心打探,遲早能得到消息。


    “失策!真是失策!”


    “想不到我的見識,還不如一個老農!”


    急得跳腳,陳達既對這件事有些慶幸,又感到有些羞愧。若非祝家莊百姓對外人主動隱瞞,合作社的事情,隻怕早傳出去了——


    一旦事情鬧大,讓朝廷知道獨龍岡有一萬多民眾造反,隻怕朝廷大軍,真有可能過來!


    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陳達沒有再為合作社擴大而得意。虛心請教朱武,這件事如何解決。


    “怎麽解決這件事,還是要看民眾。”


    “隻要民眾支持,外麵的人即使來調查,我們也能瞞過去。”


    “民眾不支持的話,祝家莊的事情,早晚會傳出去。”


    將那個莊戶有關購買土地的詢問,向陳達一一說來。認為這件事情,關乎祝家莊人心。


    聽到有人想買合作社的土地,陳達急得跳腳,完全沒有了最初在少華山時,對朱武用合作社掌握土地的不理解。大罵那些人道:


    “這些人吃飽喝足了,就開始貪心不足!”


    “我們就這點兒田,他們還想買走——”


    “沒了土地之後,誰會加入合作社?”


    顯然清楚地認識到,土地是合作社的根基。


    對陳達認識到這點,朱武極為滿意。作為農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是一切問題的核心。隻要抓住這點,就不用擔心梁山泊的農村政策,會突然出現大問題。


    所以,見陳達急得跳腳後,朱武反而誇讚了他。認為他把合作社辦得好,抓住了主要矛盾。


    隻是具體執行時,還有一些細節,需要仔細討論:


    “現在我們的合作社,除了合作互助外,就是把土地租給農民去種。”


    “這樣的做法和地主豪傑比起來,其實沒有區別。”


    “想要把合作社長久辦下去,必須做出改變。”


    打算對合作社的經營,做出重大改變。


    知道這件事情重要,陳達、林衝兩人,都凝神聽他解說。朱武卻沒有先說這件事,而是把自己對地主豪強、富農、中農、貧農、雇農的劃分,向兩人講了一遍:


    “依靠貧農雇農,爭取中農富農,孤立地主豪強,打擊敵對勢力!”


    “這是我在少華山時,定下的政策方針。”


    “但是那個時候,我們是除了山寨外,沒有一點領地。”


    “有了獨龍岡這塊領地後,政策就需要改變了!”


    結合當前的實踐,還有後世所學。朱武單獨把中農這個階級摘出來,劃分為上中農、中農、下中農三個細分階級:


    “中農有時候也會雇傭長短工,按雇工與自己全家勞動所得的比例,超過20%的,可以稱作上中農。低於20%,則是普通中農。”


    “收入不足,不但無法雇人、反而需要打工的,可以稱為下中農。”


    “下中農和貧農近似,是我們可以依靠的對象。”


    做出這個劃分,朱武又具體闡述,對下中農的政策:


    “我們在沒有打下地方時,可以依靠貧農雇農。打下地方之後,就要轉變為依靠貧下中農。”


    “把貧農、雇農轉化為下中農,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既能讓他們看到合作社的好處,還能讓他們離不開合作社。”


    “我們今後的政策,要更多扶持下中農!”


    陳達聽得明白,而且根據這政策,猜到了朱武打算,道:


    “大哥這麽說的話,是想要把合作社的土地,賣給貧農雇農?”


    “他們有了土地、成為下中農後,仍舊會支持我們?”


    朱武點了點頭,對陳達有這個覺悟,感到欣喜不已。道:


    “二弟說的正是!”


    “但我們不能把土地賣出去,而是分配使用權,讓他們以自耕地的名義,永久使用土地,上交一定的租稅給我們。”


    “這些自耕地的所有權,仍舊歸合作社所有,任何人不得出租、轉讓或買賣。”


    “自耕地一切變動,都必須經過合作社。平時耕作的時候,同樣要合作互助。”


    將參考自留地和承包地的自耕地政策道出,陳達大聲叫好。為朱武這個想法,感到興奮不已。


    自耕地的設置,既能讓農民安心,解決他們想擁有土地的心理。還能把土地的所有權,牢牢掌握在合作社。


    而且相比租種合作社的土地,農民在打理自耕地時,一定會更用心。合作社收取的租稅,還有可能提高。


    想到這些好處,陳達迫不及待,和朱武商討如何分配自耕地、分配多少的問題。


    因為要利用自耕地扶持下中農,朱武和陳達、林衝先探討貧下中農標準:


    “獨龍岡土地貧瘠,去年平均畝產,隻有一石八鬥。”


    “按照每人每年需要七石二鬥口糧計算,一個人至少需要四畝地,才能保證餓不死。”


    “也就是說,一戶五口之家,至少要二十畝地,才能有足夠的口糧。”


    “一旦被收租稅,或者有其它需求,二十畝地的產出就遠遠不夠,讓他們陷入貧困。”


    計算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朱武把二十畝土地,定為維持生活所需。低於二十畝土地的人家,都能稱為貧農。


    然後就是中農,或者說自耕農的標準:


    “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這是戰國時自耕農的標準。”


    “那時的一百畝折合成如今的宋畝,大約四十畝左右。”


    “所以我們暫且把擁有四十畝土地的人家,看做普通中農。”


    “二十畝到四十畝土地的人家,就是我們要扶持的下中農。”


    確定貧農和下中農的標準,朱武、陳達、林衝又計算合作社擁有的土地,確定自耕地的標準,應該定在多少:


    “獨龍岡方圓三百裏,但是周圍是山,能耕種的土地加起來也就一千頃,大約十萬畝耕地。”


    “其中祝家莊約有五萬畝,我們從祝朝奉等人那裏抄獲的,有三萬六千畝。另外一萬四千畝,在其他人手裏。”


    “如今加入祝家莊農業合作社的有一千二百戶。全部分配為自耕地的話,每戶能夠有三十畝。”


    “但是我們計算時,不能簡單地把祝家莊的戶數,定為一千二百戶。”


    “而是要做好祝家莊有更多戶數的準備。”


    “為什麽?”林衝出言詢問。


    朱武還沒迴應,陳達搶先迴道:


    “當然是因為分戶。”


    “合作社裏麵,有些人家仗著人多,租種許多土地。”


    “還有一些族老,仗著他們的宗族,胡亂向合作社提議。”


    “這次大哥按戶分配自耕地,那些人多的家族一定會分戶。”


    “說不定到了分地時,祝家莊能有兩千戶!”


    經常受宗族勢力幹擾,陳達對他們早就不耐煩。對朱武按戶分配自耕地,可謂十分滿意。


    林衝在聽到後,更認識到農村問題的複雜。對朱武短時間就拿出這樣的方案,同樣佩服不已。


    隻是,想到祝家莊若有兩千戶,合作社分配土地時,掌控的土地有不足。林衝就有些憂心,不知道如何解決這問題。


    朱武眉頭微皺,開始考慮這個問題。隨即他又想到這時代的早婚問題,皺眉道:


    “那就在分戶的時候,隻給男方達到十八歲、女方達到十六歲的人登記。”


    “低於這個年齡的,不給他們分戶。達到和超過這個年齡的,才讓他們獨立。”


    把提高婚姻年齡的事情,順手加在了這裏麵。


    十八歲以下很難成為合格士卒,陳達對這點自然不反對。有了這個政策,祝家莊想鑽空子分戶的,一定會少許多。


    想到戶口,朱武又想到了身份牌的事情,向陳達道:


    “身份牌是什麽?”


    “把你做出的身份牌,拿給我看一看。”


    陳達取過來一看,朱武才知道所謂的身份牌,就是在一塊木牌上寫下村莊、名字等信息,方便在召集訓練時,確認他們身份。


    看著這個木牌,朱武想到了後世的軍用識別牌。決定迴到梁山後,完善這個做法。


    “能有這個認識,你做的已經不錯了。”


    “祝家莊這次編戶齊民,事情就交給你。”


    把編戶的事交給陳達,朱武親自指揮,如何分配自耕地:


    “三萬六千畝自耕地,能分給一千八百戶自耕農。”


    “如果申請自耕地的戶數超過一千八,就優先分配給山寨士卒家屬、參加民兵訓練、更早加入合作社的人。”


    “以後再想辦法開墾土地,給後麵的人分配上。”


    定下先後順序,陳達又詢問道:


    “合作社土地有剩餘怎麽辦?”


    “能不能多分給士卒一些,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山寨?”


    知道這樣做的好處,朱武卻在仔細考慮後,沒有完全同意,而是道:


    “自耕地就定在二十畝,不能有絲毫漏洞讓人鑽。”


    “至於立功士卒,可以租給他們土地種。功勞越大,能租種的土地就越多。”


    “現在我們的土地少,就以百畝為限。即使梁山泊的人,名下所有土地加起來,也不能超過一百畝!”


    “這是一條鐵律,所有人都不例外!”


    想到在扈家莊和李家莊所見,朱武已經決定,解決祝家莊的事情後,就按同樣的辦法,解決扈家莊和李家莊。


    “希望扈三娘能明白事理,不要讓我為難!”


    念頭一閃而過,朱武和陳達、林衝不斷查漏補缺,完善政策方案。


    直到過了半夜,他們才終於把初稿定下來。實際執行之時,仍需繼續完善。


    “就叫《土地製度大綱》,先讓祝家莊合作社提意見!”


    定下方案名稱,朱武又讓人抄寫幾分,明日給祝家莊的人觀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水滸開始修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明德道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明德道人並收藏從水滸開始修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