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莽早早的醒了,悄然起身的時候發現曹婧婧也已經醒來了,阿奴跟著也醒了過來,所以三人就起床了。


    等收拾好行李被窩之後出門,發現這個修士已經在廟前掃地。


    劉莽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的清修修士,這不是一個和尚,至少從未有正式批文承認他是一個和尚。現在由於鐮刀與錘的管製以及財政補貼的原因,真正和尚能被承認的太少,而其他能得到體製承認並且具有一定佛學修為的人來說,相對於真正修行有所成就的來講,所占比例太小。


    而從這方麵來講,懂政治的和尚不是好和尚,但是聽話的和尚,並且多是高高在上的和尚,如同佛祖。“佛前一跪三千年,未見佛祖生心憐。道是浮塵遮望眼,原是未獻香火錢。”沒有足夠的實力,都無法見到這些真正被體製承認的高僧。


    這倒符合華夏的一些體製內容。


    相聲界的郭公,被業界成為下九流的人,從事舊社會稱之為下九流的工作,所說的相聲很俗,俗不可耐,可是就如同被儒家視為阿諛奉承的叔孫通,為華夏傳下儒家學說一樣,也傳下來了相聲。在其身前,相聲日薄西山,已經不被主流文化以及娛樂項目所認同。而在其手中,多少俗不可耐的相聲段子中,把一個市井文化手藝,打造成了華夏的明星節目。而其無於此重大貢獻的相聲界人士,隻清談高雅的相聲人士,卻在體製內獲得高位。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諷刺。


    和許多假仁假義,人前“阿彌陀佛”,身後結婚生子,白天吃齋念佛,晚上夜店蹦迪的和尚來說,講古佛而食雞肉,熱心留人而勸人向善,忍辱豁達,能自力更生,未得體製承認的麵前的光頭修士,就顯得正派大氣多了,這才是真正的佛子。


    “施主,起來了麽?”


    “昨晚多有叨擾,說了些胡話,還請大師不要介意。”劉莽躬身。


    “施主真知灼見,自成一家之言,貧僧雖不敢盡數苟同,但也算是有所增益。還是要多謝施主。”光頭和尚還禮。“施主這是要準備下山了嗎?”


    “叨擾大師一日,已經很不好意思了,所以準備就此離開,還多謝大師款待。”


    “施主是有慧根的人,隻是慧根不在我佛,所以貧僧也不留施主了。緣來是聚,緣盡是散,緣深緣淺,自有定數。”


    “過去是命,未來是運,前因後果,斷在此時。”劉莽也迴道。


    “阿彌陀佛!施主慢走。”


    “大師留步,有緣再見。”


    劉莽等人沒有接著下山,而是到了旁邊另一個高峰之上,這裏雖然沒有昨晚歇息的寺廟高。但是從另一個方麵來說,沒有寺廟建築的限製,所以這裏倒成了比前麵的台階那裏看整座山還要方便的地方。


    由於起來的早,告別的早,天雖然依舊有些灰蒙蒙,但是萬裏無雲,倒是看日出的好時候。而且山頂少樹木,也略平坦,三人就練了一會拳。


    隨著時間慢慢流逝,天邊慢慢變紅,變亮,變金,然後一變白,一輪紅通通的太陽就跳了出來。隨著太陽越來越亮,整座山從前麵的晦明晦暗變得立體了起來。


    隨著太陽的光線射入山林,聽著小鳥嘰嘰喳喳變得熱鬧起來,在山林中翻轉騰飛,唿朋喚友。山的東麵以及陽麵的樹木已經清晰可辨,特別是在劉莽目前的視力,能把遠處的一草一葉看得清清楚楚的情況下,在山的背麵陰處的樹木就顯得有些神秘多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是對於此時的山林的最好的寫照。


    山有力量,所以巍峨,山能堆積,所以穩重廣大。但這隻是山的本質,山的真正神韻,是其牧養了山上的才是。如果一座山隻是空有力量,並不能吸引人,但因為有了花草樹木,蟲魚鳥獸,所以才吸引了更多的生靈。這才是大山的魅力,而核心是其大自然的造化神奇之術。


    劉莽把昨天想明白的內容又再一次推翻,而這才是這次出來的真正目的。也是劉莽沒有畏懼之心的原因,作為可恃者唯我想法的劉莽,一個可以無限推翻自己的思想的人,從來就沒有其他的任何思想可以拘束限製他。


    世間唯一沒變化的就是變化本身,同樣的,世間最完美的理念是在不斷改善的理念。劉莽的成功,就是因為作為一個意誌力不算多堅定的人,具有可以隨時因為事情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理念。時移世易,沒有最完美的計劃,隻有最適合的方法。


    而造化之術的體現,是其大山的勢。因為是大山,所以必有草,草廣而有樹,有樹成林,所以有泉水,而有蟲魚鳥獸。家有梧桐樹,自有鳳凰棲,說的就是這種大勢,也是其大自然的造化神奇的原因。


    也是佛家的前因後果的因果學說能大行其道,眾人相信其轉世輪迴學說的根基。


    玄學之所以昌盛,不是它科學的解釋了神秘的事物,而是它從邏輯學的角度,推測出了其眾人願意相信的一種事實真相。所以,未經證實的所有的事物,都能被玄學解釋通透。


    所以佛家說的沒有錯,所謂一飲一啄,皆由天定。劉莽才被和尚強化了其因果學說的理念,這裏就用因果學說解釋了大勢。那麽如何運用進觀想當中,劉莽看著這遠近光暗的山林樹木,慢慢的踱步想著,而曹婧婧以及阿奴都識趣的沒有打擾。


    大山的本質是力量的堆積,而其神韻是勃勃的生機。因為大山,所以能容生機,因為生機,所以大山變得有魅力。因為大山有魅力,所以才顯出大山的包容,君子的仁。


    而所有的生機的地方,莫過於一株小草,劉莽終於知道,自己的莽山在觀想的時候應該怎麽觀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所有的生機,自己就隻用觀想一株小草,這就是整座莽山的神韻。而後麵的演化,又符合了自己的武道精神,順心意,順勢而為的理念。


    劉莽感覺自己終於找對了觀想的方向,雖然才剛出來,但已經不虛此行了。


    接著劉莽就開始盤坐在空地上,開始觀想自己腦海中希望的莽山的樣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網遊帝國之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行風散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行風散月並收藏網遊帝國之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