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天師所創道派,稱正一盟威道,簡稱正一道。但因奉其道者,須出五鬥米,當時又有稱五鬥米道,稱之為五鬥米道張道陵除書符治病、驅邪禳災以外,在巴蜀地區建立起二十四個宗教活動中心,即二十四治。道民定期赴治學道,祭禱。其孫子張魯在東漢末,三國時期,擁有一支軍隊,在漢中建立了****的割據政權。並利用政權的力量,推行正一道的一些社會和宗派主張,比如,對犯有罪過的人,不是用嚴刑懲罰,而是原諒三次後再加以刑罰,那刑罰也比較輕,一般是讓他去修路。同時在路上設義舍,裏麵放米肉,路人可以量腹而食。這些措施對於天下大亂形勢下的民眾,營造了比較寬鬆的生活環境,因此得到了當地漢族和少數民族群眾的擁護。後來,張魯投降了曹操,割據政權也就不得再存在。曹操將天師道的力量遷移到北方,但是讓正一盟威道教卻得到了保留,並向內地傳播。


    張道陵先退隱北邙山修道,後得黃帝九鼎丹經,修煉於繁陽山,丹成服之,得分形散影之妙,通神變化,坐在立亡,每泛池中,誦經堂上,隱幾對客,杖藜行吟,一時並赴,人皆莫測其靈異也。後於萬山石室中,得隱書秘文及製命山嶽眾神之術,行之有驗。聞蜀民樸素純厚,易於教化,且多名山,乃將弟子入蜀,於鶴鳴山隱居修道。既遇老君,遂於隱居之所備藥物,依法修煉,三年丹成,未敢服餌,謂弟子曰,神丹已成,然未有大功於世,須為國家除害興利,以濟民庶,然後服丹即輕舉,臣事三境,庶無愧焉。老君尋遣清和玉女,教以吐納清和之法,修行千日,能內見五髒,外集外神。六天妖魔,盡被降伏。先時蜀中魔鬼數萬,白晝為市,擅行疫癘,生民久蒙其害,自六天大魔被降之後,張道陵斥其鬼眾,散處西北不毛之地,與之為誓曰,人主於晝,鬼行於夜,陰陽分別,各有司存,違者正一有法,必加誅戳。於是幽冥異域,人鬼殊途,大利蜀民。功成蒙太上冊封正一天師。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雲台治,以餘丹,及印,劍,都功符籙,授子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五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正一經》雲:“太上親授天師《太玄經》有二百七十卷,推檢是漢安元年七月得是經。”是日同弟子王長、趙升,於今四川省蒼溪縣境的雲台山上與夫人雍氏白日飛升。是為正一道第一代張天師,而為天師道正一教祖。


    永平二年赴“直言極諫科”而中之,漢明帝時拜巴郡江州令,不久退隱北邙山中,修持煉形合氣,辟穀少寢長生之道。建初五年詔舉賢良方正不起,複征為博士,封冀縣侯,三詔不就。後入吳,又愛蜀中溪嶺深秀,遂入蜀隱於鶴鳴山,修神丹符咒之術。


    張道陵有弟子王長、趙升隨其習黃老之道,助煉龍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還童,且去遊而參訪仙源。


    一日,在北嶽嵩山遇繡衣使者告訴他說:“中峰石室內,藏有《三皇秘典》、《黃帝九鼎丹書》,得而修之,可以升天!”於是張道陵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經道書,遂赴雲錦山(即龍虎山),精思修煉,而得分形散影之術。


    一日夜半似醒似夢之間,忽見那太上老君下降,對張道陵說:“近來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則功德無量,名錄丹台矣!”乃授以“正一盟威符籙”,三五斬邪雌雄劍、陽平治都功印、平頂冠、八卦衣、方裙、朱履等。以千日為期,約會於閬苑。


    張道陵拜領老君所授,日昧秘文,能集三萬六千神靈、千二百之官君,以供驅使。他隨即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經,立十絕靈幡,鳴鍾叩磬,布龍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鬼帥同聲哀求,盡被折服,表示再不敢虐民。張道陵乃收八部鬼神,降伏六天魔王,群妖乃滅表絕跡。他則遂與弟子王長、趙升往今蒼溪縣境的雲台卜居其地繼續修煉。


    既伏妖魔,老君乃命使者下降來告道:“子之功業合得九真上仙之位,但滅鬼過多,未免殺氣穢空,非大道好生之旨。子須再修三千六日,吾待子於上清八景宮中。”於是道陵乃偕弟子王長、趙升複往今蒼溪縣境的雲台山,精修二十餘年。


    永壽元年正月,據說太上老君與眾真複降,為張道陵說:“北鬥延生真經”及“三八謝罪法懺”。永壽二年春,會三界萬神於青城山黃帝壇下,盟五嶽四瀆,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獄。定三十會真壇與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命人處明陽、鬼處幽陰,各治設祭酒與男官、婦官,以讚玄化。其時,道教始有正規教團組織。張道陵率弟子複遊各地,斬妖巷孽、奪鹽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據稱,功成後蒙太上老君冊封為正一天師。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四川彰明縣境的靈台山,見絕岩下桃熟,命王、趙二弟子投身取之,遂亦下傳其真道。後以餘餘丹及印、劍、都功符錄。授子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萬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正一經》雲:“太上親授天師《太玄經》有二百七十卷,推檢是漢安元年七月得是經。”是日,以丹分付弟子王長、趙升,於今蒼溪縣境的雲台山峰與夫人雍氏乘雲上升,在人間123歲,女兒文姬、文光、賢姬、芳芝皆得道上升。


    張道陵因在蜀漢之境設二十四治,為布化行道的機構,凡入道者交五米為信,曆史上南北朝經常以前對中央朝廷有反叛性質因素,以及漢末張魯聚眾自立,故有史家因而稱其教為“五鬥米道”。因張陵為五鬥米教第一代天師,故教徒尊稱“祖天師”。人們又稱其教為“天師道”。張道陵尊老子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為最高經典,並自編《老子想爾注》發揮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為最高信仰,將“道”和老子相提並論,宣稱即是“一”,“二散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因老子之故冊贈張道陵為“太師”。禧宗中和四年(884年),封為“三天扶教大法師”。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冊贈“正一靖應真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靖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加封“正一衝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明崇禎皇帝加贈“六合無窮高明上帝”。正一派稱祖天師、泰玄上相、大聖降魔護道天尊。


    因嗣第四代天師張盛將天師法裔由陝西漢中遷居江西省龍虎山中。從張盛以後道陵祖師曆代子孫皆住在龍虎山中,一直到63代天師張恩溥。


    張道陵攜弟子王長遊淮入鄱陽,登樂平雩子峰,溯信江西貴溪雲錦山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名。”(即江西鷹潭龍虎山,因“丹成而龍虎現”,故改甸為龍虎山)


    張道陵在龍虎山用三年時間煉成九天神丹後,已六十餘矣,吃了神丹容貌益少,“返老還童”,像30歲左右的人。接著又在龍虎山東北邊的西仙源壁魯洞,得神虎秘文,並建立天師草堂,廣傳弟子,為人治病,到他經嵩山二人巴蜀時,已經90多歲了。由此可見,張道陵在龍虎山煉丹修道講課時間長達30餘年,這段不算短的日子,是他煉丹學道的主要時期。如今“煉丹池”、“濯鼎池”、“習升台”、“天師草堂”等遺址仍在,壁魯洞中的石灶石床石幾俱存,多種史籍均有記載,多處遺址曆曆可考。正如葛洪在《神仙傳》中所述:“陵初入龍虎山,合丹鬥劑,雖未衝舉,已成地仙。”可見他那時的道學功底已經相當深厚了。


    張道陵第二次攜弟子王長嵩山人巴蜀已過九十高齡。為什麽耄耋之年還要入蜀,一是“聞蜀人多純厚,易於激化,且多名山”,對創教有利;二是“聞巴蜀疹氣危害人體,百姓為病疫災厄所困”,他要繼續用符、丹為人治病,佐國佑民。入川後,他先居陽平山,後住鶴鳴山,還到了西城山、葛潰山、秦中山、昌利山、湧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精思煉誌,著作道書24篇,足跡遍及巴蜀、陝西等地。他收徒設教,建立道教基層組織,凡入道者須出信米五鬥,“付天倉”以備饑荒和作“義舍”之用。


    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時張陵109歲),五月一日,“太上親降”,授以三天正法,命陵為“天師”,又授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正一盟威妙經》,重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太上以漢安二年正月七日申時二十四治,付天師張陵奉行布化。”按《正一經》雲:“太上親授天師《太玄經》有二百七十卷,推檢是漢安元年七月得是經。”自此功成道著分領二十四治,第子戶至數萬,道教遂大行於巴蜀一帶。東漢恆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張陵123歲,是年九月九日,將諸秘錄、斬邪二劍、玉冊、玉印授長子衡,乃與夫人雍氏登雲台峰,白日升化。


    自“祖天師正一道”創立以來,曆為道教所尊,認為它是正一盟威之道,是伐誅邪偽、整理鬼氣、統承三天、佐國佑民、新出治世的真道,即真一無二的正道。時人尊張道陵為人天之師,又稱天師道。宋元以來,三山符錄統歸龍虎山,遂統稱為正一道,以區別金元之際在北方興起的全真道。關於張陵創立道教的過程,《道藏》多處記載,葛洪在其所著《神仙傳》中說:“......聞蜀人多純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鶴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煉誌。忽有天人下降,千乘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自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長官......”。


    傳說東漢順帝年間某夜,太上老君降臨在他住的地方,授給他雌雄劍和許多符籙,要他誅滅橫行四川的六大魔王、八大鬼帥。張道陵精修千日,煉成了種種降魔的法術。不久八部鬼帥各領鬼兵共億萬數為害人間,他們帶來各種瘟疫疾病、殘害眾生。張道陵於是在青城山上設下道壇,鳴鍾扣罄,唿風喚雨指揮神兵和這些惡鬼大戰。張道陵站立在琉璃座上,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變成了蓮花。鬼眾又放火來燒,真人用手一指,火焰又燒了迴去。鬼帥一怒又招來千軍萬馬重重包圍,不料真人用丹筆一畫,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都紛紛叩頭求饒。但是他們口服心不服,迴去後又請來六大魔王,率領鬼兵百萬圍攻青城山。張道陵神閑氣定,不為所動,他隻用丹筆輕輕一畫,所有的鬼都死光了,隻剩下六大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來,隻好叩頭求饒。張道陵再用大筆一揮,一座山分成兩半把六個魔王困在裏麵,動彈不得。於是魔王隻得答應永世不再為害人間。


    東漢桓帝永壽元年九月九日,在雲台山中,玉皇大帝派遣使者持玉冊,封張道陵為正一真人,他在逝世前授給長子衡斬邪二劍,叫他要驅邪誅妖,佐國安民,世世由一個子嗣來繼承他教主的地位。囑咐完畢,張道陵就和弟子王長、趙升三人一起升天而去,而他所創立的天師道一直在民間傳到今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萬詩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195小小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195小小黑並收藏萬詩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