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1 曆史上真正的東北軍附錄:曆史上真正的東北軍因與楊虎城的西北軍一同發動西安事變而聞名的東北軍,本是地方性的武裝集團。其前身為奉係大軍閥張作霖所統轄的奉軍。1928年底張學良舉行東北易幟之後,編為東北邊防軍,納入南京政府軍係統,擁有兵力約三十至四十萬。其統帥張學良為國民政府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又為全國陸海空軍副司令。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命令“不抵抗”、“力避衝突”,張學良則幻想“依靠中央”和通過國際幹涉來解決日軍入侵問題。東北軍拱手讓出富饒東三省,忍痛退入山海關內,在曆史上寫下恥辱的一頁。目睹家鄉廬墓橫遭踐踏,父母姐妹慘受淩辱,廣大將士義憤填膺,紛紛要求“打迴老家去!”“收複失地!”一些未入關的愛國官兵自動奮起抵抗,著名的江橋抗戰、雙城阻擊戰、哈爾濱保衛戰等,打擊了侵略軍的囂張氣焰,並推動東北各地抗日義勇軍迅速崛起。流亡入關的東北各界名流和愛國人士奔走唿籲,於1931年9月27日在北平成立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大力開展支援義勇軍工作。1933年初形勢急轉直下,日軍**,山海關失守,熱河及察哈爾守軍潰敗。3月,在全國人民憤怒譴責聲中,蔣介石將失地罪責完全轉嫁於張學良,逼張引咎辭職,下野出國。東北軍按照張學良臨行囑托,集結在華北一帶,籌謀還鄉大計。次年1月張學良返國,3月就任鄂豫皖“剿總”副司令,部分東北軍南下“剿共”。1935年秋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蔣介石在西安設立西北“剿總”,任命張學良為副司令,調東北軍入陝甘。東北軍此時兵力十六萬左右,五分之四被驅入陝甘參加“剿共”。經過勞山、榆林橋、直羅鎮三次戰役,兩個多月損失近三個師。蔣介石不但不給補充,反而削減番號,減發軍餉。嚴酷的現實迫使張學良和將士們深思。官兵厭倦內戰,要求停止內戰、團結抗日的唿聲日益高漲;張學良也感到再繼續下去將使全軍覆滅,永無迴鄉之望,開始探求新出路。12月,張學良赴南京開會,秘密轉上海會見杜重遠、李杜等愛國人士。杜李二人直率地向張學良進言:停止內戰,聯合一切愛國力量抗日是東北軍最好的出路。後來,又輾轉介紹中共秘密黨員劉鼎赴張學良處工作。與此同時,1935年中共中央召開瓦窯堡會議,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根據東北軍的情況,中共中央把對該軍的統一戰線工作提到重要議事日程。1936年1月25日,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聯名發出《紅軍為願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致東北軍全體將士書》。4月9日,周恩來與張學良在延安舉行了聯合抗日救國會談。東北軍確立聯共抗日方向,為在西北地區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局麵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6月,中共中央成立東北軍工作委員會,書記周恩來,委員有葉劍英等人。20日,周恩來親自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關於東北軍工作的指導原則》,指出“爭取東北軍到抗日戰線上來是我們的基本方針”。陝甘根據地廣大軍民在此方針指導下,積極開展了對東北軍的爭取工作。延安會談後,張學良全力以赴進行抗日準備,不僅與紅軍停戰,還與楊虎城的十七路軍(駐防陝甘)友好相處。6月,張學良命人創辦《西京民報》,向官兵和民眾宣傳抗日。同月15日,張楊聯合在王曲鎮開辦“長安軍官訓練團”,向中高級軍官灌輸抗日思想。22日,張在該團發表題為《中國出路唯有抗日》的講話,指出“抗日是東北軍最大使命”,以“把全(民)族所有力量拉到抗日陣線上去長期抗戰”為己任,號召全軍將士“寧肯鬥爭致死,決不束手待斃!”張學良的抗日決心與信心,對全軍提高思想、統一認識起了很大作用。9月初,為向部隊補充新鮮血液,張學良接受共產黨建議,從平津等地招收了三百多名進步青年和學生(其中不少是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民先隊員),開辦學兵隊。同月,東北軍內秘密建立以張學良為領袖的抗日核心組織——抗日同誌會。在此期間,張學良還陸續派代表分赴晉、綏、冀、兩廣、新疆等地,聯絡各地方實力派,醞釀聯合抗日;同時利用各種機會向蔣介石勸諫,要求他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國策。東北軍入陝甘後,許多共產黨員秘密進入該軍,為幫助其走上抗日戰線做了巨大努力。1936年6月末,在中共北方局領導下,東北軍內的地下黨員成立了東北軍內工作委員會。此後地下黨在東北軍的工作更加活躍,無論總部、各部隊、軍官訓練團和學兵隊,以及報社、通訊大隊等,都有共產黨員在裏麵宣傳抗日救國道理,團結教育廣大官兵。8月30日至10月初,朱理治、葉劍英相繼至西安,與張學良磋商東北軍、十七路軍與紅軍三方聯合抗日大計,進一步加強推動東北軍抗日工作。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指引下,東北軍內和西北地區的地下黨組織互相配合,不斷掀起抗日救亡新**,《西京民報》、《東望》和《西北文化日報》等進步報刊成了抗日的喉舌,“西北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東北民眾救亡會”等救國團體紛紛成立,並聯合舉行了“九一八”五周年紀念會、追悼魯迅和援綏抗日募捐等活動。抗日救國事業把東北軍、十七路軍和各階層民眾緊緊聯結在一起,在愛國熱情激勵下,將士們決心為抗日而獻身。11月27日張學良上書蔣介石,懇切地請纓援綏。蔣嚴詞拒絕,同時下令加緊鎮壓救亡運動,又策劃調集其嫡係部隊約三十個師進入陝甘,圖謀全殲紅軍並迫張、楊就範。12月4日蔣介石坐鎮西安威逼張、楊“剿共”,否則即將兩軍趕出陝甘。蔣的倒行逆施,使張、楊忍無可忍,終於激起震驚世界的西安事變。事變的和平解決,對推動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並團結抗日,起了重大的曆史作用。張學良、楊虎城及東北軍、十七路軍廣大官兵為中國人民的抗日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後張學良被蔣軟禁,東北軍被縮編並調往豫、皖、蘇各地。張學良身陷囹圄,仍念念不忘抗日,曾多次致書東北軍將領,勉勵部下:“吾等必須將吾們的血及此一點武裝(東北軍),供(貢)獻與東北父老之前,……以期在抗日戰場上,顯我身手。”七七事變爆發後,東北軍各部與全國軍隊一起迅速開往各抗日戰場,其中四十九軍、五十七軍和六十七軍在淞滬戰役和南京保衛戰中浴血奮戰,犧牲慘重;五十一軍參加保衛淮河及徐州大會戰(包括台兒莊戰役),後與五十七軍一起挺進魯南;五十三軍轉戰冀、豫、鄂、湘,後入緬甸、越南對日作戰。在激戰中,吳克仁、朱鴻勳、吳桐崗、劉桂五、方叔洪、黃德興、劉啟文、扈先梅等將領及無數官兵,其中包括許多共產黨員壯烈犧牲,為國捐軀。張學良被扣後,東北軍在蔣介石消滅異己政策下,大量消耗損失並被分化瓦解。廣大官兵紛紛覺悟,在共產黨幫助下,陸續脫離南京政府控製,走上獨立自主開展遊擊戰爭的道路。1937年10月,五十三軍六九一團團長呂正操在冀中舉起抗日大旗,經小樵改編,部隊迅速發展,後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並建立冀中軍區。1942年8月,五十七軍一百十一師師長常恩多和蘇魯戰區秘書主任兼政務處長郭維城率該師舉行“八三”起義。中共山東分局聞訊,立即派從該師撤出的秘密黨員萬毅(該師三三三旅旅長)和王振乾急返部隊。新一百十一師推選萬毅任師長(常恩多病逝),後編為八路軍濱海支隊。1945年8月,奉朱德總司令命令,呂正操、萬毅、張學思等率部挺進東北,實現了張學良將軍和東北人民湔雪國恥光複故土的宿願。東北軍走向抗日戰場,經過了苦難而曲折的道路。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東北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星騎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星騎士並收藏我的東北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