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前。


    “喊土行孫出來。”


    懼留孫在咆哮。那個孽障竟然背叛了師門,簡直太可惡了。


    “那是本帥的督糧使,陣前來不過是活動筋骨的,現在不需要他出戰了。”


    鄧九公望著對麵的懼留孫,冷笑道:“你闡教十二金仙被打死了一次,竟還敢出來?”


    “這都是天意,成湯氣數已盡,天下歸周,鄧九公你趁早棄暗投明。”


    “我投尼瑪行不?老子投了西周,哪個保我不死?”


    鄧九公大罵。


    “都有天數,何必強求。”


    懼留孫自己的命數都不能掌握,哪敢給別人保證。


    “那我投西周又有何好處?”


    鄧九公說罷,直接迴了大營。


    懼留孫一看,對方竟是掛了免戰牌。


    ……


    驪山。


    北麓。


    “便是這裏了都,土行孫你下去看看。”


    “喏!”


    土行孫晃肩人影已失。尹受感慨不已,這地行術果然神奇。


    可惜,他人是學不會的,就算他現在元功八轉,依舊無法變化土精之體。


    變成塵土能做到,變成金屬、火焰、水、草木、石頭都沒問題。


    但是要變五行之精,那就就隻有到九轉的大道之境方可。


    不多時,土行孫出土,奏道:“大王,下麵果然有金係龍脈,龍眼也在此處。”


    龍眼不是眼睛,龍脈也不是龍。而是長條狀的地脈,地脈的之核心為龍眼,也就是鎮元子所說的“七寸”。


    “王貞,傳孤王赦命,令鄧九公拔營,來這裏築城鹹陽,永鎮雍州。”


    “臣領旨!”


    天使王貞領命而去。


    待鄧九公大軍迴來,尹受已然設計出一副城池建設圖:“雍州侯,按圖築城,不得有誤。”


    “謹喏!”


    鄧九公領命而去。


    “王貞,再去冀州傳旨,讓蘇護大軍征西。阻住薑子牙東進搗亂。”


    “喏!”


    王貞剛走,便有一道人前來,口稱是申公豹國師邀來的九龍島聲名山煉氣士呂嶽。


    “衲子拜見人王。”


    “道長平身。”


    尹受見呂嶽氣象不凡,很是欣喜。


    “道長且先在驪山等候,不日便有冀州侯蘇護前來征西。”


    隨後又囑咐道:“那蘇護生有反骨,若他父子反商投岐放他們去就是了。但他手下督糧使鄭倫乃寡人欽定的冀州侯,道長請把他給看住了。”


    “陛下放心,衲子先收他做個徒弟,必不叛商。”


    呂嶽淡笑,當即答應了下來。


    ……


    冀州。


    大禹九州,以九宮八卦、奇門遁甲、洛書為構成基本框架和格局。


    九州九條地脈,地脈心核以九鼎鎮壓,攢洪荒之氣運。


    冀州的地脈龍眼在哪裏?


    這個是不用問的,也是最沒有懸念的“北海眼”。


    北海不是海,而是一片汪洋沼澤,叫做“平原澤”,為上古九澤之一。


    尹受帶著三個跟班兒,直接下到北海底,來到了妖師宮。


    “冀州鼎呢?”


    “大王,冀州鼎被你家老祖成湯挖走了,否則豈能留下這北海眼,禹夏社稷也不會落到成湯手裏。”


    說話的是陸壓道君。他一本正經,不像胡說的樣子。


    “陸壓,寡人從未見過冀州鼎。九間殿的那個絕對不是禹王鼎。”


    “真的被人毀掉了。”


    “誰?”


    “太上老子,伊尹便是他的化身。”


    伊尹是誰?


    類似周武王的薑子牙、劉邦的蕭何、劉備的諸葛亮、朱元璋的劉伯溫。


    他就是成湯的伊尹,輔助成湯滅夏桀建立了商朝。


    伊尹活了百歲,服侍: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


    伊尹被尊稱號“阿衡“,乃成湯國師也!


    “不可能的,冀州鼎未毀,這九鼎乃是一套勾連,毀一個餘者焉存。”


    尹受不信。這鼎必然還在老子手中,更可能是被挪移到了北海附近其它地方。


    既破了禹王的氣運,又不致九州崩塌。


    “移一鼎而不毀九州,這個是無法做到的。若寡人推斷不差,揚州鼎應該也移動了位置。”


    這個推斷是從平衡規則上出發的,跟陣法沒關係。


    西北東南相對,稍微動一點點,依舊能保持平衡。


    北海東南岸,袁福通的都城。此時已經成為了一片廢墟。


    “就在這裏,等鄭倫歸來,在這建設燕京城,永鎮冀州。”


    “喏!”


    王貞應喏。他去冀州傳旨後,便直接過來陪王伴駕了。


    蘇護的冀州隻是一城,諸侯方國。並非上古九州之首的冀州。


    大禹九州,徐、揚、荊、梁、豫、雍、冀、兗、青。其中以冀州為首。


    何為首?


    不是最大,不是最強,跟著些沒關係。而是這九州按“人”道方位劃分,西北的冀州乃是“人”的頭部。


    雍州、兗州為兩肩,


    梁州、青州為雙手,


    荊州、徐州為雙腿,


    揚州為“萬劫無移大地根的擎天柱”,也就是西遊記中的東勝神洲花果山。


    為何如此排列?因為盤古大神就是頭朝西北倒下的,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也是如此形成的。


    還有一個原因,冀州的範圍是太行山兩側區域,唐堯、虞舜、禹夏、商湯都發源於冀州,而且是主要活動區域。


    一直到了“中丁”時,把都城從“毫”遷到“隞”,盤庚遷都到“殷”,天下的中心才由“河內”轉移到了後世所謂的“中原”,也就是豫州。


    自中丁開始,商朝的君主就開始頻繁遷都,商朝頻繁遷都,後人稱為“殷人屢遷”。


    但,遷來遷去都是在中原那塊巴掌大點的地方轉圈兒。


    再也沒有迴到太行山以西,黃河以東以北的河內地。


    按照朝廷史官記載,


    中丁將都城由“毫”(商邑、商丘)遷“隞”(又稱囂,鄭州),


    到亶甲又遷到“相”(內黃),


    祖乙遷都“耿”(河津),“庇”(邢台),


    南庚又把都城遷到了“奄”(曲阜),


    直到盤庚遷“殷”(安陽),商朝才算是安定了下來,國力趨於穩定,天下諸侯方國臣服。


    到武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都是以“殷”為都城。


    紂王東征萊夷、南征九苗後,天下諸侯方國莫敢不從,便將商都往南擴建到了沬邑(朝歌,其實在帝乙末期,沬邑便開始建設了)。


    尹受穿越而來時,朝歌乃是包括“殷”、“沬”兩城的超級大都市。


    這也是“殷、商”的由來。


    姓殷的,姓商的,都是“成湯”後裔,比如商容,他就是“早商”遠支。


    成湯至中丁,叫做“先商”;中丁至盤庚,叫做“早商”;盤庚至帝辛,叫做“玩商”。


    ……


    尹受腦海中想了很多,腦海中突然閃過一道靈光:“大商屢次遷都,不會跟豫州鼎有關係吧?”


    很有可能,“先商”時期,其實商族基本沒有對天下諸侯方國的控製力。


    其,隻不過是成湯帶領商族部落推翻了夏桀的統治而已,天下諸侯並沒有因為商族滅了夏桀,就歸附商族。


    這個有點類似:


    申侯殺了周幽王(春秋戰國),


    項羽劉邦滅了秦朝(楚漢之爭),


    曹丕幹掉漢獻帝(三國),


    石勒幹掉西晉(南北朝),


    朱全忠幹掉李祝(殘唐五代十國),


    還有國父幹掉末代皇帝(軍閥戰爭),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天下依舊四分五裂一樣。


    從商族真正變成商朝,其實應該從盤庚遷殷後開始算起,那才是真正的王朝。


    豫州鼎在“殷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封神我為紂王之氣死鴻鈞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皇家七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皇家七少並收藏穿越封神我為紂王之氣死鴻鈞係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