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隻要心力一啟動,就開始運行周身的能量蓄發,就已經進入技擊實戰的狀態。不但在起式,在套路動作的任何一個瞬間都可以進行沾連粘隨,都可以使出棚捋擠按踩冽肘靠八勁,而不是一個套路動作隻能夠使出一個勁力,隻能夠達到一個作用。太極拳之套路動作,不過是手、足、身的不同位置而已,而太極拳套路動作習練的就是手足身在不同體位與狀態下的能量蓄發的,而不是習練套路動作本身的作用的。比如說在起式這個動作中,不明白太極拳之道的人會說這太極拳的起式是抬手使出捧勁接敵的,其實不然,太極拳之起式,在胳膊未抬起之時,隻要啟動了心力就開進行能量蓄發了,就開始技擊實戰了。所以太極拳之起式習練的就是在未抬手之時,在手臂抬起到各種高度之時,在又雙重陰陽轉換到單重之任何階段的能量蓄發而已。當然,抬起雙手這個動作本身也能接敵了,但太極拳真意並不在此!
起式完成之後,就蓄積出來周身整體內外合一的能量蓄發,將身體分出陰陽,此時,實現了收身中定,就可以開始進行下一個套路動作了。
這武氏太極拳起式後接的是左右懶紮衣,也有叫攬雀尾的。開始左懶紮衣時,心力將起式時的河車運行、腰腹折疊、壓縮旋轉到極致,使得會陰部位的旋轉能夠將左虛腿抽合抬起,向左前方邁出一步,邁步大小以舒適、轉換靈活為度,一般是半步之長度。切記,用心力抽合會陰旋轉,將虛腿抽合抬起的這個過程,就是貓步,就是雞腿。即先向內抽合再放出,直接向前邁步那就是使用的肌肉緊張發力。不明此理者,去專門習練那貓步,可得功夫否?這太極拳周身之動,皆出於心神抽合,沒有心神抽合之內裏能量運行,一切外形動作都是廢物。
會陰旋轉抽合左虛腿落地後,身體向左側轉正,此時身體就是左手左足在前之三體式。此時身體右側為實,左側為虛,周身在右腿之上生成壓縮旋轉、腰腹折疊、心胸開合、周身成弓之能量蓄發。就如同形意拳三體式之接敵狀態。
習練出心力後,唿吸之氣隨心力運行,若有若無,若即若離,就不要刻意關注唿吸了。此時關注唿吸隻會擾亂你的能量蓄發而徒增煩惱。唿吸之作用在習練出心力的心神抽合之後就已經與心力合一而包含在心力之中了。即此時之唿吸,不是肺部自主之唿吸,而是受心力控製的心胸開合之唿吸。心力下行則吸,心力上行則唿。心胸開則吸,心胸合則唿。周身同此一開合也!
然後開始能量蓄發。這能量蓄發就是太極拳之技擊實戰。其實,這太極拳由起式到抽合起左虛腿,就已經是開始一個能量蓄發了,即右蓄左發。比如說此時對手打擊你的右側,則右側在接敵之部位開始壓縮旋轉,以壓縮旋轉的下行能量吞入對手在打擊點部位之勁力,同時左手發出打擊對手。此為蓄發合一之吞吐。
從左三體式開始打懶紮衣。此時三體式在右腿上壓縮旋轉到極致,則物極必反,身體自然開始向左側反向旋轉。這個物極必反也是身體習練出來的意,即身體向一側旋轉到極致後會自動反向旋轉,同理,身體壓縮到極致後則自動伸展再隨反向旋轉而壓縮。
這身體的物極必反之意,就是陰陽消長之意,在將來就會生成神行一片之真氣鼓蕩的狀態。
此時周身之壓縮則隨著在右腿之上的反向旋轉(左旋)而使壓縮伸展開來,身體向左側的旋轉使得身體重心向前左虛腿轉換,然後繼續在左腿之上向左側旋轉,將右腿之壓縮旋轉的能量逐步向左腿轉換。而身體在右腿上隨向左側旋轉的伸展,此時開始轉換成為在左腿之上的壓縮,則周身整體開始在左腿之上生成周身整體壓縮旋轉。周身整體在左腿之上壓縮旋轉的同時,各個氣圈聯動,將周身能量在左右腿之間的陰陽轉換貫通到雙臂,使得前左手拉迴,後右手推出。此時身體是左蓄右發。
切記,雙臂隨周身能量陰陽轉換而動,不可刻意前伸或後拉雙臂,導致胳膊與周身脫節。這勁力之蓄發在技擊實戰中是不需要過大的空間距離的,隻需稍微一動即可。這運用之妙是無法言傳的,大家習練到位了即可感知。如果此時為了打擊到對手而刻意伸展手臂,則會反被對手製住。太極拳之技擊實戰,使用的是自身能量與對手能量之陰陽轉換,這能量之陰陽轉換的妙處就在於隻要在自身與對手勁力的接觸點之上進行能量的陰陽轉換就可製敵。這就是有些人僅僅手指受力就會摔個嘴啃泥的原因。
刻意伸展胳膊打擊對手,就是在使用自己的胳膊之力對抗對手胳膊之力;而讓胳膊隨心、隨身體之能量蓄發而動,就是在使用自己的周身整體去對抗對手的胳膊。
陳長興先生所說的六進,其實就是在用足、身之進而達到進逼對手身體之用處。
要使得胳膊時時刻刻處於對拉拔長之狀態,丟了對拉拔長,就會丟頂。對拉拔長的能量運行就會使得胳膊像彈簧一樣,會隨對手之力而伸縮。所以這胳膊必須隨時保持挺齊四梢與三心歸聚的對拉拔長,自我感覺這胳膊與周身整體總是肉頭頭的,即感覺到胳膊之內蘊含巨大能量,又感覺到胳膊伸縮自如,蓄發隨心。胳膊如果失去了這種狀態,就死了。胳膊可以伸直,也可以全部縮迴,也可以似曲非曲,但是總要在對拉拔長而成弓的狀態。並且胳膊中能量的對拉拔長不是隻存在於一條胳膊之中的,而是在雙臂之中對拉拔長的,故雙臂之動總是對拉拔長生成的,那太極拳套路動作就是如此安排的,總能夠使周身生成對拉拔長。
此時周身整體在左前腿生成完整的壓縮旋轉,形成左蓄右發之三體式。此懶紮衣,即五行拳之崩拳、橫拳也!
周身整體在將原來右腿之上的壓縮旋轉向左腿陰陽轉換之時,uu看書 wwukanshu右腿逐漸為虛,左腿逐漸為實,待周身在左腿生成完整的壓縮旋轉後,左腿為實,右腿為虛。此時身體在左腿之上向左側的旋轉將右腿抽合抬起,後跟左腿一步,雙腳左前右後並攏。這個動作就是武氏太極拳有名的後腿跟步的動作。這後腿跟步的動作,是為了適應周身整體在一條腿上生成完整到極致的壓縮旋轉而自然而然所至。如果沒有這一後腿跟步,則周身無法在一條腿上生成完整的壓縮旋轉。
這單重之拳尚需後腿跟步才能夠生成完整的單重之壓縮旋轉,那弓馬步之雙重拳,焉能生成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現在部分陳氏太極拳傳承人已經認識到雙重之病,但是又不敢公開反對雙重,故大肆鼓吹“雖有雙重之形,但有單重之意”之謬論,想其處境,大約與當初楊露禪先生和武禹襄先生之境地一樣也。當然也不排除其根本不明太極之道而隻是在生拉硬套拳論而已!
正是因為武氏太極拳這一小小的“後腿跟步”,才使得武氏太極拳之心力在所有太極拳中最為強大,因為這後腿跟步之動作使得武氏太極拳能夠生成最極致的周身整體壓縮旋轉。心力之強大與否,是與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生成的精氣神的後天之氣有直接關係的,因為人體之先天一氣就表現為心力,這個心力是需要“直養”才能夠強大的,而直養心力之先天一氣的,就是通過周身整體壓縮旋轉而習練出來的後天的精氣神之氣!所以隻有將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習練到極致,那心力才會被直養而強大到極致!
起式完成之後,就蓄積出來周身整體內外合一的能量蓄發,將身體分出陰陽,此時,實現了收身中定,就可以開始進行下一個套路動作了。
這武氏太極拳起式後接的是左右懶紮衣,也有叫攬雀尾的。開始左懶紮衣時,心力將起式時的河車運行、腰腹折疊、壓縮旋轉到極致,使得會陰部位的旋轉能夠將左虛腿抽合抬起,向左前方邁出一步,邁步大小以舒適、轉換靈活為度,一般是半步之長度。切記,用心力抽合會陰旋轉,將虛腿抽合抬起的這個過程,就是貓步,就是雞腿。即先向內抽合再放出,直接向前邁步那就是使用的肌肉緊張發力。不明此理者,去專門習練那貓步,可得功夫否?這太極拳周身之動,皆出於心神抽合,沒有心神抽合之內裏能量運行,一切外形動作都是廢物。
會陰旋轉抽合左虛腿落地後,身體向左側轉正,此時身體就是左手左足在前之三體式。此時身體右側為實,左側為虛,周身在右腿之上生成壓縮旋轉、腰腹折疊、心胸開合、周身成弓之能量蓄發。就如同形意拳三體式之接敵狀態。
習練出心力後,唿吸之氣隨心力運行,若有若無,若即若離,就不要刻意關注唿吸了。此時關注唿吸隻會擾亂你的能量蓄發而徒增煩惱。唿吸之作用在習練出心力的心神抽合之後就已經與心力合一而包含在心力之中了。即此時之唿吸,不是肺部自主之唿吸,而是受心力控製的心胸開合之唿吸。心力下行則吸,心力上行則唿。心胸開則吸,心胸合則唿。周身同此一開合也!
然後開始能量蓄發。這能量蓄發就是太極拳之技擊實戰。其實,這太極拳由起式到抽合起左虛腿,就已經是開始一個能量蓄發了,即右蓄左發。比如說此時對手打擊你的右側,則右側在接敵之部位開始壓縮旋轉,以壓縮旋轉的下行能量吞入對手在打擊點部位之勁力,同時左手發出打擊對手。此為蓄發合一之吞吐。
從左三體式開始打懶紮衣。此時三體式在右腿上壓縮旋轉到極致,則物極必反,身體自然開始向左側反向旋轉。這個物極必反也是身體習練出來的意,即身體向一側旋轉到極致後會自動反向旋轉,同理,身體壓縮到極致後則自動伸展再隨反向旋轉而壓縮。
這身體的物極必反之意,就是陰陽消長之意,在將來就會生成神行一片之真氣鼓蕩的狀態。
此時周身之壓縮則隨著在右腿之上的反向旋轉(左旋)而使壓縮伸展開來,身體向左側的旋轉使得身體重心向前左虛腿轉換,然後繼續在左腿之上向左側旋轉,將右腿之壓縮旋轉的能量逐步向左腿轉換。而身體在右腿上隨向左側旋轉的伸展,此時開始轉換成為在左腿之上的壓縮,則周身整體開始在左腿之上生成周身整體壓縮旋轉。周身整體在左腿之上壓縮旋轉的同時,各個氣圈聯動,將周身能量在左右腿之間的陰陽轉換貫通到雙臂,使得前左手拉迴,後右手推出。此時身體是左蓄右發。
切記,雙臂隨周身能量陰陽轉換而動,不可刻意前伸或後拉雙臂,導致胳膊與周身脫節。這勁力之蓄發在技擊實戰中是不需要過大的空間距離的,隻需稍微一動即可。這運用之妙是無法言傳的,大家習練到位了即可感知。如果此時為了打擊到對手而刻意伸展手臂,則會反被對手製住。太極拳之技擊實戰,使用的是自身能量與對手能量之陰陽轉換,這能量之陰陽轉換的妙處就在於隻要在自身與對手勁力的接觸點之上進行能量的陰陽轉換就可製敵。這就是有些人僅僅手指受力就會摔個嘴啃泥的原因。
刻意伸展胳膊打擊對手,就是在使用自己的胳膊之力對抗對手胳膊之力;而讓胳膊隨心、隨身體之能量蓄發而動,就是在使用自己的周身整體去對抗對手的胳膊。
陳長興先生所說的六進,其實就是在用足、身之進而達到進逼對手身體之用處。
要使得胳膊時時刻刻處於對拉拔長之狀態,丟了對拉拔長,就會丟頂。對拉拔長的能量運行就會使得胳膊像彈簧一樣,會隨對手之力而伸縮。所以這胳膊必須隨時保持挺齊四梢與三心歸聚的對拉拔長,自我感覺這胳膊與周身整體總是肉頭頭的,即感覺到胳膊之內蘊含巨大能量,又感覺到胳膊伸縮自如,蓄發隨心。胳膊如果失去了這種狀態,就死了。胳膊可以伸直,也可以全部縮迴,也可以似曲非曲,但是總要在對拉拔長而成弓的狀態。並且胳膊中能量的對拉拔長不是隻存在於一條胳膊之中的,而是在雙臂之中對拉拔長的,故雙臂之動總是對拉拔長生成的,那太極拳套路動作就是如此安排的,總能夠使周身生成對拉拔長。
此時周身整體在左前腿生成完整的壓縮旋轉,形成左蓄右發之三體式。此懶紮衣,即五行拳之崩拳、橫拳也!
周身整體在將原來右腿之上的壓縮旋轉向左腿陰陽轉換之時,uu看書 wwukanshu右腿逐漸為虛,左腿逐漸為實,待周身在左腿生成完整的壓縮旋轉後,左腿為實,右腿為虛。此時身體在左腿之上向左側的旋轉將右腿抽合抬起,後跟左腿一步,雙腳左前右後並攏。這個動作就是武氏太極拳有名的後腿跟步的動作。這後腿跟步的動作,是為了適應周身整體在一條腿上生成完整到極致的壓縮旋轉而自然而然所至。如果沒有這一後腿跟步,則周身無法在一條腿上生成完整的壓縮旋轉。
這單重之拳尚需後腿跟步才能夠生成完整的單重之壓縮旋轉,那弓馬步之雙重拳,焉能生成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現在部分陳氏太極拳傳承人已經認識到雙重之病,但是又不敢公開反對雙重,故大肆鼓吹“雖有雙重之形,但有單重之意”之謬論,想其處境,大約與當初楊露禪先生和武禹襄先生之境地一樣也。當然也不排除其根本不明太極之道而隻是在生拉硬套拳論而已!
正是因為武氏太極拳這一小小的“後腿跟步”,才使得武氏太極拳之心力在所有太極拳中最為強大,因為這後腿跟步之動作使得武氏太極拳能夠生成最極致的周身整體壓縮旋轉。心力之強大與否,是與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生成的精氣神的後天之氣有直接關係的,因為人體之先天一氣就表現為心力,這個心力是需要“直養”才能夠強大的,而直養心力之先天一氣的,就是通過周身整體壓縮旋轉而習練出來的後天的精氣神之氣!所以隻有將周身整體壓縮旋轉習練到極致,那心力才會被直養而強大到極致!